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巴西首都由原來的沿海第一大城市裡約,搬遷到當時還是雨林一片的巴西利亞?

華夏幸福董事長


巴西的大城市都在海邊,這樣全國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所以就把首都放在中部的省份;而且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的話,首都放在沿海城市的確很不安全。

圖為巴西利亞情景

依山畔湖風景很美啊

很有設計感的樣子,首都這麼重要的地方居然設計了這麼大規模的公園

這是個半島型的居民區,好幸福


1927年的古董先生


巴西的最大城市是聖保羅而並非里約熱內盧,而且巴西利亞屬於熱帶草原地區,並沒有什麼雨林。在巴西利亞之前,巴西曾經定都東北部的薩爾瓦多與東南沿海的里約熱內盧,這兩座城市都位於海濱。上世紀中期,巴西將都城從沿海的里約遷往內陸的新城巴西利亞。

而巴西遷都的原因無非三點:

  • 第一,東南沿海城市與人口過度集中,出現眾多城市病,壓力巨大;
  • 第二,內陸地廣人稀資源豐富,但開發不足。
  • 第三,相對於里約熱內盧,巴西利亞氣候更宜人而且也更加安全。


巴西擁有世界第五大的面積,超過850萬,總人口過2億。整個巴西主要分成亞馬孫平原與巴西高原兩大部分,熱帶雨林密佈的亞馬孫平原佔據整個巴西的三分之一,而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的巴西高原佔據巴西約60%。

不過尷尬的是,上世紀中期之前,巴西的大部分城市與人口都密集分佈於東南沿海的狹長平原地區,廣大的內陸地廣人稀城市稀少而且規模普遍不大。

巴西的東南沿海城市與人口高度密集,以聖保羅、里約熱內盧為例,在20世紀早期因為咖啡、橡膠、汽車等工業興起而迅速擴張,出現了交通堵塞、汙染嚴重、基礎設施落後等各種城市病症。當時僅聖保羅、里約熱內盧與貝洛奧利藏特三座城市就集中了整個巴西超過20%的人口。

所以,為了緩解東南的壓力,同時開發內陸豐富的資源,促進整個巴西經濟的發展,最終巴西決定在內陸高原新建一座城市,作為新的都城——巴西利亞。

遷都後,大量的人口與相關工業企業從東南沿海遷往內陸高原,對於里約熱內盧等老牌大都市的城市病有巨大的緩解作用。短短几十年,巴西利亞成為巴西第四大城市,原本開發不足的巴西高原,工業農業均逐漸興起。對於當時經濟發展遇到很大瓶頸的巴西來說,內陸高原的開發無疑是巨大的經濟新活力。

更何況,相對於溼熱多雨的里約熱內盧,地處高原的巴西利亞氣候涼爽降水中等,而且由於深處內陸也更加安全。遷都巴西利亞對於平衡各地經濟發展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澹奕


原因是這樣的。世界上總共只有四種首都模式,

第一種是前華約國家式,就是國家集中全部精力建設一個首都,做全國的樣板,典型的就是莫斯科,現在俄羅斯幾乎一切都在莫斯科。其次是印度的新德里,別看印度是所謂民主國家,但其經濟發展之前一直是學習蘇聯的。

第二種常見於面積上的中小國,那就是環首都建設一個經濟帶,便於集約發展經濟。比如東京,巴黎,首爾等。典型的巴黎,早在17xx年就有巴黎和外省的區別,巴黎之外全是外省。

第三種主要是為了防止離心力放在偏僻地區,其雛形就是明朝從南京遷都北京,在遊牧民族入侵的最前線,天子守國門。現在的哈薩克斯坦,把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俄羅斯族佔多數的北部地區,就是這個目的。還有緬甸把首都從仰光遷到內比都,也是一樣的。

第四種是面積大的大國單設行政首都,首都僅有政治文化功能,不帶或很少帶經濟功能。最典型的就是美國首都華盛頓,然後還有加拿大的渥太華,澳大利亞的堪培拉,巴西的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作為巴西首都,而不是里約熱內盧,也不是聖保羅,其邏輯,跟澳大利亞首都既不是墨爾本也不是悉尼,美國首都不是紐約也不是洛杉磯,一樣一樣的,同時,也帶一點第三類首都的因素。


駐馬店頭號貪汙犯


眾所周知,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亞,但在1956年之前,巴西首都曾是里約熱內盧。

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的一片荒原上,開始興建新的首都,4年後完成了遷都工作。從此之後,里約熱內盧只扮演巴西經濟中心的角色,政治中心是巴西利亞。

有意思的是,巴西遷都幾乎包含了所有國家遷都的因素,下面我一一分析:

其一,為了實現國家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從地形上看,巴西大部分土地時熱帶雨林和巴西高原地帶,只有東南部沿海地區有平原,而巴西大多數城市和人口都集中在這裡。這勢必導致巴西全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均衡,中部和北部遠遠落後東南部沿海地區。因此,遷都巴西利亞,有經濟和國家發展上的權衡因素。

其二,為了保證戰略中心的穩定。里約熱內盧位於巴西東南部,對中部尤其是西北部輻射能力有限,而巴西的多數鄰國都在北部和西部,戰略位置重要。為了能增強對這一區域的控制能力,將政治中心北遷,意義非凡。類似情況有哈斯克斯坦的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了阿斯塔納,為了能控制國家的中部和北部,畢竟,阿拉木圖位於國家的東南角,從地緣上實在不適合當首都,做一個經濟中心就好了。

其三,不論是里約熱內盧還是聖保羅,其人口都在世界上能排進前幾名,很早就出現了“大城市病”。而在中部高原上建設的巴西利亞,幾乎沒有什麼“歷史包袱”,完全可以按照現代化的城市科學規劃來建設新首都。事實上,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至今還是典範,是很多地理教材裡“必講”的現代化都市。與之類似的,有緬甸把首都從仰光簽到了內地的內比都,當然,他還有軍事防禦的考慮,巴西大概是不需要考慮這些的。

有意思的是,現在不少國家都不會把國家經濟中心設為首都,甚至首都是一個小城市。這是為什麼呢?值得我們深思。


黃帥


因為隨著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人口增加,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的人口增加太快,。

為了減少人口壓力,遷都到還未開發的中部地區加強對內部的開發和管理。

里約熱內盧太靠邊境地區,離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太遠,不好管轄,天高皇帝遠,遷都巴西利亞,加強對全國的開發和管理。

巴西里約和聖保羅市地處沿海平原,巴西利亞地處巴西高原,加強對高原地區的建設,如伊塔比拉露天鐵礦,水電站的建設。加強全國各地的發展和開放。


應夢賢臣zbzd201111


首先來分別介紹一下里約熱內盧和巴西利亞:

里約熱內盧,簡稱“里約”,曾經是巴西的首都(1763年-1960年),位於巴西東南部沿海地區,東南瀕臨大西洋,海岸線長636公里。屬於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是巴西乃至南美的重要門戶,同時也是巴西及南美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樞紐和信息通訊、旅遊、文化、金融和保險中心而聞名。

巴西利亞是巴西現在的首都,是巴西第四大城市,它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拉美大城市中最高的。位於中部戈亞斯州境內,馬拉尼翁河和維爾德河匯合而成的三角地帶上。地處高原,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於10月~翌年4月。這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樹木常年蔥綠,鮮花久開不敗。

至於為什麼要遷都,巴西政府宣佈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促進西部內陸地區的開發與建設。然而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可以來探究一下。

歷史上巴西曾先後在薩爾瓦多和里約熱內盧兩個海濱城市建都。1956年巴西總統儒塞利諾·庫比契克下令興建巴西利亞並從里約熱內盧遷都於此。

我們先來講講巴西的地緣結構:

巴西的地緣結構大致自西南向東北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熱帶雨林茂密的亞馬遜平原,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以及高原邊緣的沿海低地。而且亞馬遜熱帶雨林並不適於人類居住。

巴西東部有高高的脊狀山嶺,在里約熱內盧到聖多斯一帶,形成了大西洋沿岸大峭壁。這種特殊的地緣結構使得自海而來的移民大多居留在高原邊緣的沿海低地,使得這些地方開發較早,發展相對成熟;繼而逐漸形成了以里約和聖保羅為代表的沿海城市,這裡集中了巴西絕大多數的國家和社會資源,沿海和內陸間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嚴重的貧富差距使得大量人口持續不斷的湧入東部沿海的狹小低地,位處其中的首都城市裡約熱內盧不堪重負,產生嚴重的城市病。

所以為了疏解城市功能,緩解城市壓力,這與北京的現狀是一致的,只不過北京市向首都周邊疏解非首都功能,而巴西選擇了直接遷都。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是里約熱內盧周邊缺乏足夠的疏解空間。

此外,從國家發展和戰略安全的角度來講,巴西高原內部礦產資源豐富但發展程度較低,是巴西未來需要大力發展的板塊;將首都遷至此是將有效帶動巴西高原內部的發展,也是巴西國家未來發展戰略的一次重要宣示。里約濱海的地理位置使得其缺乏防禦空間,一旦爆發戰事將面臨嚴重威脅,因而將首都遷至位處內陸的巴西利亞,也是國家戰略安全的需要。

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請為我點贊鼓勵。


三生石上的舊精魂


巴西利亞是熱帶草原氣候,所以不是題主說的雨林一片。熱帶雨林不適合人類生存,因為巴西利亞地處世界面積最大巴西高原,雖然緯度低,但海拔較高,所以不像雨林那樣潮溼,適合人類居住。

巴西為什麼要遷都呢?巴西1956年從里約熱內盧遷都到巴西利亞,大家看巴西的地形圖。里約熱內盧靠海,交通方便,氣候適宜,所以積聚了大量的人口,但里約熱內盧被限制在狹窄的沿海平原,城市無法擴大,平原到高原是陡然上升的,所以也無法向西邊的高原擴張,導致里約熱內盧擁堵不堪,大城市病越來越明顯。

因為地形和擁堵原因,里約熱內盧平民坐纜車,有錢人則是坐直升飛機,這可能也是巴西航空業發達的原因。

而北部的熱帶雨林,地球上降雨量最大的地方,人很難生存,而中部的熱帶草原氣候適宜,但人口較少,如果按照市場規律,很難快速發展,於是巴西為了帶動中部地區發展,選擇遷都,用行政力量在一片荒地上建立了巴西利亞,就像深圳的崛起一樣。現在巴西利亞是巴西第四大城市,人均GDP是南美所有大城市中最高的。


劉權林


1里約人口達到1000W以上是世界上少有的幾個特大城市之一,人口眾多造成城市設施不健全!

2亞馬孫河急待開發,巴西利亞位於巴西高原上,有利於開發亞馬孫河和開發巴西高原的鐵礦資源!

3振興西部的需要,以及建設政治中心的需要。

4國家安全的需要。

但如今巴西利亞也面臨著一大堆城市問題,尤其在城市設計方面設計出於理想狀態,而忽略現實導致城市問題多發不斷,因此遷都需謹慎!


POWER


謝藥。

原因如下:

第一,原首都里約熱內盧當時已經是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首都和首都附近地區佔有巴西大多的人口和GDP。里約熱內盧已經過度城市化,首都不堪重負急需轉型。

第二,巴西內陸地區特別是巴西高原,亞馬遜河流域發展一直落後,特別蘊含豐富的礦藏,急待開發。遷都巴西利亞也有震興當地經濟的作用。

第三,殖民歷史都是在海上侵略。特別在英國與阿根廷戰爭(馬島)期間,英國一條航空母艦就封鎖了整個阿根廷的海域。這讓整個經濟和政治重心都在沿海的巴西意識到強大的國家安全危機,更加堅定了遷都的決定。

第四,里約熱內盧氣候溼熱,巴西利亞位於高原氣候溫暖舒適。


用戶51938925990


1502年1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卡布拉爾率先發現了巴西這塊土地,他當時登陸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里約熱內盧,在葡萄牙殖民巴西時期殖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就位於里約,這使里約的發展遠遠快於其他城市,巴西獨立後仍將里約定為首都。在20世紀20 ~50年代裡約成為享譽全球的國際大都市,然而與此同時里約也不可避免地患上大城市病:在這片面積不到巴西總面積1%的區域內集中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資源。同時經濟上的分化使里約呈現出燈火酒綠的大城市中遍佈著破敗不堪的貧民窟,暴力、毒品和性交易構成了後者的生活常態。環境惡化的問題也成為困擾巴西政府的一大難題。
1956年的巴西大選中社民黨總書記 儒塞利諾·庫比契克·德奧利維拉當選巴西總統。庫比契克在政治上實行開放合開明政策,大赦政治犯,允許多黨制;在經濟上他提出了“五年相當五十年”的口號,採取迅速實現工業化的措施,制定了包括30個項目在內的發展綱要,加速食品、能源(包括核能)交通和教育,以及汽車、造船、鋼鐵等重工業的發展。對外同美國保持友好往來,倡導“泛美行動”,支持爭取進步聯盟。同時大量吸收外資,允許外國企業在巴西設廠。與此同時在他任內還有一項大動作——遷都巴西利亞。
事實上巴西政府早有遷都之意,但到底該遷往何處卻讓巴西人彷徨無措。庫比契克將自己的目光從海岸收回,投向內陸:巴西國土總面積854.74萬平方公里,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位居世界第五位,幾乎和歐洲差不多大小,然而在偌大的巴西人口和城市集中分佈在大西洋沿岸,而中西部地區是遼闊的幾乎未經開發的亞馬遜平原。最終巴西選定了如今的巴西利亞作為新首都,並以此為基礎探索出一條在稀疏草原上發展科技的新道路,從而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因為巴西利亞,巴西國內的區域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這座城市把繁榮帶到了中西部——巴西利亞至貝倫的公路開通後沿線人口由10萬猛增至200萬。巴西政府從1940年就開始倡導的西進運動直到巴西利亞興起後才真正發生效應。
當然巴西遷都一事也並非只有好處,弊端也是客觀存在的:首先巴西利亞極大的營建費用就令巴西貨幣貶值了三倍。而解決區域失衡的初衷也並沒能完全實現——巴西利亞尚未完全竣工,原先存在於里約的富人區和貧民窟的分區就已自發形成。而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過於強調絕對的、極端的功能分區,這使巴西利亞成為一座沒有市中心的城市,某一類功能的建築和另一類功能的建築往往相距很遠。這裡沒有街道和行人,只有公路以及不得不驅車穿梭於城市各個區間和冰冷建築之間的市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