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種植玉米,需不需要起壟?

一隻電影人


玉米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有資料記載,在1511年經歐洲輾轉傳入我國,距今500餘年歷史了。在栽培上,平作和壟作在我國都很普遍,至於哪咱栽培方式更好,我想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土壤、地勢、當地降水量等一些條件作出合現的選擇。下面結合多年的生產經驗,談一下個人看法,如有不妥還請多多指正。



一、首先談一下玉米平播和起壟栽培各自的優勢。

1、平播的優勢有二點:一是由於減少機械起壟作業,可以降低一些生產成本,一般農村起壟作業在每公頃80-100元左右。二是平播可以保水保墒,對於土壤墒情不好,秋整地不及時需要春整地的地塊,並有發生春旱的苗頭時,平播栽培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平播栽培的缺點是:一是“地發冷”,耕層土溫偏低,播種後如果遇到低溼不願發芽出苗,還容易出現“粉籽兒”現象。二是如果地比較鬆軟,容易播深,履土厚度不勻,也會影響出苗。三是平播耐旱不耐澇,如果地勢平窪,遇到降水較多年份,容易發生澇災。同時,如遇大風天暴雨天氣,比壟作更容易倒伏。


2、起壟栽培的優勢有三點:一是玉米起壟栽培可以提高地溫,“土發暖”,如果墒情好,播種後出苗整齊。二是能夠提高玉米地塊植株群體的通透性,有利於通風透光,也有利於作物有機物的形成。三是扛旱扛澇,只要不是春旱,出苗之後,可以說旱點澇點都沒問題不大。三是壟作有抗倒伏的作用,一般來講,壟作玉米的植株基部節位都會露出地面,有利於次生根系的形成,增強對植株的支撐作用。當然,壟作也有缺點:一是比平作多一遍起壟的耕作費用。二是春起壟不利於保墒。



二、再談談如何選擇的問題。

個人認為,玉米栽培是選擇平作還是壟作,要根據當地的各方面情況來確定。 一是如果是秋整地的地塊,並且地勢低窪,容易發生澇害的地塊,如果能起壟儘量秋起壟,達到待播狀態,這樣即不怕澇也不怕旱。 二是如果秋天沒有及時整地,需要春整地的地塊,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儘量不要起壟,以免加速散墒,導致出苗不齊。三是如果所選擇的玉米品種抗倒伏能力差,儘量選擇壟作。



三、經過多年的生產經驗,本人更傾向於壟作栽培,主要有兩種栽培模式:

一是65-70釐米壟上精量點播,柺子苗,產量不錯。二是110釐米大壟四條播,可以每公頃增加保苗株數1萬株左右,增產幅度在5-10%左右。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


三農廣訊


玉米在種植過程中,從種植方式來看,大部分都是平地種植,小幫手和很多玉米種田大戶交流過,都是平地種植,不過,今天小幫手在查看留言時,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玉米可以起壟種植嗎?

關於起壟種植,可能很多朋友見過花生起壟種植的情況,但玉米起壟種植的不多見,關於起壟的好處,主要有3點:

1、光照面積增加,如果是平地種植的情況下,光照只能照到一面,而起壟的情況下,光照能照到3面,利於作物的生長。

2、通透性增強,在平地種植的情況下,土壤中的通透性相比起壟種植的情況,會弱一些,土壤的通透性越強,作物的根系生長相對就會越好,利於作物的生長。

3、排水方便,起壟後的農田,遇到雨水季節時,田間不易出現積水,其他方面的管理起來也會容易一些。

既然起壟種植好處這麼多,為什麼玉米起壟種植的情況很少見呢?

1、成本方面

從近兩年的情況來看,種植一畝地的玉米,利潤其實並不多,好的話一畝地5-6百,一般的話,一畝地2-3百,如果產量跟不上,不僅不掙錢還有可能虧錢,所以,在種植成本方面,能省一些是一些,如果是起壟種植的話,在整地方面會增加一些成本,後續的成本,還說不好。

2、管理方面

從播種開始一直到收穫,整個生育期的管理上,多多少少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沒有起壟種植過的農戶,如果管理不當,還不如平地種植,另外,本身起壟種植的情況就不多見,產量還不好說,再加上起壟的機器不多,綜合多方面因素,很多農戶不會選擇起壟種植。

不過,小幫手以前聽別人說過玉米寬窄行的起壟栽培技術,中間可以套種大豆、紅薯等作物,但一直沒見過,所以,針對玉米起壟的相關內容,就說這麼多,如果你有更好的觀點或看法,歡迎在下面評論中留言,大家一起討論學習。

最後問下大家,你會起壟種植玉米嗎?為什麼?


農民的小幫手


實話直說

種玉米起壠屬於多餘,勞民傷財,多此一舉,亳無意義。陝西民間土話說:𠰻叫胡搗騰!出相洋!


-一般要求起壠的莊稼,屬於那種果實結在地下,莖杆,莖蔓長在地上那種莊稼,比如:紅苕(紅薯)、洋芋(土豆)、花生、大蒜。基本常見就這幾種。這些莊稼起壠後確實效果明顯,比平地的產量高的多,這些都是經過實踐而驗證了舉措。

而種玉米起壠有啥作用?只能給作務上添了些麻煩,多花些錢,別的再無絲毫作用。


風雨人生3293


種玉米時有的地方起壟,而有的地方不起壟,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主要和澆灌條件有關。

先說種玉米為什麼起壟的原因吧。

播種玉米時大田內起壟造畦,這說明當地水利條件好,灌溉方便,玉米缺水時直接用溝渠引水漫灌,從地這頭流到那頭。這樣雖供水充足,但水資源浪費嚴重,包括肥料也會隨水下滲浪費,又汙染了環境。大水漫灌還容易使土質退化。



再說一下種玉米不起壟的原因。

種玉米不起壟,大田內一馬平川就播種——當然除了沒有畦壟外,玉米的株距和行距還是正常的。不起壟的原因一是當地特別乾旱,基本靠天吃飯,澆水是不可能的事,這種情況就乾脆不起壟;另一種原因就是有便利的噴灌或滴灌設施條件,無需起壟造畦就可大田補水。噴灌或滴灌好處多多,既節水省工,又可使土壤不退化;還有一種情況:在乾旱地區種玉米起壟造畦,縱橫交錯,大田內形成若干個網格,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下雨時可以使雨水及時滲入土壤內,不至於四下流走浪費,效果還是不錯的。



當然,像我們山東大部分地區主要麥收後順著麥畦播種,有自然遺留的畦壟,如果天氣旱,又有豐富的河水或地下水,就可以順著畦澆水,也可拉軟管澆灌或噴灌,也比較方便實用。

其實種玉米起壟與不起壟,也和當地的種植習慣有關。無論起壟還是不起龍王,只要能在實際生產中給我們帶來益處,那就是好的。


田園鄉妹子


玉米和大豆等作物的起壟種植,應該有幾百年的歷史。據大學時教作物栽培的老師說日本鬼子侵華時想把起壟種植改為平地種植,最後失敗了,這說明起壟種植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邊就介紹下為什麼要起壟種植呢?

1、提高地溫。正常起壟的壟底是60釐米,在起壟後,壟的兩個側邊和上邊的壟壇的寬度要遠遠的超過60釐米,這樣受光照面積大,地溫高,利於作物的種子萌發和根系生長。應該說古人太聰明瞭,在哪麼久遠的年代就能長出來這麼好的辦法,並且現在還沒有實際上的改變。


2、土壤酥鬆、透氣性好。想要起壟,首要的條件是翻地、旋耕,將土壤打碎。這就意味著平地到壟壇的20-25釐米的高度都是土壤比較酥鬆的。平地到地下應該還有大概15-20釐米左右被翻耕和旋耕的酥鬆層,也就是說從壟壇到地下大概35-45釐米的高度都是比較酥鬆的土壤,透氣性好,土壤空隙大,利於保水,便於作物根系發育。

3、保水同時兼顧著排水。高高的壟壇、酥鬆的土壤,自然對水分的存蓄量要高於平地。並且在起壟的同時也有了壟溝,那麼多餘的水分和雨水就會隨著壟溝流走,減少了澇漬的風險。

4、便於機械作業。現在中小型農機推廣的面積比較大。有了壟溝和壟壇,那麼這些農機車輛在作業時就可以讓輪胎壓在壟溝裡,減少因為駕駛員駕駛不當出現的壓苗、傷苗的現象。




無論是種植玉米還是大豆,起壟種植是有好處的。再一次讚歎古人的智慧,和發明的大犁一樣,經過了千百年的發展,壟還是那個壟,大犁還是大犁,沒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我是黑龍江農墾的一名基層水稻研發人員,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您解決問題。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歡迎關注【新農村二代】專注三農,服務三農,用最新法律,法規,政策案例解答三農!

種植玉米,需不需要起壟?


二代老家每年都中玉米,因為起壟還問過父親,為什麼要起壟而且多費勁,父親回答二代的是:你種了幾天地懂個屁。呵呵弄的二代當時可鬱悶啦,父親講了以後才知道種玉米起壟多重要,今天二代把其分享給大家。

首先,種植玉米起壟主要是為了以後旱的時候好澆灌,如果不在種植的時候其壟,遇到旱天,你怎麼澆灌,費勁而且還澆不好。也無從下手澆灌。

其次,種植玉米起壟斷還有一個目的是,防治雨水多得時候防澇,能很好的疏通田地裡多餘的雨水,能快速的流出田地,避免玉米因田地排不出水而澇死。

最後,種植玉米起壟,能提高玉米地的地溫,增加土壤透氣性,提高空氣的流通,促進玉米根部得生長髮育。而且還能避免以後玉米出現偏伏現象出現。

總的來說:種植玉米起壟是非常非常次要的,而且不管是從玉米的生長還是從玉米以後的發育,灌溉等各方面來講都是非常必要。

歡迎關注【新農村二代】專注三農,服務三農,用最新法律,法規,政策案例解答三農!


新農村二代


按照農業科普上來講,種植玉米是需要起壟的。起壟有什麼好處呢?

1.方便管理,在澆灌時方便排水,噴藥時也方便操作

2.起壟種植後,日照充分,可以增加更充分的光照

3.起壟後的土地,通透性比較好,可以促進植物的根系生長髮育

我還記小時候,家裡種植玉米的時候,小麥收割後,都是用犁耙把地翻好,再用筢子把土塊敲碎,後面再起壟,種植玉米,非常繁瑣。現在好多了,有大型的旋耕機,起壟機,根本不需要人力了。


起壟種植有那麼多的好處,現在為什麼很少見到起壟種植玉米的?

過去起壟種植玉米,是因為沒有什麼經濟上的收入,只能指望那兩畝田地。

為什麼現在看不到起壟種植玉米的了,最主要的一點,經濟來源多了,不指望這兩畝地來維持家庭的支出了,玉米的價格那麼低,付出得不到回報,就算你在玉米地裡消耗再多的時間和精力,它也不能高產一畝地1萬斤,農民不願意在起壟種植上浪費太多的人力和物力

小娜屬於魯西南地區,現在正是種植夏玉米的季節,麥子收割後,播種機直接順著麥茬就播種到地裡了,採用平地種植。既節儉了勞動力,又既節約了成本。

所以起壟和不起壟各有優點,這需要自己來選擇,如果你有精力,想讓玉米增加產量,那麼就選擇起壟種植!


以上只是小娜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給出的建議!歡迎指點和評論!



這裡是農村小娜生活日記

農村小娜生活日記


我覺得種植玉米不需要起隴種植,因為這樣直接加大了種植玉米的投資成本。其他的原因還有以下幾點:

首先說我們這裡種植玉米一般都是選擇收穫小麥以後,既我們這裡“三夏期間搶收搶種”。大家習慣了收獲小麥以後直接用機械化播種玉米。省事省心省力,並且產量也可以的。

其次就是起隴種植玉米我們村裡在2018年的時候,有在收穫大蒜以後把地犁了來種植玉米,雖然說土壤的墒情比較高既玉米的出苗率很高,但是在玉米生長的後期的時候由於土壤比較鬆軟,玉米紮根基本上是在土壤的外面,所以老哥哥種植的玉米基本上都倒伏了。由此可見起隴種植玉米後期的抗倒伏能力不是太好。

我們這裡種植玉米高產的模式是二隴套模式和一畦種植三趟的模式。如果說準備用玉米收割機收穫的話建議用二隴套的種植模式。


豫東小農


玉米有兩個特點,一是喜溫怕冷,二是喜溼怕澇,尤其是怕芽澇。明白了這兩個特點,就明白了種玉米是否該起壠了。春玉米區,如果播種期地溫低,降水少,宜平播。如果地溫高,降水較多,則宜壠播。夏玉米,由於播期在雨季,儘量壠播,以防芽澇。玉米一旦芽期受澇,很難復壯,減產難免。


黑哥遲萬勝


起壟種植還是平地種植,在很多農作物種植上都有這樣的情況,比如花生、玉米、紅薯、土豆等等,有的需要起壟,有的可以平地種植,主要還是根據土壤、光照、排水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選擇適合的種植方式才能實現穩產高產。總的來說起壟種植玉米比較多些,這也是農民在種植過程中不斷摸索出來的經驗,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穩產,減少病蟲害。



種植農作物起壟的目的是什麼

種植玉米需不需要起壟,就得弄清楚起壟的目的是什麼,起壟種植可以提高地溫,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於排水、灌溉。對於種玉米而言,起壟可以促進根系的生長,秸稈的長勢也會比較好,大大的提高了抗倒伏能力。

排水性不好的地塊最好進行起壟種植

種植玉米是需要水分的,但又不能被水澇,如果種植玉米的地塊排水性不是很好,最好還是要起壟,否則一旦雨水過多,排水不暢,玉米根部出現長時間的積水,就容易造成爛根的現象。起壟可以增加土層厚度,在進行灌溉時也比較好操作,不容易出現一邊水比較多了,另一邊還沒灌溉到的情況。



實現穩產高產還需加強田間管理

種植玉米是否能實現高產,起壟種植只是其中一方面因素,影響產量的還有土壤肥力、雜草、病蟲害預防、天氣等因素,各個環節都得做到位,才能實現穩產高產。正如近期部分地方出現狂風暴雨,種植的玉米即使起壟了,一樣出現大面積倒伏的情況,受損嚴重的直接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



大面積種植玉米一般用機械起壟,像南方小規模種植,一般人工進行起壟,有些為了省事直接不起壟,也不是不行,只要地塊合適,後期加強管理,一樣可以有不錯的產量。總之種植玉米起壟與否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處理,有條件的最好進行起壟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