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朱由檢是如何扳倒權傾朝野的魏忠賢的?

a398181531


我是七哥

魏忠賢的倒臺,可以說充分體現了崇禎皇帝的精明政治才幹,讓人感嘆他不是亡國之君啊。崇禎剷除魏忠賢,主要有五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崇禎皇帝順利即位,完成權力的過度。(崇禎帝劇照)

1627年8月明熹宗病危,朱由校自知時日不多,開始安排後事。看到皇帝病危,魏忠賢和客氏感到一絲惶恐,一旦明熹宗去世,新皇繼位,他們即將面臨生死考驗。

於是客氏安排懷孕的十名宮女進宮,假稱這些宮女都是明熹宗的兒子,想要行呂不韋之舉。明熹宗得知之後,便與張皇后商量,想要立宮女的兒子為皇帝。

張皇后瞭解魏忠賢,客氏的為人,料定宮女的子嗣有詐,便力勸朱喜宗立自己的親弟弟朱由檢為皇帝。最終,在夫妻之情的感化系下,朱由校有了登上皇位的機會。

而朱由檢,對朝局的敗壞,早有耳聞,不願意接替皇位,最後張皇后親自出馬,力勸朱由校,為了大局考慮,登上帝位。最終,朱由檢勉強答應了,但對皇位仍然心有餘悸,恐怕自己會被魏忠賢的黨羽迫害,命不久矣啊。(懿安皇后 劇照)

對此,張皇后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叮囑了些事情,才讓崇禎皇帝吃了顆定心丸。

1627年8月24日,崇禎皇帝繼位。

入宮當夜,為了避免魏忠賢指使宮女太監陷害自己,崇禎皇帝拿著宮女的佩劍,一夜未眠夜;日常吃飯,餓了也只吃自己私藏的食物,以防魏忠賢的黨羽下毒;最後,為了徹底保障自己的安全,崇禎從自己的信王府中,將親信的宮女、太監帶入宮中。

崇禎帝一面不斷加強自己的人身安全,另一方面,依然恩寵魏忠賢一派,就像明熹宗一樣。

魏忠賢看新皇繼位,已成事實,自己無法下手謀害,只得侍奉新皇。就此,崇禎皇帝順利繼位。

第二步驟,積蓄反魏力量。

新皇繼位,朝中勢力、宦官開始試探新皇的態度。作為權勢最大的魏忠賢,是最為迫切的,因為他知道,新皇帝的態度將決定了自己的命運。

按照以往帝王的愛好,魏忠賢先是進獻了幾名宮女,看看崇禎的態度。崇禎不愛女色,但礙於魏忠賢的權勢,不想讓他起疑,於是收下了這幾名宮女。出於安全考慮,崇禎帝對宮女搜身,最後發現了催情藥。因此,崇禎對魏忠賢更加防備。


魏忠賢看崇禎遲遲沒有行動,又生一計,安排一個小太監,拿著揮發的催情藥,站在宮門外,以便崇禎就範。崇禎很快就識破了魏忠賢的伎倆,更加痛惡魏忠賢,感嘆先皇就是這樣被魏害了!

魏忠賢看崇禎帝竟然不愛女色,自己的計謀被識破,隱隱中有一些不安。為了進一步明確崇禎的態度,魏忠賢想看看崇禎對待群臣的態度。

只見,崇禎看見一些諂媚魏忠賢的奏章,沒有太大的異常,反而有些高興的樣子;看見一些彈劾反對魏忠賢的奏摺,崇禎也不做過多回復,神情也沒有太大變化。

魏忠賢只感覺事有蹊蹺,對自己的命運有些擔心。為了進一步明確崇禎的態度,魏忠賢決定以退為進,上書請求各地停止供奉自己的祠堂。
崇禎知道魏忠賢是在刺探自己的態度,但也想借此機會,開始剷除閹黨,於是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要求。這樣,崇禎皇帝既表面自己反魏的態度,又不會太過於激怒魏忠賢,畢竟祠堂也只有賢明有德的聖人,才有資格供奉,魏忠賢哪裡是呢?對此,魏忠賢也是心知肚明。

旨意下來,魏忠賢知道自己的好日子要到頭了,新皇帝對自己心存戒備。而群臣,也知道了新皇帝的態度,準備大舉反攻閹黨,反魏勢力開始醞釀壯大。

隨後,崇禎帝料定魏忠賢會心生不滿,可能會借用自己朝中的勢力,來個魚死網破什麼的,於是繼續褒獎魏忠賢一黨,暫時穩住了魏黨。

第三步,開始行動,尋找導火索。

雖然有了一定的反魏力量,崇禎還是不太敢輕舉妄動,畢竟魏忠賢的黨羽太多,遍佈朝野,朝中關鍵的職位依然是魏的人。(楊維垣 劇照)

正在崇禎尋找導火索的時候,沒想到魏忠賢一派的人,反而送來了機會。御史楊維垣作為魏黨一派,上書彈劾魏忠賢的心腹崔呈秀。楊維垣的本意,是想將魏忠賢過去所做的罪責,全部嫁禍給崔呈秀,然後以一人犧牲,來保全魏黨。

這的確是個好計策,楊維垣想兩邊都不得罪,自己既脫離了魏黨的名聲,可以跟著皇帝一起走;倘若魏黨繼續得勢,自己也只得罪了崔呈秀,而保全了九千歲,那九千歲也不會太難為自己。

崇禎一看,心中大喜,立即將魏忠賢黨羽的五虎之首,崔呈秀直接革職。(魏忠賢最核心黨羽 五虎 劇照)

倒魏的導火索就此被點燃!

第四步,剷除魏忠賢。

群臣一看魏忠賢的心腹倒臺了,心中大快,反魏勢力頓時大漲,許多彈劾魏忠賢的奏摺一一呈上。當然,這些奏摺中,不乏一些急功近利、投機的人, 自然他們所寫的奏疏,可信度不高,憑著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去罷黜魏黨,只會逼反魏黨。

最後,看過無數奏章之後,崇禎看到了一封滿意的奏章,來自海鹽縣的貢生錢嘉徵,直接列舉了魏黨的十大罪行,而且這些罪行,基本可以坐實。

崇禎感覺時機差不多了,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了這封奏疏。聽完奏疏,魏忠賢知道自己在劫難逃了,而崇禎之所以不敢動自己,不過是因為自己還有朝中的勢力罷了。(魏忠賢與徐應元商量 劇照)

惶恐之餘,魏忠賢決定動用自己的力量,為自己某一條生路。於是,找崇禎的貼身太監徐應元,商量計策之後,再次決定以退為進,請求上書辭去爵位,只求保住富貴。

崇禎看魏忠賢如此行動,心中很是滿意,直接恩允。沒過幾天,又聽說,魏忠賢辭去爵位,是徐應元的主意,心中不快。崇禎帝與以往的明朝皇帝不同,堅持反對太監干政,於是,先嚴厲斥責徐應元,然後藉機牽連到魏忠賢,直接將他貶到鳳陽去守陵。

這一切舉措,行雲流水,近乎沒有破綻,讓魏黨幾乎找不到太多反擊的措施。就這樣,崇禎繼位幾個月的時間,就將這位權傾朝野的九千歲,趕出了京城。

面對崇禎的步步緊逼,魏忠賢不得已離開了京師。平日過慣了作威作福的生活,臨走的時候,也不能落下威風,魏忠賢照例帶著自己的1000親兵,四十多輛車馬,浩浩湯湯地離開了京師。

看到這一場景,崇禎感覺自己的帝王權威受到了巨大挑戰,魏忠賢被貶出京,竟然還如此作威作福,實在可惡,於是,當場下令錦衣衛逮捕魏忠賢,押回京師受審。

魏黨的太監李元貞聽聞,知道這次魏忠賢在劫難逃,連忙派人給九千歲通風報信,讓他早做打算。聽聞消息,魏忠賢感覺在劫難逃,這一次被抓入京師,恐怕也是九死一生。於是,解散了自己豢養的這些亡命之徒,自己與死黨李朝欽,跑到客氏旅店飲酒,只等錦衣衛來抓人。

這時,恰好有一位昔日被魏忠賢打壓的秀才,聽聞魏忠賢淪落到了這個地方,心中大快,想趁機奚落下這個傢伙,於是唱起了自己編纂的《桂枝兒》。

聽聞《桂枝兒》的曲目,再加上天色已晚,月光皎皎,一種淒涼的心緒迎上心頭,魏忠賢最終自殺。

第五步,剷除魏黨。(魏黨)

崇禎逼死了魏忠賢,得知消息的五虎之首崔呈秀,也自知在劫難逃,便自殺謝罪。失去黨首、領導人物的魏黨,各方勢力開始躁動,一方倒戈東林黨,一方誓死抗爭,再也沒有抵抗崇禎的勢力。於是,在崇禎藉助東林黨勢力打擊之後,魏黨幾乎剷除殆盡。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崇禎(也就是朱由檢)上臺的時候才16歲,在朝中也沒啥根基卻出人意料的扳倒了禍國殃民多年的九千歲魏忠賢,那麼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魏忠賢並無反意

崇禎能除掉魏忠賢,最大的原因還是魏忠賢並無反意。他雖然權傾朝野,禍國殃民,但崇禎想要除掉他的時候並沒有反叛,反而主動退讓,主動辭職告老還鄉。可惜他不明白,他不死皇帝和東林黨都不會心安的。

策略運用得當

崇禎剛上臺的時候,沒有意氣用事,打草驚蛇,他不斷安撫魏忠賢,而魏忠賢也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最後只是想告老還鄉享受富貴罷了。而崇禎溫水煮青蛙,先是出掉了兵部尚書崔呈秀,然後才驟然發難,利用大臣彈劾,迫使魏忠賢辭職,最後在魏忠賢回家的路上派遣錦衣衛搞死了魏忠賢。

閹黨內部矛盾重重

魏忠賢當權的時候,巴結他的人很多,但這些人都不是鐵板一塊,相互之間也是有很多矛盾的。崇禎即位以後,這些本來就投靠閹黨的人都是不要臉的,害怕新皇帝清算,豈會和魏忠賢綁在一塊。改換門庭的改換門庭,反水的反水。他們成了一盤散沙,為了保命,相互彈劾、檢舉,最後被新皇帝各個擊破。

東林黨的反攻

要說此時朝中最恨閹黨的當屬東林黨了。天啟在位時,魏忠賢有保護傘,扳不倒他。此時崇禎繼位,就紛紛站出來了,彈劾的奏摺如同雪花般,要致其餘死地。


歷史小跟班


崇禎皇帝朱由檢上位前,對魏忠賢構陷忠良,排除異己,閉塞言路早心知肚明,因而對他已有了防範之心,所以,在上位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他態度曖昧,故意不明不白,讓魏忠賢看不透自己的內心,以此讓魏忠賢產生忽視、麻痺心理。

魏忠賢當時權傾朝野,縱使出將入相的人物也畏懼他三分,且朝廷重要部門他都安插有親信,崇禎當時才十六、七歲,可謂乳臭未乾,且朝野都無文臣武將支持自己,如果貿然動手板倒魏忠賢絕非易事,弄不好會打草驚蛇,甚至惹火燒身,因此崇禎皇帝隱忍以行,在謹言慎行中等待合適的機會。



魏忠賢屬於閹黨,而代表大地主集團利益的東林黨官員在執政期間,整頓朝綱,嚴懲貪汙腐敗,罷免了很多不稱職的官員,而這些被罷免的官員轉身就投靠了魏忠賢的庵黨;兩黨對抗持續進行且愈演愈烈,勢單力薄的朱由檢決定藉助東林黨的力量懲治魏忠賢。

崇禎開始了有意表明自己對東林黨人的重視,讓朝廷文武看到自己的態度,因而很多重要官員都稍無聲息地向東林黨和崇禎靠攏,從而慢慢地消弱了魏忠賢的勢力,長此以往,魏忠賢明白了崇禎已下決心要剷除自己的勢力,但為時已晚,在幾經試探、掙扎無效的情況下自縊而死。


希望星晨58298869


魏忠賢在朱由校的時期確實是權侵朝野。幾乎天下事都由他做主,在皇帝之下唯有他一人而已,所以當時人稱九千歲,可見其權力之大,地位之高。


但是君權神授,臣權君授。既然是君授的,那麼君自然也有能力收回去了。

朱由校只當了七年的皇帝,而他呢,只喜歡木頭,一生可以說有半生都埋在了木頭裡,對於朝政更是荒廢不理。甚至於魏忠賢前來請教,他都讓魏忠賢不要煩他,讓他自己做主。於是魏忠賢就自己做主了。


但是權力是皇帝的,朱由校的弟弟對這個九千歲十分的不滿,尤其他還知道魏忠賢還做了許多的壞事,對他更是厭惡。後來朱由校駕崩了,朱由檢繼承了皇位,他對於這個九千歲十分的忌憚,不得不時時刻刻提防。

九千歲終究只是九千歲,在大明王朝終究還是萬歲說話,九千歲位高權重,自然也有著其他人制衡他,那就是東林黨。之後錢嘉徵彈劾魏忠賢,朱由檢也就就坡下驢了。


後來魏忠賢在要被錦衣衛帶回京城的時候,在阜城自縊身亡了。


是阿維啊


宦官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本為殘缺之人,身份也很卑賤,但由於遊走盤桓於權貴之間,故而又不容小覷。民間素有“宰相門人七品官”的說法,更何況是終日陪在帝王身邊的太監呢?

通常來講,如果明君當政,能夠善於約束近侍,那麼太監也很難做大。不過,終究不是每位皇帝都是英明神武之君。所以,歷史上並不乏手眼通天的大太監。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便是如此。

在許多影視劇中,魏忠賢都是一個炙手可熱的人物,甚至連皇帝都怕他。只是,文藝作品中的魏忠賢,終究還是被放大了。明朝寵幸宦官的皇帝不少,得勢的太監可謂層出不窮,但真正能威脅到皇權的,倒也沒有幾個。

如果找一些詞彙來形容魏忠賢,或許可以用狐假虎威、狗仗人勢之類的辭藻。因為在天啟朝時,魏忠賢之所以能夠做大,主要是因為明熹宗的寵幸縱容,而他之一所能夠把持權柄,也主要是靠著“矯詔”。

所謂矯詔,即假託皇帝的名義來發號施令,從而暗中將自己的意志夾雜於聖旨上諭之中。可氣的是,明熹宗終日沉迷於做木匠活,對朝政好不理會,尤為寵幸魏忠賢。如此以來,魏忠賢便假借天啟皇帝的名義,來黨同伐異,攫取利益了。

魏忠賢得勢,是依附於皇權;魏忠賢倒臺,則是因為失寵於新君。崇禎雖然是天啟皇帝的異母兄弟,可他的性格卻與那個木匠哥哥迥異。朱由檢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也是個近乎苛刻的君主。在其登基後,便已經決定要除掉魏忠賢,而剩下的,不過是順水推舟罷了。

早在崇禎登基前,魏忠賢的倒行逆施已經引發了朝臣的反對,只是因天啟昏庸而未能取得成效。而到崇禎繼位後,錢家徵便上疏彈劾魏忠賢,列舉了閹黨的種種惡行。就這樣,崇禎便開始著手命人調查魏忠賢,而等待魏忠賢的,也只有死路一條。

不少人將這場鬥爭描寫的驚心動魄,但實則問題本身並不複雜。當時魏忠賢見大勢已去,很快就畏罪自殺了。而崇禎則命人徹查,將相關人員的罪行一概審清。要知道,此時崇禎雖然登基,但還未改元,魏忠賢死後依舊被割下來腦袋,予以示眾。

如此來看,崇禎除掉魏忠賢,倒也談不上用“扳倒”一詞,因為,兩者之間原本就勢力懸殊,皇帝要想讓一個太監死,還真不困難。


夕陽下的晚楓



摯劍傲雪


崇禎皇帝朱由檢上位之初借自己的態度不明朗,讓魏忠賢捉摸不透,從而使他掉以輕心,以此麻痺魏忠賢。

我們知道朱由檢剛登基時年齡才十六七歲,而魏忠賢在朝野的權利非常大,如果崇禎皇帝貿然整治魏忠賢肯定不現實,註定會以失敗告終,而且還會打草驚蛇,因此崇禎皇帝採取隱忍的態度,其實是給自己等待合適的機會。

第二、利用魏忠賢對立的人與之抗衡。魏忠賢一黨是屬於閹黨,而東林黨主要是代表大地主集團利益的官員,他們之所以與魏忠賢一黨形成對立是因為東林黨當政後開始整頓朝綱,將很多腐敗官員罷免,而這些人就投靠了魏忠賢一黨,因此兩黨對抗,朱由檢由於自己剛執政,自己個人的力量無法與之抗衡,所以藉助東林黨的力量幫助自己。

第三、把握最佳的時機將魏忠賢一網打盡。由於東林黨的介入,消弱了魏忠賢的一些勢力,大臣們也看到了朱由檢的態度是要剷除魏忠賢,因此紛紛站在朱由檢這一邊,魏忠賢自知自己大勢已去,被天下人所憎恨,難以自保,便自縊而死。


陸棄


崇禎滅閹黨其實並不難,因為在明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下,不管閹黨權勢如何,只要皇帝不支持,他們就沒了脾氣!


當然了,具體操作上還是得謀劃一下的!

第一步,欲擒故縱,麻痺敵人

在上任君主去世以後,閹黨自知大難將至,包括魏忠賢在內的很多高官都想退出官場來保自己安全,他們每個人都預料崇禎上位以後會進行“大清洗”活動。不過事情的發展卻不是他們想的這樣,崇禎掌權後對每位舊臣的態度都出奇的好,不但沒有清算他們的舊賬,反而事事給他們開“綠燈”。這樣的做法有著兩個方面的好處。

首先一點,這些人雖然是奸邪之輩,但是國家權利還在他們的手中握著,如果一下子把它們全部清楚,國家的局勢一定會動亂不安,單單憑崇禎一個人是不可能控制局面的,所以他們仍然可以利用一段時間。

其次,內臣已經做好的退出或者反撲的準備,如果在對方有準備的情況下展開攻勢,就算最後成功奪權也會有很大的損失,所以這樣的做法可以讓魏忠賢以及其黨羽“寬心”,為自己下一步的強硬行動降低難度。

第二步,內部策反,連根拔除

本次的剷除行動分為兩個方面,即策反閹黨內部成員以及拉攏東林官員的支持。

在“清洗”活動真正開始以後,整個朝廷範圍內人人自危,很多人都要想盡辦法的保自己性命,所以“盟友”的安危自己已經顧不上了。

在這個過程中,眾多的閹黨成員爭相檢舉(反正沒有乾淨的),龐大的勢力集團被從內部攪的“稀巴爛”。另一方面,新政權的“上線”也需要新人才的輔佐,東林勢力在這個時候找準了機會,他們選擇站在君主身後剿滅閹黨。

整個剿滅過程異常順利,魏忠賢幾乎沒有反抗的餘地,這種現象的產生並不是因為內臣實力太弱,而是明朝固有的君權制度讓臣子的權利“不堪一擊”。

在太祖和成祖兩朝,君主集權被“開發”到極致,國家制定的很多政法都是與維護皇權相伴相生,幾乎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出現過明時那樣穩固皇權。在各項規定之中,歷代君主都會恪守不讓內臣干政的“底線”,所以閹黨勢力也一直沒有崛起的機會。

可是到了天啟一朝,由於其君主的“個性”和“愛好”比較奇葩,所以一不小心就讓閹黨勢力崛起,但是這種崛起卻存在著“根基薄弱”的現象,他們唯一的依靠就是當代君主,所有的權利行使都是在君主活著的基礎之上的。

在本朝君主突然駕崩以後,再得權的宦官也會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即不可干政的狀態,一個君主對待一個普通的內臣有什麼太大的難度嗎?崇禎行動以後的結果也告訴了我們答案,閹黨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綜上所述,崇禎先穩定局勢,再以快速強硬的手段根除閹黨,這兩步“棋”走的異常堅決,但是在他成功的背後,卻是有著歷代最穩固的集權制度作為基礎。


白話歷史君


朱由檢扳倒權傾朝野的魏忠賢其實就用了一招——欲擒故縱術。在自己沒有坐穩皇位時縱他,在自己坐穩皇位後擒他。

新上任的皇帝想除掉權臣基本都用這一招。雍正幹掉八賢王胤禩,嘉慶幹掉和珅,都是很好的例證。

天啟皇帝駕崩,崇禎以信王身份入主皇宮,可皇宮是魏忠賢的天下,太監宮女大都是魏忠賢的人,為了自保,他不敢吃宮裡的飯,只吃自己帶的飯,睡覺的時候,抱著從太監手裡借來的劍。等他順利繼位,把信王府的下人調到自己身邊才解決自身安全問題。



新皇帝上位,魏忠賢首先要投石問路,看新皇帝對自己怎樣。為了不引起疑心,魏忠賢送來的美女崇禎照單全收,意思咱倆關係不錯;有人彈劾魏忠賢,崇禎一概不於理睬,魏忠賢提出辭去東廠職務,崇禎也不同意,意思還要重用魏忠賢,還需要魏忠賢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對魏忠賢的爪牙王體乾、李永貞繼續重用,意思是不但對魏忠賢好,對他的手下也不錯。魏忠賢完全被麻痺了,從崇禎對他的態度中,他感覺到崇禎對他的需要和寵信。於是魏忠賢徹底放鬆了警惕。

魏忠賢放鬆了警惕,面對大臣們的彈劾,他首先想到的是辯解,不是狗急跳牆,這樣在魏忠賢的心裡始終存一絲幻想,崇禎不會把他逼上絕路。這樣崇禎做起來就比較從容。



崇禎坐穩皇位後,先是開缺了魏忠賢的爪牙崔成秀。崔成秀握有軍權,拿下崔成秀,也就去掉了魏忠賢的兵權。

沒了兵權,魏忠賢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崇禎這時把大臣們的彈劾全部拿出來,定了魏忠賢死罪。念及魏忠賢侍奉先帝有功,免死,發配鳳陽守皇陵。就在這時魏忠賢仍存希望,他不相信崇禎會對他做絕,直到途中崇禎派人殺他,他才如夢方醒,知道自己必死,知道崇禎對他實施的只是欲擒故縱。這時他想對崇禎不利,已經無能為力了。



崇禎扳倒魏忠賢展示的智慧和耐心,崇禎坐穩皇位後,再也沒有幹出這麼精彩的事。這使我想到嘉慶扳倒和珅,事辦得也是乾淨利落,之後嘉慶平平庸庸,終其一生再也沒有幹出這麼出色的事兒。為什麼會這樣?深度不夠。

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急中生智,一般人也能做出精彩事。一旦危機解除,進入正常狀態,體現出來的就是正常智力,崇禎和嘉慶一樣深度不夠。崇禎扳倒魏忠賢的智慧和他後來一系列昏招對比值得後人深思。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這說明大明朝的制度設計非常成功,皇帝可以非常容易撤換行使國家監察權的太監,說明太監作為皇帝的鷹犬本身並沒有改變。

所謂太監的權重一時,是皇帝要他權重一時,皇帝對於拿出的權力,從明朝體制上看,是可以隨時收回的。

所以崇禎皇帝殺魏忠賢,等於自斷手足,太監做的,本來就是皇帝應該做,但畏懼讀書人的清流功擊不好去做的。

魏忠賢的角色,就是酷吏。

歷代的酷吏,下場都不太好。

酷吏一般都知道自己的命運,所以一般也不會造反。

武則天之與來俊臣,漢景帝之與郅都,漢武帝之與主父偃,都是含淚誅殺的,因為他們得罪的人,實際上就是皇帝應該得罪的人,他們,是在為君王受過,為君王捐軀。

只不過魏忠賢的遺憾應該是崇禎皇帝政治經驗太幼稚,還沒有完成啟用酷吏的目的就將酷吏給殺了。

所以,崇禎皇帝死前終於知道魏忠賢的難能可貴,對他進行了追葬,他終於知道自己的行為等同於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