09.26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這是我見過最殘酷的回答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這是我見過最殘酷的回答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的影響有多大?這是我見過最殘酷的回答

文 | 我是拾遺君

From 拾遺

1

小區一個念高一的孩子跳樓了。

跳樓原因很簡單:

開學摸底考試,

他沒有考進前30名,

媽媽非常生氣,罵了他一上午:

“我原本指望你有出息,沒想到你這麼不爭氣……”

結果吃午飯的時候,

他一翻陽臺跳了下去。

這件事讓我很觸動,

現在家長們都對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於是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話題: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2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如果我來回答,

我會說:很大很大。

為什麼影響很大很大呢?

我先講一個故事吧:

1988年,有兩對雙胞胎,

結果護士一不小心,

把兩對雙胞胎搞混了,

兩個家庭各自抱了一個別人的孩子回家。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20多年後,

兩對雙胞胎都長大了。

Cañas家的William和Wilber,

從小在農村家庭長大,

長大後都做了屠夫,

經營著一個小肉攤。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Bernal家的Jorge和Carlos,

從小在城市家庭長大,

長大後都發展得很不錯,

一個成了工程師,

一個成了會計師。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工程師Jorge,賣肉的William,會計師Carlos,賣肉的Wilber

直到有一天,

工程師Jorge的一個朋友,

路經屠夫William的肉攤時,

看到了正在賣肉的William,

他以為William是Jorge,

便跟他打招呼,

但這個“Jorge”並不認識他,

於是這件事情就這樣曝光了出來。

試想一下,

如果William不被抱錯,

如果他也在城市家庭長大,

現在一定不會成為屠夫吧。

看吧,智商一樣的雙胞胎,

就因為“抱錯了”家庭,

他們就迎來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由此可見,家庭因素對一個精英的誕生有多重要。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3

北大副教授劉雲杉做過一個統計:

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

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下滑。

2000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中國家庭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條件比較好的家庭,

子女上北大清華的比例,

遠遠高於條件較差的家庭。

2018年,哈佛大學也搞了一個新生調查,結果發現:

46%的新生,來自富豪家庭;

近30%的新生,父母是哈佛校友。

BBC拍過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

他們用49年(七個七年),

跟蹤了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

最後揭露了一個殘酷事實:

窮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

富人的孩子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

所以,如果你問我: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我會說:很大很大。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4

影響大在什麼地方呢?

第一個影響:經濟條件。

什麼是社會精英?

陳寅恪說,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怎樣才能擁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

最重要的是你經濟上得有支撐,

“你不需要依靠別人提供物質,

你才能不違背自己的內心。

“想跳下去的魚”講過一件事情:

“因為工作的原因,

我認識了很多有錢人。

但最讓我羨慕的是一個富二代。

無論什麼時候見到他,

他都是一臉孩子氣的天真笑容。

毫無防備地跟你聊天,開心得不得了,

渾身上下都灑滿陽光,眼睛閃閃發亮。

我從不羨慕有錢人,

可是每次見到他,

都感到萬分失落。

一點都沒受到過傷害的單純,

原來真的只有金錢才能守護。”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

其子女為什麼往往更具有自由思想?

因為他們不需要依附誰,

不需要天天為生活發愁。

鑫獅總裁、著名投資人邁克·吳,

在微博上說過這樣一段話:

“很多人在教育下一代精英時有極大誤區。

不少人說,錢不重要,

理想和才識才是重要的。

那就是JB煮雞湯。

什麼叫社會精英?

第一就是不會因為吃飯住房生活,

而依附別的思想別的主義……

沒有資產,沒有金錢,沒有住房,

還要為HR明天是不是會找我的人,

其實是很難成為社會精英的。”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5

第二個影響:社會資源。

高曉松為什麼能以超線60多分的成績考上清華?

因為他從小就在清華園長大。

他外公張維,是深圳大學創辦者。

他外婆陸士嘉,是知名教育家。

他舅舅張克潛,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系主任。

他舅公施今墨:是民國四大名醫之一。

他母親張克群:是建築學家和教育家。

他父親高立人:清華大學教授。

高曉松說:“碩士在我們家基本等同於文盲。”

從小在清華園長大的高曉松,

在求知上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小時候我遇到什麼問題,家裡人就寫一張字條,說你去問誰誰誰。”

“隨便踹開一家的門,進去聊天就會長知識。”

出生在一般家庭的人,

所能借助的社會資源,

跟出生在精英家庭和富裕家庭的人,

是完全沒辦法相比的。

楊振寧連小學都是在清華園上的,

因為其父親楊武之是大數學家,清華大學數學系的系主任;

李政道的父親李駿康,

是金陵大學開山學霸,

祖父李仲覃乃聖約翰堂首任華人教區長;

丁肇中的祖父和外公,

都是中國同盟會成員,

父親丁觀海是著名土木工程專家;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為什麼能拿諾貝爾獎?

除了自身很聰明很努力外,

也在於他們出身極好,

擁有可以依附的強大社會資源。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6

第三個影響:教育重視程度。

《紐約時報》做過一個調查,

這個調查結果非常讓人意外:

從2007到2017年,

中產家庭的教育開銷幾乎沒變化,大概佔家庭年收入的1%。

而精英階層的教育開銷卻增加了3.5倍,佔了家庭年收入的6%。

為什麼越成功的人越重視教育?

因為他們有成功的經驗,

所以更加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1912年,梁啟超回國後,

在天津建了兩座樓房,

取名為“飲冰室”,

用以收藏天下之好書。

梁啟超收藏了多少書?

“所藏書數十萬卷。”

梁啟超不僅要求子女們讀書,

還陪伴子女們讀書。

在“飲冰室”數十萬書籍滋養下,

梁啟超九個子女,個個超逸俊秀:

梁思成,成了著名建築學家。

梁思永,成了著名考古學家。

梁思禮,成了著名火箭專家。

…………

一家出了三個院士,這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7

第四個影響:教育方式。

中國校友網做過一個調查:

2007-2016年間,

中國誕生了837名高考狀元。

這837名高考狀元中,

近五成狀元的父母是高知,

近兩成狀元的父母是公務員,

而來自農村、經濟條件不好家庭的狀元,所佔比例直線下降。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前兩者更懂“科學教育”。

梁啟超是怎麼教導孩子讀書的?

他對孩子們提出了三點要求:

●鳥瞰:粗略瞭解,明確重點。

●解剖:仔細研讀,重點剖析。

●會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高曉松父母是如何教導子女的?

高曉松在《魚羊野史》中寫道:

“當時我們家有好多書,

連走廊裡都擺滿了書。

書櫃下面都是卡片櫃,

那個時候沒有谷歌搜索,

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

這句話在哪本書第幾頁,

於是我們家到處堆滿了卡片……”

相比於一般家庭,

精英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

往往更加科學化。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8

第五個影響:性格塑造。

著名主持人楊瀾,

有一次跟先生髮生了激烈的衝突,

把孩子嚇著了。

他們接下來做了什麼一件事情呢?

“我們來到孩子的房間,

單腿跪在地上,

用完全平視的角度跟孩子說:

爸爸媽媽剛才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

我們在你面前那樣爭吵,

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語言,

我們想跟你說,

大人有時候也會做出愚蠢的事情,

比如剛才我們做的事情就很愚蠢,

我們倆真誠地向你道歉。

請你原諒我們。

第一,爸爸媽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

第二,我們不想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嚇和傷害。”

現代社會有一個趨勢,

就是相比於中國傳統的家長權威式教育,

現在越來越多的精英,

在家庭教育中,開始倡導平權主義。

就是採用一種極為平等的相處方式,

跟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

所以更能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好的性格。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9

第六個影響:思維方式。

“因為原生家庭的貧窮,

我會特別在乎金錢和物質。

父輩永遠覺得錢放到銀行才安全,

現金抓在手裡才實在,

所以不會也不想做任何投資理財。

而我,即使多讀了點書,

比父輩更有賺錢的能力,

但依然最愛把錢存進銀行,

看著卡上的數字不斷增加……”

從小在貧困家庭長大的作家馬拉慢感嘆:

“有些東西是從孃胎就帶出來的,改不了,造不了。”

出在於一般家庭的人,

跟出生於富裕家庭的人,

思維方式存在很大差異。

社會學家赫伯特就做過一項研究,

他在研究工薪階層和精英階層時,

發現兩者思維方式有很大不同:

比如,工薪階層大多隻相信親友,

而非常不信任外部世界。

而相比之下,

精英階層就沒有那麼強烈的親緣意識,

他們很容易和陌生人合作,

而且非常信任辦事規則。

再比如,精英階層特別注重效率,而普通人則強調公平。

“讓受試者玩一個遊戲,

在兩個選擇中做決策:

選第一種,兩人的總收益會大幅增加,但分配很不均勻。

選第二種,新增收入在兩人之間分配更均勻,但總收入的增加沒有第一種快。

結果,越是精英人物,

越傾向於選擇第一種,

而普通人更願意選擇第二種。”

很顯然,精英階層的思維方式,

是更利於個人發展和社會競爭的。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10

一個精英的誕生,家庭因素有多大?

看了上面六點分析,

想必你也會覺得:嗯,非常大。

非常大是不是就意味著生於貧寒之家,就沒有可能成為精英階層了呢?

並不是。

這段時間,《中國好聲音》正在熱播。

這季“好聲音”的兩位導師——王力宏和李榮浩,出身差距就非常大。

王力宏出生在精英家庭,

父親和母親各自的家族裡,

都是學者、律師、名醫、總裁雲集。

所以王力宏才有條件從小在美國長大,

所以他的音樂天賦才得以被早早發現。

王力宏的成功,

既得力於他自己的勤奮和努力,

也得力於父母和名師的精心培養。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而李榮浩則不一樣,

他出生在安徽一個普通家庭,

由於家庭貧寒,李榮浩連高中都沒上,

但這不妨礙他喜歡音樂,

為了追逐音樂夢想,

他帶著

1800塊錢,

隻身一人開始北漂。

他租不起房子、吃不起快餐,

只能睡地下室、吃泡麵。

在他最困難的時候,

還經歷了一場嚴重車禍,

他也抱著吉他不停寫歌。

第一屆《中國好聲音》播出的時候,

李榮浩還呆在地下室吃泡麵呢,

而第八屆《中國好聲音》播出的時候,

他已經坐上了導師席,

跟王力宏平起平坐了。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像王力宏這樣出身優越的人,

畢竟只是少部分人,

我們絕大多數人,

其實都跟李榮浩差不多,

出生在一個非常普通家庭裡。

所以如果我們想成為王力宏,

就一定得付出比他多得多的努力。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

寫過一篇《相信奮鬥的力量》。

文中講了他的一段經歷:

高中時,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說:

“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後一定都是農民。”

很多同學就這樣相信了。

不是中途退學,

就是考一次就放棄了。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

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

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

最後,他終於考上了北大,

貧苦的人生從此柳暗花明。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說“階層固化”,

其實自古以來,

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

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

總有5%的窮人可以像俞敏洪、李榮浩一樣突圍而出。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11

寫了這麼多,我到底想說什麼呢?

我就是想對很多家長說:

你在要求孩子成為精英的時候,

你有想過你自己嗎?

自媒體作者聞敬,寫過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你知道孩子也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嗎?》

她在文章裡講了一件有趣的事。

有一天,兒子突然對她說:

“媽媽,我覺得你應該有更好的發展。”

聞敬問:“怎麼發展?”

兒子說:“去競爭當領導啊!”

聞敬說:“哪有你想的那麼容易。”

兒子說:“這樣吧,你用三年時間,去爭取當個副局長吧!”

那一天,聞敬突然領悟到:

“就像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樣,每一個孩子也都在望父成龍、望母成鳳。

聞敬在這篇文章裡還講了一件事。

一位朋友大罵兒子不爭氣,

被逼得直掉眼淚的兒子憤怒地反問她:

“在我的同學裡面,

有人的媽媽是教授,

有人的媽媽是科學家,

有人的媽媽是總經理,

你呢?

你不就是一個普通職工嗎?

你為什麼不努力工作,去拼命一下?”

是啊,

我們都要求孩子成為王力宏,

但為什麼我們不要求自己成為李榮浩?

如果我們自己能成為精英,

那孩子成為精英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

而如果我們自己不能成為精英,

又憑什麼要求子女去成為精英?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12

看過一個國外的視頻短片:

一群大學新生模樣的孩子,

站在草坪上準備一場比賽。

老師對著這群參賽者說:

“在這場比賽開始之前,

我有幾個條件要說。

如果你符合條件,就向前邁兩步。

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動。”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如果你請過家教,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擔心手機欠費,向前兩步。”

…………

當所有條件宣佈完之後,

有人在起跑線上一步沒動。

但也有一部分幸運兒,

離終點已經不到40米了。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這時,老師對參賽者說:

“站在前面的人回頭看一下,

我說的每一條,

都和你們個人的能力無關。

我說的每一樣,

都和你自己做過的事無關,

但你們卻已經領先了這麼多。”

隨後,老師提高聲音:

“準備。”

“跑。”

排在最後起跑的孩子,

儘管奮力奔跑、加速、追趕,

但他們衝到隊伍中間的時候,

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經衝過了終點。

這就是我寫這篇稿子想說的:

我們總是在要求孩子應該怎樣怎樣,

我們想過自己應該怎樣怎樣了嗎?

三流父母發牢騷,一流父母做榜樣。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有多大?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回答

本文系授權發佈,“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趣、有品、有態度的文化生活微刊。歡迎朋友圈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後臺回覆關鍵詞【教育】,閱讀文章《這部豆瓣9.1、全球5億人看過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國教育的騙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