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張湘林:扶貧“新干部”脫貧“巧發力”

“進了金山門,就是金山人。”這是張湘林來到宏偉鄉金山村說過的第一句話。2016年6月,張湘林走出機關,來到金山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做起了“村官”,用一件件實事好事踐行著為民初心。

張湘林:扶貧“新幹部”脫貧“巧發力”

金山村位於隴西縣宏偉鄉北部,山大溝深,生態環境脆弱,產業基礎薄弱,是全縣重點深度貧困村之一。作為一名扶貧“新幹部”,在如此深度貧困村,怎樣全方位有效開展精準扶貧?如何儘快實現脫貧帶領全村奔小康?張湘林感到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

三年來,他坐炕頭、拉家常、摸家底、問收入。向發展大戶討教致富經驗,向黨員幹部徵集發展良策,在致富能人、鄉土人才中“選賢授能”,帶貧效益日益凸顯。

張湘林:扶貧“新幹部”脫貧“巧發力”

金山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第一書記張湘林說:“我們積極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個金山村“雙領雙增”的發展思路,“雙領雙增”就是村兩委領辦經濟實體,增加村集體收入,領建產業基地,(增加)貧困戶收入”。

建檔立卡貧困戶席亮常年在外地打工,回到金山後他又操起了鋤頭種起了“薄莊稼”。扶貧先扶志,張湘林多次上門,建議他採取規模養殖與販運相結合的辦法脫貧致富。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勤勞的席亮已經是村裡響噹噹的致富能人、養殖大戶。現在,他家牛存欄14頭、羊40只,販運育肥牛50頭、羊120只,年純收入20多萬元。

金山村村民 席亮說:“2017年之前一直打工,孩子老人沒人照看。剛開始養著一兩頭牛,張隊長介紹(做工作),現在規模越來越大”。

張湘林:扶貧“新幹部”脫貧“巧發力”

金山村群眾經濟收入以種養為主,但散養的形式,增收效果不明顯。今年初,張湘林多方銜接爭取福州市扶貧捐款50萬元、爭取省委組織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50萬元,創辦了村養殖示範基地。目前,該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工,張湘林將把養殖能手席亮吸納到基地,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確保儘快產生效益、實現分紅。

金山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第一書記張湘林說:“把他(席亮)吸收成咱們的入黨積極分子,通過咱們黨員致富帶頭人的帶頭作用,從引種、生產經營到最後的銷售,整個都是企業化的經營管理,形成黨支部引領、合作社帶動和貧困戶致富的生產經營模式”。

張湘林:扶貧“新幹部”脫貧“巧發力”

作為組工幹部,張湘林還積極發揮自身工作優勢,不斷加強村“兩委”班子及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通過“人才+項目”“人才+產業”等方式,加強農村“土專家”“田秀才”等人才培訓,引導農村實用人才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金山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 第一書記張湘林說:“通過帶動貧困戶,建檔立卡戶是197戶,養牛的通過換種、還有代養增加他們的收入,飼草種植通過收取他們的種植牧草,以入股的形式進行分紅”。

張湘林:扶貧“新幹部”脫貧“巧發力”

這三年,張湘林積極銜接安定區交通局爭取項目資金180萬元,修建並完成硬化金山村連通安定區李家堡鎮馬家岔村的斷頭路3.2公里;銜接投資880萬元硬化通社道路17.4公里;銜接縣發改局投資83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項目;銜接縣衛計局投資10萬元實施電子商務室及村衛生間改造項目;銜接爭取市、縣住建局投資10萬元實施0.2公里舊牆改造項目;新建村級垃圾收集臺10處,規劃確定垃圾填埋點15處。目前,全村已脫貧117戶485人,貧困發生率下降了31個百分點。

(馮亮平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