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解碼北京營商:從樣本變樣板

撰文丨曹政 攝影丨和冠欣 鄧偉 武亦彬


在3.0版改革中,市區兩級各推出60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 北京營商環境的改變,正是態度和思路的轉變:從“政府端菜”轉變為“百姓點菜”,從“我要怎麼辦”轉變為“企業和群眾要我怎麼辦”。

解碼北京營商:從樣本變樣板

申報企業營業執照和涉稅事項的群眾在東城區政務服務中心,通過“e窗通”綜合窗口領取辦結的證件


亦莊河西區,北京二中亦莊學校加速開工。施工許可證經辦人林冬梅享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審批模式:網上提交材料,2日內辦結,全程不跑腿。

曾人潮洶湧的不動產登記大廳終於告別了排隊的長龍,材料少了、不必在幾個部門來回跑了、辦理時間短了。背後有龐大的“區塊鏈”在源源不斷髮力。

目光再轉向西城區稅務局,來此辦業務的郭潔沒想到,一張申請表忘了蓋公章,工作人員竟然給她“破例”辦完了業務,先讓企業“應急”。

老百姓和企業感受到的這些變化,是北京營商環境改善的最好註腳。按照2018年世界銀行發佈的報告,兩大樣本城市之一的北京得分78.2分,相當於全球第28位,超越日本東京。

成效源自改革。過去三年北京連推三版營商改革舉措,全方位推進各領域營商環境“三級跳”,從過去的“政府端菜”轉變為“百姓點菜”,從“我要怎麼辦”轉變為“企業和群眾要我怎麼辦”,從“大水漫灌”轉變為“精準滴灌”,破解企業辦事痛點難點。“北京樣板”的改革經驗,更是被國務院面向全國推廣。

速度:審批流程再造無止境


如果讓企業列出“最頭疼的10件事”,繁瑣複雜的審批定能入選,尤其是芝麻大點事都要走冗長的審批之路。跑手續之前,北京利德衡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鮑怡堅也是這麼想的。

利德衡公司準備在門頭溝的廠區新建一座580平方米的公共服務用房。“雖然活不算大,但我原以為從準備材料到驗收得花半年。”鮑怡堅說。

很多企業都曾有過類似遭遇。即便是這樣小的項目,也得花幾個月到相關部門走手續。然而,這次鮑怡堅只花了一天就走完了前期審批,不到一個月建設完工。

工程審批牽扯的部門多,流程堪稱行政審批中最複雜的之一。如今她恰好成為享受北京“簡易低風險工程”審批新規的頭一份。這項新規通過“一站通”辦理模式,通過整合政府內部資源,重塑了審批、監管、驗收、登記整體服務流程,取消了10多個審批事項,實行多部門聯合驗收。

世行2018年的報告中,北京建築許可的指標提升幅度最高,提升100位。這是審批部門眾多事項齊力優化流程所交出的成績單。

審批流程再造與優化沒有止境,更倒逼著政府自我革命。前幾天,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公示了第一個實行告知承諾制的投資項目:昭衍公司準備在亦莊打造的佔地120畝中試基地園區,僅靠一份“承諾”就能代替此前規劃、環評等20項審批。

這是北京破除投資落地制度性障礙的一個大招。本市選亦莊為試點,變“先批後建”為“先建後驗”,最大限度精簡審批環節。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舉聚焦企業反映突出的堵點、痛點問題,提出承諾事項清單、區域綜合評價等含金量高、獲得感強的具體改革措施,將有力打通企業投資項目落地“最後一公里”。

跑出“加速度”的不只是建築許可一個領域。僅在企業開辦一事上,本市先在2018年通過設立區級企業開辦大廳、一窗受理等舉措將環節減至4個、辦理時間壓縮至8天,緊接著又在2019年通過優化“e窗通”在全國率先將開辦環節壓縮至1個、辦理時間壓縮至1天;不動產登記推行“並聯”審批,過去三個部門辦理的交易、繳稅、登記業務合併到一個窗口,環節從4個減到1個,朝陽區利澤西園二手房轉移登記業務的買賣雙方更是體驗了43分鐘辦完的“神速”;納稅人只需2到3分鐘便可完成從申報準備到申報辦結的全流程,實現“一鍵申報”……


解碼北京營商:從樣本變樣板

在北京政務服務中心,原不同項目受理窗口轉為“綜合受理”窗口,讓辦事群眾少跑腿


溫度:容缺容錯讓企業暖心

“幾份辦照材料忘在海淀區的家裡了,要是返回去取需要開車3小時。”忙中出錯,坐到工商部門窗口前,燕園科技園管理集團公司負責人才發現,辦理企業遷入業務所需的子公司營業執照和章程複印件沒帶。但窗口工作人員的一句話讓他格外暖心:“您記一下需要補齊的材料名稱和具體要求,下次領照的時候一同帶過來就行了!”

這是北京營商改革中所推行的“容缺辦理”機制,為的是提高窗口辦事效率。以往,工商部門只有在申請材料全部齊全後才會受理辦照,一旦遇到材料缺失或不符合要求就得補齊材料後重新申請,有時候辦事人甚至得跑好幾次腿;而今,一些企業如果符合規定的條件,缺少一些次要的材料,工商部門也“暫時性容忍”辦理,從而少跑腿。

海淘達人不知道,自己享受的跨國快遞速度竟比肩國內快遞,背後也是同一方法發揮作用。“從遠在美國的庫房寄出到中國消費者拆開包裹,全程只需兩三天。”DHL敦豪國際快件公司負責人道出了背後“秘密”:貨從美國剛發出的時候,他就在北京向海關申報了,於是一到入境口岸即可完成海關查驗放行手續。

海關早已推出提前申報,但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快遞公司都是看天吃飯,航班隨時有可能會改動。如果報關單裡的航班信息錯了,會不會被認為是虛假申報?”這位負責人心裡犯嘀咕。

通關速度不僅是營商環境評價中的“必考題”,也讓企業和老百姓掛念。“可不可以容許企業提前報關時的一些小差錯?”針對企業的痛點問題,北京海關多次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出臺了配套的“容錯機制”:對由於非主觀故意造成的提前申報不符問題,如果企業在15日內自主發現並主動申請更改的,不予記錄報關差錯;企業可通過“關企合作平臺”以電子數據形式直接申請複核,審核時間由原來的15日壓縮為3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國海關裡,北京首創“容錯機制”等3項創新性改革措施,目前已在全國推廣。這些舉措也讓世界銀行最新報告中北京跨境貿易排名由上年第65位提升至第56位,京津跨境貿易便利度再上新臺階。

容缺容錯的思路在越來越多部門中開始嘗試。記者注意到,本市在工商登記、跨境貿易、稅務辦理、食藥證件辦理等多環節都採用這樣格外暖心的舉措,並寫入《北京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中,為守信者提供“容缺受理”“綠色通道”等便利措施。

態度:迎接考核到主動改革

“我要開藥品研發企業”“我要開面包店”“我要開理髮店”……這些以企業和老百姓的角度和語氣命名的服務事項一共有37項,全部納入亦莊最近推出的“一件事”套餐裡。


解碼北京營商:從樣本變樣板

亦莊鎮的小圓桌式“綜合窗口”方便市民辦理事項


所謂“一件事”,就是老百姓和企業需辦理的一類主題服務事項,既可以是單獨的“一件事情”,也可以是需到多個部門辦理或多件相關的“一攬子事”,經過梳理整合、流程再造後,變成群眾和企業眼中到窗口統一辦理的“一件事”。這些事項以“一口進·一口出·只找一人”為目標,原來需要跑多個部門才能辦理完成的事項實現了在政務服務大廳“只跑一次就能辦”。

仔細來看,這些事項涉及生物醫藥研發,醫療器械生產和經營,勞務派遣,人力資源服務,餐飲、超市等領域企業的開辦,審批許可過去分散在數個部門。而今,這些事項只進一門、只找一人,讓亦莊浮現“一枚印章管審批”的雛形,營商改革主動向前一步。

企業辦事方便了,但需要整合的各部門權限與流程則千頭萬緒。往前倒推兩個月,亦莊都在為“一件事”套餐忙活。圍繞每個主題服務,編制了辦事指南和辦理告知單,一一梳理明確了主題服務涉及的服務事項、辦理要求、材料清單、辦理流程等相關內容。

不可忽略的是,營商環境沉痾已久,特別是行政審批、數據分享、政務服務、監督執法等方面存在著職權分散、多頭管理、手續複雜、程序繁瑣等問題,個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面對橫亙的改革路障,北京高位推動,上下協同,強力推進。

市委、市政府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建立起市級改革協調推進機制,6位主管市領導牽頭負責研究推進分管領域的改革和協調調度;全市營商環境專班由市發改委等7個部門牽頭、市級56個部門和16個區共同參與,形成了由165名工作人員組成的隊伍。這成為突破種種阻力和障礙,推進改革不斷深化和政策落地見效的重要保障。

不久前推出的3.0版改革舉措中,依然有多項劍指“獲得電力”。在2018年世行考核中,北京“獲得電力”指標在環節和成本上已是滿分。滿分項繼續改革的背後,是各部門從過去世行考核倒逼改革轉變為從企業需求出發主動改革。“最早的營商改善舉措是市裡面出計劃、分任務,逼著各個部門完成,但現在都是各個部門主動報上來最近又發現了哪些問題、準備推出哪些舉措。”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3.0版改革中的204項任務大部分是各部門主動提交上來的。

北京營商環境的改變,背後正是態度和思路的轉變:從“政府端菜”轉變為“百姓點菜”,從“我要怎麼辦”轉變為“企業和群眾要我怎麼辦”,從以政策出臺為節點轉變為切實打通“最後一公里”,圍繞企業和群眾更方便的“辦成一件事”進行流程再造。

便利度:智能政務讓辦事更方便

朝陽區不動產登記大廳,曾是無數老百姓和企業最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地方。買賣房屋等不動產所需登記事項都要在此辦理,過去更是頻繁上演連夜排隊、多次跑路、“黃牛”倒號的場景。

前陣子,這裡引入人臉“識別”功能,通過人工智能系統打造朝陽登記智慧大廳,從而提高不動產登記效率,在節約人力資源的同時提高業務辦理的精準度。綁定人臉和身份證信息後,建立統一的實名信息數據庫, 與不動產登記系統對接,逐步實現刷臉辦事。結合大廳內安裝人臉識別攝像機,可實現對多次取號、取號不辦業務等現象進行預警,建立黑名單,杜絕“黃牛”藉機倒號,防止重複取號影響服務效率。

告別“辦證難”還有更多尖端技術助力。2018年,不動產登記業務辦理需5天,還得提供戶口本等一大堆紙質材料;而今只要一個環節、一次性即可辦結。困擾多年的問題得以迅速解決,是如何實現的?

2018年,市經信局等牽頭政府各相關部門藉助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打造北京市的“目錄區塊鏈”,真正破解了數據共享應用難題,百姓不跑腿、數據已飛來,為全市大數據的匯聚共享、數據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營商環境的改善提升等提供了支撐。

讓市民少跑腿的還有“全城通辦”:除了實現抵押注銷業務全城通辦和網上查詢全城通辦,實現不動產登記跨區域辦理,2020年將推出更多類型的登記業務全城通辦。在掌上登記中心方面,目前也已經完成系統查詢功能的研發,去年底實現了掌上抵押注銷登記業務,今年將開始推行全業務、全天候掌上登記中心服務。

在3.0版改革中,本市還將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快信息互聯共享,解決群眾辦事來回跑、環節多、材料繁、效率低的問題:各區各部門精簡辦事材料比例要達到60%,壓縮行政許可事項承諾時限在法定時限內55%以上,市區兩級各推出600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次不用跑”或“最多跑一次”,將企業和群眾辦事平均跑動次數由目前的1.5次壓縮到0.3次以下。

制度:以法之名實現硬約束


老貸款到期了,企業再續上新貸款,表面上看只是一進一出的事,但現實沒這麼簡單。連通兩筆貸款的,是一筆鉅額“過橋資金”,甚至對到位時間的要求非常急、利率也相對較高,還有可能影響企業信用。

對於新創企業扎堆的中關村,有這種“過橋壓力”的企業不在少數。從事5G通訊與物聯網測試測量的中科國技公司就曾是其中一家。以往只要貸款一到期,就得託關係找擔保,全是為了這筆過橋資金。

“如果再找不到續貸資金,將直接導致三四個項目無法交付。”但最近一次續貸,中科國技公司總經理張志華格外從容。不久前,北京首家企業續貸受理中心在海淀政務服務中心啟用,最多10個工作日完成審批,利率還遠低於民間小貸公司。

與續貸中心一樣,北京過去三年集中快速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強、影響力大、行之有效的改革政策,破解了一系列關鍵難點問題。如果想讓這些政策、經驗、做法更規範、更權威,勢必要將其上升為法規制度,讓軟約束硬起來。

2020年第一天,市發改委等部門研究起草的《北京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徵求意見稿)正式面向社會徵求意見。拿企業最關注的“錢”為例,徵求意見稿披露,本市支持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保險、風險投資、證券化、信託等金融創新服務;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銀行信貸業務差異化風險補償機制和知識產權保險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金融機構加大融資授信力度;市金融管理部門組織金融機構在政務服務中心提供首貸、續貸服務業務,為市場主體貸款提供便利條件。

這也就意味著,包括續貸中心在內的諸多金融環境改革舉措正以法之名確立下來,徹底給企業吃一顆定心丸。

船到中流、人到半山,優化營商環境進入“深水區”。不可忽視的是,近年來,本市營商環境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市發改委在起草說明中也表示,企業在辦事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便,迫切需要通過法治手段明確標準要求、規範行政行為,提高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切實增強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

北京版的營商條例給政府劃出硬槓槓。比如本市健全完善政策諮詢服務體系,諮詢服務實行首問負責制,政府部門不得以本部門不負責此事為由拒絕受理市場主體的諮詢;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削減進出口環節審批事項和單證,優化通關流程,能退出口岸驗核的,一律退出,不能退出的,實行聯網核查;在市場監管領域,每年度同一部門對同一市場主體實施抽查一般不得超過一次。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北京制定本市《條例》有利於保護市場主體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信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從法律和制度角度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