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濰縣城廂設東關、南關、西關、北關、東北關與西南關。使古城濰縣鑄成了“一河穿城,六關相依”的恢弘局面。六關中唯西南關略小,但就人文自然遺產來說,西南關獨領風騷,濰縣的人脈、文脈卻青睞於西南關。不僅一條衚衕竟然出了兩個狀元。濰縣最大的五道廟廟會處在了西南關。還流傳著神仙衚衕、閨女墳、四眼井等帶有傳奇色彩的逸聞趣事,使西南關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半個世紀前在西南關出現的“啞巴食堂”、“啞巴辣椒”,聾啞人陳洪起先生給城市打上了難捨的印記。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西南關始建於明代。主要街道有西南關大街、后街、中和街、新巷子、前街、三義街、柳樹行子街等。廟宇三座,石坊三座。西南關大街兩端建有閣,東閣上的石匾刻有“啟明”;西閣上石匾刻有“長庚”。西閣外有一大灣,灣邊矗立二石坊,雕龍刻鳳,器宇不凡。大街中段有一關侯廟,俗稱大廟,重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山門外兩棵古槐參天,旁有石碑兩塊。解放後是濰坊第九小學校。廟東有一小廟,名三義廟,後傾圮,建一水井。再往東有石坊一座,配一對石獅。閣東有一水井,石碑刻有“義井”二字。周圍是菜地。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一) 五道廟的歷史滄桑

五道廟包括五道廟與仙師廟,二廟連為一體。五道將軍是東嶽大帝手下的屬神,專管人間生死與榮祿的神祗。民國年間政府將所有廟宇改為學堂,五道廟卻未被佔用。

五道廟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系在傾廢的郭公祠原址上修建的。明萬曆四十年(1612)、清康熙十四年(1675)重修。山門三間,左右設有男魂司、女魂司。正殿懸藍底金字“神威遠震”橫匾。兩旁楹聯是“持寶劍護衛五道,舉鋼鞭威震八方”。大殿端坐五道將軍。

仙師廟原址在城裡安樂街北城牆下,傳說是一生靈脩煉成仙,專門接濟百姓。邑人王壽彭(1874-1929)曾叩拜仙師,許“若金榜題名將重塑金身”,王壽彭中狀元后,感恩仙師,鼎力助廟。1922年從安樂街遷西南關。王壽彭親書山門橫匾“仙師廟”,內塑老師傅金身塑像。當年三月初八開光日,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約在1934年,中華大戲院經理丁玉堂、銘新池經理郭訓誥、南信洋行經理姚雲峰等人倡議,將東北另一神明胡三太爺請來坐北殿;濰縣德盛泰鐵廠於廷傑奉獻了一尊生鐵大香爐、鍾、磬等物。贈送橫匾、帳子的不乏達官顯貴,駐濰軍隊韓復榘74師師長李漢章也呈大匾於廟中。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老仙師貼近百姓,整個魯中,乃至東三省,有口皆碑,家喻戶曉,成為一大批百姓心中的保護神,香火常年不衰。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民俗,一種寄託,將是根深蒂固。五道廟所形成的民俗信仰,是我市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二)狀元衚衕的傳奇故事

狀元衚衕長200米,寬2米,東頭一石橋,緊鄰黨家灣。巷兩頭設有寨門。巷子原名叫“殺死巷子”,住戶常常無辜死人,多處荒廢。清初,邑人曹洪勳的祖上從橋西遷往昌邑,後準備遷濰。打聽到“殺死巷子”房子最便宜,曹氏祖上性情剛烈,不信邪,便落戶於該巷南。邑人王壽彭的遷濰始祖王曰然,明嘉靖辛丑進士,濰縣縣令,認祖歸宗於張氏。後歿命任上,後裔落戶張氏、東關一帶。清中期,遷徙西南關,住“殺死巷子”路北。巷內逐漸人多起來,曰“新巷子”。

曹洪勳的祖父曹孚中(字木舟)。道光乙末年(1835)任廣東省鶴山縣知縣。半年後病歿署中。父親靠打火燒、烤地瓜維持生計,盡力供其子唸書。為生活所迫,母親帶他常住橋西,得到鄉里的照顧。在城內師從丁象庭、陳恩德;後結識金石學家陳介祺,並收為義子,曹鴻勳的學業得以大幅長進。

同治十二年(1873),曹鴻勳赴京考試,翰林王之翰(1819-1884)予以提攜。恰巧,慈禧令在京翰林為其寫扇面,王之翰便讓曹鴻勳以他的名義書寫。慈禧被曹的書法所震憾。召見王之翰,王稱有罪。慈禧笑答,免罪;你讓我見識了真正的歐體書法。告訴我:“誰寫的?”王答:“鄉邑考生曹鴻勳!”

光緒二年(1876),曹鴻勳恩科及第。入翰林院,先後任貴州布政司、貴州巡撫、山西巡撫等職。62歲時遭參撤職,因酒後痰疾復發而故。葬濰大胥家村。終年65歲。

王壽彭(1874-1930)光緒癸卯年(1903)狀元,職銜是:賜進士及第、花翎、二品銜、湖北提學使兼署湖北布政使、翰林院修撰。曾任總統府秘書,任山東教育廳廳長,山東大學校長等職。1930年病逝於天津。葬濰臥龍橋村。終年56歲。

王壽彭曾就讀於濰陽書院,即濰坊一中的前身。還在濼源書院讀過書,也就是山東大學的前身。在研究狀元衚衕這一特殊文化現象時,發現鄭板橋在治濰期間所推崇的“文昌崇拜”起到了重大作用。《濰縣誌》記載,鄭板橋崇拜濰邑的天然屏障——擂鼓山,比喻是濰縣筆架山。在文昌閣上增筆架山石一塊,塑魁星之手遙指西南關。閣下建一橋,曰“狀元橋”。

匪夷所思的歷史現象出現了:清代濰縣出進士81名,鄭板橋前的一百多年中,只出了3名進士,其餘78名皆出在其後的一百多年中。那麼,又是一種什麼力量推動了濰縣文風的嬗變呢?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曹洪勳及第後,父親在巷頭建牌坊。王壽彭的父親說:“你把牌坊建在咱巷頭上,將來我兒子當上狀元后,往哪裡建啊?”曹父知道是玩笑話,哈哈大笑,當眾表示:“將來你兒子中了狀元,不用你動手,我就在這座牌坊上面再壘上一個牌坊!”27年後,王壽彭果然及第,曹家信守諾言,建起了全國獨一無二的雙層狀元坊。這是一段虛構的美麗故事。但是故事傳遍了全國。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三)神仙衚衕

筆者認為,清代濰縣為城鄉一體,人煙較少,民宅與菜地相連。像黃鼬一類的小動物遍地皆是。從歷史的觀念來看,人們普遍存在著動物崇拜的理念。這種崇拜,自覺地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為維護社稷的安定起到一定的進步作用。

西南關大街的東頭有一衚衕。一天,一貨郎至此,便搖起貨郎鼓,招攬生意。不多會,衚衕走出了多名女孩,連說帶笑把貨郎圍了起來,買這買那,各人都跳了一兩件物品,髮卡啊,頭繩啊,紐扣啊,小鏡子啊等等,挑完後說回家去拿錢,但一直沒有人回來送錢。天黑了,貨郎著急了,走進去詢問,在一片荒草中找到了一戶人家,一老婦人說:“衚衕內沒幾戶人家,都是些老頭老婆,沒有一個大閨女!”貨郎一聽心裡害怕起來,慌忙而去。據說,貨郎做了虧心事,遭到了報應。

今天的神仙衚衕成為小區內的一條通道。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四)四眼井

四眼井是一種不常見的奇觀。西南關柳樹行子街有一口四眼井載入了濰縣史冊。

南門早市是濰縣唯一的早市,繁榮的市場帶動了餐飲業的崛起,南門的早點品種多、質量好久負盛名。有兒歌見證:“貝、貝、貝,上南門,吃包子,喝油粉,喝的個肚子大沉沉!”油粉,即鹹粘粥。另外還有燒餅、油條、肉火燒、肉燒餅、煎包、豆汁、豆腐腦、老豆腐、鋤刃、粽子、刀切糕等等。

柳樹行子街有口普通的水井。時年,章丘來一鐵匠在此打鐵,用自帶的龍山小米,取此井的水做飯,他驚訝地告訴鄰居:此井水非常好,與濟南趵突泉、章丘百脈泉的水屬一個水脈。消息傳出,周圍做飲食生意的人家都來這裡打水。每天打水的人排起了長隊。此時,一位善人出資建起了四眼井,可供四人同時打水,解決了擁擠的困惑。邑人被感動,特贈石碑,立於井邊。但是,這位邑人不願留名,夜間將石碑棄於黨家灣之中。

兒歌唱到:“柳樹行子四眼井,楊善積德不留名。老南門、黨家灣,狀元衚衕西南關。”兒歌在講述這一帶地貌的同時,稱讚了造井人“揚善積德不留名”的義舉。

老濰縣西南關有故事的衚衕和建築

(五)閨女墳

西南關有一“閨女墳”。這是哪家的妙齡少女過早地香消玉殞,孤零零地埋在這荒草之中?

故事有兩種說法。一是城隍爺出巡至西南關,一郭姓女郎看見城隍爺朝著她笑,閨女嚇病,囈語中說城隍爺要娶她。不久病殉。執事們從中斡旋,成全了這門婚事。於是,濰縣城隍廟多了一位“臥奶奶”。閨女葬處稱為“閨女墳”。

二說:西南關秀才杜某,去濟南趕考至長山縣得病,住一小店休養。店內老兩口與女兒盡力照顧,將病治好,並將女兒許配與他。二人情投意合,在店內住月餘後啟程。老人說:“你考中考不中,一定要回個信,我好將女兒送到濰縣你們成婚啊!”杜某滿口答應。

鄉試中杜某中舉,高高興興地回家另娶了妻室。長山老人推女來濰尋女婿,尋到門後,杜某不見,老人再三央求說:“我們只要求見上一面,馬上就回去。”杜某堅決不見。女兒說:“爹,我明白了,咱走吧!”一回頭,撞死在杜家門前。西南關的鄉親們譴責杜某缺德,並幫助料理後事,在收斂時發現懷孕數月。女兒葬處稱為“閨女墳”。杜某臭名遠揚,京試名落孫山。

圖片除五道廟是真實圖片,其餘為配合場景均取自網絡,讀的是故事瞭解的是歷史,別太較真。能讀到最後您一定是喜歡這座城市且熱愛這座城市的文化,希望多交流,謝謝閱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