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曾國藩:取捨是一種智慧

曾國藩:取捨是一種智慧


“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曾國藩生前毀之譽之者都大有人在,其蓋棺後的一百多年間,民間和歷史界對其評價也多有起伏反覆。他印鎮壓太平天國,有人送他綽號“曾剃頭”;又印天津教案,得了“賣國賊”的惡名。然而在清政府的眼中,他卻是大清國的“救命恩人”“中興第一名臣”。毛澤東也曾說過一句話:“我觀近代,獨服曾文正。”


就在大家對這個人物迷惑不解之時,唐浩明先生以一種敬重歷史的態度,和曾國藩神交二十餘年,厚積薄發寫下歷史小說《曾國藩》。雖屬小說,但唐浩明研究曾國藩多年,即便是有所渲染,也該大體符合史實,從而讓人可以讓人帶著趣味,比較全面地瞭解和審視這個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的人物。從1998年出版至今,這部小說不斷重印,銷量超過千萬冊,被白巖松譽為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曾國藩:取捨是一種智慧


本書的特別之處,不僅在於寫透了曾國藩一生的政界傳奇,更寫透了人物行為背後的精神和靈魂,寫透了他的“不做聖賢,便為禽獸”,他的安不忘危、極度自省,他的定力和遠見,他的剋制和果斷。曾國藩制勝的兵法、治軍行政的方針,他獨特的人生觀、處世哲學,他的文化素養和人格品位等等,都在書中得到精彩的體現。


感謝這套書,成功塑造了一個在血雨腥風的時代,非憑藉智力而能脫穎而出、有著多重人格、集功罪於一身的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的複雜形象。

曾國藩:取捨是一種智慧


堅持就是勝利

在小說裡我們看到,自湖南起兵後,曾國藩的湘軍屢戰屢敗,兩次投江自盡,數度立下遺囑,更曾在困境絕望中棄官回鄉,論挫折打擊,當時無人能與曾國藩相比。然而,信奉“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曾國藩,認準了一個“挺”字,憑藉極度的自省和堅忍,硬是挺到了太平軍內訌的戰局轉折點。

曾國藩:取捨是一種智慧


取捨也是一種智慧

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後面臨很大的壓力。滿人當權的統治者對漢人武裝一直高度警惕。“飛鳥盡良弓藏”還是好的結局,“狡兔死走狗烹”更可悲。怎樣才能功成身退?或者取而代之?不斷有人試探曾國藩,他的部下彭玉麟寫紙條給他“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無意乎?”。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怎樣取捨很考驗一個人的智慧。最終曾國藩選擇自裁湘軍,使得朝廷得以安心,被加以無上的榮譽。

曾國藩:取捨是一種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