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你知道嗎?孤獨症患病率已達1% 別給患兒貼標籤

你知道嗎?孤獨症患病率已達1%

南京腦科醫院一年接診孤獨症孩子六七千人,別給孤獨症患兒貼“壞孩子”標籤

4月2日是第11個“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日前,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聯合金鷹國際健康中心、南京金鷹國際購物中心、《健康新7點》欄目,共同舉辦了“愛讓星星不孤單”公益活動。在活動上,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所長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孤獨症又稱自閉症,很多人覺得孤獨症患兒自閉,不愛說話,但這並不是孤獨症的全部,一些以往被認為是“壞孩子”的表現,如今也納入了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由於孤獨症兒童與人交流的距離就像相隔遙遠的星球,因此被稱作“星星的孩子”。

一年接診孤獨症孩子六七千人

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孤獨症在學術上又稱為孤獨症譜系障礙,孤獨症比以前的定義更寬泛了,從輕到重的整個大類問題都被納入到了孤獨症譜系障礙中。在全球範圍內,孤獨症的患病率達到1%。在個別國家和地區,這個數字還要更高。比如2018年底美國就有報告稱已達到2.5%,這個比例是逐年增加的。

很早之前南京腦科醫院一年接診孤獨症的孩子也就十來個,現在一年數量已達到六七千人。其中有疾病譜系增加的原因,也有公眾意識提高的原因。很多家長知道了孤獨症的概念,也會早期察覺到孤獨症的苗頭,有的孩子才一兩歲,就可能被帶來就診。

孤獨症患兒可能被貼“壞孩子”標籤

6歲的小力(化名)念一年級,他平時沒有朋友,喜歡摸別人肚子,不管別人願不願意。喜歡撩人、惡作劇,把同學絆倒自己很開心。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玩,老師批評他很多次,他仍然我行我素。

牛牛(化名)上小學二年級,經常一個問題重複提問,並且一定要得到答案。在學校他會做各種奇怪的“實驗”,比如用水泡種子,卻弄臭了整個教室。他每個字都必須寫在格子正中間,一點也不能歪,因此作業也老是拖拖拉拉……

在講座中,醫生舉了這兩個例子,兩個大家印象中的調皮孩子,其實正是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的一種。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孤獨症譜系障礙中的輕度和重度之間差別非常大,拿社交來舉例,只有重度的社交障礙才是完全不理人,就是我們大家概念中的熟知的“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輕度的病症其實是截然相反的另外一種狀態:患兒想跟人交流,但社交技巧落後,不懂得在這個複雜的社交環境下調節自身。所以輕度病症是有交流的慾望,但技巧性不足。

孤獨症孩子,兩歲前有一些警示信號

柯曉燕主任醫師告訴記者,目前對孤獨症的臨床診斷,兩週歲時診斷的穩定性比較好,在兩歲之前還是有一些警示信號的。比如六個月的時候,家長可能會發現這個孩子沒有互動的愉快情緒,不喜歡與人對視;到12個月的時候,他對別人叫他名字沒有反應,不會指認五官,不能夠區分親人和陌生人,沒有呀呀學語等等。這些都是可以來幫助我們早期發現孤獨症的信號。

對於孤獨症,整個社會一開始提倡大家要去認識它,要知道有這樣的一類疾病、一類人群,到如今我們提倡要去包容接納孤獨症的孩子,要去創造友好的環境,對孤獨症患兒的幫助是在深入的。柯曉燕主任醫師表示,最終他們還希望能夠發展出一些技術,能夠在孤獨症診治領域中有所貢獻。比如說能夠有一些計算機輔助診斷的技術,能夠幫助早期發現症狀。能夠有一些輔助技術幫助這些孩子與他人交流,就像近視我們可以通過配眼鏡來解決問題,將來我們也可能使用輔助技術來幫助患兒有效與他人溝通,讓患者獲得良好的生存質量。

記者探訪國內首個“星孩減重班”

訓練器械選用共享單車,是為讓孩子更好地感知社會

4月1日,南京專業自閉症康復訓練機構——南京明心兒童益智教育培訓中心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公開課,中心教師、專業健身教練及愛心企業的愛心志願者給“星星的孩子”上一堂“減肥課”。

“自閉症,又稱孤獨症,主要特徵是沒有社會交往能力、興趣狹隘和行為重複刻板。這樣的性格特徵,讓大多數自閉症孩子,都具有肥胖特徵,這個比例大約有70%。”院長陶菁菁告訴記者,自閉症,並不是對外界沒有感知,許多孩子清楚地感知到身材肥胖帶來的痛苦。此外,肥胖也給他們的身體健康埋下炸彈。“肥胖可能會誘發更多的併發症,威脅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比如癲癇。而且,身材走樣,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他人異樣的目光,他們也十分痛苦。”

真正讓陶院長下定決心的,是她和學員“小紅”(化名)的一次談話。“她現在身體已經160斤重了。我試探性地問,我說,你想不想穿漂亮裙子,好看的牛仔褲,她說想。我說,那你願不願意健身,願不願意減肥,她很用勁地點頭,要的要的。”

為圓“小紅”這個小心願,同時避免肥胖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陶院長決定,在南京開設全國首個自閉症群體的“小胖子減肥訓練班”。“小胖子減肥班”既專業也尋常。陶院長請來了專業的健身教練,為孩子們量身定做合適的訓練方案。尋常,則是訓練的器械都來自於生活。比如當天,孩子們的訓練器械,就是一輛共享單車。

“我們的中心設立在櫻駝村小區裡,院子門口每天都能看到騎共享單車經過的人。許多孩子們就這樣盯著看。我們覺得,讓他們嘗試接觸社會上普遍的食物、器械,可以讓他們與社會的融入、感知,進一步的加深,覺得,哎,我們騎的車是一樣的,我和你能做的事是一樣的。”

1日下午,記者看到,在南京明心兒童益智教育培訓中心小操場上,一堂進度極為緩慢的“健身課”正在進行。受訓者嘗試的健身器材是一輛哈羅共享單車。

循著教練的口令聲望去,只見操場上,兩位受訓者跨坐在單車上,滿臉興奮,不斷前後張望著。一身黑色健身服的教練立在單車旁,雙手牢牢把住單車的車把,溫柔地鼓勵著有些不安的扭動身體的“小雷”(化名)。小雷今年22歲。儘管態度十分配合,可是小雷帶著車身總是有些搖擺。

“他暫時不能很好地理解你要他做到的力度。”僅僅訓練這一個動作,健身教練的頭上就出現了密密的汗珠。“達成成功的溝通,是我們訓練的難點。比如,抬腿這個動作,可能我們會抬到80公分這樣的高度,他只能抬到五六公分高。像踩腳踏,這個對正常人來說比較簡單的動作,他也需要反覆的練習,而且也不一定能做到。”

孩子們訓練時,南京明心兒童益智教育培訓中心院長陶菁菁就站在不遠處,臉上帶著欣慰的笑容,口中不時說著“加油”、“真棒”、“再來一次”這樣鼓勵的句子。

陶院長告訴記者,這樣的訓練,主要是為了鍛鍊自閉症兒童的身體,促進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