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前段時間,有個叫沈巍的上海流浪漢突然火了,原因是這樣一個衣衫襤褸、蓬頭垢面的“老漢”,竟然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大師,他可以用標準的普通話跟人侃侃而談《左傳》、《尚書》、企業管理、各地掌故......他的多段視頻被網友上傳至網絡,人們尊稱為他為“國家大師”。

細究這位博古通今的“大師”為什麼會流落街頭,真相卻讓人非常難過:造成他這樣生活的正是他的原生家庭。

原來,沈巍從小由外婆養大,父親跟外婆關係不好,所以連帶著也不喜歡他,不願意接納他。他喜歡讀歷史類的書,父親對此深惡痛絕,他只能偷偷撿了垃圾來賣,換回書藏起來等父親睡了悄悄看;他大學時想選擇中文系或者國際政治研究,父母逼著他選擇了審計專業;他工作期間喜歡撿垃圾被單位人認定腦子有問題,而此時最需要的家人也不再願意接納他,於是他選擇離開家四處流浪。

所以說他並不是大家嘴裡口口相傳的“國學大師”,他只是一個被家庭放逐的孩子而已,而且他的一生一直在被家人拒絕和否定。

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讓人非常心疼:“以前的語文老師說我很有壓抑感,是的,我在父親面前一直無所適從。”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父母和家庭本應是讓孩子感覺最安全最溫暖,可是感受不到溫暖和關愛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01、接納孩子和被孩子接納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上學的時候遇到了一個喜歡的女孩,那個女孩成績非常優秀,能力也很超群,有著超乎她那個年齡的沉穩。可是相處之後卻發現,女孩的內心非常脆弱,也非常不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更不願意去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就連最好的閨蜜在一起,她也不習慣肢體接觸。更多的時候,面對別人的誇獎和示好,她只會選擇逃避。也就是說,女孩在面對逆境有多沉穩,面對別人的示好就有多手足無措。

直到很久之後,跟那個女孩結了婚,才瞭解到女孩的性格完全來源於她的父親。

原來,從小到大女孩都一直被父親否定,考了第二被批評為什麼不考第一,考第一被質問為什麼不是滿分,上班之後女孩工作穩定父親嫌她沒別人賺得多,後來女孩進了一個不錯的單位,憑藉自己的能力很快月薪達到5位數,在當時平均月薪5000左右的城市已經算是佼佼者了,父親卻說:“你看鄰居家大姐才叫能幹,你一年賺二三十萬,簡直就是在討飯。”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呢?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

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傳統的父母,不會覺得孩子快樂是一種成功,一家人彼此相愛是一種成功,他們為孩子設定的幸福永遠是追名逐利,“比別人強”。沒有走在父母給他設定的人生軌跡上的孩子,就是叛逆和不聽話,而中國式父母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對孩子進行打壓:你恨我沒關係,只要這樣能讓你有出息。

很多人也許會說,沒有父親的嚴厲,哪會有你現在的成功?然而我想說的是,如果成功是要用犧牲親情、犧牲內心的幸福用來交換,那麼這樣的成功又有什麼意義?

很多父母把自己內心的希望都投射在子女身上,他們不能接納孩子的獨特和不完美,終其一生想要把子女調教成自己想要他成為的那個人,然而孩子卻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失去自我,以此來換取父母的喜歡,去滿足父母的期待,讓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終其一生走不出來。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02、真正無人取代的職業是“為人父母”

前段時間看了一部電影,是枝裕和導演的《如父如子》,這部影片講述了兩個父親對待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看完之後發人深省。

主角之一是在大公司上班的職場精英良多,他每天努力工作,只為了給兒子慶多提供最好的教育。慶多一直在父親嚴格的家教中成長,墨守成規地任由父親安排自己的一切,包括各種補習班以及自己根本就不愛彈的鋼琴。多數情況下迫於父親的威嚴,慶多隻能小心翼翼地隱藏起自己的情緒,默默順從父親的安排。在慶多的心裡,只有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父親才會喜歡自己。

可是平靜的生活有一天卻被一個消息打亂了,原來慶多剛出生時被抱錯了,另外一個叫琉晴的鄉下小男孩才是良多的親生兒子。

一直嫌棄慶多不夠優秀的良多決定跟對方換回親生兒子。琉晴來到了良多家,這裡有高級玩具、有像酒店一樣的房間,可是卻有著各種各樣冰冷冷的規矩,在這裡的每一秒都讓琉晴覺得很難熬。

而另一邊的慶多卻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原來琉晴的養父齋木是十分注重家庭氛圍的人,為了幫新來的慶多緩解不適,齋木跟他同泡一個澡盆裡一起玩水、幫他修理玩具、給他講好聽的故事。到了晚上,不適應的慶多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齋木的妻子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安慰他。感受到家庭溫暖的慶多,只稍微猶豫了一下,就投入了這個陌生母親的懷抱。

離開了生活六年的家,慶多在這個陌生的環境裡找到了從未有過的開心和快樂。而生活在城市那邊的琉晴,終於忍受不了那個“像酒店一樣”沒有絲毫溫情的家,想要回到鄉下。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影片最後,兩個父母在一起聊天,齋木說自己半年內陪慶多的時候比良多六年以來都要多。慶多理直氣壯地回覆:有工作在等著我呢。齋木頓了一下反問道:“父親也是無人能取代的工作吧!”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父親就是權威和規則的代名詞,現實中有很多像良多一樣的父親,一直秉承嚴苛的教育方式,自身也許很優秀,所以一直覺得孩子太不優秀,以至於生出“想換個優秀一點的孩子”的想法。可是真正換了之後呢?會發現換回來的孩子也許還不如之前那個。

對於孩子來說,長期在父親嚴厲教育下,很容易讓他產生畏懼情緒,對外界的一切都帶有防備之心,面對關愛不敢去接受,習慣性地疏離,其實內心卻十分渴望關愛。

大多數家庭中的孩子,也許都像慶多一樣習慣了父親的缺席,然而習慣並不代表不在意,正如劇中慶多的心理一樣,明明不愛彈琴卻依然堅持彈好,只因“學鋼琴才能讓爸爸更喜歡他”。

電影表面上是父母在選擇孩子,其實是孩子在選擇父母,即便被養父母送回了真正的家,慶多依然在相機裡保留了爸爸的照片,而琉晴的願望是回到自己的養父母身邊。

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堅強和隱忍,我們常常會兇孩子,然而問孩子最愛誰時,孩子依然會說“最愛爸爸媽媽”,我們自以為孩子離不開我們,其實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03、最好的愛是包容孩子的不完美、給予孩子安全感

記得有一次三歲的孩子淘氣,被爸爸揍了一頓,稀里嘩啦哭過之後,我開玩笑地問他:“算了,乾脆把你送人算了,給你找一個不打你不罵你的爸爸。”孩子聽了立馬反對說:“不行,我才不要呢。”我繼續逗他說:“那怎麼辦呢,你淘氣爸爸就會揍你。”孩子歪著頭想了一下說:“嗯,那我和爸爸都改正唄。”

看,連三歲的孩子都能包容父母的不完美,做父母的很多時候卻要求孩子做一個完美小孩,這對孩子來說難道不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嗎?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真正培養出一個性格健全的孩子呢?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一)、給孩子安全感比培養孩子獨立更重要

朋友家孩子林林上小學三年級,有一次在學校被別的孩子舉報說偷別人錢,老師質問林林,林林說:“我沒有偷錢,我要叫我父母來!”老師非常吃驚,一般的孩子遇到這樣的事情生怕叫父母,而林林當時堅持要叫父母過來,後來經過調查錢不是林林偷的。

父母如果能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就會無條件信任父母,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父母,因為他知道父母會相信自己、做自己堅強的後盾,這樣的孩子對著自己的家庭有著天然的信賴,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會畏懼和害怕。反觀上面說的電影裡的孩子,明明知道父母要把自己送走,可是卻忍著難過和眼淚一聲不吭,只希望自己的隱忍能換來父母的開心。

一個孩子在人生最脆弱的時候想到的應該是父母的關愛,而不是怎麼做才能討父母的歡心。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二)、不要把原生家庭的痛延續到下一代

很多人在小時候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會把情緒隱藏,長大以後會將這種壓抑的憤怒以另一種方式發洩出來,發洩的對象也許是社會,也許是自己的愛人或者孩子。

也有一些人從小受原生家庭的傷害,長大以後自己有了孩子,發誓不再像自己的父母對待自己一樣對待孩子。可是人生來對父母有一種天然的忠誠感,即便知道父母的有些做法是錯的,自己刻意想要去避免,也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父母思想的影響,從而做出一些傷害孩子的事情。其實此時自己所要做的並不是去改變和逃避,而是去面對過去的不完美,試著去原諒和釋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想法,給孩子一個營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三)、家庭成員之間要懂得溝通

中國有句老話叫“家和萬事興”,只有家庭成員之間能夠溝通,才能有一個好的家庭氛圍。優秀的家庭環境能讓我們不以“愛的名義”傷害孩子,並且能夠認識自己,關愛家人,接納彼此。

他不僅是國學大師“網紅流浪漢”,他也是個不被家庭接納的孩子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希望我們在孩子童年的時候就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畏懼、不怕被否定,在任何一個難過的瞬間,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

我是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也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帳號:陪寶寶寫日記,共同探討育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