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學擴招的今天,博士還吃香嗎?

我不是小孩請別拿糖敷衍我


關於目前中國博士生的招生人數和在讀人數,其他答主已經有所回答,我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我只結合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實際案例,給大家簡要說一下當前博士生的就業出路。我本人是經濟學專業,因此對這個專業的情況稍微比較熟悉一些,其他專業不瞭解,所以這裡說的情況,只適用於經濟學類專業,並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博士生畢業之後,一般會有三個出路,分別是高校、業界和公務員。其中去業界的會有一些,不過不佔主流,而且我自己瞭解得有限,所以這裡就不展開了;去公務員一般是考選調生,在一些偏遠省份,有博士學位的話,可以先在基層工作兩年,考核優秀的可以給副處級待遇,因此也會吸引不少人;高校是博士畢業生最理想的去處,也是很多人讀博士的初衷,這裡也主要講幾個去高校就業的案例。


案例一:性別男,已婚,有一個年齡五六歲的小孩,可能是之前工作過,現在又來讀博士。博士畢業之後,去了貴州財經大學,和學校要至少籤十年的合同,學校給分一套房子,聽說是可以免費住,另外再給70萬的安家費,再就是正常的工資收入,可能每年有十幾萬吧。這是我目前為止所瞭解到的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國內博士畢業之後待遇最好的一個例子,畢竟70萬的安家費確實太誘人了,只是去的學校層次不是很高。


案例二:性別女,博士畢業之後去了南京財經大學,講師職稱,有編制,據說學校給了四五十萬的購房補貼,還評上了所謂的“培育計劃”(好像是這個名字),工資收入每年拿到手的大概十二三萬、十四五萬的樣子,每年學校會給每個人配備一萬元的參加會議的資金。聽說平時學院組織教職工參加什麼體育活動之類的,也會發一些補貼,以吸引大家踴躍參與。這個博士工作之後沒過一兩年,就在某權威期刊又發表了一篇論文,也申請上了國家級課題。她的丈夫也是博士,畢業之後去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好像),目前兩個人已經買房,當然是按揭貸款買的。


案例三:性別女,科研成果非常不錯,讀博期間就帶著導師在本專業最權威的中文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另外好像還有其他兩篇權威期刊論文。這位博士的老家在河南,剛開始一心想去湖北,說是離家比較近,同時大學又比較多,後來找工作的時候面試了鄭州大學,但是感覺待遇一般,學校也不是那麼中意,就有所猶豫,最後去了湖南大學,據說每年工資二十多萬。當然,是聘用制的,應該是非升即走的那種情況,需要在六年考核期內達到學院規定的科研成果。


篇幅有限,我就舉這三個例子吧。其他還有去雙一流大學做博士後年薪三十萬的,也有考入省國資委公務員的,等等。總體來說,從全社會來看,博士畢業生還是比較吃香的,他們大多數最終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去處,當然前提是能順利畢業。但是想要大富大貴,也很不現實。而且這幾年學術市場的就業有兩個大的趨勢:一是越來越多的高校不再給編制,轉而採用合同制,六年之內,非升即走,他們面臨的科研、教學壓力也非常之大;二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雙一流高校,不再直接給講師職稱,而是要先做博士後,必須取得規定的科研成果,才能順利出站。所以說,博士的生活,可能收入上看起來還可以,可是並不輕鬆,更談不上多麼享受。


博士畢業生最大的壓力,一個來自於科研,另一個就是買房。以前許多高校會有校內優惠價格購房的政策,最近若干年,這種情況越來越少,而是會採取發放購房補貼的形式來緩解他們買房的壓力。即便如此,買房對他們來說也並不輕鬆,剛才案例二中的女主人公,據說付完首付之後,大概還需要還貸款二三十年。前幾年,我所在的學校有一個海歸老師,由於買不起房,不得已去了成都,不過這兩年又回來了,去年底看到學院的公告說,這位老師在申報長江學者,真是令人感慨。


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現象,在我所瞭解的範圍內,讀博士的人中,農村出身的孩子所佔的比例非常之高,可能大多數都是,其他也多是家庭經濟條件比較普通的孩子,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也有,但是很稀缺。


常四荒學經濟


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博士研究生培養國家。2017年共招生博士生約8.4萬人。根據十三五規劃,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將繼續適度擴大。預計到2021年,恢復招生40週年時博士招生人數將接近10萬人。2017年,教育部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於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有擴招博士方面信息:

為什麼還要擴招博士?我認為博士不僅僅代表高學歷,更重要的是博士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博士能夠最有效地把自己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雖然說博士擴招的厲害,但是相對於人口總數來說,博士佔比還是比較低的,每年大學生將近1000萬人,博士招生每年不到10萬人,也就是說,一般100大學生才出1個博士,那多少人裡出一個大學生呢?

相對於中國這麼大的人口來說,博士的相對數量還是不多的。

十三五期間,國家啟動了雙一流高校建設,越來越多的高校加入了搶奪優秀博士的行列,科技越進步,對知識就越依賴,博士代表學識最廣的那批人,還是會有很好的發展的。

我認為,不管到什麼時候,博士都是吃香的!如果博士都不吃香了,那麼碩士、本科又該怎麼辦呢?


本人關注教育領域問題解答!歡迎關注並留言!


老彭說籃球


作為一個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來說,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在任何時代,讀書多都不是短板,從古至今,從中到洋,概莫能外。

題主的問題是博士還吃香嗎?我的理解應該是從就業方面來考量。總體來說,理工科博士就業面要比文科類博士的就業面寬一些。下面是博士就業的一些方向。

1.高校,科研院所

去大學當老師是大部分博士的選擇。老師的好處自不必說,相對靈活的時間,假期長等等。一般在985或者211當老師,需要有海外的博士(後)經歷,前一段時間有個北航最年輕的教授,本科畢業於北大,博士畢業於美國萊斯大學,後來回國北航提供了一個118平米的有產權的三居室,提供不菲的實驗啟動經費,終於贏得了小夥子芳心。加入了北航。我高中有個同學西交大本碩博,後來去加州大學做了一段時間博後,後來又回國在西交當老師。



一般院校為了吸引高質量博士,都提出了很多福利,例如解決戶口,解決配偶工作問題,提供住房補貼,少則20萬,多則100萬,提供科研啟動經費等等,

去科研院所一般也是在體制內,我有朋友博士畢業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後來為了孩子能上北大附小跳槽到北大的實驗室。

文科博士一般的就業絕大部分都會留在高校。

高校科研院所的優點是穩定,體制內,缺點是薪水確實不高,不過現在可以允許高校老師掛職企業,其實至少很多經濟老師做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很普遍。

2. 去企業做博士後,留在企業的研究院

現在很多的高科技企業都有自己的研究院機構,外企自不必說,微軟很早就有亞洲研究院,國內新貴阿里建立了達摩院,騰訊,百度,頭條都有各自的研究院機構,並能提供博士後的資歷,加上待遇比高校研究所好很多,吸引了很多優質博士。這個以後的發展可能趨向於硅谷,很多大學教授保留教職加入企業湊近科研成果產業化,像李飛飛,吳恩達那樣。

企業的優點是效率高,待遇好,人際關係相對簡單,目標明確。缺點是沒有編制,研究方向可能隨著市場變化比較快。

3. 從政

博士掛職副縣長也有不少,這個在名校比較多,清北人居多。這兩年福建省以各種優惠福利引進博士生,北大畢業就有50人在福建任職


塔菲說


感謝悟空小秘書/頭條教育聯盟的邀請。

聊到博士的話題,聽得最多的是"難畢業",而不是"難就業"。就小西的觀察來說,博士就業還是有優勢的,尤其是近些年不少企業的研發崗越發側重於博士。畢竟,企業的博士後流動站挺缺人的,在高校人才網發佈的信息不少。

2000年,我國博士年招生人數僅有25142人,到2017年已高達83878人,在讀的博士生約36萬人,年畢業博士生約6萬,增速還是極為明顯的。同時,每年還新增不少博士學位授予點,如湖南省的吉首大學2017年新增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高校除教育,也承擔著不少的科研工作,博士生是不少課題項目的核心研究人員。

在博士就業的選擇中,高校科研單位依然是趨勢,如2017年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三所高校的博士生就業數據統計中,43.4%的博士生選擇高等科研單位。近些年,進入其他企業的人數也達到12%、國有企業13.6%,少量1.4%的人選擇黨政機關。小西之前有個同事,在環保局工作2年後又回高校工作,而且做的很不錯。

題主提到的"大學擴招"才是博士吃香的因素,高校在新增專業、升本、升格"大學"或一流學科建設等方面,都需要引進大量的人才。如某學院在升本過程中,硬性指標就有博士學歷的教職人數和佔比、高級職稱的人數等,之前臨沂大學和約300名碩士教職工不續約就是學校發展中的博士需求因素。不過,博士生求職同樣扎堆,發達區域雙非院校入職要求比中西部的211院校高,如寧波大學給的人才待遇比中西部211院校強不少。

同時,各個城市的"搶人大戰"中,博士生作為高端人才還是很搶手的,如長沙就有10萬的人才補貼,區人才引進免筆試僅面試,待遇還是不錯的。但是,對讀博畢業後的期望不能太高,比如年薪百萬這種不現實的。

博士生需求不少,而且待遇不錯,不過是否讀博還得結合你自己的興趣,找到那一點點"喜歡"才能讓你更好的堅持下去,畢竟難畢業是常態(約有2/3博士生無法正常畢業、得延期)。您覺得呢?

▼關注帥小西De頭條號。小西陪你聊大學、考研、讀博,收穫不一樣的教育和人生。

帥小西De


博士擴招的量非常小,肯定吃香

大學的教育體系是金字塔形,越往上人越少,就如下面的一個回答,博士每年約7萬人,在全國人口比例中非常小。

物以稀為貴,博士的優勢自然是最大的。

各個單位對博士的優待

邯鄲學院:購房補貼45萬,在邯鄲這個城市估計絕對夠首付了

1、辦理全額事業編制。2、一般專業給予購房補貼45萬元,急需、緊缺專業給予購房補貼60萬元。3、提供三年租房補貼,每月1200元。4、提供科研啟動經費(5-15萬元),配發筆記本電腦和打印機各一臺。5、入職後享受內聘副教授待遇。6、入職五年內,根據工作需要可安排出國訪學一次。

各地方對博士的待遇也是非常優渥

如鶴壁引進博士計劃和待遇,去了就是部門主要領導

計劃引進80掛職博士,其中包括副縣/區長、示範區副主任9名,市直單位副職27名,縣區直單位副職11名,重點企業高管33名。

博士在不同地方待遇有差異

博士數量不多,但是相比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需求來說,目前還是不均衡。博士畢業生大部分去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等。所以,在這些地方和單位,似乎顯得博士沒什麼優勢,也不那麼值錢。北上廣深這些城市對普通博士也很少有特別的優惠政策。

但很多博士不願意去三四線城市,哪怕待遇比大城市高,覺得平臺小,發展會受限制。

目前來講,博士在高校的待遇還可以,去了企業更好,在研究所相對就比較差一些;剛開始的時候,在大城市的待遇相對來說比較差,小城市的的待遇會好,後期發展就不一定。


大學專業深一度




別人說的內容都很翔實,說的也很好。我換個角度來講這個問題。比如招生大戶就是c9,武大,華中科大。

招生人數排行:


可以看得出來,越厲害的學校 博士越多。

是不是博士越吃鄉?

這個我們要好好分析。一定要分專業。



計算機,金融,那博士非常值錢。非常吃香。

如果你是學的環化生材博士,農林牧副漁博士,恭喜你,你不吃香。

這類專業,本科畢業不吃香,碩士畢業也不吃香,博士畢業仍然不吃香。

這類博士最後都削尖腦袋去二本三本繼續禍害下一代學生去了。

當然也有不少去重點大學。不過競爭非常激烈。沒有兩下子還真不好進。

你們如果讀博士,我建議讀熱門專業。冷門專業謹慎點。現在高校老師科研崗位已經飽和,尤其冷門專業更飽和。

就這樣。


高校專業那些事


不管到什麼時候,只要這個社會正常的發展,博士都會“吃香”的,而且他們的社會收益會越來越高。

這是由博士自身的條件、國家對博士的定位和社會對博士的需要決定的。

從博士的自身條件看,他們對其學科和專業範圍內的知識具有最豐富的儲備和最深刻的研究,而且他們的學習成本和取得學位的成本最大。很多人說讀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這是因為他們不僅要對專業知識瞭解更深刻更廣泛以外,還要進行針對特定問題的學術研究,博士畢業不僅要發表特定數量的核心論文,重要的是還要把畢業論文寫好,已經畢業的博士的畢業論文含金量都是很高的,是經歷了多輪專家評審而通過的。有的博士很多年都畢不了業就是這個原因,可能發核心論文相對不難,但自己寫個畢業論文是難上加難。

從國家對博士的定位看,博士屬於高層次人才,博士的知識水平和研究能力對國家的創新能力提高意義非凡,具有戰略意義。因為讀博期間重點鍛鍊的就是對問題和難題的研究能力,而在國家發展的戰略層面,一些社會問題、制度障礙和技術壁壘都需要這些高層次人才去突破、去發展。所以,國家會一直重視對博士的培養和使用。

從社會對博士的需要來看,高等學校和高科技企業對博士的需要越來越多。以前大學裡還經常有一些碩士研究生可以當老師,現在絕大多數專業招聘大學老師的條件都設置為博士,而且許多省市對引進博士採取了越來越豐厚的配套待遇,什麼安家費、科研啟動金動輒幾十萬,也就是說大家都在搶博士。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企業,博士更是香餑餑,一些科技企業對科研的年投入都是上億資金,在後面用這些資金做科研的主要就是博士。


Pleeza


玖爺在這裡想從新的角度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實不論怎麼擴招,你的競爭對手只有和你同級的人,也就是說,本科生還是在和本科生競爭,碩士生在和碩士生競爭,博士生也只會和博士生競爭。

關於博士生擴招,雖然每年的輸向人才市場的博士生變多了,但是新興行業、新興崗位、新興研究方向等也在不斷增長。這是其一。

其二,博士生既然還是同等級競爭,那麼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博士期間不斷擴充自己。比如說,留基委近幾年來提供給博士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即便你是在國內讀博,一樣可以申請到留學基金到海外進行訪學研究,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硬實力和競爭力才是關鍵。


八零玖爺


各個領域的博士不盡相同,早期2000多年人工智能的博士找不到工作的一大堆。個人愚見,博士吃不吃香,跟博士這個稱謂沒有關係。關鍵在於他所處於的行業是否景氣以及他的研究領域是否能商業落地。一個人的吃香程度跟他能帶給社會的價值成正比!


留學獨立派


不要看網上報道說個別博士落魄了,就說學歷無用了。至少博士落魄會被報道出來。低學歷人群落魄誰會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