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TVB,全稱 “ Television Broadcasts Limited ”,中文全稱“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於1967年,由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創辦正式開業,總部位於香港九龍城將軍澳。

由於是香港首間獲得免費無線電視牌照的電視臺,故一般被稱為“香港無線電視臺”或“無線”、“三色臺”,也是世界第一大華語商營電視臺。

TVB公佈了2018年十大收視最高劇集,《延禧攻略》奪得年度收視冠軍,港陸合拍劇《宮心計2深宮計》獲得第三。


論宮鬥劇的鼻祖,那還是十幾年前TVB的《金枝欲孽》。如今內地劇在香港走紅,成為了香港電視劇這十多年來式微的縮影。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TVB曾經是港劇的代名詞。對於70、80、90後的人來說,它是無法抹去的經典記憶,曾經深深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又不知何時起,TVB收視一再下滑,無論是產量、質量還是影響力都已不復當年。“港劇已死”的聲音此起彼伏,甚至很多有很多95後、00後,不知TVB為何物。

這尚且是廣東地區的觀眾而已,至於那些內陸省份的觀眾,就更不用說了。

一切都預示著TVB劇輝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還有多少在看港劇?那些年看過的經典,你還記得多少?



1968年,TVB自制了第一部劇言情劇《夢斷情天》,收視紅火,自此走上了自制電視劇的不歸路,瓊瑤的《煙雨濛濛》和張恨水的《啼笑因緣》都曾被TVB改編成言情劇。

除了言情劇,TVB在70年代還“開發”出了獨具本土特色的“家族劇”。

第一部TVB百集長劇是《狂潮》,家族劇、時裝劇的奠基之作,主演是當時還沒走紅的周潤發,導演叫王天林,王晶的父親。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周潤發後來主演的時裝家庭劇《家變》《網中人》,家族恩怨和劇情衝突讓觀眾看得欲罷不能,他和汪明荃也迅速躋身一線行列。

第一部TVB金庸劇是1976年的《書劍恩仇錄》,風度翩翩的鄭少秋成為武俠劇的代言人,也開啟了TVB武俠劇的熱潮。


緊接著,TVB開拍第二部金庸劇《倚天屠龍記》,男主角還是鄭少秋,汪明荃飾演趙敏,剛剛獲得港姐最上鏡小姐的趙雅芝憑藉周芷若一角一炮而紅。

TVB的古龍武俠劇《陸小鳳》《絕代雙驕》也大熱,劉松仁和鄭少秋,一個古龍劇一個金庸劇,雙雙坐穩了武俠小生的當家地位。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TVB的崛起和輝煌,還得益於背後的兩個造星系統。

第一個是主辦無線藝員訓練班,成為TVB最好的人才儲備方式。

後來赫赫有名的港星,早年幾乎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畢業的,比如汪明荃、陳玉蓮、翁美玲、周海媚等一代名伶;男星中則有周潤髮、周星馳、梁朝偉、梁家輝、劉德華、劉青雲、吳鎮宇、任達華、歐陽震華……

不僅是演員,後來很多著名的導演、編劇和監製,都出自無線藝員培訓班。比如大導演杜琪峰,早年曾是無線臺的藝員、雜工和龍套。

現在看來,無線藝員培訓班就像是“香港明星的黃埔軍校”,撐起了華語影視圈的半壁江山。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第二個是舉辦“香港小姐”選美和“新秀歌唱大賽”選秀,成為熱門話題的同時也為TVB挖掘了眾多顏值擔當。

比如我們熟悉的趙雅芝、邱淑貞、李嘉欣、梁小冰、李綺虹、蔡少芬、佘詩曼、郭可盈、郭藹明、陳法蓉、胡杏兒等等。

八九十年代港姐選美出道的女星們,很多成為了TVB的當家花旦,她們奉獻了眾多優秀作品,刻畫了許多經典熒幕角色。那時的繁花爭豔,真可謂“一曲紅綃不知數”。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如果說當年的港姐是明星製造機,那麼當年的TVB就是造星夢工廠,無數演員因為TVB劇的角色而走紅,無數人想踏上TVB這條星光大道。


到了八十年代,邵逸夫砸重金在電視業,推動TVB成功上市,又興建清水灣電視城,拍攝規模迅速擴張。

那也是TVB蓬勃發展的十年,佳作頻出,收視飄紅,影響力遍及兩岸三地,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看TVB的連續劇。

1980年,一部《上海灘》萬人空巷,引發轟動效應。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同年,劉松仁和汪明荃的《京華春夢》家喻戶曉,很多年輕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內地版本,《金粉世家》。

同是民國劇,謝四哥和汪明荃的《萬水千山總是情》也風靡一時,“阿姐”汪明荃成為了TVB的“鎮臺之寶”。

不過,八十年代最熱的TVB劇當屬武俠劇,那也是“無線五虎”最好的時代。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1982年,TVB集中人力物力開拍臺慶劇《天龍八部》,所以這個版本無論是主角還是綠葉都光芒四射。

那時候,梁朝偉剛考進培訓班,劉德華剛簽約TVB,還是個配角;而黃日華還不是喬峰,而是小和尚虛竹。

一年後,黃日華變成《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周星馳只是劇中一個宋兵乙,歐陽震華演了兩個路人甲,梁朝偉演一個漁民,只有一句臺詞;劉德華最慘,演一個侍衛,連臺詞都沒有。 當然,也是那一年,《神鵰俠侶》創造了空前的收視狂潮,讓劉德華和陳玉蓮這對cp大紅大紫。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在翻拍的《倚天屠龍記》裡,梁朝偉才23歲,圍繞在他身邊的幾位女主角,黎美嫻、鄧萃雯、邵美琪、曾華倩也全在20歲上下,已經能挑起TVB的大梁。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1985年的《楊家將》將TVB的輝煌推到了頂峰。

這部劇裡,無線五虎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共同出演。雖然只有短短的五集,卻是TVB史上的一段佳話,演員陣容除了五虎,還有曾華倩、汪明荃、趙雅芝、周潤發等明星加盟。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那一年的TVB臺慶盛典上,周潤發、劉德華和梁朝偉三大影帝同臺表演小品,逗得臺下的邵逸夫笑到合不攏嘴, 那是TVB最好的年代。

五虎時代並沒有維持多久,劉德華因為不堪忍受TVB的長約而轉入電影圈,湯鎮業因為翁美玲的去世而一蹶不振,苗僑偉在八十年代末轉戰商圈,梁朝偉也在拍攝《俠客行》後離開無線……

五虎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八十年代武俠巔峰的結束。今天我們懷念的不是五虎,而是那段做武俠夢的時光。


雖然老將離巢,但90年代的TVB卻進入全盛時期。

當時,港片產量過剩,盜版橫行,香港電影進入發展的瓶頸期。深謀遠慮的邵逸夫將精力轉到發展無線電視產業,真正成為華語電視界的霸主。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在邵逸夫的率領下,TVB劇全面開花,綜藝和選秀影響力空前;劇集製作方面,有時裝劇、古裝劇、武俠劇、職業劇、刑偵劇……

那時的TVB就像一個全才,各種領域各種題材,樣樣拿得出手,部部都是經典,每一部都能捧紅幾個小生花旦。

職業劇又可以細分到各行各業,有律政、警務、醫療、消防,甚至有廚師、交通、保潔業等等,哪一行都能成為TVB鬼才編劇們的創作靈感,上演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八十年代的路人甲歐陽震華,在九十年代憑藉經典律政劇《壹號皇庭》鹹魚翻身,隨後的警匪劇《陀槍師姐》系列,古裝喜劇《醉打金枝》,年代懸疑劇《洗冤錄》,時裝劇《美味天王》等等,歐陽震華以“居家好男”形象成為紅火的師奶殺手,被譽為TVB的收視福將。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近年來,《離婚律師》《心術》《急診科醫生》等律政、醫療題材成為國產劇的熱門。但說得直接點,類似題材20年前TVB早就玩過了。

1998年開播《妙手仁心》系列,集結了吳啟華、林保怡、馬浚偉、蘇永康、張家輝等師奶殺手,成為醫務劇的一座高峰。


那時候TVB的當家花旦也是個個貌美如花,演技在線。比如冷豔的邵美琪和蔡少芬,甜美的宣萱和周慧敏,美豔大方的關詠荷和郭藹明……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1989年《義不容情》獲得成功,讓家族恩仇劇在九十年代迎來鼎盛期。

TVB的編劇擅於將家族恩怨、豪門情仇、商場風雲融為一體,劇情跌宕起伏,酣暢淋漓。

1990年的《大時代》,1992年的《我本善良》,1994年《笑看風雲》……TVB以平均兩年一部的速度創造經典,每有家族劇,無線臺明星雲集,觀眾大飽眼福。

還記得《大時代》裡的“五美”嗎?丁家五父子也是個個高顏值。

在那個沒有美顏,沒有高科技,沒有PS的年代,所有的照片都是真實的,好看就是好看。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戚其義監製的“天地三部曲”《天地男兒》《天地豪情》《創世紀》,更是把家族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尤其是《天地男兒》這樣強大男主陣容,今後怕是再也看不到了吧。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從1997年開始,TVB每年舉辦“臺慶頒獎典禮”;1999年,TVB又斥巨資遷入將軍澳影視城,一切如火如荼開展……


可以說,整個八、九十年代,TVB都是亞洲娛樂界的一顆耀眼明星,不僅聚集了紅遍兩岸三地的明星,經典作品也層出不窮,同時還是日韓追捧和模仿的對象。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1997年,TVB集中人力物力,耗資1.5億港元拍了一部《創世紀》。這部港劇裡史無前例的鴻篇鉅製,群星閃耀,蕩氣迴腸,劃下了時代句點。

那時候很多人都以為,一個全新的世紀,即將到來。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然而,千禧年之後的故事並沒有如願展開。

那時候,亞視已經逐漸沒落,香港電視TVB一家獨大。在沒有外界收視壓力的環境下,TVB卻高層內鬥不休,劇集質量不但沒有跟上時代,反而不斷下降。

這一時期,武俠劇逐漸沒落,TVB只能開闢新的類型,經典屈指可數。

2000年的《十月初五的月光》,刷新香港電視收視紀錄,TVB這回主打年代溫情,感人至深,情感劇中的經典。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2001年的《尋秦記》,TVB穿越劇的鼻祖,據說黃易當時對把自己的作品拍成電視劇,唯一的要求就是要古天樂扮演項少龍。

事實證明他很有眼光,這也是古天樂繼《刑事偵緝檔案IV》成為TVB最年輕視帝之後,第二次獲得最佳男主角。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2003 年的《衝上雲霄》,TVB又開闢了職業劇裡新的航空業,吳鎮宇、馬德鍾、陳慧珊、葉璇的型男靚女組合足夠吸引眼球,也讓很多少男少女懷揣著一個航空夢。

2004年的《金枝欲孽》,TVB成功讓宮鬥戲復甦,也讓在圈內闖蕩多年的林保怡和黎姿捧得最佳男女主角獎盃。

《金枝欲孽》是新千年之後TVB位數不多的經典之一,它的內涵和境界不是宮鬥,而是人性的掙扎。這一點是如今很多宮鬥戲學不來的。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TVB的衰落,來自於2008年。 2008年,正當紅的TVB當家花旦黎姿,在拍完臺慶劇《珠光寶氣》後宣佈息影,現在看來更像是無線臺走向衰落的一個標記。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後來的《溏心風暴》系列、《巾幗梟雄》和《宮心計》有所回暖,但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就拿TVB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家族劇而言,雖然後來還有各種“風雲”(《酒店風雲》《歲月風雲》),但觀眾已經找不到當年《笑看風雲》和《創世紀》的震撼感。

慢慢的,TVB的電視劇不再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曾經“造星夢工廠”的神話不再,優秀的演員紛紛離開,TVB青黃不接,內憂外患,風雨飄搖。


很多人非粵語地區的觀眾,觀看TVB還需要國語配音的幫助。而資深的港劇迷肯定也發現,青黃不接的不僅是熒幕上的演員,背後的國語配音也陷入了每況越下、後繼無人的尷尬局面。

比如已經離開TVB多年的黃河,他的代表作便是97版《天龍八部》喬峰的國語配音,但他本身是一名高音歌唱家;他的夫人曾是《金枝欲孽》裡安茜的國語配音。

比如TVB國語配音組資歷最老的於小華,代表作是95版《神鵰俠侶》小龍女的國語配音,她從演員轉到幕後,對角色塑造和臺詞節奏有深刻的理解。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當年的資深劇迷甚至一聽角色聲音就知道是誰的配音;如今新一輩的國語配音員缺乏生活經歷和磨鍊,則少了一些自然和神韻。

在TVB,不管是什麼劇情,什麼場景,只要有人不開心,總會有那句經典的勸說:做人,最重要是開心啦。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如今,“香港小姐”已是門前冷落鞍馬稀,TVB也不再是造星夢工廠。

無線五虎已成往事,現在的TVB新人多面臨戲路單一、難挑大樑的尷尬。

前年,古天樂、劉愷威、古巨基、吳家樂四人的合影在網絡流傳,引發回憶殺。

這四人加上缺席的何遠恆,曾經在90年代被當做“無線新五虎”推出力捧。可惜,最終與理想效果相差甚遠,現在誰還記得吳家樂、何遠恆呢?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過度壓榨員工薪水等原因,讓一批著名監製和編劇被迫辭職,曾經紅極一時的溫兆倫、羅嘉良、呂頌賢、江華、關詠荷等等,也從新千年開始紛紛離開TVB。

2010年之後,TVB的“花旦荒”、“小生荒”越發嚴重。佘詩曼和蔡少芬後來在內地風生水起,徐子珊和陳法拉也選擇了離開。

陳鍵鋒與TVB斷絕關係,“中流砥柱”馬德鍾、郭晉安等紛紛北上,林峰、吳卓羲和黃宗澤等新一代小生紛紛離巢。

在《使徒行者2》裡,許紹雄的歡喜哥笑到了最後。

許紹雄是出了名的綠葉王,當等到《使徒行者》翻身做主角時他已經66歲,距離他參加第一屆 “無線藝員訓練班”,已經過去了43年。

歡喜哥的故事,只是年過半百的TVB“中年危機”、“人員老齡化”的一個縮影。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老去的TVB已經很難出精品,反觀內地劇,製作水準不斷上升,動輒就是幾千萬的投資;內地近幾年的熱門劇,如《琅琊榜》《甄嬛傳》《歡樂頌》,從製作到演繹,都遠遠把TVB甩在了身後。

這也就不難理解,《延禧攻略》成為去年TVB的收視冠軍。

體制落後、內鬥不斷和香港娛樂文化的減弱,都是TVB這艘巨型戰艦沉沒的“幫兇”。

離開邵氏、進軍內地之後的TVB戰艦,也並沒能華麗轉身。翻看現在的港劇人氣榜赫然發現,今天大家最愛看的TVB劇,竟然全是多年前的經典。

有多少人,現在只能反反覆覆觀看這些經典劇集,重溫曾經的舊夢與情懷?


可是,老去的又何止是TVB呢?

2016年4月1日零時,香港亞視打出“有緣再見”,節目自此停播,宣判香港首家電視臺的死亡。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這張圖片不是後期P的,是真真正正香港ATV電視臺,在2016年4月1日播送完最後一個新聞之後,直接在熒屏打出來的。

像是在嘲笑這個社會的不公。

曾經,ATV霸佔整個香港市場,掌握著廣東地區過半數資源。現如今,舊時代的ATV不得不被她的子民們親手埋葬。


亞視和張國榮一樣,選擇了4月1日。曾經陪伴香港人成長的亞視,破產了,結束了它59年的歷史。

亞洲電視本港臺,簡稱亞視(ATV),八九十年代是ATV的鼎盛時代,甚至無線TVB與之相比還稍遜一籌,曾經風靡全國的《大俠霍元甲》便是亞視的經典之一。

亞視死了,但香港人似乎無動於衷。就像它的老對手TVB一樣,時代拋棄它時,連聲招呼也不打。

有媒體說,亞視和TVB在過去十幾年間的轉變,正是香港影視文化產業的縮影。不僅是TVB,整個香港影視文化產業都在衰落。


TVB王朝的興盛與衰落——港劇從王者到青銅的過程


香港流行樂壇,影響力自四大天王之後逐漸減弱;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也一去不返,2003年的《無間道》更像是一次迴光返照。

無論怎麼迴避,都無法改變一個時代與我們不告而別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