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中華上下五千年,王朝興替在所難免,其根本原因在於統治集團腐朽墮落,外在原因則是農民起義、外族入侵等。在無數次動亂中,有三次大動亂深刻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中國歷史至少有一千年的時間都受到了這三次大動亂的影響。

一,八王之亂(291—306年)

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後,為確保皇族的權利不被架空,他大規模分封宗室和皇子為諸侯,授予他們實權,派他們到地方上治理軍政,以拱衛中央。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西晉八王分佈圖

要確保分封制有效運轉,就必須依靠一個有能力的皇帝。但晉武帝司馬炎死後,無能的晉惠帝司馬衷繼承帝位,皇后賈南風權欲旺盛,先利用親信除掉皇太后的父親楊駿,後利用楚王司馬瑋除掉汝南王司馬亮,然後殺掉楚王司馬瑋,掌握了大權。

賈家的勢力做大後,引起宗室藩王們的不滿,趙王司馬倫起兵攻佔洛陽,殺死賈南風,廢黜晉惠帝,自立為皇帝。趙王司馬倫的篡位又引起其他宗室藩王們的反對,戰亂隨後波及全國各地。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常山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先後戰敗被殺,東海王司馬越最後成為贏家。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西晉八王關係圖

八王之亂前後持續十五年,極大削弱了西晉的國力,宗室藩王們在互鬥時又利用匈奴、鮮卑、氐等外族作為自己的幫手,匈奴人劉淵和氐人李雄趁機獨立,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揭開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從此,中國北方被戰爭和分裂充斥,成為胡人角逐的戰場,直到二百多年後的隋朝重新統一天下。

二、侯景之亂(548—552年)

侯景是北魏懷朔鎮人,懷朔和其他五座軍事重鎮叛變後,侯景被捲入“六鎮起義”的時代洪流中。侯景雖然跛腳,但足智多謀,他先後跟隨爾朱榮和高歡兩位權臣,建立許多軍功,最後身居高位,統領十萬大軍,鎮守河南。

高歡死後,侯景和高歡的兒子高澄不和,斷然發動叛亂,但是很快失敗,侯景轉而投靠南梁,受到梁武帝蕭衍的厚待。梁武帝後來與高澄議和,打算出賣侯景,侯景十分不滿,再次發動叛亂,攻陷建康,餓死梁武帝。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梁武帝蕭衍

侯景起初扶植梁簡文帝蕭綱為傀儡皇帝,自稱宇宙大將軍,而後廢黜梁簡文帝和豫章王蕭棟,自立為漢帝。侯景對江南的統治十分殘暴,最後被梁元帝蕭繹消滅。

侯景之亂前後持續四年,繁華富庶的江南遭到從未有過的破壞。南梁的宗室藩王們此前就矛盾重重,現在紛紛擁兵自立,打起內戰,更削弱了南梁的實力,北方的西魏(北周的前身)和東魏(北齊的前身)趁機攻佔了南梁的大片疆土。從此,北方的實力強於南方的實力,加速了南北統一的歷史進程。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侯景之亂後的南北朝形勢

三、安史之亂(755—763年)

安祿山是混血胡人,他性格乖巧,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安祿山的仕途平步青雲,最後被任命為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統帥二十萬邊防軍。由於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矛盾激化,安祿山於是發動叛變,很快攻佔洛陽,自立為燕帝。

安祿山被殺後,安慶緒、史思明和史朝義相繼成為叛軍的首領。叛軍的勢力強盛時,佔據著長安和洛陽兩京,控制著河北、河南和關中的大片土地,與唐軍前後對抗七年多,以史朝義自殺,叛軍將領投降唐朝結束。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安祿山的影視劇形象

唐朝的實力已被叛軍削弱,最後能夠平定叛亂,離不開回紇的幫助。唐朝擔心清算叛軍將領會引發新的動亂,就任命一些叛軍將領為擁有軍政實權的節度使,這便成為日後“河朔三鎮”問題的根源(幽州鎮、魏博鎮和成德鎮)。

“河朔三鎮”不服從朝廷的號令,朝廷多次發兵征討無果,最後只好承認“河朔三鎮”成為“國中之國”的現實。朝廷的妥協是在變相鼓勵其他藩鎮效仿“河朔三鎮”,藩鎮問題從此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而滅亡唐朝的也正是藩鎮。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三次大動亂,其中一次遺禍五百多年

“河朔三鎮”分佈圖

唐朝滅亡後,藩鎮繼續割據混戰,是為五代十國。直到宋朝建立後,藩鎮問題才得到根除,但是宋軍的戰鬥力也隨之下降,金兵攻佔汴梁後,皇室被迫逃到南方,重新建立政權,與金朝展開南北對峙,中國歷史再度進入南北朝時代。最終,元朝統一整個中國,安史之亂遺留的問題得到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