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太宗李世民陵墓葬有多少妃子和皇后?如何評價?

好好8997


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死後自然要風光大葬。按照他最初的想法,帝王陵寢要完全效仿漢高祖劉幫的長陵,務從豐厚。大學問家虞世南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秦漢墓葬勞民傷財,又容易被盜墓賊拋屍露骨;他建議象堯帝那樣因山而陵,不藏金玉,並在陵外立碑予以說明。唐太宗採納了他的建議。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病故,將其臨時安厝在新鑿的石室內,正式開始在九嵕山營建昭陵,唐太宗下旨,死後要與長孫皇后合葬,把昭陵定為自已最後的歸宿。從貞觀十年起到貞觀二十三年埋葬唐太宗止,陵墓歷經13年才算基本完成。昭陵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海撥1188米,比那掘地為穴的覆鬥形秦陵漢墓不知要氣派多少倍。

首葬文德皇后長孫氏第二年二月,唐太宗制《九嵕山卜陵昭》,號召文武大臣及皇親國戚死後陪葬昭陵。不久又下發新詔書,允許子孫從父祖而葬昭陵,“其父祖陪葬,子孫欲來從葬者,亦宜聽允。”。

由於堪輿師都說九嵕山風水絕佳,加上世人皆以陪葬唐太宗為榮,致使陵區規模空前廣大。從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到開元29年(公元743年),陵區建設歷經107年,圍牆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是歷代規模最大、陪葬最多的天下第一陵。

經過考古學家勘探,陪葬墓有193座,並且多為夫妻合葬墓,人數近300人。唐太宗生前後宮佳麗眾多,其宗旨要求“務從豐厚”,到底有沒有活人殉葬了?答案是否定的,昭陵葬有皇后一人,妃嬪7人,都是自然死亡後下葬的。這一點說明他是一個開明的仁君。不過,他不要求活人殉葬,倒是有兩個人志願為他殉葬。一個是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願過去為他當侍衛;還有一個是徐婕妤徐惠。徐婕妤進宮時和武則天一樣是五品才人,她聰明好學,經常為李世民提一些好的建議:如對內不大修宮殿,戒絕奢侈;對外不窮兵黷武,傷害民力。因此深受太宗喜愛,很快由才人升為二品充容。唐太宗駕崩後,徐婕妤感念李世民抬愛,願隨他而去。史書記載:“帝崩,哀慕成疾,不肯進藥,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寑,吾志也!”,復為詩,連珠以見意。永徽元年卒,年24,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徐惠死後,唐高宗將這位庶母另闢石室安葬,加封賢妃名號。

陪葬的七位妃嬪中有一位燕德妃,燕德妃血統高貴。她的爺爺名燕榮,曾任大隋十二衛大將軍,權傾朝野;父親也是官位顯赫;外公乃是大隋威填一方的觀王楊雄,母親--王爺之女,何等尊崇;燕德妃13歲進宮,生有李貞和李囂兩個兒子。李貞封越王,李囂封江王,李囂不幸早夭。李世民駕崩後,燕德妃隨李貞去了封地越國。燕德妃一生最大的榮耀,是主持泰山封禪終獻儀式。當然這裡面離不開武則天和唐高宗的抬舉。

玄宗皇帝有個楊貴妃,是天下人盡皆知的美女楊玉環。太宗皇帝也有個貴妃姓楊,人稱趙太妃楊氏,是隋朝皇室成員,唐太宗生前就以結姻弘農楊氏為榮。趙太妃生趙王李福,李福曾過繼給伯父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太宗皇帝對李福在食邑和錢財方面格外照顧。太宗過世後,趙太妃楊氏去了兒子的封地趙國,楊貴妃善終後陪葬昭陵。

在太宗皇帝的妃嬪中,韋貴妃是二婚。她的原配是李珉,李珉被隋煬帝殺死後,帶著女兒於8年後被李世民收入宮中。太宗皇帝愛屋及烏,封韋貴妃女兒為定襄縣主。韋貴妃生前不是貴妃等級,貴妃稱號為葬昭陵之前加封。考古工作者通過對韋貴妃墓的發掘,發現一個驚人問題。通過對其骸骨的測量,竟有180多釐米,那麼韋貴妃年青時當有190釐米。難怪唐太宗對二婚的大美女情有獨鍾。

陪葬昭陵的另外三位妃嬪,賢妃鄭氏、昭容韋尼子(韋貴妃堂妹)、鄭國夫人,在此就不一一細表。從昭陵陪葬墓離主墓的遠近,可以看出跟唐太宗的親疏關係,七位妃嬪無一例外都出自士家大族,或者書香門第。她們的墓地離主墓元宮最近,享受著無與倫比的尊崇地位。不得不佩服唐太宗的御下絕技,生前讓這些皇后妃嬪的家族為他賣命,死了也要讓這些門閥大戶效忠李唐王室。






春秋風雲


唐朝除了唐武宗有過兩個才人殉葬,就沒有殉葬的記錄。如果李世民有殉葬的要求的話,武則天早死了,還哪能當上皇帝。

武則天殉葬傳聞

網上流傳說唐太宗臨死前,有人告訴他武氏將代李氏,所以他曾要求武則天殉葬。他問武則天:“我快要死了,你還年輕,你打算怎麼辦?”武則天明白這是要求她自己殉葬,於是她靈機一動說要出家為大唐子民誦經祈福,武則天因此逃過一劫。但是這純屬無稽之談。


因為唐朝規定,先皇過世之後,會選一些沒有子嗣的妃子出家,這是慣例。這件事在《唐會要》中有記載

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感業寺。

武則天出家這只不過因循舊例而已,根本不存在為難武則天的問題。唐太宗晚年最寵愛的妃子是徐賢妃,可能他對武則天連印象都沒有,就連徐賢妃都沒有殉葬,何況武則天呢?更不會說還會故意為難她了?

唐太宗對殉葬的態度

實際上李世民不但沒有要求殉葬,而且他還拒絕了主動請求殉葬的人。在唐太宗臨死的時候,唐朝名將阿史那社爾和契苾何力都請求殉葬,為太宗侍衛寢陵。因為按照突厥的傳統,為主殉葬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是李世民下旨不許。在《舊唐書 阿史那社爾傳》傳中記載


屬太宗崩,請以身殉葬,高宗遣使喻以先旨,不許。

阿史那社爾是處羅可汗的兒子,隨侯君集平定高昌,隨太宗遠征高句麗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後來他還率領軍隊滅掉了龜茲,李靖都非常讚賞他的才能。李靖認為薛萬徹都不如阿史那社爾

萬徹不如阿史那社爾及執失思力、契苾何力,此皆番臣之知兵者也。

唐太宗對他也非常信任,還把衡陽公主嫁給了他。要說李世民這御下手段,真沒得說,薛延託部謀反,想勸降契苾何力,但是契苾何力卻說道:“身為大唐勇士,怎麼能受辱與番庭。我的忠心,天地日月可鑑”。然後割掉自己的左耳,表示自己絕不會背叛大唐。


何力箕踞而坐,拔佩刀東向大呼曰:“豈有大唐烈士,受辱蕃庭,天地日月,願知我心!”又割左耳以明志不奪也。

即便真的有武氏將要取代李氏的讖語,你覺得像李世民這樣皇帝,真的會在意嗎?據說,開皇年間就有流傳李氏將要取代楊氏,但是楊堅根本不放在心上。

所以樓主問的問題根本就不成立,只有長孫皇后與李世民合葬於昭陵。其他人都是死後,陪葬於昭陵。陪葬是一種榮譽,這是慣例,沒啥好評價的。


漁耕樵讀


據史書《唐會要·陪陵名位》記載,前後陪葬昭陵的人有——妃7人,王5人,公主10人,宰相13人,丞郎三品50人,功臣大將軍60人,計155人。

現代通過考古學家的實地勘察,已確認有193座陪葬墓,其中有一部分是合葬墓。

我們今天來說說李世民陪葬的兩位女子

第一位 韋皇后 韋珪

韋珪的第一任丈夫並不是李世民,而是隋朝民部尚書李子雄的兒子李珉,還為李珉生育了一個女兒。後來才嫁給李世民的。與李世民育有一兒一女。 不過這並不虐心,韋珪陪同高宗到泰山封禪,在途中病倒,後來陪葬昭陵的。

陪葬中最讓人虐心的就是殉葬了,我覺得這個封建社會中最為殘忍的,把所謂的人活活殺死陪葬於富貴的人或者皇帝的墓中。可以說這個制度非常的殘忍,被選中的人還不能拒絕。

第二位 徐才人 徐慧

大家都明白皇帝有很多的妃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陪葬的命運,而享受這個待遇的人一般是皇后或者妃子。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徐才人,在李世民晚年的時候非常寵愛的就是徐才人,這個女子的家庭背景也非常的好,世代為官。她兩次獲得了李世民的晉級。由此看來李世民非常喜歡她。李世民去死的時候徐慧才22歲,李世民死後徐慧非常想念李世民,之後茶飯不思,變得骨瘦如柴,生病了不肯吃藥,她說皇上待她很好,所以她想陪葬。後來唐高宗也答應了她的要求陪葬李世民。


小龍談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古代盛行厚葬,特別是皇家的葬禮,人們認為墓室是墓主的另一個世界住所,也是對墓主的身份的象徵。所以皇室的墓葬的規模都是很大的,之後就造就了盜墓者的猖獗。說到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園規模要當屬昭陵園,也是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園,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的合葬陵墓,還有近200座的陪葬墓,佔地200平方公里。唐太宗修修建昭陵,根據換算達到近千億元。唐太宗最初的想法,就是要效仿漢高祖劉邦的長陵,而且一定要豐厚。但是手裡下人提出了反對的意見 ,認為這樣不但勞費了民力,而且還會使盜墓賊心生惦記。

於是手下人建議,要向堯帝那樣,因山為陵,陵內不藏金銀珠寶,並且立碑說明。(這不是此地無銀三面兩嗎?),誰知唐太宗竟然採用他這條建議。636年皇后病逝後,按照皇后的遺言要薄葬,便把她臨時安放在了一個石窟裡,陵名就叫做昭陵。唐太宗死後要和皇后合葬在一起。

於是唐太宗便下旨,開始大規模的營建工程,至到649年唐太宗去逝,營建工程才基本的結束,唐太宗對外宣要薄葬,關於唐太宗薄葬的傳言,一直在民間流傳著,所有盜墓賊們,也一直沒怎麼太感興趣。近百年來是相安無事,到後來五代十國的時候,百姓生活窘迫,一些盜墓者開始打唐太宗墓地的主意,結果卻令人咂舌,如果這還是薄葬,那厚葬的話要是什麼樣子的。可能是唐太宗怕被打擾對外宣傳的薄葬,為了掩人耳目。也可能是他的兒子們考慮到皇室的體面,在唐太宗去世後要厚葬。

唐陵也是沿襲漢代的模式,皇陵邊剩下的餘地,賜給一些親屬,或者有功勞的大臣,號召文武大臣及皇親國戚死後陪葬於昭陵。像程咬金、魏徵、秦瓊、李靖、尉遲敬德、等等都為其陪葬。一些妃子、王爺、公主、宰相、大將軍等等前後差不多有快近200人,死後為他陪葬。這是死後也要繼續做皇帝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