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何紹基《詠落花七律十五章》

同治四年乙丑(一八六五)春天,何紹基(1799-1873)來到蘇州住在吳雲“兩罍軒”內,無官一身輕的他,已將全部精力寄寓在書法藝術上,他跋了吳氏所藏李邕《麓山寺碑》宋拓本、顏真卿《爭座位》宋拓本等,江南春好,柳絲牽舫,湖鏡開顏,何紹基踏春來到了金陵(南京)遊玩,在回來的船上,他讀了袁枚的《小倉山房詩稿》頓覺詩興勃發,詠落花七律十五章聊以遣興,於是我們便擁有了這份詩稿。

何紹基書法以功力精深見長,對鄧石如尤其佩服,他自己說:“餘廿歲時始讀《說文》,寫篆字。侍遊山左,厭飫北碑,窮日夜之力,懸臂臨摹,要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務得生氣。每著書作數字,氣力為之疲苶,自謂得不傳之秘。後見鄧石如先生篆、分及刻印,驚為先得我心。恨不及與先生相見,而先生書中古勁橫逸,前無古人意,則自謂知之最真。”《何紹基詩文集》文鈔卷五《書鄧完伯先生印冊後,為守之作》)和帖學派書家運腕運指的方法不同,碑學派書家更強調懸腕懸肘,使腰股之力悉到指尖,故每書數行便大汗淋漓,碑學派書家看重的是線條的古質厚重,細觀如有粟米狀。何紹基是這種方法論的典型代表。何紹基行書有兩大來源,一是顏真卿的行書,上溯可至篆籀之意;二是漢隸,他幾乎把漢碑寫透了。所以從字的外形看比較寬博,橫向取勢,呈相向之意,中宮疏朗,而從字的線條來看不是一筆而過,強調一波三折,如錐畫沙,如折釵股,點畫圓渾,剛韌有力。裹鋒用筆,期以篆隸意趣,重心下沉,字形趨方扁為尚,主要特點有橫畫取左低右高之勢,豎畫則取弧形,特別是其撇捺,如大雁展翅,極為伸展,他的用筆欲行又止,帶澀意須盡全身之力而為,故臨寫何紹基書法作為速度不宜過快,且必須用懸腕懸臂,迴腕執筆的手勢書寫方能得其真趣。他的字與字相連採用的是牽絲,有些較細較長,加上其波動的筆畫和鼓形結構形成了他的書法作品的獨特的符號性,同時也帶有了一定的習氣。何紹基常有出人意料的處理方法,讓作品具有奇特之感。正如楊守敬對他的行草所下的評論:“如天花亂墜,不可捉摹。”

何紹基出生在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其父何凌漢宮至戶部尚書,這使他能看到很多好作品,聽到不少高超的見解,整日裡讀書作文,談碑論畫,文氣久蓄胸中,自然化得筆墨氤氳。進士、編修、國史館協修、總纂、提調,學政等職,也使他筆墨更為練達,眼界更為開闊。此冊墨跡為美裔華人私人藏品,今公之同好,影印出版,亦不失為書法界一件賞心悅目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