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殺降,不詳",李鴻章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掉蘇州太平軍降卒?

在電影投名狀中有這麼一幕,就是龐青雲的兄弟趙二虎孤身一人前往蘇州城向城內守軍勸降,趙二虎歷經萬苦終於見到了守軍頭領,聽到了他們的心底話,覺得他們也是和自己一樣都是窮苦人家的孩子,都不想被別人欺負才當的兵。

看著眼前這些瘦骨嶙峋的士兵,在看看城外多如牛毛的清軍,在得到了清軍投降能活命的承諾後,守軍頭領犧牲了自己並叫自己的士兵們放下武器向清軍投降。

不過在太平軍放下武器之後,這些降卒無一例外全部被殺,無論趙二虎怎樣求情,大哥龐青雲不為所動。古語有云:"殺降,不詳",在這部劇的末尾,龐青雲也是被自己的兄弟給刺死,結局十分悽慘。這部劇是根據真實歷史改便而來的,其中蘇州殺降在歷史上也確確實實存在。

那麼明知道殺降會受到萬人唾罵,殺降的人也都沒幾個好結局的那麼他為什麼還要以身作法,冒天下之大不韙?

這些降卒是李鴻章加官進爵的墊腳石

看歷史不能割裂開來看,也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所作所為。用割裂的去看待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你會給他一個儈子手、屠夫的名稱,然後沒頭沒腦的看下一個故事,這未免有些書生氣。

歷史講究一種帶入感,1863年的蘇州攻防戰可以說是考驗李鴻章以後是否能有大用的一戰,他在這一仗中所表現出來的魄力、權謀、機敏等是他得以擺脫對他的老師曾國藩的依附,獨自創立淮軍,得到朝廷其中的重要原因。

所以這些降卒的處理尤為重要,李鴻章思來想去還是覺得殺掉他們才是最優解,因為此時的李鴻章所籌備的嫡系部隊淮軍戰鬥力弱,威信不足,又沒戰功,不僅朝廷在觀望著他的部隊,海外那些帝國主義國家也十分關心這支部隊的戰鬥力到底能到達那種地步。

所以他急需一場漂亮的戰役去證明自己的嫡系可堪大用。所以殺掉這些不守信用的降卒,消滅隊伍中的不穩定因素,尤為重要。

李鴻章擅長揣摩上意

在這一場長達十三年的動亂中,男主角一直都是曾國藩和他的湘軍部隊,而作為曾國藩的學生,翰林出身的李鴻章只能在曾國藩身邊好好幹活才能撈到一點軍功。直到1862年左右,李鴻章開始獨自募兵,大概招到了三千五百人,再加上他手上還有著數千湘軍,終於有了一些底氣在上海和太平軍開戰。

他在蘇州戰場上的勝利向朝廷證明了他確實有著不小的軍事才能,朝廷也樂於提拔他與曾國藩搞平衡。而在對古今兵家大忌的"殺降"問題的處理,他極有可能是故意為之,他清楚的知道朝廷不可能給那些降將們兌現投降條件,再加上這些人有著假降的先例。

如李鴻章的四弟李鶴章在他攻破蘇州的前7個月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當時的太倉太平軍想要投降,李赫章相信了他們,於是親自前往接收,結果不料這夥人是假降,沒有準備的清軍被殺得一片狼藉,李鶴章也差點在這場騙局中一命嗚呼。

所以李鴻章也很為難,不殺留著他們就像是留著一個定時炸彈,殺了又會受到輿論上、道德上的譴責,很可能還會丟掉官位。殺還是不殺?

李鴻章選擇了殺,因為他知道朝廷裡的那些高官們可不管什麼仁義道德,他們只想儘管平定太平軍,然後好好的享福。

所幸的是李鴻章對時局和人性的把控讓他堵對了,殺降之後,他的老師和慈禧都對他的所作所為和頷首稱快。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