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破解“推恩令”?

頭號英雄程心


基本沒有任何辦法破解。


什麼是推恩令?推恩令是漢武帝為解決漢初地方諸侯王國問題所推行的一項政策。漢初,高祖劉邦分封同姓諸侯王,用以拱衛天下。後來諸侯王國勢力日益威脅中央,文帝、景帝均致力於削藩,由此形成七國之亂,漢景帝用武力初步解決了諸侯王國問題。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國勢力早已大不如前,但仍然威脅中央,漢武帝則並沒有繼續採用武力去削藩,而是採用了一種相對和平的辦法,令地方各諸侯王國最終偃旗息鼓,服從中央。



簡單來說,推恩令繼承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精髓,即允許地方藩王的庶子分得一塊王國土地作為封地,由朝廷賜與列侯爵位,其封地歸郡管轄,而嫡長子仍舊承襲王位,只是封地變小了,後世以此類推即可。久而久之,大的封國被越分越小,而分出去的侯國無論從軍事上還是經濟上均無法與郡相提並論,也只好服從地方政府的管轄。

之所以推恩令無法破解,是因為漢武帝成功地將矛盾轉嫁出去了。如果中央始終嚷嚷著要削藩,那麼諸侯國肯定個個抱團。但現在推恩令一下,矛盾就被轉嫁到各藩王及其嫡長子與諸庶子之間了,朝廷反倒置身事外,樂見其成。

如果真的想要破解,可能有三個辦法,但基本上也都無計可施。



第一,抵制。庶子們見利起意,搶著要瓜分自己老爹們的土地,還能混個列侯噹噹,肯定極力支持中央,這已是無力扭轉的大勢。如果藩王抵制,估計封國離內亂也不遠了。到時候一陣鬧騰,身死國滅,人丁稀少,無法沿襲,朝廷自可以順利將封地收歸中央。

第二,造反。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國勢力已經大不如前,加之漢武帝加強了軍隊建設,諸侯國勢力即便是造反,也已經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性了。更何況像七國之亂那樣的大亂也不會再有了,因為此時諸侯王國勢力已經被分化瓦解得差不多了,更何況推恩令一下,還有各諸侯國庶子們的支持,諸侯王國勢力早已是勢單力孤。

第三,計劃生育。只生一個好,看起來這倒是個好辦法,既不違背推恩令有能保證王國不被瓜分。但是先不要說當時沒有計劃生育的價值觀,多子多福、開枝散葉、延續子嗣才是當時的主流,就算有藩王真的嘗試只生一個,在當時的醫學水平下,很難保證你生下的孩子不早夭不早逝,生下一個智力低下的痴呆兒也是有可能的。到時候你一死,或是你孩子一死,爵位和封地無人承襲,朝廷亦可直接將封地收歸中央。



所以,無論怎麼看,推恩令都是隻賠不賺的好買賣。唯一的隱患是,同姓諸侯王凋零後,再無人真心拱衛皇室。即使有,他們不過列侯而已,無兵無民亦無錢,也沒能力勤王了,像劉秀和劉備這樣的,空抱著個宗親身份,實則底層出身的就更不在少數了。


達摩說


我只能說幾乎無解。

推恩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千古陽謀,舉世無雙。

推恩令真是神來之筆,陽謀的經典案例。推恩令是站在中央的立場考慮問題。1.它分化了對手。將原來的諸侯國分為了諸侯王的嫡長子和諸侯王的其他兒子;2.它擴大了自己的隊伍,削弱了對方。得到分封的其他兒子必然是支持這項政策,諸侯王可能是心裡五味雜陳的,嫡子肯定是不樂意的;3.用一種相對溫和的手段解決了問題。

推恩令實際上是轉化了矛盾,將矛盾由中央—地方兩方,變成了中央—地方(諸侯王繼承者)—地方(諸侯王非繼承者)。矛盾的的關鍵也由中央和地方轉化成了諸侯王兒子之間的內鬥。繼承者不想分出去土地,非繼承者想要土地,在中央有政策的情況下,非繼承者只能依靠中央,中央的力量無形中增強了,中央也方便順水推舟。在位諸侯王就算看到了背後的真相也無可奈何,因為他面對的是上下兩方面的壓力,更何況並不是嫡子都受諸侯王喜愛的。所以面對中央的這項政策,地方實在無力抵抗。

最後的結果也很滿意,漢朝之後再也沒有諸侯王做大的情況了,實現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目標。


小茗說史


想要如何破解“推恩令”首先就需要明白“推恩令”是怎麼運作的,為什麼會被稱之為歷史上第一陽謀,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實施的,主要是針對那些人群。

"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為了給兒孫們坐穩天下,漢高祖劉邦坐擁天下之後,就開始了“白馬之盟”的清洗之路,將最初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們"韓信、彭越、英布"等人誅殺殆盡,但同時也留下了隱患。

“白馬之盟”的意思非常的明確,除了劉氏宗親,其餘人一概不得封王,就算功勞在大都不行,而且若沒有卓越的功勳連侯爵都不能封,漢高祖劉邦認為,所有的外姓人都不可靠,只有自家劉姓之人才信得過,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漢朝襲承嫡長子繼承製,在漢惠帝劉盈駕崩之後,漢朝經過“諸呂之亂”,漢惠帝劉盈沒有留下子嗣了,最終由薄太后所出的代王劉恆繼位,是為漢文帝。

自此,漢朝的繼承製度便開始出現問題了,因為劉恆是高祖劉邦的四兒子,劉邦其他的皇子皇孫必然心生不服,既然老四可以繼位,老二老三憑什麼不可以,隨著矛盾的日益加深,加上漢景帝時期,採取晁錯的削藩政策,導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諸侯國起兵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雖然“七國之亂”最終還是平息了下來,而且沒有對漢朝造成根基上的動搖,但各地諸侯王們也並沒有放棄對皇位的追逐之夢。

什麼是推恩令?

“推恩令”與此前晁錯《削藩策》、賈誼《治安策》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目的在於解決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權力的矛盾,以削弱和限制地方貴族豪強勢力來達到中央集權的效果。

嚴格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推恩令”是一種嫡長子繼承製在地方上的具體運用,嫡長子繼承製源自周朝,是皇家帝位傳承的依據,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為最大權利以及財富的合法繼承人,剩餘的庶出子,只能分的一小部分,這是漢初對嫡長子繼承製度的運用,所以才會導致這麼多有實力的諸侯王。

主父偃對嫡長子繼承製進行稍作修改,使得由中央到地方,將所有皇室成員都納入它的有效適用範圍,各地諸侯王擁有一塊封地,諸侯王死後便要將生前食邑的土地和人口進行"推恩",一半的土地由嫡長子來繼承,另一半的土地由其他子弟平均繼承,"天子觀於上古,然後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最開始的時候,諸侯王死後,所有的一切都只歸嫡長子所以,庶出子只能獲得一點點錢財上的補貼而已。

“推恩令”必然成功的二個重要因素

“推恩令”之所以被稱為第一陽謀,這個政策的成功並非是當時諸侯王願意接受的原因,而是不得不接受。

1、儒家思想作為當時主流思想的推動

漢武帝劉徹在結束祖母竇太后垂簾聽政親自掌權之後,開始起用大儒董仲舒,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最注重的是"仁孝",諸侯王出於"仁"的立場,必然要嚴格遵守君臣父子兄弟綱,遵循"孝悌"的思想。賈誼所著《道術》裡面提到"弟愛兄謂之悌",悌是兄弟倫理,繼續推演開來便是"兄友弟恭",即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兄長佔有一定的權力和財富,如何表現對小弟的愛護,便是拿出自己的財產有所表示。

2、人心向利的內在推動

“推恩令”一頒佈,以前庶出子弟沒有任何繼承權,只能跟著嫡長子混,看人臉色行事,如今多多少少可以分到一定的數量的自主財富,漢武帝劉徹這樣一搞,根本無需朝廷大動干戈,嫡長子也絲毫無力阻止政策的推行,所有諸侯王手底下的子弟必然會起鬨響應,等於是朝廷與地方宗族子弟聯合起來一同解決藩鎮割據問題,史書形容推恩令說

"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

“推恩令”政策的出臺,結束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由分封制帶來的強蕃歷史遺留隱患,經過代代分攤、層層遞推,諸侯國逐漸不消自滅,"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如此弱小的諸侯國即使興風作浪、意圖謀反也不成氣候,只需周邊州郡太守便可平定,不僅有利漢武帝劉徹的執政地位,為後來歷代帝王加強中央集權奠定基礎。

“推恩令”的高明之處是看起來是"無解"的,是一場"上與下聯合,共同破解中間頑疾"的經典陽謀。如果要強行“破解”推恩令,又該如何是好呢?

第一、團結,但效果不明

如果在諸侯王死後,諸侯王的兒子們能夠團結起來,就相當於現在的股份制度,找一個領頭之人,其餘人只分紅,不管事,這樣形成一個較大的利益集團,依然有可能和中央對抗。

但是,在古代封建時期,權利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加上當時的子女眾多,如果實行這種辦法幹開始還可能成功,但到了後面隨著子女人數的增加,幾百上千個股東難免會出現一二個想單幹的人,這樣就容易禍起蕭牆,利益集團也就隨之崩塌,最終的結果還是和接受“推恩令”一樣的。

第二、計劃生育

前面已經瞭解了“推恩令”的具體實施辦法,既然要我相對平均的分配財富以及權利,那麼諸侯王的子女一多,財富和權利很明顯就會稀釋,多過幾代就會稀釋到相當於沒有的情況。

如果諸侯王一直由單代相傳,這個“推恩令”也就不攻自破了,但是在封建時期,諸侯王妻妾成群,想單代相傳也是一種很難辦到的事情。

綜上所述,推恩令之所以會這麼成功,最為關鍵的就是抓住了人心,抓住這一點,就可以無往不利,如果想要強行“破解”,最終只能採取計劃生育的辦法才能行之有效,但這在封建社會時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要“破解”推恩令必須嚴格執行單代相傳,而且還得世代,這絕非易事。


小南史


我只能說漢武帝實施“推恩令”的時機好罷了,這項行政命令並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高精尖”,恰恰是它俗的“一塌糊塗”,卻讓諸侯王們無法繼續和稀泥。

“推恩令”是大臣主父偃和漢武帝提出的削藩舉措: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我們從文中分析,主父偃這個大臣狡猾的不要不要的。首先,他第一個看透形勢,在諸侯國獨立和中央集權存在衝突的矛盾中表態。其次,敏銳的激化諸侯國嫡長子和庶子之間的既得利益。最後,兵不刃血的解決漢武帝心頭大患。事情也如上所述,藩王問題確實如春風化雨般的迎刃而解。

問題真這麼簡單麼?我們要明白“推恩令”的本質是改變諸侯國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封地、爵位的傳統方式,以後庶子也可以分一杯羹。但是這杯羹具體怎麼分?難道漢武帝吆喝一聲諸侯王們都排排坐,等著分果果?這是在起鬨,不是玩政治。諸侯王不傻,嫡長子們也不弱,憑什麼乘涼的大樹要人人有座?


歸根到底,還是拿拳頭說話!諸侯王們如果真硬氣的不屌你漢武帝了,推背都嫌你手糙,更別扯什麼推恩了。

  • 早在漢武帝之前,漢文帝和藩王已經有過摩擦,因為劉恆的皇位來的太急促一些,內有諸侯王們虎視眈眈,外有匈奴南越齜牙舞爪,漢文帝迫於形勢忍辱偷生。即便如此在齊文王劉則死後,漢文帝還是狠狠的捅了一刀,把齊國一分為三,間接達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主張。
  • 漢景帝時期,秉承中央遺志和和藩王勢不兩立,此時接手的攤子,漢文帝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他扯著大旗就要把諸侯王搞定,結果折騰出“七國之亂”,景帝為了平亂不得不殺掉晁錯,並採取相關措施制約諸侯王勢力,即便如此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王還是有很多地盤錯綜複雜。
  • 最後,漢武帝來了個“推恩令”輕鬆搞定!一切來的這麼容易,只是稍微晚點罷了!

看到這裡明白了麼?吃飽了不是因為你吃了第七張餅,是因為你吃了七張餅。“推恩令”都是文帝,景帝玩剩下的,如果不是這兩帝王在前面衝鋒陷陣,把諸侯王們挨個揍的鼻青臉腫,他們管你什麼推恩不推恩。這就是我說主父偃狡猾的原因,有些事情越是簡單越要乾的高深莫測,不然領導怎麼認可你的能力?

最後在提一下,有人建議抓住生孩子這個痛點去化解“推恩令”,虎不虎啊?生一個就可以無限制繼承,不用分化是吧,萬一生個傻子咋滴?生一堆還的問中央要地,有沒有搞錯?削藩又不是包辦婚姻,明擺著不想娶你還掏彩禮錢?說到底“推恩令”到底怎麼解?拳頭才是檢驗整理的唯一標準,漢武帝巴掌要是小點,估計諸侯王先推了他的恩了,名頭好聽點罷了!


我不是易中天


“推恩令”是可怕的,作為千古陽謀,殺諸侯王於無影無形之中,鞏固中央集權在不知不覺之間。

能否有破解“推恩令”的辦法?在這之前,我們應先了解下“推恩令”是針對誰,又起到了什麼效果。

從白馬之盟說起

西漢建立後,剛開始存在著同姓諸侯王和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在陪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劉邦其實在心裡是對異姓諸侯王不放心的,他很害怕異姓諸侯王會謀反,進而威脅自己,為了子孫後代能夠坐穩江山,劉邦開始著手清洗異姓諸侯王。

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就這樣被劉邦給誅殺了。

後來,劉邦還在其晚年和劉氏諸王殺白馬為盟,“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不是皇族的人,是不能夠封王的,如果不是皇族卻稱王了,那麼天下人都能去攻打他!

在劉邦看來,異姓諸侯是極大的威脅,不可靠,只有自家人才值得信賴。但是,同姓諸侯王難道就不是威脅嗎?這就給未來埋下了隱患。

漢文帝、漢景帝都採取過一定的措施,但沒有“推恩令”來得有效。

“推恩令”雛形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賈誼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漢文帝選擇性的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

漢景帝時期,晁錯提出削藩,景帝採納了。結果造成部分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爆發了七國之亂。好在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並採取措施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只不過,直至漢武帝初年,一些諸侯國仍然勢力龐大,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在這種背景下,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

“推恩令”使得諸侯王不再是把封地只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們也要分得一部分,一個諸侯國被分割為好幾個小的諸侯國,諸侯國無形中就被削弱了。最為典型的就是中山靖王劉勝,劉勝有一百多個兒子,這麼分下去,每個人分到的就只有一小塊封地,後代就更不用說了,到了劉備那一代,劉備只能靠賣草鞋為生了。

“推恩令”妙就妙在它充分利用了人性的弱點,原先沒有辦法得到封地的兒子們自然是非常支持這個政策的,雖然諸侯王和他的嫡長子不願意,但又能如何?“推恩令”轉化了矛盾,將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轉化成了諸侯王兒子之間的矛盾,中央不再需要擔心諸侯國的勢力,這是無解的陽謀。

諸侯王明知道這會削弱諸侯國的力量,又不能拒絕實行,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被削弱,無可奈何。

“推恩令”是經典的陽謀,它的高明之處在於諸侯王明明知道這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卻又無可奈何。如果想要破解“推恩令”,應該怎麼做呢?

從理論上分析,應該有三種對策,但實際操作上都不太可行,在筆者看來,“推恩令”是無解的。

方法一:計劃生育

“推恩令”明確了諸侯王要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兒子們,不能夠只把封地傳給嫡長子一人。諸侯王往往有好幾個甚至幾十個兒子,這樣子的話,財富和權力就會在分的過程中慢慢的被稀釋。

如果諸侯王控制兒子的數量,只生一個、單代相傳呢?理論上來說,推恩令就沒有辦法達到效果了,因為就只有一個兒子,沒辦法把封地分給其他人,諸侯國的勢力也就能夠得以保持。

理想很美好,但實際上卻難以實現。諸侯王妻妾成群,想只生一個是不現實的。再者,中國古代一直有多子多福的思想,他們認為子孫後代越多越好,只生一個?不行!不行!

另外,古代人的存活率和今天是沒得比的,即便是生在帝王,吃穿得到了保障,但還是有夭折、出現意外的可能。不說別的,就說清朝的乾隆皇帝,乾隆有17個兒子,但這17個兒子中有7個還未成年就夭折了。如果只生一個孩子的話,能保證孩子順順利利長大嗎?一旦這唯一的孩子意外去世了,誰來繼承王位呢?

方法二:諸侯王的兒子們團結一心,共同發力。

諸侯王把封地和財富分給兒子們,要想實力不被削弱,諸侯王的兒子們之間就需要團結起來,共同發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團結一心。

但這個方法實際上也行不通,權力的誘惑實在太可怕。古往今來,因為爭權奪利而發生兄弟自相殘殺的事情不在少數,況且,如果是幾個人的團結倒還有可能實現,但是幾十個人甚至是上百個人呢?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小算盤。團結?難以實現。

方法三:諸侯王趁著勢力還沒被削弱,一起反抗中央,先下手為強。

不想眼睜睜的看著實力被一點點削弱,那最後一步只能起兵反抗,拼一拼了。

可這種方法同樣是理論上可行、實際上不可行的。自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諸侯國雖然仍然存在著,但是已經失去了和中央對抗的物質基礎。在這種情況下,起兵反抗只有死路一條,沒有成功的可能性。

綜上,筆者認為“推恩令”是沒有辦法破解的,除非諸侯王的兒子們主動把得到的封地和財富全部給他們其中的一人,讓這個人擁有強大的實力,但這隻能是幻想。


簡單平凡123123


按照中國傳統觀念,漢朝的推恩令是無解的,但是如果將現代觀念引入漢朝,推恩令也並不是無懈可擊的。什麼觀念呢?那就是計劃生育。

推恩令並不是從漢武帝劉徹時候才開始的,早在漢文帝時期,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

但是賈誼提出的這個政策是讓諸侯王自己分封,這怎麼可能施行的了呢?諸侯王不分封,子孫即使有裂土封侯的心思也名不正言不順。

到了漢景帝時期,晁錯提出了《削藩策》。《削藩策的》也不是將藩王一擼到底,而是削奪藩王幾個郡縣。就是這樣也引起了“七王之亂”,最終晁錯腰斬。

漢武帝時期,主父偃經過總結前朝經驗,提出了我們熟悉的推恩令。

推恩令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讓藩王將自己的土地平均分給兒子,如果這樣就會步了賈誼的後塵,這項命令就會夭折。

漢武帝的推恩令是由朝廷賜給藩王嫡長子之外的兒子列侯之位,再由藩王賜給土地。有了朝廷賞賜的爵位,藩王的兒子再伸手向父親要土地,也算師出有名,為了防止禍起蕭牆,藩王不得不忍痛割愛。

藩王嫡長子仍然繼承父親王號,待遇不減,只是封地少了,這就使得推恩令的推廣阻力減少了不少。

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列表》中說:“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餘焉”。極端的像中山靖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個兒子(有爭議),這麼多兒子分一塊地,一個人連一個縣都分不到,到了東漢劉備這隻能賣草鞋了。

最主要的,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封侯裂土的這些人法律上又歸朝廷管轄了。即使你不同意也沒有力量和朝廷抗衡,郡守就能分分鐘滅了你。這使得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

推恩令的實施確實解決了藩王反叛、朝廷式微的問題,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當朝廷中出現威脅皇權的權臣時,自家人即使有心勤王,也無力改變。像王莽篡漢之時,安眾侯劉崇竟然只組織了一百多人攻打王莽。後來的劉玄、劉秀等人也只能靠土匪、起義軍反抗王莽了。

我們看推恩令,也會發現一個問題,漢武帝的初衷是將藩王的土地裂封給他們的眾多兒子,嫡長子繼承王爵,但是如果藩王只有一個兒子呢?如果藩王孫輩也是獨苗呢?如果這一支都是單傳呢?每代繼承的人只有一個,理想狀態下這個封國是不變的。

當然這只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古代的問題,並沒有實際意義。古代講究多子多福,況且古代嬰兒夭折率很高,另外還有天災人禍。萬一哪一代失獨了,那自己這一支就沒了,別說想著保留封國規模了,那種情況下封國直接就被朝廷收了。


別酒流年


推恩令確實是擊中人心的陽謀。

但不能說是完全無解,辦法總是會有的。

之所以無解是因為一旦諸侯有了化解的辦法,中央也會有新政策來應對。從這一點上說,推恩令是無法破解的,因為中央有權力來繼續破壞你解題的思路和辦法。

那麼,從理論上說,推恩令有沒有辦法破解?

回答是,有。

封建時代的破解方法

就是套用西漢時期的制度,把中央與諸侯的結構和模式一級一級下沉,漢中央是帝國管理諸侯和地方,下一層是王國管直轄地和分封出去的侯國,侯國以下同理。

對於一個諸侯國而言,封地是相當固定的,推恩令的要害在於不斷把封地分小,但爵位的層級是很明確,就看你有沒有管理能力。

現代思維的破解辦法

一個是集團制模式。

比如,某個集團公司有1億元資本金,有三個兒子,未來長子繼承董事長,把60%的資本金(6000萬元)留在集團本部,成立一個子公司給二兒子管理,分給20%的資本金(2000萬元),再成立一個子公司給三兒子管理,分給20%的資本金(2000萬元)。看似分出去了,其中還在一個集團公司內部。

經營得好不好,資本金會不會損失,或者誰損失誰增值,關鍵還是看經營管理能力。

繼續發展下去,今後不管是再生兒子,還是兒子生孫子,還可以以此類推。

諸侯國也是如此,封地就相當於集團公司的資本金。

另一個是股份制模式。

這個大家都熟悉就不舉例了。

在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的發展有三個典型模式:以集體經濟為主導的蘇南模式、以個體經濟為主導的溫州模式、以股份制經濟為主導的泉州模式。

泉州模式有一個大股套小股的機制。比如,要辦一家公司或者辦一家工廠,需要1000萬元資本金。發起人自己可以籌集到600萬元,資金不夠怎麼辦?再找兩個股東,另外兩個股東可以分別籌集到200萬元,這樣1000萬元資金就籌集齊了。但是,實際上這三個股東資金也是不足的,他們只不過同樣使用這個籌集資金辦法去找小股東籌集資金而已。

這樣大股套小股的模式,還原回去,是不是就破解了推恩令?


花開時節思春秋


什麼是推恩令?

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漢武帝下達了一條政令,要求諸侯王將土地分封給子孫後輩,此前,諸侯王無論是爵位,抑或是土地,都是世代相傳,嫡長子繼承,但推恩令卻對這種嫡長子繼承的制度產生了巨大威脅。

漢景帝時期,曾經爆發過一場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爆發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央集權與諸侯王之間因利益而產生的,不可避免的矛盾。

雖然七國之亂最終以失敗告終,但七國之亂真的就是結束嗎?早在七國之亂爆發之初,七國國主就以清君側為名挑釁皇權,試圖以殺晁錯推翻漢景帝的統治,但,漢景帝將晁錯殺掉了,七國國主幹脆拋棄了華而不實的口號,直接率兵挑釁漢景帝。

儘管七國之亂被漢景帝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息了,但諸侯與中央之間的根本矛盾沒有改變,因此,有了一個七國之亂,就會有下一個七國之亂。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漢武帝推出了推恩令,推恩令要求,諸侯王在傳承土地爵位的時候,要將土地同時分給自己的多個兒子,如此一來,不需要中央集權,諸侯的土地自然而然就會變得越來越小。

漢武帝時期的諸侯國,經歷了七國之亂,早已經對中央失去了威脅,但漢武帝依舊使用推恩令繼續削弱諸侯國,鞏固中央的統治。

如何破解推恩令?

想要破解推恩令很難,需要解決兩個矛盾,其中一個矛盾自然是諸侯與中央之間的矛盾,而另一個矛盾則是嫡長子與次子,三子等之間的矛盾。

要解決諸侯與中央之間的矛盾,毫無疑問,還得選擇戰爭來的最為直接,諸侯想要抵制中央推恩令對自己的削弱,只能夠依賴發動戰爭抵禦,但發動戰爭的時候,毫無疑問,若是諸侯勝利了,那麼次子,三子等的利益就會受到影響,只有嫡長子受益。在此種情境下,除了嫡長子以外的繼承人自然都會反對抵制推恩令,因此,推恩令實際上是將諸侯與中央之間的矛盾,推到了嫡長子與次子,三子的競爭上。

除了發動戰爭以外,諸侯還可能通過計劃生育減小推恩令帶來的影響,如果諸侯只生一個孩子,那麼自家的土地自然要全部交給這一個兒子繼承,如此一來,推恩令便也失去了效益。但在實際情況中,諸侯國國主難道真的會只生一個孩子嗎?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諸侯自然是認為孩子越多越好。即使諸侯為了抵制推恩令,真的只生一個孩子,那麼,若是這個孩子出了事,發生點意外,諸侯的損失只會更大。

想要破解推恩令,幾乎不可能,除非諸侯的實力真的超過中央,但在漢武帝時期,諸侯的勢力明顯是遠遠的不如中央,即使是諸侯強盛的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不也三個月就平定了?因此,想要破解推恩令幾乎不可能。


魏青衣


破解之前,需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推恩令。

推恩令是西漢君主為了削減諸侯王勢力,以鞏固中央集權而推出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政令。具體說來,元朔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書漢武帝,建議於全國範圍內施行推恩令:諸侯須分地以封子弟。

因為以前諸侯的封地爵位等都只能有嫡長子繼承,現在庶出子弟也能封侯,自然皆大歡喜。這樣,即便是占城數十,封地千里的大國,不數年,其封地也慢慢都分出去了,直到地盡為止。

諸侯王庶支可為列侯,王國可分為侯國,而漢行郡縣制,侯國隸屬於郡,與縣平級,故管你多大的諸侯國,分崩離析不可逆轉,侯國僅轄數縣,朝廷直轄土地卻異常廣大,在漢武帝時期,要是靠幾個縣就想造反,怕是得好好思慮思慮吧。

實際上,推恩令並不是在漢武帝時第一次實行,武帝之前,漢之諸侯王勢力龐大,甚至能與朝廷抗衡,故文景兩代賢君,一直在考慮如何削弱壓制四方諸侯王勢力,文帝時,賈誼上《治安策》,其中便有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的說法,這話啥意思呢,具體說來跟推恩令如出一轍,就是讓諸侯王的子孫也得其封地,王國變為諸多侯國。

那麼,站在我們後人角度看,如何破解推恩令呢?

首先你要有個足以抗衡,至少自保的封地和軍隊,境內有堅城,而且你得是皇室中人。

其次,在推恩令推出時,你要及時的察覺到這是催命符而不是推恩令,不能因為寵愛孩子就把封地分出去了 說白了,要吝嗇,非常的吝嗇,一塊地也不能給。

然後呢,在推恩之前,你要及時聯絡眾多諸侯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共同抵制該政策。

還有就是先發制人。

差不多就這些吧,當然了,即便你看出來朝廷的陽謀,也足夠強大,但真有勇氣去跟漢武帝一朝的將領軍士們開戰麼。


方山中人


從諸侯王角度看,不怎麼好破。

經歷文景之治的不懈努力,漢中央王朝無論在民心,還是軍事實力上,已經碾壓了諸侯王,主父偃搞的推恩令沒有多大阻礙就得以施行,無非主勢異位。

劉邦削異性王之後,宗室諸侯王有26個郡的封地,中央政權只有15個郡,而且還包括公主大臣的封邑在內,所以這才有周勃劉章等輕鬆搞定呂氏。

七國之亂後,除楚國外全部削國還郡,中央政權無論人口、土地、錢糧、軍隊、民心都遠勝諸侯王勢力了。這些諸侯王,哪怕是想反抗也已經無力了。

沒實力還玩(⊙o⊙)啥?

中央政權時刻可以掀桌子。

唯一解決辦法就是計劃生育。每代只有一個繼承人,可以確保土地不減少。

卻又做不到。畢竟王國社稷不能維繫在一個兒子頭上,疾病造成早殤多,諸侯王沒兒子就正中長安下懷,直接國除還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