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話二十四史(6)-史記·周本紀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棄。

棄的母親是有邰(tái)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

姜原是帝嚳(kù)的正妃。

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腳印,心裡欣然愛慕,想去踩它一腳,一踩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

滿了十月就生下一個兒子,姜原認為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著躲開而不踩他,於是又把他扔在樹林裡,正趕上樹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渠溝的冰上,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他身下。

姜原覺得這太神異了,就抱回來把他養大成人。由於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這算是中華神話的一部分,很多人覺得中國神話亂,除了道教、佛教神話的干擾就是因為《史記》這種正史中居然也有神話色彩。)

棄小的時候,就很出眾,有偉人的高遠志向。

他遊戲的時候,喜歡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種出來的麻、豆長得都很茂盛。

到他成人之後,就喜歡耕田種穀,仔細觀察什麼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麼,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裡種植收穫,民眾都來向他學習。

堯帝聽說了這情況,就舉任棄擔任農師的官,教給民眾種植莊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處,他做出了很大成績。

舜帝說:“棄,黎民百姓開始捱餓時,你擔任了農師,播種了各種穀物。”把棄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后稷,另外以姬為姓。

后稷的興起,正在唐堯、虞舜、夏商的時代,這一族都有美好的德望。

后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窋(zhú)繼位。

不窋晚年夏后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師,不再務農,不窋因為失了官職就流浪到戎狄地區。

不窋死後,他的兒子鞠(jū)繼位。

鞠死後,兒子公劉繼位。

公劉雖然生活在戎狄地區,仍然治理后稷的基業,從事農業生產,巡行考察土地適宜種什麼,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出門的人有旅費,居家的人有積蓄。

民眾的生活都靠他好起來。

各姓的人都感念他,很多人遷來歸附他。

周朝事業的興盛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所以,詩人們創歌譜樂來懷念他的功德。

公劉去世後,兒子慶節繼位,在豳(bīn)地建立了國都。

慶節去世後,兒子皇僕繼位。

皇僕去世後,兒子差弗繼位。

差弗去世後,兒子毀隃繼位。

毀隃去世後,兒子公非繼位。

公非去世後,兒子高圉(yǔ)繼位。

高圉去世後,兒子亞圉繼位。

亞圉去世後,兒子公叔祖類繼位。

公叔祖類去世後,兒子古公亶父(dǎnfǔ)繼位。

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普施仁義,國人都愛戴他。

戎狄的薰(xūn)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

後來又來侵擾,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反擊。

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謀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民眾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幹。”

於是帶領家眾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腳下居住。

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攜幼,又都跟著古公來到岐下。

以至其他鄰國聽說古公這麼仁愛,也有很多來歸從他。

於是古公就廢除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來辦理各種事務。

民眾都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古公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

他的妃子太姜生下小兒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她也像太姜一樣是賢惠的婦人。

生下昌,有聖賢的祥兆。

古公說:“我們家族有一代要興旺起來,恐怕就在昌身上應驗吧?”

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昌,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隨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髮,把王位讓給季歷。

古公去世後,季歷繼位,這就是公季。公季學習實行古公的政教,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他。

公季去世,兒子昌繼位,這就是西伯。

西伯也就是文王。

他繼承后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

對賢士謙下有禮,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來接待賢士,士人因此都歸附他。

伯夷、叔齊在孤竹國,聽說西伯非常敬重老人,就商量說為什麼不去投奔西伯呢?太顛、閎(hōng)夭、散宜生、鬻(yù)子、辛甲大夫等人都一起歸順了西伯。

崇侯虎向殷紂說西伯的壞話,他說:“西伯積累善行、美德,諸侯都歸向他,這將對您不利呀!”於是紂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裡。

閎夭等人都為西伯擔心,就設法找來有莘氏的美女,驪戎地區出產的紅鬃白身、目如黃金的駿馬,有熊國出產的三十六匹好馬,還有其他一些珍奇寶物,通過殷的寵臣費仲獻給紂王。

紂見了這些非常高興,說:“這些東西有了一件就可以釋放西伯了,何況這麼多呢!”

於是赦免了西伯,還賜給他弓箭斧鉞,讓他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

紂說:“說西伯壞話的是崇侯虎啊!”

西伯回國之後就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請求紂廢除炮格的刑法。

這種刑罰就是在銅柱上塗上油,下面燒起炭火,讓受罰者爬銅柱,爬不動了就落在炭火裡。

紂答應了西伯的請求。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爭端。

當時,虞國人和芮(ruì)國人發生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到周國來。

進入周國境後,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

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

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

第二年,西伯征伐犬戎。

下一年,征伐密須。

又下年,打敗了耆(qí)國。

殷朝的祖伊聽說了,非常害怕,把這些情況報告給紂帝。

紂說:“我不是承奉天命的人嗎?他這個人能幹成什麼!”

次年,西伯征伐邘。

次年,征伐崇侯虎。營建了豐邑,從岐下遷都到豐。

次年,西伯逝世,太子發登位,這就是武王。

西伯在位大約五十年。

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據說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

詩人稱頌西伯,說他斷決虞、芮爭執以後,諸侯們尊他為王,那一年就是他承受天命而稱王的一年。

後來過了九(十)年逝世,諡為文王。

他曾改變了殷之律法制度,制定了新的歷法。

曾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那意思就是說,大概帝王的瑞兆是從太王時開始興起的。

武王姬發

武王登位,太公望任太師,周公旦做輔相,還有召公、畢公等人輔佐幫助,以文王為榜樣,承繼文王的事業。

武王受命第九年,在畢地祭祀文王。

然後往東方去檢閱部隊,到達盟津。

製做了文王的牌位,用車載著,供在中軍帳中。

武王自稱太子發,宣稱是奉文王之命前去討伐,不敢自己擅自作主。

他向司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執符節的官員宣告:“大家都要嚴肅恭敬,要誠實啊,我本是無知之人,只因先祖有德行,我承受了先人的功業。現在已制定了各種賞罰制度,來確保完成祖先的功業。”於是發兵。

師尚父向全軍發佈命令說:“集合你們的兵眾,把好船槳,落後的一律斬殺。”

武王乘船渡河,船走到河中央,有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了。

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烏鴉,赤紅的顏色,發出魄魄的鳴聲。

這時候,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個。

諸侯都說:“紂可以討伐了!”

武王說:“你們不瞭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

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昏庸暴虐更加嚴重,殺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太師疵、少師強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

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

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

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都來會合。

武王說:“要奮發努力,不能懈怠!”

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蕩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說:“辛苦了,西方來的將士們!”

武王說:“喂!我的友邦的國君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各位卿大夫們,千夫長、百夫長各位將領們,還有庸人、蜀人、羌人、鬃人、微人、彭人、濮人,高舉你們的戈,排齊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讓我們來發誓!”

武王說:“古人有句老話:‘母雞不報曉。母雞報曉,就會使家毀敗。’如今殷王紂只聽婦人之言,廢棄祭祀祖先的事不加過問,放棄國家大政,拋開親族兄弟不予任用,卻糾合四方罪惡多端的逃犯,抬高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使用他們,讓他們欺壓百姓,在商國為非作歹。現在我姬發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今天我們作戰,每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刺擊過四五次、六七次,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努力吧,各位將士!希望大家威風勇武,像猛虎,像熊羆,像豺狼,像蛟龍。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來投降的殷紂士兵,要讓他們幫助我們西方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將士!你們誰要是不努力,你們自身就將遭殺戮!”

誓師完畢,前來會合的諸侯軍隊,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

帝紂聽說武王攻來了,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

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率領擁有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急驅衝進殷紂的軍隊。

紂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打仗的心思,心裡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

他們都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給武王做了先導。

武王急驅戰車衝進來,紂的士兵全部崩潰,背叛了殷紂。

殷紂敗逃,返回城中登上鹿臺,穿上他的寶玉衣,投火自焚而死。

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揮諸侯,諸侯都向他行拜禮,武王也作揖還禮,諸侯全都跟著武王。

武王進入商都朝歌,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待著武王。

於是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說:“上天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拜謝,叩頭至地,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

於是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

武王親自發箭射紂的屍體,射了三箭然後走下戰車,又用輕呂寶劍刺擊紂屍,用黃色大斧斬下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

然後又到紂的兩個寵妃那裡,兩個寵妃都上吊自殺了。

武王又向她們射了三箭,用劍刺擊,用黑色的大斧斬下了她們的頭,懸掛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這些才出城返回軍營。

第二天,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

開始動工時,一百名壯漢扛著有幾條飄帶的雲罕旗在前面開道。

武王的弟弟叔振鐸護衛並擺開了插著太常旗的儀仗車,周公旦手持大斧,畢公手持小斧,待衛在武王兩旁。

散宜生、太顛、閎夭都手持寶劍護衛著武王。

進了城,武王站在社壇南大部隊的左邊,群臣都跟在身後。

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輔好了公明草編的席子,召公奭(shì)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

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殷的末代子孫季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上帝知道了。”

於是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

武王把殷朝的遺民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

武王因為殷地剛剛平定,還沒有安定下來,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

然後命令召公把箕子從牢獄裡釋放出來。又命令畢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以褒揚他的德行。命令南宮括散發鹿臺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南宮括、史佚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閎夭給比干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

然後才撤兵回西方去。

路上武王巡視各諸侯國,記錄政事,寫下了《武成》,宣告滅殷武功已成。

又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寫下《分殷之器物》,記載了武王的命令和各諸侯得到的賜物。

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於薊,賜封舜帝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

然後分封功臣謀士,其中師尚父是第一個受封的。

把尚父封在營丘,國號為齊。

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

封召公奭於燕。

封弟弟叔鮮于管。

封弟弟叔度於蔡。

其他人各自依次受封。

武王召見九州的長官,登上豳(bīn)城附近的土山,遠遠地向商朝的國都眺望。

武王回到周都鎬京,直到深夜不能安睡。

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道:“你為什麼不能入睡?”

武王說:“告訴你吧: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朝,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光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殷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

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可改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殷王一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西方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從洛水灣直到伊水灣,地勢平坦沒有險阻,是從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塗,北望嶽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這裡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

於是對在洛邑修建周都進行了測量規劃,然後離去。

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戰勝殷朝之後二年,向箕子詢問殷朝滅亡的原因。

箕子不忍心說殷朝的不好,就向武王講述了國家存亡道理。

武王也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故意詢問了天地自然規律的事。

武王生了病。這時,天下還沒有統一,王室大臣非常擔心,虔誠地進行占卜;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武王病漸漸好了。

周公吐哺

後來武王逝世了,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成王年紀小,周又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擔心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務,主持國事。

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周公篡位,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

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

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

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

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

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穀,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

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討伐,經過三年時間才徹底平定,所以先寫下了《大誥》,向天下陳述東征討伐叛逆的大道理;接著又寫下了《微子之命》,封命微子繼續殷後;寫下了《歸禾》、《嘉禾》,記述和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寫下《康誥》、《酒誥》、《梓材》,下令封康叔於殷,訓誡他戒除嗜酒,教給他為政之道。

那些事件的經過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

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曹操所寫“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就是把自己比喻成周公,表明自己只是代漢獻帝管理天下)

周成王

成王住在豐邑,派召公再去洛邑測量,目的是為了遵循武王的遺旨。

周公又進行占卜,反覆察看地形,最後營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的路程都一樣。”

在測量和營建洛邑的過程中,寫下了《詔誥》、《洛誥》。

成王把殷朝遺民遷徙到那裡,周公向他們宣佈了成王的命令,寫下了訓誡殷民的《多士》、《無佚》。

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往東征伐淮夷,滅了奄(yǎn)國,把奄國國君遷徙到薄姑。

成王從奄國回來,在宗周寫下了《多方》,告誡天下諸侯。

成王消滅了殷朝的殘餘勢力,襲擊了淮夷,回到豐邑,寫下了《周官》,說明周朝設官分職用人之法,重新規定了禮儀,譜制了音樂,法令、制度這時也都進行了修改,百姓和睦、太平,頌歌四處興起。

成王討伐了東夷之後,息慎前來恭賀,成王命令榮伯寫下了《賄息慎之命》。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釗(zhāo)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

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

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

周康王

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

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

康王命令畢公寫作策書,讓民眾分別村落居住,劃定周都郊外的境界,作為周都的屏衛,為此寫下《畢命》,記錄了畢公受命這件事。

康王逝世之後,兒子昭王瑕(xiá)繼位,昭王在位的時候,王道衰落了。

昭王到南方巡視,沒有回來,因為當地人憎惡他,給他一隻用膠粘合的船,結果淹死在江中。

他死的時候沒有向諸侯報喪,是因為忌諱這件事。

後來立了昭王的兒子滿,這就是穆王。

周穆王

穆王繼位時,已經五十歲了。

國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損害,就命令伯冏(jiǒng)反覆告誡太僕,要管好國家的政事,寫下了《冏命》。

這樣,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準備去攻打犬戎,祭(zhài)公謀父勸他說:“不能去。我們先王都以光耀德行來服人,而不炫耀武力。軍隊平時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出動,一出動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沒有人懼怕了。所以歌頌周公的頌詩說:“收起干與戈,藏起弓和箭。求賢重美德,華夏都傳遍,王業永保全。”先王對待民眾,努力端正他們的品德,使他們的性情純厚,增加他們的財產,改善他們的器用,讓他們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禮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專心致力於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懷德政而懼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業世代相承日益壯大。從前我們的先祖世代擔任農師,為虞舜、夏禹謀事。當夏朝衰落的時候,夏朝廢棄農師,不務農事,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職,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區,但對農事卻不敢鬆懈,時時宣揚棄的德行,繼續他的事業,修習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謹努力,用敦厚篤實的態度來保持,用忠實誠信的態度來奉行。後來世代繼承這種美德,沒有玷汙前人。到文王、武王的時候,發揚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護民眾,普天之下沒有不高興的。商王帝辛對民眾犯下了大罪惡,民眾再也不能忍受,都高興地擁戴武王,因此才發動了商郊牧野的戰爭。所以說,先王並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懇懇地體恤民眾的疾苦,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都近郊五百里內地區是甸服,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是侯服,侯服至衛服共二千五百里內地區總稱為賓服,蠻夷地區為要(yāo)服,戎狄地區為荒服。甸服地區要供日祭,即供給天子祭祀祖父、父親的祭品;侯服地區要供月祀,即供給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賓服地區要供時享,即供給天子祭祀遠祖的祭品;要服地區要供歲貢,即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區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遠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見天子,終生一次。先王留下這樣的遺訓:有不供日祭的,就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檢查自己的言論;有不供時享的,就檢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歲貢的,就檢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仁義禮樂等教化。以上幾點都依次檢查完了,仍然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檢查刑罰。因此有時就懲罰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徵討不享的,譴責不貢的,告諭不來朝見的,於是也就有了懲罰的法律,有了攻伐的軍隊,有了征討的裝備,有了嚴厲譴責的命令,有了告諭的文辭。如果宣佈了命令,發出了文告,仍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進一步檢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輕易地勞民遠征。這樣一來,不論是近是遠,就沒有不服,沒有不歸順的了。如今自從大畢、伯士死後,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職分前來朝見,而您卻說‘我要用賓服不享的罪名征伐它,而且要讓它看到我的軍隊的威力’,這豈不是違背先王的教誨,而您也將遭受勞頓嗎?我聽說犬戎已經建立了敦厚的風尚,遵守祖先傳下來的美德,始終如一地堅守終生入朝的職分,看來他們是有力量來和我們對抗的。”

穆王終究還是去征伐西戎了,結果只獲得四只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

從此以後,荒服地區就不來朝見天子了。

諸侯有不親睦的,甫侯向穆王報告,於是制定了刑法。

穆王說:“喂,過來!各位有國家的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訴你們一種完善的刑法。現在你們安撫百姓,應該選擇什麼呢,不是賢德的人才嗎?應該嚴肅對待什麼呢,不是刑法嗎?應該怎樣處置各種事務,不是使用刑罰得當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獄官通過觀察言語、臉色、氣息、聽話時的表情、看人時的表情來審理案件。五種審訊的結果確鑿無疑了,就按照墨、劓(yì)、臏(bìn)、宮、大辟五種刑的規定來判決。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錢贖罪的五種懲罰來判決。如果用五刑不合適,就按照五種過失來判決。按照五種過失來判決會產生弊病,這就是依仗官勢,乘機報恩報怨,通過宮中受寵女子進行干預,行賄受賄,受人請託。遇有這類情況,即使是大官貴族,也要查清罪狀,與犯罪的人一樣判他們的罪。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點,就減等按五罰處理;判五罰之罪如果有疑點,就減等按五過處理;一定要審核清楚。要在眾人中加以核實,審訊的結果要與事實相符。沒有確鑿的證據的就不要懷疑,應當共同尊敬上天的聲威,不要輕易用刑。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百兩,但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一千二百兩,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判挖掉膝蓋骨的臏(bìn)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兩,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判破壞生殖機能的宮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六百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行。判殺頭之刑大辟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千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證有罪,還應施行。五刑的條文,墨刑類有一千條,劓刑類有一千條,臏刑類有五百條,宮刑類有三百條,大辟類有二百條。這套刑法因為是甫侯提出來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兒子共王繄扈(yīhù)繼位。

周共王

共王出遊到涇(jīng)水邊上,密康公跟隨著,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

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獵都不敢獵取太多的野獸,諸侯出行對眾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嬪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麼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擁有寶物,最終準會滅亡。”

康公沒有獻出那三個女子,只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

共王逝世後,他的兒子懿王囏(jiān)登位。

懿王在位的時候,周王室衰落了,詩人們開始作詩譏刺。

懿王逝世,共王的弟弟闢方登位,這就是孝王。

孝王逝世後,諸侯又擁立懿王太子燮(xiè),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後,兒子厲王胡繼位。

周曆王

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財好利,親近榮夷公。

大夫芮(ruì)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喜歡獨佔財利,卻不懂得大禍難。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誰想獨佔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間的萬物誰都應得到一份,哪能讓一個人獨佔呢?獨佔就會觸怒很多人,卻又不知防備大禍難。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做人君的人,應該是開發各種財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呢。所以《頌詩》說:‘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與地。種植五穀養萬民,無人不向你看齊。’《大雅》說:‘廣施恩澤開周業。’這不正是說要普施財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而如今,君王您卻去學獨佔財利,這怎麼行呢?普通人獨佔財利,尚且被人稱為是強盜;您如果也這樣做,那歸服您的人就少啦。榮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敗亡了。”

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厲王暴虐無道,放縱驕傲,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

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

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後就來報告,立即殺掉。

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

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

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

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會多;不讓民眾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所以天子治理國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盲人樂師要獻所映民情的樂曲,史官要獻可資借鑑的史書,樂師之長要獻箴戒之言,由一些盲樂師誦讀公卿列士所獻的詩,由另一些盲樂師誦讀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進諫言,平民則可以把意思輾轉上達天子,近臣要進行規諫,同宗親屬要補察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誨,師、傅等年長者要經常告誡,然後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來很順當,沒有錯誤。民眾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財貨器用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民眾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饒田沃野,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的。民眾把話從嘴裡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財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民眾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

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

厲王逃到彘(zhì)。

(這就是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的故事)

厲王的王太子靜被藏在召公家裡,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以至於遭到這樣的災難。如果現在王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將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

於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於免遭殺害。

(趙氏孤兒也是這樣,古人真的很重義啊)

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號稱“共和”(前841)。

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

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

周宣王

宣王登位之後,由二相輔佐,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

十二年(前816),魯武公前來朝拜天子。

宣王不到千畝去耕種籍(jiè)田,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虢文公勸諫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

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宣王丟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就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徵兵。

仲山甫勸諫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兒子幽王宮湦(shēng。按又作“涅”)繼位。

周幽王

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

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乾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於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徵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所要拋棄的,不會超過十年。”

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寵愛褒姒(sì)。

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

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后。

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寵愛,就想廢掉申後,並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后,讓伯服做太子。

周太史伯陽誦讀歷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

從前還是夏后氏衰落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

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卜,結果不吉利。

又卜佔要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

於是擺設出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

夏王讓拿來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連著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

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匣子看了。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

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聲呼叫。

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

後宮有一個小宮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

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著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

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製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

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著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

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

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

(這段也有極強的神話色彩,太史公想象力蠻豐富的...)

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後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

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

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

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石父為人奸詐乖巧,善天阿諛奉承,貪圖財利,周幽王卻重用他。

幽王又廢掉了申後和太子。申侯很氣憤,聯合繒(zēng)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

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

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都拿走才離去。

於是諸侯都靠攏申侯了,共同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周平王

平王登位之後,把國都遷到東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

(這次遷都就是西周和東周的分界線)

平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強並弱,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勢力開始強大,一切政事都要經由各方諸侯的首領。

四十九年(前722),魯隱公登位。

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去世,而太子洩父(fǔ)死得早,立了他的兒子林,這就是桓王。桓王,是周平王的孫子。

周桓王

桓王三年(前717),鄭莊公前來朝見,桓王沒有按禮節接待他。

五年(前715),鄭國因怨恨桓王,和魯國調換了許地的田地。許地的田地,是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專用田。

八年(前712),魯國人殺掉隱公,擁立桓公。

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征伐鄭國,鄭國人祝聃(dān)射傷了桓王的肩膀,桓王就撤離回去了。

二十三年(前697),桓王去世,兒子莊王佗(tuó)登位。

周莊王

莊王四年(前693),周公黑肩想殺掉莊王擁立王子克。

辛伯把這個消息報告給莊王,莊王殺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十五年(前677),莊王去世。

兒子釐(xī)王胡齊登位。

釐王三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諸侯。

五年(前677),釐王去世,兒子惠王閬登位。

周惠王

惠王二年(前675),起初,莊王寵愛姚姬,生下一子叫釐,很受寵愛。到惠王即位後,又奪了大臣的園林做為自己豢養牲畜的場所,因為這事,大夫邊伯等五人就起來做亂,打算召集燕國、衛國的軍隊,攻打惠王。

惠王逃到溫邑,後來又住到鄭國的櫟(lì)邑去了。

邊伯等擁立釐王的弟弟頹為王。

他們奏樂,表演各種歌舞,鄭國、虢國的國君知道了很惱火。

四年(前673),鄭國和虢國一起發兵進攻,殺死了周王頹,又把惠王護送回朝廷,惠王十年(前667),賜封齊桓公為諸侯首領。

二十五年(前652),惠王逝世,兒子襄王鄭登位。

周襄王

襄王的母親早已去世。繼母就是惠後。

惠後生了叔帶,很受惠王的寵愛,襄王不放心他。

三年(前649)叔帶和戎國、翟國商議攻打襄王,襄王想要殺掉叔帶,叔帶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派管仲去勸說戎和周講和,派隰(xí)朋去勸說戎和晉講和。

襄王以上卿的禮節接待管仲。

管仲辭謝道:“我身為下卿,不過是個低下的一般官吏,齊國還有天子您親自任命的兩位大臣上卿國氏、高氏在,如果他們屆時在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您將怎樣接見他們呢?我以天子和齊桓公的雙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辭謝了。”

襄王說:“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讚賞你的功績,請不要拒絕我的好意。”

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然後回國了。

九年(前643),齊桓公逝世。

十二年(前640),叔帶又返回到周朝。

十三年(前639),鄭國攻打滑國。

周襄王派遊孫、伯服為滑說情,鄭國拘禁了這兩個人。

鄭文公怨恨惠王被護送回朝廷之後,送給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給鄭厲公,又怨恨襄王幫助衛國和滑國,所以拘禁了伯服。

襄王很生氣,給予翟國軍隊去攻打鄭國。

富辰勸諫襄王說:“周東遷的時候,靠的是晉國和鄭國的力量。子頹叛亂,又是依靠鄭國得以平定,如今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恨就拋棄它嗎?”

襄王不聽勸阻。

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國的軍隊前去攻打了鄭國。

襄王感激翟人,準備把翟王的女兒立為王后。

富辰又勸諫說:“平王、桓王、莊王、惠王都曾受到鄭國的好處,君王您拋開同姓之親的鄭國而去親近翟國,這樣做實在不可取。”

襄王仍是不聽。

十六年(前636),襄王廢黜了翟後,翟人前來誅討,殺死了周大夫譚伯。

富辰說:“我屢次勸諫君王,君王都不聽,如今到了這個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戰,君王可能會以為我在怨恨他吧!”

於是就帶領著他的屬眾出去與狄子作戰,結果戰死。

當初,惠後想立王子叔帶為太子,所以用親信給翟人做先導,翟人這才攻進了周都。襄王逃到鄭國,鄭國把他安置在氾(fán)邑。

子帶立為王,娶了襄王黜的翟後和她一起住在溫邑。

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晉國告急,晉文公把襄王護送回朝,殺死了叔帶。

襄王就賜給晉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讓他擔任諸侯的首領,並把河內的地盤賜給晉國。

二十年(前632),晉文公召見襄王,襄王前往河陽、踐土與他相會,諸侯都前去朝見,

(史書因避諱以臣召君這種事,就寫成了“天王到河陽巡視”。)

二十四年(前628),晉文公逝世。

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逝世。

三十二年(前620),周襄王逝世。

兒子頃王壬臣登位。

頃王六年(前613),頃王逝世,兒子匡王班登位。

匡王六年(前607),匡王逝世,他的弟弟瑜登位,這就是周定王。

周定王

定王元年(前606),楚莊王征伐陸渾地方的戎族,軍隊駐紮在洛邑,楚王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定王命王孫滿用巧妙的辭令應付了他,楚兵這才離去。

十年(前597),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不久又恢復了鄭國。

十六年(前591),楚莊王去逝。

二十一年(前586),定王逝世,兒子簡王夷登位。

簡王十三年(前573),晉人殺了他們的國君厲公,從周迎回了子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前572),簡王逝世,兒子靈王洩心登位。

靈王二十四年(前548),齊國的崔杼殺了他們的君王莊公。

二十七年(前545),靈王逝世,兒子景王貴立。

景王十八年(前527),王后所生的太子精明通達卻過早去逝。

二十年(前525),景王喜愛子朝,想立他為太子,正好這時景王逝世,子丐的黨徒和他爭奪王位,朝臣擁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

猛就是悼王。

晉人攻打子朝扶立丐為王,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前519),晉人護送敬王回朝。

因子朝已自立為王,敬王不能進入國都,就居住在澤邑。

四年(前516),晉率領諸侯把敬王護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諸侯給周修築都城。

十六年(前504),子朝的黨羽們又起來做亂,敬王逃奔到晉國。

十七年(前503),晉定公終於把敬王護送回周了。

三十九年(前481),齊國田常殺了他們的國君簡公。

四十一年(前479),楚滅掉了陳國。孔子在這一年去世。

四十二年(前478),周敬王逝世,兒子元王仁登位。

元王八年(前469),逝世,兒子定王介登位。

定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三家消滅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前441),定王逝世,長子去疾登位,這就是哀王。

哀王登位三個月,他的弟弟叔襲殺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思王。

思王登位五個月,他的小弟弟嵬(wéi)攻殺思王自立為王,這就是考王。

這三個王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前426),逝世,兒子威烈王午登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這就是桓公,讓他承續周公這個官位職事。

桓公死後,兒子威公繼任。

威公死後,兒子惠公繼任,把他的小兒子封在鞏地以護衛周王,號為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九鼎震動。

這一年,周王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402),威烈王逝世,兒子安王驕登位。

這一年,盜賊殺了楚聲王。

安王登位二十六年(前376),逝世,兒子烈王喜登位。

烈王二年(前374),周太史儋(dān,擔)拜見秦獻公說:“當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後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之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一位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七年(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這就是顯王。

顯王五年(前364),祝賀秦獻公,獻公稱霸。

九年(前360),顯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肉。

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國與諸侯會盟。

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諸侯之長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

三十三年(前336),祝賀秦惠王。

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

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稱王。

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四十八年(前321),周顯王逝世,兒子慎靚(jìng)王定登位。

慎靚王登位六年,逝世,兒子赧(nǎn,上聲南)王延登位。

王赧在位時,東西周各自為政。

赧王把國都遷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

司馬翦(jiǎn)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

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周的交情也疏遠了。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悄悄地告訴給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

結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陽,楚派兵去援救。

而楚國以為周是幫助秦國,所以想攻打周。

蘇代為周遊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是幫助秦國?說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說‘周秦’啊。周明白了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這真是幫助秦國取周的妙計呀。如果為大王考慮,周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出力,仍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它與秦疏遠。周與秦絕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國郢都的。”

秦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週之間的地區去攻打韓國,周擔心借了會得罪韓,不借又會得罪秦。

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於信任東周。您為什麼不給週一些土地,並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週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於秦國了。”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將以此為藉口不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

有人為東周遊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

楚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

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

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

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

韓相國說:“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

蘇代於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呢?”

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呢?”

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週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與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為什麼不給呢?”

韓相國說:“好。”

果然把高都送給周了。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乾的。這個人善於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於射箭的人。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好,可以教給他射箭了。”養由基很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並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弓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週,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了’。”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

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

他去對梁王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

梁王說:“好。”

於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

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並非是想保衛周,而是要攻打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

秦果然出兵。

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周,以後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築城,藉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端蓋住。”

梁王說:“好。”於是就讓那些士兵給周築城。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讚秦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

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於諸侯了。”

五十八年(前257),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

周派相國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來了。

有人對相國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確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王一定會重視您。秦王重視您,就表明秦重視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至於齊國對周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

秦信任周了,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

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攻打西周。

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

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後,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

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

此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

東西周就全都歸屬於秦了,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紂之後,定居在洛邑,綜合考察它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洛邑是武王測量的,成王又派召公去進行了占卜,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而周都仍然是在豐邑、鎬(hào)京。

一直到犬戎打敗了幽王,周都才東遷到洛邑。

所謂“周公安葬於畢”,畢在鎬京東南的杜中。

秦滅掉了周。

漢朝建立九十多年後,天子將要去泰山封禪,向東巡視到河南時,訪求周的後代,把三十里的土地封給周的後代嘉,號為周子南君,和其他列侯平列,讓他供奉對周朝祖先的祭祀。

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想看中國正史的,記得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