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李克强总理中东欧之行:“16+1合作”的新起点与新征程

7月5日—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式访问保加利亚,并出席了在索非亚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时隔18年再次到访,“16+1合作”也走过了六个年头。此次李克强总理的中东欧之行,标志着中保关系和“16+1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满怀新愿景、走上新征程。

一、中保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

近年来中保经贸关系迅猛发展,尤其是在2014年中保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之后,两国关系发展更是进入新阶段,如今中国已成为保加利亚在欧盟之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双边贸易额从1997年的0.7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21.3亿美元。但与其它中东欧国家相比,保加利亚与中国的经贸往来仍然相对滞后,两国在多个领域开展互利共赢合作的潜力巨大。

保加利亚位居欧亚地理、东西方历史的交汇路口,瓦尔纳和布尔加斯两大港口与黑海沿岸各国互通,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贸易和能源走廊,也是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门户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和“16+1合作”中区位优势明显。根据IMF的统计,2015年以来保加利亚经济保持温和增长(3.6%—3.8%),失业率稳步下降,预计2018年将降至6%,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但长期以来,落后的基础设施持续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之一,欧盟基金已经难以满足国内公路、铁路、港口、电力等诸多领域的巨额投资需求。由此,在“一带一路”框架之下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成为双边合作的重点之一。在6日两国政府发表的《联合公报》中,第四条和第五条明确提出:“双方愿以2015年两国政府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倡议框架下其他领域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和投资保建设”等。在两国总理会谈期间,保加利亚总理鲍里索夫直接走向李克强总理讨论该国的隧道项目,这极其罕见的一幕,也说明了保加利亚在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合作的迫切愿望。在可预期的未来,中国对保投资将出现加速增长趋势,中资企业凭借先进技术装备和工程承包经验积极参与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双方合作助力各自经济增长。

两国长期以来共同致力于进一步提升双边贸易规模和水平。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7年保加利亚与中国双边货物进出口额增长18.6%(19.7亿美元),其中保加利亚对中国出口增长40.3%,自中国进口增长8.9%,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呈下降趋势(5.3亿美元),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在两国贸易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保加利亚在农业领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尤其是伴随中国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该国出口的玫瑰产品、酸奶和葡萄酒等优质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农产品将成为繁荣双边贸易、实现贸易平衡的重要抓手。中方表示,“欢迎更多符合中国检验检疫标准的保加利亚优质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并将在普洛夫迪夫市建设首个16+1农业合作示范区”,上述举措不仅有利于实现两国优势产业互补、进一步挖掘双边贸易潜力,而且在满足我国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需求的同时,也将有助于保加利亚降低对欧洲市场的过度依赖,实现出口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维持经济运行的平稳。此外,两国在能源、旅游、文化交流等领域达到诸多共识,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签署,为中保之间进行宽维度和高水平的合作夯实了基础,中保经贸合作开始进入快车道。

二、“16+1合作”行稳致远

在中保经贸合作进入加速期的同时,历经过去六年努力的“16+1合作”开始进入收获期。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重心东移,中国日渐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2013—2016年期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在危机冲击之下,欧元区再次陷入政府债务的泥潭,复苏乏力。后危机时代,搭乘中国经济“快车”成为中东欧各国的务实选择:匈牙利2009年提出“向东开放”政策,波兰2012年启动“走向中国”战略,塞尔维亚2012年倡导兼顾东西方的“两扇门”的外交政策。在此背景下,2012年4月,首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16+1合作”正式启动,以共同应对危机的挑战、助力双方经济转型升级。随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这一平台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中国以互联互通促进投资及贸易便利化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了中东欧国家的发展诉求,中东欧国家的参与不仅对冲了欧债危机长期化对各国经济的冲击,而且可以借助中国资本弥补本国长期存在的投资缺口,破解后危机时代中东欧各国的经济困局。

对于中国而言,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为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产能合作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中东欧是连接欧亚的重要枢纽和通道,如能通过互惠互利的“16+1合作”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倡议融入和对接欧洲经济圈的重要承接地,必将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联动和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互利共赢的世界经济新秩序。五年间,“16+1合作”硕果累累,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及经贸论坛开幕式时指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秉持开放合作、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合作成果超出预期:中国与16国的贸易年均增长6.5%,中方累计投资近100亿美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有序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发展成果惠及各国人民。

三、为深化中欧关系提供新动能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不足,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抬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再次发出了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坚定信号。“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16+1合作”正是中国通过创建区域次级机制以完成上述构想所采取的实际行动,也成为十九大之后中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热切希望以此为模板孵化出更多跨区域务实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经济面临的诸多挑战。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多边合作机制推进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以“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合作模式为世界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供样板和可供参考的宝贵经验。

李克强总理中东欧之行:“16+1合作”的新起点与新征程

中国的这一努力理应赢得世界的掌声。然而,近年来中国在该地区的投资日益被“泛政治化”,并时时引发中欧政治关系的波动。究其根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往往集中于资源能源行业;同时,不断发展壮大的国有企业由于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而成为“走出去”的主力军,这使得欧盟日渐担忧中国在该地区的经济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试图建立排他性的次区域集团对欧洲“分而治之”。但从前述可知,“16+1合作”自诞生之日就具有强烈的市场驱动型特征,无论中保亦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始终遵循包括世贸组织规则在内的国际通行规则,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按照市场规则、商业原则参与各国项目的招标,坚持开放包容原则,欢迎域外国家在“16+1合作”框架下开展三方合作,实现多赢和共赢。

此外,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双速欧洲”的问题持续困扰欧盟。“16+1合作”将有力提振中东欧地区的潜在经济增长率,缩小欧盟内部及欧洲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各成员国的均衡发展,助力欧洲一体化进程。如今英国脱欧、难民危机和民粹主义等问题又为欧盟经济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和贸易单边主义兴起的背景之下,深化中欧合作以维护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显得更加迫切。“16+1合作”正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欧经贸合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又将在新的起点开始新的征程,相信各国能够超越地缘政治博弈的考量,以此为契机展开务实合作,为中欧经济繁荣和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新的动能。 

(作者:唐廷凤,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杨攻研,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副教授)

原标题:“16+1合作”的新起点与新征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