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補給艦不用核動力?

用戶6968690897073


補給艦,是專門用來向航母戰鬥群、艦艇編隊供應戰鬥執勤所需要的各種物質燃料的保障艦船。補給艦本身有巨大的裝載空間,排水量較大。補給艦不用核動力並不代表不想用,中國已經計劃發展核動力補給艦!目前的補給艦不用核動力是有原因的。



第一,遠距離大型補給艦就幾個國家有,但他們各自需求不同,導致目前補給艦用不上核動力。美國擁有大量海外基地,通常航母戰鬥群攜帶足夠燃料出發後,可以在全球各地的基地得到燃料補充,對美國海軍來說,補給艦的作用就不顯得那麼突出,加上常規動力補給艦技術成熟,性價比高,所以不發展核動力補給艦。俄羅斯的補給艦同樣用常規動力,如果使用核動力則價格昂貴,且俄羅斯海軍目前專注近海更多,遠洋任務需求不大,還沒有需要核動力補給艦。英法海軍艦艇少,遠洋戰略雖有,但遠洋需求更少,在性價比上他們更喜歡常規動力這種維護便宜的方式。中國海軍執行遠洋戰略,向遠洋海軍前進,由於沒有海外基地,中國海軍的補給艦雖然常規動力,但是噸位大,空間巨大,暫時還沒發展核動力。


第二,核動力上艦費用昂貴。跟航母或者戰列巡洋艦不同,補給艦作支援保障作業,本身是非一線戰鬥艦艇。核動力上艦看似簡單,其背後需要壓水反應堆的安全小型化,必須低於戰艦本身的甲板高度,其次和反應堆配套的一系列設施,比如龐大的冷卻設施,複雜高效的綜合高速計算機系統,備用電力系統等,都要一一上艦,這就造成費用比常規動力的燃氣輪機上升數倍,如果軍費緊張,那麼技術複雜的核動力則顯得不必要了。所以這各國海軍雖然都知道核動力優點明顯,但遲遲不想上艦。


第三,核動力上補給艦,補給艦本身的安全就是必須值得考慮了。補給艦不屬於一線作戰艦艇,戰爭時期沒有防護的補給艦在對方火力下生存能力明顯不如戰鬥艦艇,一旦核動力上艦,補給艦被擊中爆炸,後果就比較嚴重了。而使用常規動力則不用考慮過多這方面問題。同時大型常規動力補給艦本身攜帶的燃料足夠支持整個編隊和自己使用。

綜合來說 目前各國不用核動力補給艦都是基於各國軍事政策的需要,都是跟國情相符合的。但補給艦用核動力的優點是必須承認的。遼寧號每次出海燃料需加7000-8000噸,航空兵彈藥,食物都需要,這是不小的載荷,至少總體10000噸的補給,這時候,如果補給艦進行補給,也必須給數千噸燃料或者數百噸物資,補給艦自己還要留自己的燃料,這就產生矛盾,如果補給艦用核動力,完全不需要考慮自己的油料問題,將多出上千噸油料額度給編隊供應,大大強化了保障支援作業,所以核動力上補給艦本身很有優勢。



上圖則是2018年9月5日,中船重工719所公佈的核動力綜合補給艦模型,基於海洋核動力平臺示範工程打造,可見以後中國海軍的遠洋核動力補給艦不再是夢,屆時,核動力航母+核動力補給艦的模式也將成為世界首創。


靜聽竹林風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就中國來說就是這樣:

第一,技術門檻太高。

大家似乎認為核動力技術不復雜,其實恰恰相反。

想要生產一個安全且高效的核動力系統,是非常困難的。

補給艦是大型軍艦,就排水量來說甚至可能達到輕型航母的水平。

而我國雖然早就製造了核潛艇,然而目前並沒有製造任何大型核動力水面軍艦,主要是技術方面還不成熟。

比如核技術已經很高明的法國,戴高樂航母從1999年使用開始,核動力裝置便故障不斷。2000年,兩座核反應堆甚至出現了無法冷卻的危險。

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

航母都沒用,怎麼能用於補給艦呢?

第二,核動力非常昂貴。

且不談建造費用,我們就看看使用費用。

以遼寧號為例,一次加滿燃油可達8000噸,約需1600萬元。

遼寧號在以18節速度巡航時,一天可航行780公里,一天耗費約為390燃料噸,也就是80萬元左右。以每年戰備值班3個月計算,那就是7200萬元。

再看美國核動力航母,尼米茲級一次加裝核燃料可用25年。

如果是遼寧號就需要18億人民幣,似乎很貴。

然而尼米茲級燃料高達10億美元。

第三,用不上。

我國目前尚且不需要去全球作戰,中國畢竟不是美國。

我國航母作戰區域主要就是周邊的海域,最遠不過是南海和西太平洋。

這個距離,根本就不需要核動力補給艦,常規動力就足夠了,頂多編隊裡面多放幾艘。

退一步說,就算美國航母也用不上。

因為美國軍港遍佈全世界,到處都可以停靠補給船,不需要一艘船一直跟著幾個月


薩沙


補給艦承擔著為艦隊進行海上補給的重任,補給物資中燃油佔比最大,大型補給艦自身就要消耗數千噸燃油,才能保證1萬海里左右的續航力,但如果採用核動力後,補給艦自身就不用擔心續航力問題,還可以省下幾千噸的物資儲備空間為其他艦艇進行補給,這幾千噸燃油都足夠給3艘1萬噸的驅逐艦加滿油了。



其次,採用核動力以後,補給艦的航速也會大幅提升,現有的補給艦航速普遍在15-25節這個範圍,20節以上的都比較少,核動力補給艦航速將會達到30節以上。補給艦通常是呆在相對安全的海域,接到補給命令後要儘快與其他艦艇匯合,航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大型補給艦中,如美軍的“供應”級,我國的901型補給艦排水量都在5萬噸上下,這樣的體格完全容得下核動力裝置。



不過,核動力雖然強勁,也會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說這個費用問題,補給艦自身的造價並不是很高,5萬噸的901型補給艦造價大約25億人民幣,還不如7000噸的052D型驅逐艦(30-40億人民幣),但是採用核動力之後,這個價格將會翻上很多倍。



大型補給艦一般是用來為航母這樣的遠洋艦艇提供保障的,像中國海軍今後將會擁有多個航母戰鬥群,驅逐艦、護衛艦這樣的的遠洋艦艇可能會超過200艘,大型補給艦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如果採用核動力的話,這個成本會非常高。

另外,901這樣的5萬噸級常規動力補給艦已經足夠了。


止水興波


補給艦屬於後勤保障艦隻,以裝載補充燃油、彈藥和生活保障物資為主,本身並沒有太多的電子、武器系統,也不需要執行直接作戰任務。補給艦的設計主要關注有效載荷、遠洋航行能力,部分需要伴隨航母編隊、兩棲打擊編隊的大型綜合補給艦也會考慮航速。因此,從設計和功能定位來說,簡單的說補給艦就是軍用的運輸船,對於這樣的後勤保障船隻用核動力太奢侈,也沒有必要。901型補給艦與航母編隊效果圖

核動力技術是當前最高端的技術之一,擁有完善核動力技術能力的也只“五常”,在水面檢查核動力方面,更是隻有美、俄、法三國擁有應用經驗,其他國家即便是想在補給艦上安裝核動力也沒有那個能力。全球第一艘核動力水面戰艦“長灘號”巡洋艦,造價比“小鷹號”航母還貴!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核動力技術爆發時期,也有些國家嘗試過將核動力應用於商船、電力保障船等非作戰艦船,如日本的“陸奧號”核動力運輸船、美國的“薩凡納號”核動力商船、蘇聯的“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等。但是由於經濟性和安全性問題,目前除了俄羅斯仍裝備有核動力破冰船外,其他核動力船舶均早已退役,而且核動力裝置退役花費了大量的資金和時間。

1959年建成的“列寧號”核動力破冰船1974年建成的“陸奧號”核動力商船

從技術上來說,包括補給艦在內的大中型水面艦艇都可以安裝核動力裝置,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就建造了多行核動力巡洋艦,但是最終都是由於造價和安全性的問題,在90年代中期除核動力航母外的所有核動力水面戰艦均退出了序列。連主戰艦艇都用不起核動力裝置,補給艦安裝核動力就更沒有必要了。“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目前除航母外唯一的一艘核動力戰艦

目前各主要海軍強國的大型補給艦一般都採用成熟、結構緊湊且經濟性較好的燃氣輪機動力,如美國4.8萬噸的“供應級”補給艦裝備4臺LM2500燃氣輪機、我國4.5萬噸的901型補給艦裝備4臺QC280燃氣輪機、而且英國最新的3.7萬噸“潮汐級”補給艦才有柴油-柴電動力,上述三型大型補給艦的最大航速都可以達到25節以上,可滿足伴隨航母編隊遠洋作戰需求。在核動力系統經濟性和安全性問題解決之前,包括補給艦在內的其他水面艦艇採用核動力系統的可能性不大。

燃氣輪機技術足以滿足補給艦及其他水面戰艦需求

901型綜合補給艦與美國“劉易斯克拉克級”乾貨補給艦


威吶解析


眾所周知,各國海軍都擁有大量的補給艦,但是其實補給艦基本都是常規動力,完全沒有核動力的,為何補給艦行列中從未出現過核動力這種高富帥艦艇,而基本都是常規動力呢?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這麼做,因為核動力的造價往往十分的高,補給艦這種在開戰之後徵用貨船進行改造,甚至不需要在平時建造太多的艦艇是完全沒有必要改裝成核動力的,並且其實核動力艦艇在日常維修上花費的錢遠遠超過常規動力,自然就沒有必要使用核動力艦艇了,看來核動力並非是所有軍艦最好的選擇,差點欺騙了我們所有人。並且核動力艦艇追求的是速度,而補給艦卻基本不需要速度,他們只需要能保持最高航速是18節左右就足夠為艦隊提供補給了,並且其實相比速度補給艦更為重要的技術屬性就是搭載的貨物噸位,一次性能提供一萬噸補給的補給艦永遠比五千噸的吃香,在一般的戰術任務時候一萬噸左右的補給艦就是最優搭配,以我國的補給艦要求來講其實就是提供兩艘航空母艦及其護航戰艦約一個禮拜的補給就足夠用了。正是因為這些問題才導致目前來講連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都沒有建造核動力補給艦的準備,畢竟對於這種半民用半軍用的艦艇來講其實經濟方面的問題絲毫不比軍事價值小,很多時候只需要一艘巴拿馬級貨船攜帶兩個塔吊就可以充當一艘簡易的補給艦了,完全沒必要使用昂貴的核動力戰艦。





少棟愛生活


花錢多,浪費資源,風險高,所以沒有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