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明末清初的主流畫壇之上,王鑑在清初四王中處於承前啟後的位置,他的筆墨在融宋入元中兼具南北二宗之長,在各種傳統成熟的筆墨語彙中長袖善舞,得也摹古,失也摹古,佔盡風情的同時,卻一直徘徊於前人筆法園囿之中而未能突出重圍、展現自我,儘管在當時有獨步海內、冠冕海內等諸多盛讚之詞,不過最終略顯遺憾止步於未能更上層樓的宿命,但客觀而言,其含蓄蘊藉、溫婉細潤的風格在明清畫史上有著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深度影響了清初畫壇主流風格。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王鑑(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圓照,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江蘇太倉人,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清初四王”之一。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北苑山水軸》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范寬山水》



名門之後:在顧盼林泉中堅守自我

王鑑出生於名門之後,其曾祖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貞。

但花無百日紅,到其父王慶常之手,由於不治家業而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導致家道完全中落。據明末清初人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記載:

世貞子士騏,為銓曹主事,四代甲科。士騏子慶常,則習為侈汰,姿聲色,先世業蕩盡無餘。子最繁,號圓照名鑑者,襲蔭為廉州太守,精繪事,粗持名檢。

從這段簡略的資料看出,王鑑出生時其家庭已經徹底破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畢竟家族文化底蘊尚在,書香門第的遺風尚存。而同族中王時敏當時比其年長六歲,兩人當在早年既有交往,從這些蛛絲馬跡可以推測王鑑在少年時應該接受了較為良好的教育,這點從他的零星記敘中也可窺一斑,而他此後在科舉上的成績也可資佐證,“締歲即好點染”“自幼習董熟耳”等這樣的記錄可以看出他早年在丹青筆墨上愛好和師承,這也為他今後的人生履歷和藝術生涯埋下了伏筆。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雲壑松蔭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長松仙館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北固山圖軸》

他早年的生活經歷幾乎闕如幾不可考。而他短暫的官場生涯倒是脈絡分明,崇禎六年(1633年)他在鄉試中中舉,而後迎來了官場上一段平順的歲月,崇禎十一年(1638年)以曾祖王世貞入京蔭官左府都事,隨後很快出任廣東廉州知府。他在己卯年(1639年)所作的《北固山圖軸》上的題詞記錄下了這段發自內心的歲月感想:“餘自戊寅(1638)入都,日為案牘所苦,筆墨不知為何物。今歲仲夏出守粵東,回思風塵馬背光景,如脫籠之鳥矣。歸舟望見北固山,不禁沾沾自喜,拈筆寫此,不計工拙也。”不過官場上這樣的順水順風的歲月很快就因為一場飛來橫禍而劃上了休止符,上任兩年左右,由於仗義執言上書直呈開礦惡政而被罷官問罪,好在當時的兩粵總督與王鑑的忘年之交工部尚書劉半芳之間有著親戚關係,由是在他的大力轉圜下,王鑑逃過了牢獄之災,得以從輕發落以罷官而瞭解此案。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官場上的歸去來兮,在看透了明朝朝政的腐敗之後,心灰意冷的他從此悠遊林泉,度過了一段雲遊四方的生涯,到過濟南、南京、揚州、常熟、無錫、蘇州等地,以賣畫為生,一邊訪友一邊習畫,不久後歸隱故鄉。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古山水》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黃公望山水》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黃公望煙浮遠岫圖》


無官一身輕。從史料記載來看,此時他的妻子也已經去世,從此孤家寡人的他更是徹底地走向了一種不問紅塵俗世的孤獨之旅,“蕭然一身,屏去崖事,得以餘力專意盤稽”,徜徉在家鄉的山水之間,以丹青自娛,這對王鑑的藝術人生來說是一種不幸中的大幸。此時的明王朝早就搖搖欲墜,崇禎十七年(1644年)夏,崇禎皇帝在京城自縊身亡,隨後在清軍勢如破竹的攻勢下,明王朝很快便土崩瓦解,而在江山易主的更替中,作為一介平民的王鑑於是得以以一種更加淡然的姿態“顧盼林泉、肆力畫苑”,清貧自守,安貧樂道。

王鑑畫作中那種深厚的傳統韻味,正好契合了當時清王朝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而他本身那種與世無爭的個性,是他選擇了一種消極保守的不合作的態度,著對新王朝來說也正好樂見其成,井水不犯河水,於是他得以平順地度過餘生,但從他餘生的心境來看,內心深處的那種苦悶和失落的遺民心態還是一覽無餘的,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他在家鄉修建了染香庵,並以染香庵主自稱,沉湎於老莊禪宗之道覓得自己心靈的平衡,“日坐蒲團,焚柏子一爐而已”,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平淡從容地走完了他艱辛疲憊的一生。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梅道人山水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倪雲林溪亭山色圖》


布衣懶自入侯門,手跡流傳姓氏存。

作為名門之後,王鑑的一生並未過多地享受到家族的榮耀,但樂天知命的他卻在丹青筆墨中找到了自己的心靈的皈依,並以此來抵禦江山之變所帶來的心靈的陣痛,這樣的堅守自我的姿態使他得以成為明末清初畫壇上的一道讓人過目不忘的風景。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宋元山水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趙孟頫山水軸》



博採玄微:在追摹前賢中恪守傳統

從傳統繪畫風格的傳承的角度來看,王鑑的繪畫技藝幾乎無懈可擊。

在清初四王中,他在清初畫壇的主流審美中與王時敏並駕齊驅且隱隱有超越之勢,並且影響了此後的王翬、吳歷、王原祁等清初畫壇上的後起之秀。

從他繪畫的取法來看,他的筆法淵藪之廣博更勝王時敏。他在《染香庵畫跋》中寫道:

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唯元季大家正脈相傳,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後,幾作廣陵散矣。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關山秋霽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花溪漁隱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九峰讀書圖》

取法乎上。這短短的論述來看,王鑑在繪畫上的以董、巨為根基,然後於元四家中取精抉髓旁徵博引,直至明代文徵明、沈周、董其昌等人。但從他流傳下來的作品來看,受家學以及董其昌和王時敏等人的影響,他的筆墨技法來源幾乎涵蓋了宋元以及明代前期諸多大家的精髓,比如北宋李成、范寬、江貫道、燕文貴、米芾等家,同時兼涉元代高克恭、陳惟允、馬琬、趙原等家,偶爾也仿北宗畫家趙伯駒、蕭照等人。這樣的習古臨摹之路使他的作品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目,形成了古逸縝密的“精詣”之風,臨仿的各家風格均達到惟妙惟肖的化境。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仿古山水冊頁》之一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青綠山水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秋山圖》


從他的風格演變來看,早期元季四家以董、巨風格馬首是瞻,但他四十歲之前的作品幾乎不可見,他流傳下來最早的作品崇禎十年(1637年)的《秋山圖》,這幅作品是他早期一件重要的作品,其筆墨技法主要以仿吳鎮為主,其叔父王士騄題曰:“畫家惟元人以趣勝,然大家淵源多出自董、巨,吾家玄照於此道中慧心巧骨,一往遂登作壇。此幀雖仿梅道人,而墨氣級法妙得董、巨三昧,蓋直溯梅所往來。”的確如此,他早期的畫作從元四家直溯董、巨是一個很明顯的特點。而隨著閱歷的豐富和眼界的開闊,中期的作品取法更是遍學宋元前賢諸家且兼採南北兩宗之長,將各家的構圖、筆法、意境等博觀約取化為己意,從而使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不同的風格,但其內在的筆墨精髓依舊是始終如一的對傳統筆墨意蘊的一種追隨和臨仿,展現出極為深厚的摹古功力,但整體上略顯融合不足。同時,在青綠設色之作上也頗見功力。而及至後期,他的作品儘管也是在各家的筆墨技藝中摸爬滾打,但總體上有了更多的個人思考個感悟,在融會貫通中進一步昇華了審美格局、境界、氣度,帶有一種蘊藉、細膩、謹嚴、蒼秀之風,這樣的美學特徵是他在清初畫壇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纖不傷雅,綽有餘妍,將王時敏開創的集古之大成的風格完美地賡續下去,促成了這一摹古傳統的在清初畫壇上真正站穩的腳跟。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山水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山水圖軸》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溪山深秀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溪山仙館圖》


毫無疑問,王鑑的風格總體上是保守的,他的作品有著形式主義的弊端也是毋庸諱言的。但就整個清初畫壇上來看,這樣的一種極具安全感的審美畫風與當時的整個社會主流環境密切相關,而王鑑本人的個人性格、人生履歷也使得他選擇這樣的畫風並非有過多值得苛責的地方,這樣純粹的恪守傳統藝術至上的丹青之路,依然不失其後來者值得借鑑學習之處。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溪雲初起圖》


明清畫人錄|王鑑:取精抉髓,兼收幷蓄,獨步海內而潤澤後學

《遠山崗巒圖》



藝術本來就是在激進和保守的平衡中不斷曲折前進,並非一定就是大破大立才是唯一的正途。王鑑的作品中無可挑剔的傳統筆法和構圖的精髓,是他作品最突出的美學品質,這樣的一種風格儘管被後來者詬病頗多,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盲目超越自己的經驗和視野去過於追求標新立異往往更是適得其反,甚至貽笑大方,這點在藝術史上也是不勝枚舉。從這點上來說,適合自己的也許就是最好的,並不一定要刻意追求那種張揚的獨創性,對照如今的畫壇亂象,箇中的意味也頗值得今人三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