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第一次看《清風亭》,故事的內容,感覺似曾相識,也許在什麼傳記小說中看過,也許在三言二拍中讀過,後來想起曾經火過一段時間的電視劇集《包青天》,其中一個單元,好像叫《報恩亭》,講述的故事和這個相差無幾。

百度後才知道,《清風亭》也是出傳統曲目,豫劇、蒲劇、京劇版本的《清風亭》,唱的少,唸白多,作為一個看熱鬧的外行,僅僅知道“千斤唸白四兩唱”這句話,還不曉得是出自誰家。

唸白,是戲曲中一種特有的表現手法,它的腔調介於讀與唱之間,能將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糾葛矛盾凸現出來,呈現在觀眾面前,類似影視劇中的獨白。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劇裡忘恩負義的張繼保,生母周氏,是官宦人家的妾室,因為丈夫外任為官,正室夫人妒忌,生下張繼保後,被迫遺棄在清風亭上。

正好一對貧寒年邁的張氏老夫婦經過這裡,老丈張元秀和妻子以賣豆腐為生,膝下無子,看到了嬰兒後非常欣喜,老夫婦將嬰兒抱回家,取名繼保,悉心撫養。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後來在清風亭上,張繼保遇到生母周氏,遂拋下年邁窮苦的張氏夫婦,跟著生母去投奔生父。張元秀夫婦思念兒子,經常去清風亭守望,終於一日遇到金榜題名又上任為官的張繼保在清風亭休息,老夫婦前去認親,卻被張繼保當成乞兒打發,痛心憤怒的老夫婦死在清風亭上,張繼保也被天雷劈死在亭中。

不同的劇種不同的版本,對這段故事都有所改動,不過結局,大多遵循了傳統劇目的脈絡走線,彷彿詮釋著善因善果,為惡自斃的是非認知。

也許跨越了時光這道最深的天塹,劇中原有的果報天譴早已經失去了震懾力,也不再真實可信,無論是天誅地滅還是天打雷劈,都蒼白無力得好像一個冷笑話。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打雷劈到人,不是舉頭三尺有神明,而是一個概率而已,一個非常小的概率。所以劇中被劈死的張繼保,也只是旁觀者的臆想,只怕在那個時代,有著官宦出身、進士及第身家背景的張繼保,他已經認了生父,換了姓名,一旦出仕,自然是平步青雲,前程似錦,張氏老夫婦撞死也好,氣死也罷,都動搖不了他一分一毫的富貴,也抹煞不了他的利祿功名。

這樣說起來,是窮爸爸和富爸爸的另一個版本。

養父母家境貧寒,無權無勢,是掙扎在溫飽一線的窮困百姓;生父為官多年,妻妾私宅,縱不是潑天富貴,卻也高床暖枕、脂膏輕肥,如果取捨,對劇中的張繼保是個不需要考慮的選擇,因為在孩童時代的張繼保,就凸顯出對養父母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的質疑和輕蔑。尤其他從私塾回來的一場撕鬧,才引出逃上清風亭,巧遇生母周氏的場景。

一日三餐食豆腐,十來歲的張繼保已然膩歪這樣的貧困生活,他極其厭惡自己身上永遠揮之不去的豆腐味道,那是令他低人一頭的黥刑,以至於他和養父反唇相譏,悖逆衝撞,逃出家門。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孩子的自私,多半是源於父母的驕縱,張氏老夫婦半生無子,撿了這麼個寶貝,自然極盡所能的去疼愛,去寵溺,所以他們不顧年邁,賣著豆腐也要供孩子讀書,只可惜張繼保讀到肚子裡的不是知恩圖報,不是縱簞食瓢飲也不虧菽水之奉,他讀的只是終南捷徑,是富貴功名。

認了生父的張繼保,從內心裡徹底想抹煞這段他覺得是不堪和屈辱的記憶,劇中沒有表述他的生父生母對此事的態度,但是後來他的拒不相認,也在暗線中補白了他生身父母的推波助瀾。如果他的生身父母通達情理,知曉恩義,一定會引導兒子念及養育之恩,起碼在將兒子接回家中後,對張氏老夫妻應該有所恩謝酬答,縱不千金相贈,也該憐惜他們貧弱老邁,照顧衣食起居,得以頤養天年總不是太困難的事情。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可惜,劇中只見到張氏老夫婦越發貧苦無助,因為思念兒子,張家婆婆淚乾而盲,那骨肉團聚的一家人毫無消息。

他的生母身為妾室,備受欺凌,終於得到翻身的機會,自然樂享兒子出人頭地帶來的揚眉吐氣,哪裡還有功夫去思忖曾經為她撫養兒子的一對老邁夫妻?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他的生父為官多年,摸爬滾打,只怕富貴心、勢利眼已然根深蒂固,哪裡還有閒暇去考慮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他們對張氏老夫妻只怕也避之不及,擔心著老夫妻藉著養育兒子的名頭,不停地打了秋風,勒求無度吧?

到最後,始於清風亭上的父子緣分,轉於清風亭上的貧富抉擇,終於清風亭上的生死因果,張氏老夫婦肝腸寸斷,萬念俱灰地撞死;張繼保被天雷擊斃;他沒有出現的生身父母,兒子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白髮人送了黑髮人的日子,也是生不如死。

這一齣戲,善良的人傷心絕望,負義的人死得無稽,無論生死悲歡,都顯得有些涼薄,是非不是分明的是非,對錯也不是絕對在對錯,流不出眼淚,也淋漓不了善惡。

《清風亭》上的生死悲歡,都不需要眼淚

所以,一定不要錯過現場,京劇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這出《清風亭》,有現場淚灑衣襟的,也有三刷四刷之後依舊滿腹酸辛,麒麟劇社三慶園一月十二號開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