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歲在庚子,再憶庚子,飢餓並不遙遠,不能因防疫而誤農時

2020年,農曆庚子年。說起庚子年,有多少人會想到60年前的1960年,那也是一個庚子年。60年花甲,斗轉星移,現在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在豐衣足食的今天,又有多少人還會想到1960的飢餓。飽時不知餓時飢,信然?

回顧1960年的飢餓,並不是要揭歷史的傷疤,但歷史的經驗教訓,我們總是應該放在心裡。現在,疫情雖然有怕緩解,但疫情防控這根弦還繃得緊緊的。防疫不能誤農時,這是當下一個緊迫的問題。

一部中國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飢餓的歷史。因此,很多人說,中國人有深刻的飢餓記憶。但是,這種所謂的飢餓記憶,是在時常飢餓之下,才會成為現實的感受。至少,飢餓記憶應該是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之中,才會產生效果。

中國,從擺脫飢餓步入溫飽時代再進入到小康時代,已經有四十來的時間了。四十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短短的一個小點,最多隻能說是一朵小浪花。可是,對於人生來說,四十年的時間,這是兩代人的時光。中國,已經有兩代人沒有感受到深刻的飢餓了。

六十年一個花甲,一晃而過。經歷過1960年嚴重飢餓的那些人,現在已經垂垂老矣。他們在家庭中,已經沒有多大的話語權,說的話,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聽了。

1960年,同樣是庚子年,在那一年,因為飢餓,多少人得了水腫病,多少人離開人世,還有人甚至在路上走著走著就倒地不起,還有多少人吃草根吃樹皮,其中的悲慘情景,已經沒有多少人願意提起了,甚至已經遠離了人們的記憶。

如果時間再倒推30年,或是在2000年之前,還或多或少有人會提起1960年的飢餓,或是“憶苦思甜”,或是當作教育孩子珍惜糧食的反面教材,或是向子女孫輩談及當年生活的苦難,這樣在家庭中談及當年的飢餓還是比較常見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歷過1960年飢餓的那一代人漸漸老去,而生活溫飽也漸漸已經不再成為一個問題,那麼,人們對於飢餓就逐漸淡化了。現在的年輕人,根本想不起來,這世界上還會有飢餓,即使認為有飢餓,也認為是離自己非常遙遠的事。

遠離餓餓,這當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人們有權享受幸福生活,這是年輕一代的人生幸運之處。

只是,中國是一個有14億人口的大國,糧食問題,一直是中國的頭等大事。因此,對於農業的重視,對於吃飯問題,一直不能掉以輕心。

現在,疫情之根弦依然繃緊,但是在疫情防控之時,一個極為重要而緊迫的問題,就是不能因為防控疫情而耽誤農時。

歲在庚子,再憶庚子,飢餓並不遙遠,不能因防疫而誤農時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飢矣。這是歷史遠古傳來的聲音。

不因疫情防控而誤農時,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疫情可以奪人性命,如果誤了農時,而出現大饑荒,同樣會奪人性命。而且,饑荒的慘烈,與疫情相比,只會有過之而無及。

歲在庚子,再憶庚子,飢餓並不遙遠。不因防疫而誤農時,一定要重視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