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提示:西大寺由於出土大量回鶻時期的壁畫及回鶻文題記,歷史價值極高,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專家、學者及遊人前來參觀、考察。現存有“亦都護(高昌國王)”、“長史”、“公主”之像。充分說明,高昌回鶻政權建立後,始皈依佛教。這與文獻的記載結合在一起,能向人們還原當時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最早來到這裡的歷史生活。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一、為什麼會是吉木薩爾?

輝煌的歷史即使逾越千年,讀來依然讓人感動。

吉木薩爾,今新疆昌吉下轄縣,位於天山北麓東端,準噶爾盆地東南緣,距烏魯木齊市160公里,距昌吉市206公里。雖說,今天吉木薩爾縣的發展與變化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作為一縣,歷史上的大唐北庭都護府依然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沉澱於生命深處的榮耀與懷念。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如今,由甘肅柳園至新疆哈密、巴里坤、吐魯番、烏魯木齊這一線的鐵路與公路線,在漢唐時期,實際上是由巴里坤(古稱蒲類海),略北行的,即約在今木壘、奇台、吉木薩爾一線。因為,烏魯木齊這一區域在古代河流湖泊眾多,不便通行,是一塊連環的沼澤地,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烏魯木齊河、頭屯河、水磨河等諸多河流,而一些烏魯木齊的老人依然習慣將這一區域稱為“裡海”。因此,在建立烏魯木齊城之前,巴里坤一直是通往天山南北的一個交通樞紐,如在清朝前期平定準噶爾叛亂時,巴里坤就是這一區域性指揮中心,在建立烏魯木齊城之後,其地位才為烏魯木齊所取代。但這裡有一個明顯的弱點,即難以控制由漠北翻越阿爾泰山至準噶爾盆地東部的這一條線路,所以,吉木薩爾又成為中心之後的又一箇中心,成就了大唐在歷史長河裡的那份榮光。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吉木薩爾在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府時,就被納入了漢朝的管控區域,並開始在這裡屯田駐守。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東漢政府重新設立西域都護府,派戊尉耿統領數百人屯田於今吉木薩爾縣北庭故城,這在後來的歷史上還誕生了一個有名的故事——十三壯士歸玉門。

唐初,李世民為了加強對西突厥地區的管理,在640年攻破高昌以後,在高昌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至公元702年,武則天為了進一步鞏固西北邊疆,在庭州設立了北庭都護府。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北庭都護設立後,使當時區域的社會得到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為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開元元年(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千人就屯成在北庭。

這就是吉木薩爾——大唐北庭都護府——隸屬於安西都護府——轄境相當今阿爾泰山以西, 鹹海以東,天山以北和巴里坤湖周圍地區——用我們的今天的一個詞,即是提攜萬里。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二、回鶻人流落至此的幸福生活

晚唐時期,唐朝政府在西域的勢力下降至最低點,而與唐朝一直保持了友好關係,曾助大唐平“安史之亂”收復兩京的回鶻汗國也於公元840年土崩瓦解。回鶻汗國版圖最大時疆域東接室韋,西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南跨大漠,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公元840年被被黠戛斯人打敗後,回鶻人開始西遷。最早的一支來到吉木薩爾,後來建立起高昌回鶻(亦稱北庭回鶻)政權,其王稱阿薩蘭汗,意為獅子王(後改稱亦都護),冬住高昌,夏居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在這裡,回鶻部眾生活得如何?在成書於11世紀的《突厥語大辭典》中,收錄了這樣的一首詩歌,很能反映出當時他們的生存狀態:居住在高山上,把山羊摻入綿羊羔群中放牧;從回鶻·塔特人中低價賣進,攢後高價出售。“塔特”在突騎施人、樣磨人看來指未成為穆斯林的回鶻人(李樹輝《唐代粟特人移民聚落形成原因》,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我們今天有理由相信,居住在高山上的人依然是回鶻部眾,他們在吉木薩爾這個交通的要道、地域的中心,享受著貿易的便利與實惠。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王延德(公元939-1006年),今河北大名縣人。公元981年,他奉命出使高昌,著《王延德使高昌記》,敘述高昌及沿途見聞和風土人情,被收錄在《宋史》中。《使高昌記》有兩段話很能反映出當時回鶻人的富裕程度。

1. “(高昌回鶻)地多馬,王及王后、太子各養馬,放牧平川中,彌亙百餘里,以毛色分別為群,莫知其數。北庭川長廣數千裡,鷹鷂雕鶻之所生,多美草,不生花,沙鼠大如兔,鷙禽捕食之。”馬沒數,人們沒時間管它,草原上的沙鼠長得像兔子一樣大。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2. “(高昌回鶻)國中無貧民,絕食者共賑之。人多壽考,率百餘歲,絕無夭死。”有人遇到困難了,沒吃的了,大家相互幫助。因為生活條件好,很多人都能活百歲。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回鶻人在吉木薩爾的生活不但富裕,而且快樂。王延德還說:“地產五穀,惟無養麥。貴人食馬,餘食羊及鳧雁。樂多琵琶、箜篌,出貂鼠、白氎、繡文花蕊布。俗好騎射。婦人戴油帽,謂之蘇幕遮。用開元七年(719年)歷,以三月九日為寒食,餘二社、冬至亦然。以銀或鍮石為筒,貯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潑為戲,謂之壓陽氣去病。好遊賞,行者必抱樂器。”蘇幕遮本為西域化妝面具的音譯,在當時高昌專指婦人所戴油帽。而潑水乞寒壓陽氣去病的習俗,已發展成為一種民間集會娛樂的歲時節日。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三、各民族和睦相處,回鶻人在新疆最早信仰佛教

在王延德的記述裡,人們不但能看到最早來新疆的這支回鶻人生活得很幸福,也能看到各民族的和睦相處:“(高昌回鶻)所統有南突厥、北突厥、大眾熨、小眾熨、樣磨、割錄、黠戛司、末蠻、格哆族、預龍族之名甚眾。”隨後,才有“國中無貧民,絕食者共賑之”。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在這中間,王延德也向人們講述了當時這裡的宗教情況:“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樂於其間。遊者馬上持弓矢,射諸物,謂之禳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當時,人們在北庭是看不到伊斯蘭教的。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在今天的北庭故城,有一座被稱為“西大寺”的遺址,距北庭都護府遺址之西1公里處,又名高昌回鶻佛寺,為高昌回鶻王國皇家寺院遺址,專供王室成員供養佛像之用。佛寺殘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0.5米,東西寬約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築,地面以下為夯土臺基,整個建築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為殘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庫房等建築群;北面為正殿,其四周築洞窟,兩部分銜接成一整體。東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殘跡,窟內殘留有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若干。王延德曾親臨“遊樂於其間”。1275年,高昌王東遷時,日趨衰落,十四世紀時被毀。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西大寺由於出土大量回鶻時期的壁畫及回鶻文題記,歷史價值極高,吸引了世界各國大量專家、學者及遊人前來參觀、考察。現存有“亦都護(高昌國王)”、“長史”、“公主”之像。充分說明,高昌回鶻政權建立後,始皈依佛教。

10多年前,我們曾經在這裡採訪過,當時,吉木薩爾絲綢之路博物館還沒有建成,接待我們的是縣廣播電視局工作的一位甘肅同鄉,他向我們講述了西大寺的一個故事,即:過去,西大寺遺址,總有一些野貓常從洞穴鑽入地下,爬出來的時候,嘴上油油的。他估計這是遺址被毀時,還有殘存的燃料,它們雖然經歷千年,但依然沒有腐敗,進而成了野貓的食物。趙先生說,那應該是寺廟中當年用來燃燈的油。

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遷入新疆,最初信仰佛教,還曾建過皇家寺院

曾經,西大寺還是一片荒灘。1979一198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出南面的部分配殿及東部的佛窟。1988年,西大寺連同北庭都護府遺址一同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受到妥善保護。2013年前後,人們在這裡修建了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博物館。

博物館分北庭回鶻王家寺院壁畫展廳、北庭故城遺址展廳兩個部分,以一比一的尺寸復原仿製的西寺遺址壁畫、塑像、洞窟等,還有著名的高昌王子出行圖,以及高昌王夫婦供養人壁畫等。博物館建成,同時,人們還根據西大寺的壁畫,復原了回鶻王子、公主的相貌,也還原了北庭作為西域中心在絲路上的昔日輝煌,這都是一段值得人們銘記的歷史。(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