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用什麼檢查方式才能發現自己得了頸動脈斑塊?

LUOyZ


如何才能發現頸動脈斑塊?前幾天張大夫被好幾個網上的朋友問起這個問題。應該說通過醫學檢查發現頸動脈斑塊並不難,現在通過下面四種方法都可以明確診斷。

1、頸動脈彩超

頸動脈彩超是現階段檢查頸動脈是否有斑塊的最便捷有效的手段。這種超聲檢查的優點很多,比如說便捷可靠、花費少、便於普及、無創、無輻射等等。這些年來,身邊越來越多的人也都做了這種檢查,絕對值得向大家推薦。

2、CTA

頸動脈的加強CT(CTA)也是可以發現頸動脈的斑塊的,但是跟頸部彩超比較,花費較大,同時有輻射,還要注射造影劑,優點不如頸動脈彩超明顯,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使用。

3、核磁

一般說來,弓上MRA也可以看清楚頸動脈是否存在斑塊,但是花費高,不如頸動脈彩超來的方便。

4、造影

造影更不用說了,肯定能看清楚頸動脈是否存在粥樣斑塊,同時也可以明確提示狹窄程度,但是它因為費用高、有創等原因,並不適合初步診斷和大眾體檢。

總而言之,現階段我們想要看看有沒有頸動脈斑塊,最好的辦法就是做一個頸動脈彩超,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絕對一目瞭然,簡單便捷。


張之瀛大夫


頸部血管斑塊檢查是神經內科腦血管病人必備檢查。

常用方法如下:

1.腦血流圖,又叫經顱多普勒,能檢查顱內外血流情況,價格便宜,一般作為初級篩查。也用來評估側枝循環情況。和檢查者手法有關。

2.頸部血管彩超,價格適中,分頸動脈彩超和椎動脈彩超。也和檢查者手法有關,報告裡應包括斑塊大小,質地,狹窄程度。頸部血管彩超對頸動脈狹窄敏感性高,對椎動脈要差些。

3.超聲造影檢查,大醫院開展,價格稍貴,先注入超聲增強劑,再行超聲檢查,可以更清楚的觀察板塊大小,形狀,血流情況。

4.頸部磁共振血管成像,通過磁共振留空效應成像,準確性稍差,但屬於無創檢查。價格較貴。

5.CT增強加血管成像,也屬於有創檢查,能評估頸部血管狹窄情況,但是對於板塊性質,穩定性判斷差。

6.DSA檢查,俗稱血管造影,做過冠脈支架的朋友應該熟悉,有導絲進去,逐級血管檢查,是真的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也是血管介入治療的必備檢查。

目前還有一些高分辨率磁共振,可以檢查血管斑塊,更清晰,多用於科研。

順便說一句,頸部血管狹窄,如何有症狀,>50%需要處理,支架或內膜剝脫。沒有症狀,>70%,也需要處理。

高血壓,糖尿病,吸菸是頸部血管斑塊的罪魁禍首。


眩暈頭暈茶屋


頸動脈由主動弓發出,分為左右兩條,沿著頸部向上供應頭面部和顱腦的血液,顱腦血液的2/3都是由頸動脈供應,所以頸動脈非常重要。中老年人,頸動脈硬化,出現斑塊,會堵塞管腔,影響頭面部的供血,影響顱腦,會出現缺血或者腦梗塞的情況。所以檢查頸動脈有沒有斑塊,提前預防斑塊脫落,在臨床上很重要。目前,可以用超聲、CTA還有磁共振檢查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供應顱腦2/3的血液

顱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腦組織缺血5分鐘就會出現腦組織死亡,出現不可逆的損害。供應腦組織的血液有頸動脈和椎動脈,兩條血管都有左右兩側。頸動脈供應腦組織2/3的血液,椎動脈供應1/3。所以如果頸動脈出現了問題,就會導致腦組織血液不足,出現症狀。

而頸動脈斑塊,是老年人常見的病變。動脈硬化,出現頸動脈斑塊,堵塞了管腔,導致往上顱腦血管供血不足,腦組織缺血。還有一種是頸動脈的斑塊,容易脫落,隨著血流,到達顱腦中動脈或者前動脈分支,從而直接堵塞供應腦組織的血管,出現腦梗塞,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中風。


怎麼檢查有沒有頸動脈斑塊呢?

目前檢查頸動脈的手段有超聲、CT和磁共振。

1.頸動脈超聲檢查

頸動脈超聲檢查是所有三個檢查中最直接,最方便,最便宜,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檢查。沒有輻射,直接在超聲下觀察頸動脈有無斑塊,有無病變,管腔有無狹窄等情況。

2.頸動脈CT檢查

頸動脈CT檢查,叫做CTA。這個檢查價格相對貴,做CT都是有輻射的,並且還需要打入碘對比劑。要打針的,所以有碘過敏的人不能做這個檢查。頸動脈CTA檢查能直觀的看到頸動脈和椎動脈有無病變,有無斑塊形成,是容易脫落的軟斑塊還是不容易脫落的硬鈣化斑塊,都能分清楚。除了能看血管,還能看到頸部軟組織還有其他血管有沒有病灶。圖片還能打印出去,以便其他醫院的會診。

有些醫院是頭頸部動脈一起做的CTA,不僅能看到頸動脈的病變,還能看到顱腦血管有沒有堵塞,有沒有異常畸形的血管。頭頸部聯合CTA檢查。價格在兩千左右。


這是一張頭頸部聯合CTA圖像,不僅能看到頸動脈情況,還能觀察腦動脈的血管情況。

3.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

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價格相對較高,沒有輻射,但是圖像的評價效果沒有CT準確,無法判斷是不是鈣化斑塊。

對於頸動脈斑塊的檢查手段,有以上最常用的三種,超聲是應用最廣泛的,如果發現問題了,進一步做CTA檢查,因為對於嚴重的斑塊導致的管腔狹窄,需要做介入支架植入手術,術前就需要一個CTA的片子,去評估手術方式和預後。磁共振評價頸動脈情況應用相對少一點。


小影大夫


近年來,中國頸動脈異常的人數顯著上升,調查顯示約1/3的中國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頸動脈粥樣硬化。雖然比較普遍,但也不能忽略它給身體帶來的健康隱患。頸動脈血管檢查的方法一般有三種,一種是血管超聲檢查,可檢測頸動脈內中膜的厚度,另一種是血管造影診斷法,CT血管造影(CTA)可清楚地顯示出頭頸部動脈的斑塊及狹窄程度。

對於頭頸部斑塊及狹窄,還可進行M R I檢查。最後一種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診斷法,該方法一直被當作診斷頭頸部動脈疾病的金標準,能明確病變位置、測量管腔的狹窄程度及範圍。頸動脈斑塊的治療以他汀類藥物為主,該藥物可通過降低血液中的L D 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防止出現新的動脈斑塊,但無法消除已經存在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如果是頸動脈不穩定性斑塊或斑塊伴斑塊狹窄50%以上的患者,即使沒有缺血性腦卒中症狀,無論血脂是否異常,都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以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 D L -C)控制在1.8mmol/L以下。對於近期發生過缺血性腦卒中的頸動脈斑塊患者,也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如果頸動脈斑塊狹窄50%以下,且無缺血性腦卒中症狀,血脂在正常範圍,可根據斑塊的穩定性及用藥風險綜合考慮是否選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關於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詳細介紹如下:

什麼是頸動脈硬化?

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輸送至大腦的必經之路,頸內動脈負責大腦半球前部和中部的血供。隨著年齡增長,高血壓、吸菸等危險因素會使血管內皮受損,導致內膜增厚,膽固醇、脂質會在血管內壁上逐漸堆積,剛開始只是點狀,但隨著時間流逝會逐漸變成脂質條紋,進而形成粥樣硬化斑塊。由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的血流緩慢或湍急,更容易生長斑塊。

有些人體檢查出頸動脈粥樣硬化後由於沒有感到不舒服,所以就覺得沒問題,實際上這種感覺是不靠譜的。因為頸動脈斑塊有脫落的危險,如果脫落會隨著血液循環至腦部,堵塞遠端腦動脈,形成栓塞。

如果堵塞的是小血管,則會為腔隙性腦梗塞和血管性痴呆埋下隱患,而大血管堵塞會出現大面積腦梗死。如果堵塞的時間短,可能會出現言語不清、頭暈、肢體麻木無力等短暫性腦缺血癥狀。如果堵塞時間較長,就會形成偏癱、失語等嚴重腦梗死症狀。

頸動脈硬化的症狀

隨著頸動脈硬化的持續發展,會導致頸動脈狹窄甚至閉塞。在血管堵塞20%~30% 時患者無明顯症狀,當血管堵塞50%時,很多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也無明顯感覺。這種情況只有在特別激動和勞累時才會出現心、腦缺血癥狀,甚至直接造成腦卒中或心肌梗死。因此,即使是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也要積極干預治療。

頸動脈硬化與心腦血管的關係

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與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呈正相關。與頸動脈相比,心臟的冠狀動脈、腦血管更加精細,彎曲的地方更多,所以更容易出現粥樣硬化斑塊。因此,如果頸動脈已經出現了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的粥樣硬化可能會更嚴重,所以要引起警惕。

最好將頸動脈彩超納入常規體檢

我們知道,若想了解腦血管情況,需要做核磁共振等檢查;如果想了解冠狀動脈的狀況,就需要進行冠脈螺旋CT或冠脈造影。腦血管和冠脈檢查價格都在千元左右,而且有的檢查還是有創的。相對而言,頸動脈彩超的價格為200多元,而且無創無輻射,可重複檢查,非常適合血管健康的篩查。因此,最好將彩色多普勒超聲篩查頸動脈粥樣硬化納入常規體檢,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以及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頸動脈斑塊一般不單獨出現

頸部出現斑塊後往往還伴有頸動脈中膜增厚、頸動脈狹窄等,如果這些情況不進行有效控制同樣會產生嚴重後果,所以往往會與頸動脈斑塊一塊兒治療。在缺血性腦卒中的致病原因和危險因素中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吸菸,然後就是頭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當然也包括頸動脈斑塊。

對於無缺血性腦卒中症狀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患者,建議控制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及菸酒等相關危險因素,當血脂在正常範圍內時一般不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對於近期發生過缺血性腦卒中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患者,建議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

頸動脈顱外段狹窄的手術治療一般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 E A)和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對於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 70%的缺血性腦卒中或T I A患者,在標準內科藥物治療無效時可選擇做血管內介入治療,但選擇時要嚴格和慎重。關於椎動脈顱外段狹窄的治療,已有研究證明了椎動脈狹窄(≥50%)血管內支架介入治療的安全性與長期有效性。

體外反搏助力血管修復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在改善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的同時,還可選擇體外反搏作為輔助治療手段。該療法的工作原理是在人體下肢和臀部分段包裹特製的氣囊套,以人體心電圖的R波作為觸發信號,心臟舒張早期充氣加壓,而在心臟收縮期前同步排氣,從而提高主動脈舒張壓和血流速度,增大心臟、大腦、眼睛等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這對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形態及功能、修復血管內皮損傷、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有積極作用。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在頸動脈彩超檢查中如果發現內中膜增厚或形成了斑塊,但僅為l級或ll級,動脈狹窄沒有超過50%,這時積極干預斑塊有可能逆轉甚至消退。患者除了配合針對性治療外,改善生活方式和加強鍛鍊同樣很重要。


jianxing2000


頸動脈是大腦血流供應的重要通道,需要精心維護。但頸動脈卻是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易累及的動脈之一,隨著病變的進展,會逐漸出現狹窄甚至閉塞,引起腦梗死等急性腦血管事件,增加死亡風險。那麼,如何才能發現頸動脈斑塊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頸動脈斑塊在疾病早期常無顯著症狀,當頸動脈嚴重狹窄,或不穩定動脈斑塊繼發血栓形成時,大腦缺血缺氧顯著,會出現腦功能缺失的症狀。因此,中老年人應定期檢查有無頸動脈斑塊的出現。常用的檢查有血管超聲、CT、磁共振等。這些檢查各有優劣,最常見的檢查方式為頸動脈超聲,操作簡便、無輻射、價格適中,能被大多數患者所接受,且頸動脈超聲能判斷斑塊性質,以及斑塊表面有無潰瘍,同時可初步判斷頸動脈的狹窄情況,故是篩查頸動脈斑塊最常用的方式。

除開頸動脈彩超,CT也可用於頸動脈斑塊的檢查,需選用CT血管造影。相比於頸動脈彩超,CT血管造影費用稍貴,且輻射較大,但對於頸動脈斑塊的觀察,卻可清楚顯示斑塊體積、構成以及斑塊的類型,同時可清楚觀察頸動脈的狹窄情況。相比於CT血管造影,高分辨磁共振可觀察的內容則更精細,磁共振還可清楚的分析斑塊的纖維帽、脂質池以及有無斑塊出血等情況,當然檢查要求也較高,雖然磁共振無輻射,但要求體內不能有金屬異物,檢查時間相對較長,噪音較大。

綜上,頸動脈斑塊最常用的檢查方式為頸動脈超聲,CT血管造影以及高分辨磁共振也可用於頸動脈斑塊的檢查,但通常不作為首選,除非斑塊病變複雜,病情需要,具體應由專科醫師評估後決定。

感謝大家的閱讀!

醫學莘期待大家的關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識!

注:本文圖片來源網絡,若侵及版權,請聯繫刪除。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頸動脈是大腦的主要供血血管,負責顱腦近2/3的血液供應,而頸動脈斑塊的形成意味著腦供血不足,而且斑塊越大,供血越差,對健康的影響也就越明顯,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缺血性腦卒中,所以,及時發現、儘早干預,是防止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最佳措施;


另外,頸動脈的現狀還可以反應全身動脈系統的情況,定期檢查頸動脈可以側面瞭解其它動脈是否健康;那麼,怎樣才能發現頸動脈斑塊呢?今日頭條——綜合內科張醫生

我們推薦的是頸部動脈彩超,它的優點是沒有創傷、操作簡單、價錢便宜,而且其準確度較高,不僅可以較為清楚的先顯示出血管內膜的厚度,還能看出是否有斑塊形成以及斑塊的大小、位置等情況,它甚至可以測量出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及血流狀況;


當然,還有很多檢查可以選擇,比如經顱多普勒超聲、頸動脈CTA、核磁血管造影,以及作為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但這些檢查要麼意義不大,要麼昂貴、有創傷,並不適合作為常規檢查;

所以,如果僅僅是為了解一下自己的頸動脈是否存在斑塊,那麼還是首推頸動脈彩超,當然,具體檢查項目還需要經過醫生對您目前的健康或患病狀況進行評估後再做決定!


綜合內科張醫生


關注李博士和你談健康,帶給你更多更實用的健康知識!

想發現頸動脈斑塊,通過化驗、通過外部觀察或者通過識別什麼症狀都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方法是做“血管影像”檢查,那麼,能發現頸動脈斑塊的血管影像有哪些呢?

一、頸動脈超聲

這個應該做為斑塊篩選的首選檢查項目。它有幾個優勢:1.無創;2.簡單方便,很多醫院都有這個設備;3.價格相對便宜;4.不需要造影劑;5.可以通過回聲強度識別斑塊性質;6.可以通過測動脈內中膜厚度,瞭解早期動脈硬化;7.沒有輻射。


二、頭頸動脈CTA

這個檢查設備要求也不高,很多醫院也可以實現。

它的優點在於:1.成像比較便捷;2.同樣無創;3.CT血管成像可以提供比磁共振成像(MRI)更精確的解剖細節,特別是小血管;4.可以通過斑塊的CT密度瞭解斑塊可能的性質;5.可以顯示血管與骨性結構之間的關係,如頸椎對椎動脈到底有沒有壓迫等;

缺點是:必須注射造影劑,否則無法顯像;2.有極小量的X線輻射。

三、頸動脈核磁成像

優點在於:1.無創,2.沒有輻射;3.可以不使用造影劑,4.可以做斑塊成像,瞭解斑塊性質。

缺點在於:費時較CT和超聲略長,成像清晰度略低於CT血管成像。

四、血管造影

這個血管影像檢查是瞭解有無病變及病變性質的“金標準”。

優點:1.成像直觀;2.成像質量最清楚,瞭解血管病變(如狹窄的程度,有無動脈瘤等)最準確;3.可以動態成像,瞭解血流動力學信息;4.同時可以顯示血管靜脈期,不但可以瞭解動脈情況,還可以瞭解靜脈情況;5.預估有需要放支架的情況,在造影的同時如果發現確實需要可以實現同時放置支架。

缺點在於:1.有創;2.需要造影劑;3.有極小量輻射;4.檢查耗時較長,費用也比較高。

以上,這些方法都可以瞭解是否有頸動脈斑塊,初步篩查,頸動脈超聲是最好的選擇。根據不同的需要也可以選擇其他三種檢查方法。


李博士和你談健康


斑塊的形成大多是由於人體中血脂的升高,導致脂質成分的堆積,引起血管硬化並逐漸發展形成的。斑塊會導致容易導致相應部位血管的堵塞,從而引發其他疾病的發生。頸動脈斑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那麼我們怎麼檢查才能發現自己有頸動脈斑塊呢?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症狀上來出不進行判斷。一般出現頸部斑塊時會有頭暈、頭脹等表現,而且會隨著頸部活動症狀會有所加重,因此出現上述症狀是要考慮是否有頸動脈血管的病變。

其次,想進一步確定是否有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可以行頸動脈彩超的檢查,能夠較為清楚的反映頸動脈是否有硬化及斑塊的形成,還可以明確斑塊的大小、部位及頸動脈的狹窄情況。

此外,如果頭頸部的症狀較為明顯,出現了突然昏倒等情況時,可以行頸部血管的造影檢查,通過此種檢查方法可以較為直接的反映血管的狀況及血液的運行情況,對狹窄的部位及程度可以有更加準確的反應,而且如果堵塞較為嚴重的話還可以直接進行支架植入以有效的改善症狀。人們往往認為這種方法已經成為判斷頸動脈斑塊最為準確的方法。

相信通過介紹,大家在以後檢查頸動脈斑塊時應該就能比較準確的選擇適合的方法,可以節省時間及財力。再則頸動脈的斑塊一旦形成,要給予積極的治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堅持給予他汀類的藥物進行治療,防止斑塊脫落而引起腦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等嚴重疾病的發生。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段醫生答疑在線🌵檢查發現頸動脈斑塊🌵

頸部動脈彩超就能發現頸動脈是否有硬化或者斑塊。其實,大家更應該瞭解的是:頸動脈斑塊的危害,哪些人需要檢查,以及怎樣預防和治療頸動脈斑塊。



發現頸動脈斑塊最簡單的檢查——頸部動脈彩超

通過彩超能觀察到:頸動脈中膜厚度、有無硬化和斑塊、血管內徑及狹窄、血流情況等。

因為頸動脈位置表淺,檢查方便,所以,通過頸動脈,反映全身的動脈情況,成為發現動脈硬化的一個“窗口”。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

頸動脈有斑塊,說明身體的其它部位也肯定存在斑塊,如果斑塊出血、破裂形成血栓,就有可能形成血栓,部分或者全部堵塞血管,使器官缺血缺氧壞死,比如腦梗、心梗等。



哪些人應該檢查頸動脈?

(1)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

(2)吸菸、超重或肥胖、長期酗酒的人;

(3)年齡大於45歲以上的人群。

(1)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是預防和治療動脈斑塊最主要的手段。包括少吃多餐、控制食物總量、低鹽低脂低糖飲食、多吃綠色蔬菜、適當水果、多運動、戒菸限酒、控制體重等

(2)他汀類降脂藥可以治療和穩定動脈斑塊,縮小甚至徹底消除斑塊,預防嚴重情況發生。

(3)阿司匹林可以預防斑塊出血破解後形成血栓,降低血栓疾病的發生概率。

段醫生特別提醒:

(1)頸動脈彩超是評估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疾病風險的檢查。對於已經發生過腦卒中、冠心病的人,肯定存在動脈斑塊,所以就沒有必要再檢查了,直接治療預防血栓就行。

👇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段醫生答疑在線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它好發於頸動脈分叉處(由於該處血流動力學改變容易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血栓形成。

頸動脈斑塊的危害主要為:

(1)導致頸動脈狹窄,出血腦缺血的相關症狀;

(2)頸動脈斑塊脫落形成栓子,栓塞腦動脈形成腦卒中。


頸動脈斑塊的症狀包括與腦缺血相關的頭痛、頭暈,一過性的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失明,失語等。但部分患者也可能無任何症狀。

目前診斷勁動脈斑塊的方法包括:

1.多普勒超聲

是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斑塊檢查方法,可用於頸動脈斑塊的普查和隨訪。不僅可以顯示斑塊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還能進行血流動力學測定,按超聲下形態頸動脈斑塊可以分為脂肪軟斑、纖維扁平斑、混合斑塊(以上三類稱為不穩定斑塊),和鈣化斑塊(穩定斑塊)。

2.經顱多普勒超聲(TCD)
同為無創性的檢查手段,主要評估顱內血管的狹窄和血流動力情況,常與頸動脈多普勒超聲聯合應用於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及術後評估。
3.CT血管造影(CTA)
CTA對頸動脈狹窄的判斷準確性高於多普勒超聲,但對斑塊的形態學顯示欠佳,主要作為術前診斷和制定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4.核磁血管造影(MRA)
可清晰顯示頸動脈及其分支的三維形態和結構,並重建顱內動脈影像,對狹窄程度較重的病變判斷敏感性高,但價格相對較高,體內有金屬植入物(如金屬假牙、起搏器或金屬假體等)者禁行此檢查。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可詳細評價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以及側支形成情況,但因屬有創操作、價格昂貴、風險較高,臨床上很少單純用於檢查。

(DSA)


對於存在高齡、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腦卒中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定期行頸動脈斑塊檢查。並積極進行抗頸動脈斑塊形成的1級預防(如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嚴重的合併症狀的斑塊及動脈狹窄,應早期診斷,並行支架植入術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



關注@外科醫生Kris,學習更多醫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