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心理學問題:您能接受自己有“恐懼、迴避、不喜歡”的權利嗎

當一個人害怕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學校、超市、集市、公園等場所,乃至達到恐懼程度,也知道自己不正常,希望不再回避,迴歸正常化,我們能提供怎麼幫助呢。


心理學問題:您能接受自己有“恐懼、迴避、不喜歡”的權利嗎


1、你說去人多地方感到痛苦難受,那個時候心裡想法是什麼?

人家過的都好,只有我如此不幸,老天真是不公平。

看見別人就害怕,不敢正眼看人家,只好躲避。

2、你真的確定,別人都過的好嗎?是別人讓你感到害怕的嗎?

好像也不是,知道別人也有喜有憂,有苦有樂,也知道害怕不在於別人,這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可是,到了人多環境就是不由自主。

3、也就是說,知道不是別人導致自己的痛苦,主要原因在於自己?

是的,自己的原因,走不出來,該如何辦呢,也想快點好起來。

4、既然能意識到原因在於自己,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想法太不應該了,自卑吧,聽說還有小時候家庭關係的影響。

5、過去影響今天當然是有的,但是導致今天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個,不是某一個單純因素導致的。比如,感冒了,至少是天氣冷、穿的少、提抗力差等多因素,如果少了某一個都不會感冒,能接受不?

是的,是這樣。

6、因此可以說,今天的痛苦有小時候家庭原因,也有自己過去經歷原因,還有過去與今天的環境因素,真實原因是複雜多樣的,我們不能單一歸因,好比父母做的不夠好可是他們能力如此也算盡力了。這就是說,過去的事情不能改變,時光不能倒流,可是,我們的心理想法可以改變,由此情緒感受就會改變,你能接受這點嗎?

有道理,也怨恨父母不夠好,按您說的可能他們水平就那個樣子,當時社會文化環境就是那樣,也真是不能過高要求,這樣想好多了。

7、簡單歸納兩句話:痛苦原因是找出來,過去事情不可變但是看法可以變。這其實說的就是心理現象的特點,也就是主觀特性,你的看法呢?

的確如此,我要好好記住這兩句話。


心理學問題:您能接受自己有“恐懼、迴避、不喜歡”的權利嗎


8、既然心理是主觀的,現在回到不敢去人多地方這個問題上,你認為自己恐懼人多環境,是不敢、不能、不該,還是不想呢?

這有什麼區別嗎,就是不敢罷了。

當然有的,不敢是與現實不相符的害怕,不能是能力不夠,不該是社會規則不允許,而不想則是自己有能力也應該但就是不喜歡,你覺得更多是哪一種?

能力是有的,也應該去,就是害怕,也許有不喜歡的因素吧。不喜歡與人打交道,不喜歡別人比自己強。

9、可否這樣說,不敢是情緒上的恐懼擔心害怕,知道不該這樣可控制不住,根源上其實是不喜歡,“強扭的瓜不甜”,而不是不能與不該?

好像是這樣。

10、也就是說,不喜歡這樣,可是又覺得不應該這樣,需要思考自己有“不喜歡”或者“喜歡”的權利,自己是否壓抑扼殺了這些本能慾望?

明明不喜歡,不得不裝作很喜歡,致使心理能量消耗極大,好比彈簧壓縮到極限,終於有一天崩潰了,壓的厲害反彈就厲害,這個時候就與周圍一般人不一樣了,也就是不正常了。

11、要接受自己有喜歡與不喜歡的權利,同時保持與人一致的最低限度,也就是大家眼裡的正常,維持最低水平的社會功能,為此想辦法適應去人多地方,你覺得要怎麼做?

是要自己接受不正常嗎?

12、先接受不喜歡,但目前回避狀態太過極端,畢竟人不能離開社會獨自生活,為此還要接受目前是不正常的,我們需要適當調整一點點,變得正常一點點。這樣的話,假設我們走進人群,會感覺如何呢?

知道自己有不喜歡權利,可是還是害怕要命,想逃離。


心理學問題:您能接受自己有“恐懼、迴避、不喜歡”的權利嗎


13、這是正常的,適應需要更多體驗與時間,還有幾個技巧有助於改變,一個是承認自己不正常,也就是病人,那麼帶著病人身份走進人群,感受痛苦是否是正常的呢?

好像是。

14、這時候,不讓自己痛苦才是不正常的,必須痛苦才正常,這樣感受會好多了,也敢於多走進人群中。

這個提示就是,我們都是帶著創傷生活的,無論外表多麼光鮮。與痛苦和平共處,才會變得不那麼痛苦。

15、還有一個技巧,就是想象技術,想象我們走進人多地方,開始從外圍,慢慢過度到裡面,緊張時候放鬆訓練,適應了再去深入,最後嘗試主動找個面善的人說說話,問個路,打個招呼,諮詢些事情,看看會發生什麼。

承認問題源自自己,先接受現狀,再改變現狀。接受喜歡不喜歡的權利,接受當下痛苦的不正常應對模式,再去嘗試改變現狀,只要戳破窗戶紙,具體方法有無數,就一定有助於恢復正常社會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