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燕王朱棣是如何篡位的?

在下紫薇


朱棣能夠當上皇帝篡位成功,一方面有他自己過硬的軍事和政治謀略,但另一方面也有朱允炆的幼稚以及朱元璋誅殺功臣導致朱允炆身邊少有能獨當一面的文武將領。朱棣篡逆,朱允炆竟然還天真的告訴臣下不要傷了他的性命,導致部隊在跟朱棣作戰時畏手畏腳,一敗塗地。朱允炆是個好人,老實人,但是這樣的人很難當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朱棣是一個篡權者,腹黑學的集大成者,心狠手辣,但是他當上皇帝后勵精圖治國泰民安,他不是一個好人,但是一個好皇帝。歷史就是這麼諷刺。


老牛會飛


燕王朱棣篡位是一個預謀已久的想法。

首先,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在世的時候,太子位置固定了是朱標的。一眾十幾個兄弟,你們就看著就可以了,皇帝沒你們的份,守好你們的領土就行了。

可惜的是朱標去世的早,朱標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頭。這個時候,朱棣是沒有造反心理的,因為他認為他自己最像他父親,就連朱元璋自己也承認,朱棣是和自己最像的兒子。

正當朱棣信心滿滿的準備接受太子位置的時候,朱元璋讓孫子朱允炆擔任繼位者。從這一刻開始朱棣就有了不爽的心理,一直到姚廣孝的出現,再加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終於忍不了了。

他的篡位第一步:打造兵器,在自己院裡面挖了個地洞,在地洞底下打造兵器,上面養動物掩蓋聲音。

第二步:拉攏兄弟,欺騙了寧王跟著自己一起平分天下。

第三步:開始清君側,開始靖難。

第四步:建文帝不允許射殺他的叔叔

第五步:鐵鉉等人極力抵抗朱棣

第六步:皇城內部出現叛徒,朱棣軍隊進入南京城

第七步:喊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不從,滅了十族

第八步:遷都北京,正式開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阿強說歷史


受封燕京積蓄實力:

朱棣王號為燕王,這個燕字就是燕京的意思。朱棣是兄弟中武力最高的一位,因此被封到燕京。同時這個分封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提醒朱棣,要守護邊疆,不要和自己的侄子搶皇位。朱元璋本意是讓朱棣鎮守邊關,阻止蒙古鐵騎的入侵,沒想到朱棣在保家衛國的同時,暗中積蓄實力訓練軍隊,期待有朝一日能夠謀事。

裝瘋賣傻逃過巡查:

朱棣在邊地招兵買馬的事情很快傳到了皇帝朱允炆的耳中,他不得不讓大臣黃子澄去燕京查明情況。接到消息的燕王為了保存實力,便開始演戲。他假裝得了瘋病,三伏天穿棉襖烤火爐,大喊“凍死我了”,不穿衣服跑到街上大吼大叫,和狗搶食物。種種行為被黃子澄看在眼裡,他竟認為燕王真的瘋了,便回京報告。朱棣逃過一劫,從這之後,招兵買馬的事情再也沒有被阻礙,很快他就組建起來一隻紀律嚴明,兵強馬壯的軍隊。

靖難之役終登皇位:

大臣黃子澄,方孝孺等人建議削藩,這正好給了朱棣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廷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矇蔽皇上,他要“清君側”。於是便起兵南下,史稱“靖難之役”。朝廷的軍隊雖然是燕王的三倍,但是他們長久不打仗,疏於防範,而燕王的軍隊每天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自然勢如破竹。沒過幾年,朱棣的軍隊就將朝廷守軍殺得節節敗退,直至攻破南京城。沒過多久,朱棣宣佈建文帝死亡,自己登基,坐了皇帝,是為明成祖。

朱棣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抓住了建文帝的弱點:太看重親情。建文帝曾下令不讓守軍對朱棣放冷箭,使得朱棣可以為所欲為。並且朱棣站在清君側的制高點上,贏得了民心,又兵強馬壯,能夠成功是肯定的了。





灥靐飍羴麤龘


燕王朱棣就是明成祖,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世稱“永樂大帝”

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

一、從小經歷戰火成就極高軍事才能,有篡位資本

朱棣從小隨朱元璋從軍打仗,軍中名將如徐達,常遠春,都對其的成長產生影響,早年冊封燕王,在中都鳳陽曆練。洪武十三年,就蕃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此時軍事才能沒有人能出其右。

二、太子朱標之死,使其設有忌憚之人,使篡位成為可能

太子朱標是一位德才兼備之人如果朱標未死,那也就沒有朱棣什麼事了,朱棣根本無法和朱標相抗衡,而朱標一死,朱元璋選中的竟然是自己的孫子朱允文,那朱棣就有機會篡位。

三、朱允文用人不當沒有厄殺篡位之星火

暗存篡位之心,在邊地招兵買馬的消息傳遞到京城,朱允文派大臣黃子澄去燕京查明情況,朱棣假裝得了瘋病,三伏天穿棉襖烤火大喊“凍死我了”。黃子澄競認為燕王真瘋,回報京城,朱棣逃過一劫。

四、方孝孺等強烈建議削蕃,刺激朱棣加速篡位,讓其正式走上了篡位之路

削藩這讓朱棣有了起兵的理由,他對外號稱朝庭出了奸臣黃子澄、方孝孺,他要“清君側”。

綜上所述朱棣篡位有其必然和偶然,歷史不可重寫,但每次成功都必須要有自身的實力和找住機會的能力。





小雨衣褲


大家都知道,靖難之役中,朱棣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造反成功,為什麼他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就可以打敗天下正統的皇帝。

第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很不要臉。身為燕王的他造反的理由是清君側。清君側是什麼意思呢?清君側的意思就是除掉皇帝身邊的奸臣。因為明太祖朱元璋設立了分封的制度,而現在皇帝的身邊的大臣們卻要建議皇帝削藩,朱棣說他們是在胡說八道,違反了祖宗的制度。所以朱棣造反的理由是非常正當的。所以明朝朝廷並沒有宣佈朱棣是造反,而且心慈手軟的皇帝一直囑咐將軍們不要傷害自己的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朱棣是最年長的王爺。為什麼朝廷要削藩,其他的藩王不造反呢?因為建文帝的矛頭指向了燕王。而為什麼建文帝如此針對燕王呢?因為在朱元璋冊封藩王的時候。當時有很多實力強大的藩王在邊疆,手中的權力非常大。後來,那些實力強大的藩王都老死了,只剩下了一個朱棣。所以建文帝不針對他針對誰呢?所以燕王朱棣才會如此急迫的起兵造反。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的手下非常忠誠。由於燕王朱棣鎮守邊疆,天天跟蒙古人打仗,時間一長,他手下們都很服他。而且由於天天跟蒙古人打架,他的軍隊都是那種歷經沙場的精兵,作戰能力非常強。

第四個原因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朱棣制定的戰略非常好。他知道如果真打起來,自己是跟朝廷耗不起的。所以他的計劃就是,儘量避免攻佔城池,在他的進攻路線中,大家可以發現,他都是在繞路,繞來繞去把朝廷的軍隊繞蒙了。後來他直接包圍了南京城,皇帝和大臣們紛紛驚慌失措,變成了待宰的羔羊。

第五個原因就是其它的藩王們也都保持中立。他們沒有真正幫助朝廷,也沒有幫助造反的朱棣。但是在他們心裡,當然是盼望朝廷被打敗,這樣他們的王位就可以保住了。畢竟朝廷如果打贏了戰爭,不要說削藩了,直接把他們弄死都有可能。比如說寧王,雖然表面上是被燕王脅迫,其實內心還是願意幫助朱棣的。而且朱棣非常能說,他向寧王許諾了大好前途,說什麼造反成功之後,他們倆一起統治江山。說的很像真事,當然,在他篡位登基之後,並沒有實現他的諾言。

第六個原因就是朱棣很得民心。老奸巨猾的朱迪在打仗之前,先去跪拜了他的父皇的陵墓,所以天下的百姓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很孝順。是一個靠譜的人,在他登基之後,大家一定有好日子過。再有就是,朱棣還贏得了官員們的心。反正都是皇室內部打仗,身為當官的跟誰不一樣呢?何況朱棣還許給他們了大好前程,不跟隨他那不是傻子嗎?朱迪就這樣打敗了皇帝,登上了皇位。



山靜鳥吟詩


成祖朱棣,太祖第四個兒子,其母孝為慈高皇后。洪武三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成祖年輕時候相貌英武,智勇雙全,有大謀略。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太祖駕崩,太子朱標因先於太祖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

因太祖在位時,大封藩王,各藩王都擁兵自重,大都做不法之事。

當時成祖北京到南京奔喪,當時因忌憚各藩王,太祖遺旨各藩王不能進京奔喪,成祖便返回北京。後來建文皇帝和齊泰、黃子等澄商量,打算找藉口慢慢的把各藩王勢力削掉。因當時成祖自身賬下勢力強盛,惠帝不敢動,只好先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廢掉,起到震懾之用。

當時因為謀變準備,朱棣可謂是裝瘋賣傻到了極致,惠帝當時派來監視燕王府的人到王府上看到朱棣大熱天的烤火的情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都一致認為朱棣真發瘋了。

當時因為用兵必須有武器,但是打造兵器的動靜又太大,朱棣便讓人在家裡搞了一個大型養鴨場,用鴨子的聲音掩蓋打造兵器的動靜。

朱棣還派人去北京探聽虛實,但去的人因建文帝的熱情款待而被策反了,結果就是成祖的謀反大計被迫提前行動,就這樣靖難之役就開始了。



書院大先生


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為鞏固自身地位,決定削藩。他先削取了幾個力量較弱親王的爵位,隨後準備對朱棣下手。他暗中派人監視燕王朱棣,反而被朱棣發現,並殺了朱允炆派來的人,並於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

古人講師出有名,當時朱棣反抗朝廷就是以下犯上,屬於謀逆大罪。所以他需要找個理由。恰好,朱元璋當皇帝時在《皇明祖訓》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就以“清君側”為理由,大肆宣傳為朱允炆提出削藩建議的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也就是有名的“靖難之役”。

朱棣剛起兵時,燕軍只佔領現在的北京一地,實力比較小,但是他很快先攻佔了北京以北的和以東(今天河北一部分)地方,解決了後顧之憂。便正式開始對付朝廷的軍隊。實際上,當初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將之後,朝廷基本上沒有可用的大將了。朱允炆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13萬伐燕。沒想到讓朱棣大敗。朱允炆撤了耿炳文,任用李景隆為大將軍,進行作戰。李景隆雖然是名將之後但是自己缺根本不懂兵法,很快又被朱棣打敗了。朱允炆又撤免了他的大將軍職務,任命盛庸為平燕將軍征討朱棣。由於此時朱棣連續勝利有些輕敵,反被盛庸所敗,自己也被包圍,後來援軍到來才突圍。

失敗後,朱棣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再次出兵征討,先後打了兩年半時間,才打到河北、山東一帶,關鍵原因還是朝廷軍隊人太多。正在朱棣為此而苦惱之際,南京宮廷有人送來了南京城空虛的情況,此時,朱棣手下謀士也勸朱棣勿攻城邑,越過山東,直搗南京。朱棣據此決定舉兵南下,直指京城。1402年夏,進抵南京金川門,守衛的李景隆為朱棣開門迎降,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歷時四年的“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





青衣散人3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被稱為龍的後代九五之尊統治整個國家,是天下權利最大的人,也是最危險的。這個位置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窺探,最有機會坐上這個位子就是皇族。

問題裡提的燕王篡位就是發生在皇族內部的爭權奪位,這次歷史事件造成全國15年動盪不安,靖康之亂的主角就是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發動兵變奪取了侄子朱允文的皇位。

朱棣身為皇子,權利,金錢,名望都有了為什麼還要造反呢?這背後的原因其實很複雜,細細想來他當時造反是被逼的,是由明朝第二個皇帝其侄子朱允文逼迫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就大興分封其子,讓成百的藩王代替他守護大明邊疆。朱允文登基以後面對叔叔們手裡的地盤,受到了威脅並且也不利於自己統治,便開始加強中央集權進行削番。先對其他藩王動手在對朱棣動手,但這招有一個最大的失策,本來朱棣沒想到造反一看到建文帝動手了,早晚都會輪到自己頭上身首異處不如先反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有能力的人都不會屈居人下的,朱棣自小便在朱元璋身邊,耳濡目染軍事才能突出。而朱允文深居內宮受四書五經影響,朱棣必然不會真的臣服。




侃侃聊熱點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應天府,京師,皇宮大內,御榻之上的朱元璋已是彌留之際,誰也想不到,這個龐大帝國的締造者,雄膺宇內三十餘載的統治者,在生命之火行將燃盡的時候,也就如同尋常病叟一般奄奄一息。

 

忽然,他雙手用力一撐,整個人半坐了起來,彷彿迴光返照,往日裡乾綱獨斷的威嚴氣度全回來了。“皇祖考,您沒事兒吧?”一個少年在御榻前焦急地問道,眼中已是蓄滿了淚水。整個宮殿內,宮女太監全都六神無主,噤若寒蟬,連根針掉在地上都清晰可聞,敢在此刻說話的,正是皇孫朱允炆。

 

朱元璋擺了擺手,示意少年不要說話。他在腦海中快速把半生戎馬、半生天子的經歷過了一遍,從破廟裡那個拿著碗要飯的小和尚,到加入起義軍聲名鵲起,從逐個擊破宿敵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到應天稱帝……人生中的一幕幕關鍵性畫面都飛速地閃過。

 

“允炆”,朱元璋輕輕招了招手,“你過來,我有話要對你說。”

 

朱允炆擦掉淚水,附耳上去,朱元璋緊緊抓著他的手,慢聲細語地說著什麼,像是尋常人家祖孫倆的臨終囑託,可偏又無可避免地想到,這是一個帝國的歷史性時刻——大明帝國的開國太祖在交代後事,這個國家即將迎來第二任皇帝,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按照太祖遺詔,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年輕的皇帝御宇海內,自然免不了一番雄心壯志,一廂情願地認為天下盡在掌握。跨越幾百年時空,我們其實很難去窺測一個人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但是,從大明帝國新的年號——建文,我們多少能尋得一些蛛絲馬跡。相比於戎馬半生、武功赫赫的鐵血皇帝朱元璋,朱允炆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既然“武”在祖父那已做到了極致,他便要在“文治”上建立新的功勳。

 

新皇帝即位之初,確實做過一些實事,他在朝中提拔文官,寬刑省獄,使得朱元璋時滿朝瀰漫的肅殺之氣為之一空。但好景不長。朱允炆因為父親早逝,作為朱元璋唯一的嫡長孫而被格外喜愛與器重,在被立為皇太孫後,已經開始接觸處理朝政,但彼時朱元璋尚在,出任何問題都有人替他兜底。真到了他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缺乏實際理政經驗的朱允炆不免有些手忙腳亂,好在此時,有三個男人走進了朱允炆的世界。

 

這三人就是朱允炆的儒學老師,黃子澄、齊泰、方孝孺。方孝孺和齊泰是受朱元璋遺命輔佐朱允炆的;而黃子澄因為早年伴讀東宮,算是東宮舊人,等的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一刻,所以他也被提拔為皇帝近人。朱允炆每每在朝政中遇到難題,總是有這三位老師傅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但誰也沒想到的是,“帷幄”之中已是危機暗伏了。

 

黃子澄、齊泰、方孝孺,作為儒家學者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此三人也有著普天下讀書人的一個通病——過度理想化。他們都是隻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乍登高位,缺乏歷練後才有的領導才能,另外,由於是講師出身,面對問題時著重理論分析而缺乏對實際情況的考慮,在這一點上,甚至朱允炆可以做他們的老師,其結局則可想而知了。這一天,他們終於開始引火自焚,並且是帶著朱允炆一起。

 

朱允炆問鼎之初,雖然大權在握,應天府重兵拱衛,那張龍椅看起來坐得四平八穩,但他猶自放心不過,尤其是幾個鎮守北方的親叔叔。要知道,明初戰亂漸息,漢祚重續,破碎山河歸於一統,但北方仍有殘元勢力,這團移動的軍隊遁入茫茫草原,始終是一個隱患,於是朱元璋便以諸多皇子以藩王的身份,領重兵鎮守北方,其中,以四子燕王朱棣為首。

 

朱元璋在世時,猶可彈壓這幫鳳子龍孫,畢竟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打自己親老子。朱元璋一死,局勢就誰也說不準了,朱允炆為了以防萬一,甚至在朱元璋駕崩之後,也不許他的叔叔們回應天奔喪。可炸彈不拆,就算它不一定會炸,朱允炆也不放心,瞌睡就有人遞枕頭,正好黃子澄跟齊泰餿主意來了:他們建議進行削藩,打壓諸位藩王的勢力,剝奪他們作為親王的權力。朱允炆自然沒有什麼意見,幾個人一拍即合。

 

朱允炆藉口謀反之類的由頭,先後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廢為庶人,有的甚至抓回應天幽禁起來,而最可憐的湘王朱柏因為不堪凌辱,直接選擇帶王府上下自焚而死。

 

這時候,封在前朝元大都(即北京)勢力最強的燕王朱棣,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唇亡齒寒。所謂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要咬人,朱允炆這個小侄兒是準備把親叔叔們都置於死地啊,橫豎都是一死,還不如向死而生呢!此時的朱棣是朱元璋剩下諸子裡最年長的,他也有資格爭一爭這個皇位。於是,朱棣發佈《靖難檄文》,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由北平方寸之地,開始了波瀾壯闊的靖難之役。

 

奸佞當道,天子閉目塞聽,國家就將有難,各地親王有義務入京勤王,是謂掃清君子身旁的奸佞,靖平天下。可見,一直被正統史學家視為大逆不道的明成祖朱棣,也有著他的苦言,況且,倘若明朝任由建文帝帶著三個書呆子瞎搞,指不定鬧出什麼亂子來,最終也得落得個國將不國的下場。而大明交到朱棣手裡後,開啟了永樂盛世,他的兒子孫子又帶來了“仁宣之治”,這是歷史上中華文明極為強勢的一個階段,討論正統與否好像也沒有那麼重要了,否則跟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又有何區別?


心快哉


朱元璋的立的皇太子朱標, 仁慈恭儉,請文壇領袖宋濂為太子師。朱元璋一生征戰,得天下後刻薄寡恩,功臣多被老朱殺戮,反腐殺人更多,動輒幾萬人被砍頭,造成人人恐慌, 想立個仁辭之主繼位,可惜朱標早亡,遂立朱標子朱允文為皇太孫,而後繼位為建文帝。當是時,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鎮守北京,其他幾個兒子也都是藩王在外。老朱留給建文帝的是文人班子,文人種子方孝孺(宋濂學生)為代表。開國武將大多被殺光了(藍玉,傅友德等),沒殺的也去世了(徐達,常遇春等),能打就剩下燕王朱棣,就像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幾個藩王虎視眈眈,最後建文帝實行消蕃政策,逼得燕王以“靖難”名義起兵造反,南下進攻南京。建文帝戰鬥中又不想揹負弒叔父的罪名,不讓殺死朱棣,只要生擒。錯過一次次擊殺機會。導致最後南京失守,建文帝下落不明。方孝孺,鐵鉉等忠臣以身殉國。朱棣自立為帝,遷都北京。是為明成祖永樂大帝。開創一代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