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李克強總理中東歐之行:“16+1合作”的新起點與新徵程

7月5日—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正式訪問保加利亞,並出席了在索非亞舉行的第七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這是中國國務院總理時隔18年再次到訪,“16+1合作”也走過了六個年頭。此次李克強總理的中東歐之行,標誌著中保關係和“16+1合作”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滿懷新願景、走上新徵程。

一、中保經貿合作進入新階段

近年來中保經貿關係迅猛發展,尤其是在2014年中保全面友好合作夥伴關係建立之後,兩國關係發展更是進入新階段,如今中國已成為保加利亞在歐盟之外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雙邊貿易額從1997年的0.7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1.3億美元。但與其它中東歐國家相比,保加利亞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仍然相對滯後,兩國在多個領域開展互利共贏合作的潛力巨大。

保加利亞位居歐亞地理、東西方歷史的交匯路口,瓦爾納和布爾加斯兩大港口與黑海沿岸各國互通,是連接歐亞大陸的貿易和能源走廊,也是進入歐洲市場的重要門戶之一,在“一帶一路”倡議和“16+1合作”中區位優勢明顯。根據IMF的統計,2015年以來保加利亞經濟保持溫和增長(3.6%—3.8%),失業率穩步下降,預計2018年將降至6%,投資環境不斷優化。但長期以來,落後的基礎設施持續成為其經濟增長的重要制約之一,歐盟基金已經難以滿足國內公路、鐵路、港口、電力等諸多領域的鉅額投資需求。由此,在“一帶一路”框架之下兩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合作成為雙邊合作的重點之一。在6日兩國政府發表的《聯合公報》中,第四條和第五條明確提出:“雙方願以2015年兩國政府簽署的共建‘一帶一路’諒解備忘錄為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和倡議框架下其他領域合作,支持中國企業參與和投資保建設”等。在兩國總理會談期間,保加利亞總理鮑裡索夫直接走向李克強總理討論該國的隧道項目,這極其罕見的一幕,也說明了保加利亞在基礎設施領域展開合作的迫切願望。在可預期的未來,中國對保投資將出現加速增長趨勢,中資企業憑藉先進技術裝備和工程承包經驗積極參與中東歐基礎設施建設,雙方合作助力各自經濟增長。

兩國長期以來共同致力於進一步提升雙邊貿易規模和水平。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17年保加利亞與中國雙邊貨物進出口額增長18.6%(19.7億美元),其中保加利亞對中國出口增長40.3%,自中國進口增長8.9%,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呈下降趨勢(5.3億美元),其中賤金屬及其製品、機電產品在兩國貿易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優越的自然條件使得保加利亞在農業領域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尤其是伴隨中國國內消費結構的升級,該國出口的玫瑰產品、酸奶和葡萄酒等優質產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農產品將成為繁榮雙邊貿易、實現貿易平衡的重要抓手。中方表示,“歡迎更多符合中國檢驗檢疫標準的保加利亞優質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並將在普洛夫迪夫市建設首個16+1農業合作示範區”,上述舉措不僅有利於實現兩國優勢產業互補、進一步挖掘雙邊貿易潛力,而且在滿足我國國內消費者對高質量農產品需求的同時,也將有助於保加利亞降低對歐洲市場的過度依賴,實現出口產品和市場的多元化,維持經濟運行的平穩。此外,兩國在能源、旅遊、文化交流等領域達到諸多共識,多項雙邊合作文件簽署,為中保之間進行寬維度和高水平的合作夯實了基礎,中保經貿合作開始進入快車道。

二、“16+1合作”行穩致遠

在中保經貿合作進入加速期的同時,歷經過去六年努力的“16+1合作”開始進入收穫期。全球金融危機過後,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中國日漸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2013—2016年期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在危機衝擊之下,歐元區再次陷入政府債務的泥潭,復甦乏力。後危機時代,搭乘中國經濟“快車”成為中東歐各國的務實選擇:匈牙利2009年提出“向東開放”政策,波蘭2012年啟動“走向中國”戰略,塞爾維亞2012年倡導兼顧東西方的“兩扇門”的外交政策。在此背景下,2012年4月,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16+1合作”正式啟動,以共同應對危機的挑戰、助力雙方經濟轉型升級。隨後,“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這一平臺提供了全新的機遇:中國以互聯互通促進投資及貿易便利化的“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了中東歐國家的發展訴求,中東歐國家的參與不僅對沖了歐債危機長期化對各國經濟的衝擊,而且可以藉助中國資本彌補本國長期存在的投資缺口,破解後危機時代中東歐各國的經濟困局。

對於中國而言,中東歐國家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業升級等方面的巨大需求為中國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產能合作市場。更為重要的是,中東歐是連接歐亞的重要樞紐和通道,如能通過互惠互利的“16+1合作”將其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倡議融入和對接歐洲經濟圈的重要承接地,必將推動歐亞大陸的經濟聯動和東西方文明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互利共贏的世界經濟新秩序。五年間,“16+1合作”碩果累累,李克強總理在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及經貿論壇開幕式時指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秉持開放合作、平等協商、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合作成果超出預期:中國與16國的貿易年均增長6.5%,中方累計投資近100億美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有序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實現了互利共贏,發展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三、為深化中歐關係提供新動能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仍然不足,世界範圍內逆全球化抬頭,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再次發出了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堅定信號。“一帶一路”框架下推進“16+1合作”正是中國通過創建區域次級機制以完成上述構想所採取的實際行動,也成為十九大之後中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之一。我們熱切希望以此為模板孵化出更多跨區域務實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經濟面臨的諸多挑戰。尤其是在貿易與投資領域多邊合作機制推進舉步維艱的背景下,以“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化運作”的合作模式為世界其他地區的經貿合作提供樣板和可供參考的寶貴經驗。

李克強總理中東歐之行:“16+1合作”的新起點與新徵程

中國的這一努力理應贏得世界的掌聲。然而,近年來中國在該地區的投資日益被“泛政治化”,並時時引發中歐政治關係的波動。究其根源,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所導致對能源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國對該地區的投資往往集中於資源能源行業;同時,不斷髮展壯大的國有企業由於更強的風險抵禦能力而成為“走出去”的主力軍,這使得歐盟日漸擔憂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活動具有強烈的政治動機,試圖建立排他性的次區域集團對歐洲“分而治之”。但從前述可知,“16+1合作”自誕生之日就具有強烈的市場驅動型特徵,無論中保亦或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始終遵循包括世貿組織規則在內的國際通行規則,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按照市場規則、商業原則參與各國項目的招標,堅持開放包容原則,歡迎域外國家在“16+1合作”框架下開展三方合作,實現多贏和共贏。

此外,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雙速歐洲”的問題持續困擾歐盟。“16+1合作”將有力提振中東歐地區的潛在經濟增長率,縮小歐盟內部及歐洲地區的發展差距,實現各成員國的均衡發展,助力歐洲一體化進程。如今英國脫歐、難民危機和民粹主義等問題又為歐盟經濟帶來了新的挑戰,尤其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和貿易單邊主義興起的背景之下,深化中歐合作以維護開放的國際經濟秩序顯得更加迫切。“16+1合作”正是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歐經貿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環,如今又將在新的起點開始新的征程,相信各國能夠超越地緣政治博弈的考量,以此為契機展開務實合作,為中歐經濟繁榮和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能。 

(作者:唐廷鳳,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講師;楊攻研,遼寧大學轉型國家經濟政治研究中心副教授)

原標題:“16+1合作”的新起點與新徵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