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宋太祖重文輕武有什麼影響?

暮雨打梨花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重文輕武”是宋太祖為宋朝訂立的基本國策,最大的貢獻就是讓大宋王朝得以延續四百年的歷史。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四百年一直收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略欺壓,同樣也是緣起這一國策。

首先,咱們來分析一下“重文輕武”對保證宋朝統治貢獻在什麼地方。這個政策具體的實施一方面,在地方上,文官大於武官。這樣客觀上保證了地方政治的穩定,相反唐朝正是毀滅於藩鎮割據。

另一方面,在中央施行兵將分離政策,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樣保證了政治的純粹性,軍事力量無法干預政治,要知道所有的政治事變都是用軍事力量來執行的。這一點保證了宋朝中央政府的安全,特別是在皇位繼承時幾乎從來沒有發生過其他封建王朝那些血腥的奪嫡時間,避免了禍起蕭牆的慘劇。

其次,咱們再來說說為什麼這一國策造成宋朝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壓著打。宋朝的武將在中央沒有話語權,大的軍事方針只能由文官通過紙上談兵制定。外行領導內行,不可避免造成政策方針和實際情況不符。

另外,在具體軍事行動上正如剛才所說,宋朝在軍隊管理方式直接導致部隊和將領之間互相不認識。一旦有戰事發生,將領臨時受命指揮一個部隊,這對雙方都是一個難題,戰鬥力打打折扣。

總之,宋太祖指定的“重文輕武國策”一方面保證了內部統治的穩定,一方面在對外上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歡迎大家討論,對我的謬誤指出批評指正。


中原一條蟲


不扯其他的,直接說影響。

先積極的吧:

1.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和軍人奪權的局面。

從唐玄宗設立節度使以來,節度使力量越來越強大,甚至引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就是節度使,為了鎮壓叛亂,唐朝統治者只能依靠節度使來鎮壓,於是節度使力量就更強大了,後來形成了靠節度使打節度使的情況。最後唐朝被朱溫給滅了,又是節度使。五代十國,皇帝多是被節度使或者掌握軍權的實力派給滅了,宋太祖通過重文輕武等一系列的措施,改變了這個局面,保證了國家的穩定。

2.促進了文化又一次大繁榮。

與唐詩可以比肩的文化高峰就是宋詞。重文的結果就是讀書人生活條件好了,讀書人地位高了: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

於是讀書人多了。也促進了更深入民間的宋詞的大發展,比如奉旨填詞的柳永,洗衣服的大媽都可以吟唱他的詞。唐宋八大家,宋朝就有六位。話本等市民俗文化開始流行,繪畫有清明上河圖,書法有秦檜的宋體字,宋徽宗的瘦金體,科技有沈括,四大發明宋朝的活字印刷術。中國古典科技文化史的最後一座高峰。

3.成就了文人風骨

重文不僅僅是說說,宋朝不殺文人,最後南宋滅亡,十萬餘人跳海殉葬。想想後面明朝滅亡,只有一個太監。不多說了,淚目。

再說說壞的影響吧:

1.弱雞中的垃圾

輕武,導致軍隊兵員素質低下,軍隊戰鬥力弱。兩個表現,一個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一個就是宋朝被周邊國家輪番虐,先是遼(澶淵之盟),再是金(靖難之役),再是蒙古(被滅國了),就連西夏也敢和宋朝打。其他王朝這不敢相信,早滅了。

2.中華民族不再尚武

漢唐一直以來尚武的中華民族,開始改變審美方向。不再崇尚陽剛的健美,而是崇尚陰柔的唯美。尚武精神的缺失,也是宋朝積弱的原因之一。

3.武官難以放開手腳

輕視武官導致武官的地位低於文官,文官仗著地位高就會指揮武官,尤其是打仗的時候,有些文官自以為自己文武雙全,就瞎指揮,外行管內行,最後只能是敗仗連連。

我覺得宋太祖實行這個政策也是形勢所迫,治亂世需要猛藥,所以才會對武官限制的厲害了一些,不過如果把消極影響都賴他身上也不合適,畢竟政策是要隨著現實改變的,你後面的子孫不懂得變通,本來這些鎖鏈是鎖有異心的人的,你們卻限制住了自己,這能怪誰😂


阿歡的史記


宋朝出名的重文輕武,不過不能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算,宋朝的重文輕武是從趙匡胤那個不成器的弟弟趙光義開始的。

趙匡胤是傑出武人

宋太祖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武人皇帝之一,如果論單挑,估計沒幾個皇帝能打過他。他曾經兩軍陣前重傷悍將皇甫暉,生擒姚鳳。

能產生這樣的武人皇帝,有其社會背景。自中唐安史之亂後,唐朝很多藩鎮獲得了自治半自治的地位。這些藩鎮的統治階層,就是武士。簡單來說,你能打,你就能服眾,就能獲得晉升。所以形成了大量的軍人世家,這些家族的男性自小習武,長大以從軍為業。

唐末沙陀人崛起,沙陀人是典型的軍事兄弟會,內部以收義子的擬血緣關係形成了軍人集團。趙匡胤家族就是唐末大環境下的武士家族,所以自小習武打仗。

趙匡胤削軍權但不重文

沙陀人在契丹人打擊下衰落了,接收了沙陀人遺產的是郭威,也是個武人。郭威很快死了,傳給了柴榮,柴榮實際上不是個傳統軍人,不見得能hold場面,不過死的早,得了個一代明君的讚譽。反倒是篡位的趙匡胤是個比較典型的五代軍人。

趙匡胤篡位後,削了不少原先軍頭的軍權,加強了武力上的集權。不過請注意,趙匡胤雖然削了軍頭軍權,但不代表他能看得上文人。文人在宋代之前的角色就是個管家甚至幫閒,哪怕到了唐朝,皇帝真正依賴的依然是能打仗的人,文人只是起裝飾性作用。趙匡胤作為五代軍人自然不可能看得起這些文人,有個趙普的事兒就表現了趙匡胤對文人的鄙視。“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曰:‘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趙光義不得不重用文人

宋朝真正重用文人打擊武人,是從趙光義開始的。


趙匡胤還在的時候,趙光義就在打造自身的班底。趙光義雖然一直跟著哥哥混,但他不算武士,不像趙匡胤那樣能在武人中獲得巨大的威望。他就換個路子走,聚集了一幫喜歡陰謀詭計的文人,形成了自己的班底。

由於趙光義有了自己的班底,加上趙匡胤對自家人心軟,所以趙匡胤一直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只是他沒想到自己的好弟弟居然能對他下手,就是著名的燭影斧聲。

趙光義能靠這種手段就上位,其實主要怪趙匡胤的削權。假如他沒有持續的打擊軍人,還是五代的格局,那麼趙光義殺了他也沒用,其他軍頭很快就會把趙光義幹掉。

趙光義篡位成功後,他哥哥的老班底自然不能用,這些老班底基本都是世家軍人。於是趙光義就開科舉,提拔文人,用這些文人來取代世家軍人。之後就在宋朝形成了傳統。

不過由於文人扯淡打屁厲害但打仗不行,趙家對內可以用文人,外面的蠻族可不鳥你這些文人。所以實際上趙家皇帝一直小心的保持一部分軍人世家,以對抗邊疆蠻族。不過這點玩意兒衰落的也快,趙匡胤趙光義時候可以主動進攻強大的契丹人,到了西夏時候就已經難以戰勝小小的党項人,到女真人殺進來的時候,基本就砍瓜切菜了。

趙宋重文輕武最大的影響就是自己閹割了自己,真的需要卵蛋的時候沒法勃起了。


區塊鏈米達斯之手


宋朝的重文輕武的影響深遠,有利同樣也有弊。

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通過自導自演的陳橋兵變,從手握兵權的節度使,搖身一變,成為了宋朝的開國之君。宋朝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戰亂中建立的,所以趙匡胤特別注意對軍事力量的防範。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等開國功臣手中的兵權,而且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開,軍隊長官更換頻繁,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另外政治上,重用文官,輕視武官。當時的郡縣長官都是文官,可以防止地方權力過重,擁兵自重,威脅京都。

但是,這樣重文輕武必然會造成很多影響。有有利的方面。限制了武將乃至整個官僚體系的整體權力,在軍事上分禁軍、廂軍強幹弱枝,使得中央政府保持絕對的軍力優勢,維護了皇權;設立樞密院、三衙,樞密院管理軍籍、文書和名單,三衙管著軍隊的訓練與統領,而調兵權在皇帝的兵符上;地方官制上司法、行政、財政、軍事分開司法有推官判官提刑、行政有縣令知府、財政有三司,分權細緻明確,想造反難度非常大,腐敗程度淺。這就使得兩宋在內部上一直都很穩定,國家沒有動盪,才保證了宋朝經濟空前繁榮的景象。

當然還有很大的弊端。閒置無用吃乾飯的官員變多,吃乾飯的兵員更是很多;這就導致軍隊數量龐大,但是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宋朝為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形成割據局面,將領經常調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這就使得將領不瞭解軍隊情況,指揮能力也得不到發揮,就缺乏有效的指揮。宋朝繁瑣的制度導致將領在遇到戰事時,不敢私自做主,從而以致經常貽誤戰機。更主要的是重文輕武直接導致國家缺少軍事將才,金打過來的時候沒有可用武將。

宋太祖趙匡胤因為自己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所以他不會給其他人這樣的機會。才會有重文輕武這樣的政策,才產生了這麼多影響,


煙雨笑春風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黃袍加身以後,擔心以後武將會謀反。於是一天,趙匡胤召集諸將領一起喝酒,在宴會中,趙匡胤讓這些武將解除兵權。趙匡胤賜給他們良田,讓他們回家。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而真正開始重視文官是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


重文輕武的影響應該是有兩個方面的。

有利的方面是發展了文化,擁有一大批的士大夫。比如范仲淹、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下宋詞高度發展,成為和唐詩齊名的又一文學巔峰。宋代的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民間普遍設立學校。培養了大批的人才。宋朝的科舉制度也在這一時期快速發展。

還有利於發展經濟,如果宋太祖不卸掉武將的兵權,恐怕在當時的背景下宋朝有可能也是一個短命的王朝。輕武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宋朝的經濟,宋朝的經濟十分繁榮。在當時宋朝的經濟水平絕對是同時期最高的帝國。


宋朝的科學技術水平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的發展,四大發明中有兩項是在宋朝發明的。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技術的發明,為航海提供了便利。宋朝時期造船技術也快速發展。

不利的影響就是宋朝的武力水平真的很低。在對外的戰爭中頻繁吃虧,幾乎什麼國家都可以從宋朝弄到好處。先是遼的澶淵之盟,再是和金的紹興和議,紹興和議南宋向金稱臣。和西夏的戰爭中,宋朝也在吃虧。

宋朝的重文輕武導致了宋朝的對外戰爭一直是吃虧,甚至是屈辱的。但是也有一定的有利影響。


鬆垮大卡司


首先,必須要糾正題主一下,重文輕武並非宋太祖趙匡胤的政策。他的確是“重文”,但是絕對沒有“輕武”。

自從唐朝覆滅,各大節度使割據一方,相互攻殺,胡漢夾雜,中華大地徹底陷入濤濤血海。短短百年時間,在中原地帶就建立了五個王朝,地方有名有姓的割據政權就有十來個。期間戰爭的烈度,可想而知。正所謂“黑暗年代,參見英雄”,趙匡胤就是從黑暗時代的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在建立宋朝之後,他徹底反思了混亂時代的成因和唐朝末期的經驗教訓。認為不能讓武將掌控中樞。換句話說,也就是“軍政分離”。其實他的想法是十分先進的。看看現在,五大常任理事國統統都是部隊只管打仗,不允許參與到政治中去。他絕不是要用文人來壓制武人,對於在外統帥軍隊的大將,他是給足了權力的。

事情就壞在他弟弟趙光義身上。這位太宗皇帝身有兩個典故:一、燭光斧影。流言中他趁趙匡胤病危殺死了哥哥。二、高粱河車神。進攻遼國,在高粱河被遼國殺得落花流水,駕車單獨逃回。前者雖然不知真假,但是威脅到了他的皇位合法性。後者嚴重損害了他在軍隊中的權威。所以他的後期政策,全部都放在維穩上面。於是他拔高文臣地位,壓制武人,最終閹割了民族的尚武精神。


至於後果,呵呵。給樓主舉個例子:北宋名將狄青有一次不小心得罪了頂頭上司韓琦。韓琦心眼很小,找了個理由要殺掉狄青的部下焦用報復。狄青跟韓琦求情:“焦用有軍功,是好男兒。”韓琦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男兒。此豈得為好男兒耶!”就當著狄青的面殺掉了焦用。在北宋中後期,軍人極受鄙視。北宋政府把大量罪犯發配到軍隊中,導致軍人都有個我們通過水滸傳瞭解的響亮外號:“賊配軍”。這樣的軍隊,簡直是奴隸軍隊,指望他們跟外敵爭鋒?妄想。北宋真正能打的,全部都是將領們的私兵。一旦將領們失敗,紙面上軍隊的數字再多,也是空談。靖康之恥就是趙光義埋下的禍根。

忍不住說說題外話,宋太祖和宋太宗雖然是一母同胞,但是兩人氣質完全不同,這種氣質甚至反饋到了他們的後代身上。兩宋有個很有意思的巧合:北宋皇帝除了趙匡胤,都是趙光義家裡的。南宋皇帝除了趙構,都是趙匡胤的後代。北宋皇帝都有個特點:喜歡安定,不喜歡舞刀弄槍,偶爾出個異類如宋神宗,被大臣噴兩下就縮回去了。都是小市民思想。軟弱、花錢買平安是家傳。而南宋除了開國皇帝完顏構,不管昏庸不昏庸,個人的骨氣還是有的,起碼逮住機會就敢咬金國一口。南宋也確實比北宋能打,巔峰戰績在釣魚城擊斃了蒙哥汗,間接地挽救了歐洲,也給自己足足續了一甲子的命。至於後來被整合了亞歐大陸的蒙古大軍碾壓,其實非戰之罪也,敵人過於強大了。


葵花好幾朵


本人對五代史與宋史皆有研究。大家都知道,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皇帝的,導致這一事件的發生,原因就是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柴榮乃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第二任皇帝,此人有雄韜偉略,後周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綜合實力與日俱增,特別是重整的禁軍,戰鬥力非常強悍,一度南征北討、勢如破竹!就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中一病不起、英年早逝、非常令人惋惜。隨後,其只有幾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隨即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大宋,即位後,為了防止武將繼續“兵變”的隱患,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措施,並實施了重文輕武的國策,使得整個宋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GDP一度佔到世界的60%,站在老百姓的角度,這也是個令人嚮往的時代。但是,這一國策也沉重打擊了宋代的軍事力量,使得周世宗柴榮留下的老本被揮霍殆盡,也直接導致了從宋高宗趙構即位起,對外戰爭敗多勝少,大宋版圖比較小,由於燕雲十六州尚未收復(實際上也不可能收回來了),邊疆百姓常常遭受周邊少數民族軍事劫掠,更是簽訂了恥辱的止戰條約,也為北宋後期的靖康之恥埋下了伏筆,甚至要算到南宋的敗亡(有人說:南宋靠一己之力抵擋了蒙古半個世紀,還能說南宋軍事力量弱嗎?那麼我想說:滅亡了,不怪自己弱,反而怪別人太強,算什麼道理?)。重文輕武的國策,讓大宋失去了強大軍事力量的庇佑,其滅亡,更是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導致蒙元對中華文化偉大的歷史進程一刀切斷,以至於明清兩代都無法恢復,也導致中國在各個方面開始逐漸落戶於西方世界,直至春秋大夢被一炮轟醒。總之,宋太祖重文輕武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度有“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不論這是不是日本的歪論,我們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南宋滅亡之後,日本對於我國的認識態度就逐漸產生了變化,古時我國乃是日本人的“老師”,“老師”被蒙元滅掉了,忽必烈三徵“學生”都以失敗告終,那麼“學生”便會自命不凡。自此之後,我們可以想一下,包括明代的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倭寇之患、清代的甲午戰爭、近代的抗日戰爭……我們不難理解這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其中有沒有關聯值得我們深思!然而,如果可以重來,大宋其實可以活的更好,比如我們可以將宋仁宗換成漢武帝,一切的結果可能都會不同,無奈歷史不容假設。關於燕雲十六州,自從五代石敬瑭拱手送給契丹,整個兩宋都被壓制,軍事實力孱弱導致無力收復,後契丹被蒙古滅亡,歸於蒙元,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之時才重回中原王朝的懷抱!不得不說,宋太祖重文輕武對後世的影響是全面的、劇烈的、慘痛的、深遠的……









天線寶寶169692012


宋太祖的重文輕武,主要是唐朝一來,節度使權利過大,軍事民政一手抓,導致地方勢力做大,中央權利變小。

重文輕武對於皇室(統治者)來說,利大於弊,俗話說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武官造反,危害太大,影響太大,從宋朝開始的重文輕武,一直延續到清朝。能夠延續幾個朝代,那就說明有利於統治階級,當然也不能說沒有壞處,任何事物,一體倆面,有益必有害。

以宋朝為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南北宋倆朝,沒有官員造反,這對統治者的吸引力好比是毒藥,所有的弊端都不如這個。

重文輕武政策下,使得宋朝國家迅速從五代十國戰亂中安定下來,得以休養生息。宋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的一個朝代,雖然宋朝國土不大,也沒有完全形成大一統,但宋朝國祚較長,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家安定,農業得到發展,尤其是南方得到了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較高,統治階級也是最溫和,最開明的一個朝代。

壞處就是,宋朝戰鬥力較弱,禁軍湘軍,不堪重用。軍隊投入可以說是中國朝代投入最大的,但在文官的壓制下,武官的血性消退,慢慢的變得貪得無厭,貪生怕死。

總得來說,重文輕武對於統治階級來說是有利的,對於國家來說,過度的重文輕武不利於國家的長久發展。





A.月和亮


影響的話,我個人覺得弊大於利吧,縱觀宋的歷史,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去了武官的兵權,然後任用文人出任地方官,有個很著名的職業——通判,宋代以後,基本上已經解決了地方的割據問題,這與重文是離不開的,在重文的背景下,宋的科舉制發展的可謂風生水起,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士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但是歷史給我們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的是宋代重文之後,軍備鬆弛,一大塊中原沃土,被周邊各族覬覦,在之後的靖康之難中,先後兩位皇帝被俘,這可謂奇恥大辱,然後大量的人口迫於戰爭南遷,百姓的生活可謂十分煎熬

我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所以說我覺得弊端更加大些,





平平安安呀


分時期,前期來講利大於弊,因為前期皇帝的統治尚未穩固,如果武將兵權太大,那麼會成為皇帝潛在的威脅.畢竟宋太祖是通過黃袍加身奪得帝位,如果不重文輕武,難免兵權過大的武將沒有二心.但是等到國家安定,皇帝的統治逐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