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第三章 無為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為。

不推崇賢能,使百姓不爭;不看重稀有的珍寶,使百姓不去爭盜;不顯示勾引人慾望的東西,使百姓人心不亂。因此聖人治國讓百姓心中空虛,肚子吃飯,意志虛弱,筋骨強健。經常讓百姓無機心,無慾望。使有機智的人不敢恣意妄為。用自然無為的方法治理,就能無所不治。

講解與比喻:

“不尚賢,使民不爭”,為什麼不提倡這樣呢,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平常中大家可能都看到相當多的人喜歡追星呀崇拜啥呀,但老子說這樣是不提倡的。原因是什麼呢,讀這一章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其實這章道出老子的核心思想,每個人最根本的是什麼,人要追求什麼。其實對人本身來說,重要的不是別人如何,外界如何,重要的是自己活得如何,自己本來需要的是什麼。其實最根本來說,人有向內求和向外求兩個方向,內求可以知道自己的本來是什麼,最根本的需要是什麼;向外求是慾望可以達到什麼程度;但我們傳統的思維來說講一切追求都要向內才得真道,這叫內求法。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透了,基本上這章就很明白了。

說下物理學理論,萬有引力理論公式:兩個可看作質點的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計算:F=G*(Mm)/r2 ,即 萬有引力等於引力常量乘以兩物體質量的乘積除以它們距離的平方。萬有引力中把物體當做一個整體,如果應用在人身上,一個人能力的大小是不是與質量作用距離有關呢。這樣我們也可以引導出一個公式----個人能級理論:F=M/r2,這裡面F代表能級,M表示內在修為能力,r代表向外作用距離或者叫發散慾念。那樣可以說明一個問題一個人雜念越小,獲得的能級F就越大,即使自己內在修為不高。所以進一步來說r也代表自己靜心的程度,越小表示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