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潮汕這個生活用品已經消失了?

潮汕這個生活用品已經消失了?

潮汕木屐所用木材有一定標準,以質地密緻堅韌者為佳,但所使用的材料是有等級的。上等的木屐是以苦楝樹的木柴為材料,其木質柔韌,不易磨損,質地又輕,走路輕便靈活。

潮汕這個生活用品已經消失了?

潮汕地區最為常見的木屐是用橄欖木製作,其木質輕而韌;溼材加工成形後,木質乾燥不開裂;在雨中日下行走不易滑倒並耐乾溼變換,穿著方便舒適,但易磨損。低等的木屐是雜木做的,笨重又易磨損。

潮汕這個生活用品已經消失了?

潮汕木屐的製作工藝比較精巧、講究,做木屐的師傅先是揮動斧頭熟練地砍削木塊,隨後把木頭的四個角削圓,再削出屐頭、屐掌、屐腰、屐跟等部位,漸漸地,一雙木屐的雛形就顯露出來了,此程序稱為"剁屐"。

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手持五斤半重的斧頭,削劈木材時需要極高的技巧與力道才能細膩地削出鞋緣的弧度。削好粗坯之後,做木屐的師傅還要換用鑿子和榔頭,對各個部位進行修整,並時不時把左右腳互相比較,使之完全對稱。

在鑿屐的時候,做木屐的師傅完全是靠手感,屐跟的高度要一致,不然走起路來就會一瘸一拐。一雙木屐基本成形以後,做木屐的師傅還得拿出刨子,反覆打磨屐面、屐底和屐沿,使之平整光滑。

隨後用布或膠、塑料片或牛皮等釘在木屐前方之上成船篷狀,或蜂腰狀,即可穿用。如果是漆畫屐或花繡屐,就在木屐板上漆、繪花,在屐皮或布上繪花卉或繡花。

給木屐坯上漆之前先得補平屐底,再找一些塑料皮或革剪成一塊塊屐皮,然後才給屐坯和屐皮上漆,一層紅漆晾乾以後,還要繼續打磨,再塗第二層紅漆,如此反覆三四遍,還得在天氣好的時候上。

屐坯和屐皮上漆之後,剪好一對大小一樣的屐皮,然後用鐵釘釘在屐 (一般一隻腳的屐皮,只釘8枚釘固定,寓意為"發")按上,這樣一雙漂漂亮亮的紅木屐就算完工了。

如果是女用的木屐,還得用毛筆在屐面上繪製各種圖案。

新中國成立前,潮州城裡的木屐鋪星羅棋佈於各條大街中,而較集中的是東門街,特別是從竹木門外至下水門外江邊,新中國成立前就有十多家,他們零售批發兼營。城中屐鋪,最具特色的是西馬路一家以一隻長約二米的黑漆大木屐,屐面髹著"胡成利"三個大金字,吊於鋪外街邊作招牌,讓人遠遠望去就知道是屐鋪所在。

新中國成立前下水門外屐鋪"三官樓"專售棕屐,屐皮是用棕櫚編織各款花紋而成,屐腳還有各式花樣鏤空,形態別具一格,既耐用又美觀,但價格較高,至1949年因物價飛漲,人們生活艱難,生意冷淡而倒閉。

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塑料拖鞋在潮汕地區普遍出現之後,木屐遂被逐漸淘汰,隨之做木屐的手工藝也逐年減少,如今已很難尋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