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莊子和老子的觀點有何不同?

Cappuccino--夏穎公主


好玩的國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

道家哲學的創始人是老子,而莊子哲學則是建立在老子的“道”和“無為”的基礎上的哲學。也就是說,老子是道家哲學的奠基者,而莊子是道家哲學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莊子是老子的弟子,是老子衣缽的繼承者。

老子像一個看透世事的智慧老人,他看到的是世界的本質,在他看來,世界就是“道”,莊子像一個落魄的憤世嫉俗的哲學青年,或者說他像站立在太空的宇航員,他看到的世界是齊物的,是無差別的。如果用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的話,老子主張道和無為,莊子主張齊物逍遙。

老子和莊子的思想的相同點,就是老子的道。而老子的道又是宇宙的本體論。“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是道家哲學的理論基礎。作為道家哲學的第二號人物,莊子哲學也是建立在此之上的。

除了道是核心的這樣一個宇宙本體論之外,在其他方面,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還是有一些區別的。

首先,老子雖然強調道是虛無的,人應該是清淨無為的,但是老子特別重視人在道中的地位。在老子看來,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和天地共同生長的存在。老子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在老子看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有其獨立性。

而莊子就不同了。莊子的齊物論認為,從終極的觀點來看,世界的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這樣就取消了人與自然的差別性。落實到人生哲學上來說,人生中的貧賤富貴、功名利祿、富貴壽夭等全是一樣的。你要覺得不一樣,你就像莊子說的那個朝三暮四的猴子一樣傻。

其次,老子主張人要清靜無為,順應自然。而莊子認為這個還不夠,人應該有最高的目標。這個最高的目標就是取消了一切差異,取消一切有待,取消一切功利,最終達到無所待的審美的境界,這個境界就是莊子所說的聖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就是天地與我並一,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大逍遙的境界。

第三,體現在人生哲學上,老子強調要循著道法自然,推崇不爭、謙和,推崇柔弱勝剛強,推崇示弱之術。而莊子提倡齊物論,在莊子的視界中,世間的一切差異都是相對的。於是,無名、無功成為人生在世要修養的內容。 在此基礎上,莊子推崇的是養生、養神,心齋、坐忘,忘掉一切功利的東西,用最審美的態度,追逐無所待的大逍遙境界。  

  


好玩的國學


二位人格不同,本情不同,好惡不同,表達方式亦有不同。

二位不離各自本情而同登大道,被後世以聖人稱之。《莊子·天地》中評價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1]。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 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藥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2];知其白[3],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 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 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者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1]澹(dàn)然:指不掛一物的樣子。獨:即指道,沒有與它為對的。神明:造化靈明。居:共居。共處。

[2]谿:溝壑。指慮而能受,能容納一切。

[3]白:清白。


博山廬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重要代表人物。歷史上,往往與老子並稱為老莊。要說二者之差別,也有,是次一位的。一是文體形式明顯不同。老子寫的是論說文。莊子用的文學寓言形式,生動形象,好該多了。二是角度不同。老子作為道家創始人和集大成者,乃是中國哲學之父,公認的世界哲學重要源頭,論述全面,系統,深刻。莊子作為道家學說的傳承人,偏重於通俗化,生動形象化,觀點也就不及老子全面了。如宇宙產生過程未細說,大智慧只講"不智“,未提到過"不我"。三是內容有重大區別,主要在通過孔子講述老孑的同時,也加進了批孔的篇幅。尤其如借盜蹠之口,批孔十分尖銳嚴歷而深刻,在古典文獻中少見。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史學界多認為,內篇系莊子本人所作。外篇與雜篇,是莊子門生後來繼作。《莊子》被稱為南華經,與其他古典文獻齊名。我亦讀過幾多遍,記不清了。


蘭州易道王


先把結論告訴大家:

1、老子是用非語言性文字的“源頭甲骨文”寫的《老子》,其內容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何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2、莊子是用常規的語言性文字寫的《莊子》,其內容也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如何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二者的區別就在於,老子用非語言性文字的“源頭甲骨文”,莊子用常規的語言性文字。

真正的老子

黃帝時代所創造的“源頭甲骨文”,並不是為了記載當時中國人的語言、事件而創造的文字,而是為了向後世傳遞“重疊結構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統轉換”方法而創造的特種圖示。

黃帝與炎帝、蚩尤的戰爭,也會為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這種特種圖示而進行的戰爭。

黃帝推廣了這種特種圖形,並鑄鼎長期傳承這種特種圖示,完整這些工程以後,黃帝自己也按照“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修煉成功,於是,就‘騎龍登天’了。

最早的時候誰掌握這種特種圖示,並能練習出效果的人,誰就是天下共主,這也是中國最早為什麼會有“禪讓制”的原因。再之後天子都是掌握這種特種圖示真正內涵的人。

到了周朝,作為替周天子管理天下典籍的機構,就是專門研究這種特種圖示的研究機構。而老子就是這個機構的最高領導,所以,老子本身也懂得這種特種圖示,並且他與黃帝一樣也按照“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練習成功。

“老子騎牛西出函谷關”的內涵與“黃帝騎龍登天”是一樣的,都是道家說的“一起化三清”,帶著三層人體一道迴歸了隱性世界。

所以,老子在函谷關留下的《老子》,就是用“源頭甲骨文”寫的,內容是關於人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練習“心智系統轉換”的方法。

《道德經》、《德道經》是怎麼回事?

老子用“源頭甲骨文”寫的《老子》,在當時,就沒有幾個人能看懂,“源頭甲骨文”是一種很珍貴的皇家核心文字,到了周朝後期,可能在周朝皇室中,就沒有真正練成“心智系統轉換”的人,所以,更加不敢把這種特種文字向外傳播,要是在諸侯國中,有人練成了,那豈不是要天下移位了。所以,在諸侯國中,就沒有人能看懂。

我們現在看到的王弼版《道德經》與馬王堆出土的《德道經》,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在看不懂《老子》上面文字的情況下,根據已有的知識背景,比如:易經,再運用通假、衍文、缺字等方法進行校注的產物。

所以,不管是《道德經》也好,《德道經》也好,在內容上都與真正的《老子》完全不同。

《莊子》的價值

就從目前的研究來看,《莊子》是目前最早,也最為系統的,用“常規語言性文字”對“重疊結構世界”與“心智系統轉換”進行論述的著作,《莊子》中的“齊物論”就完全是對“重疊結構世界”的描述。

嚴格的說,用“常規語言性文字”是無法論述“重疊結構世界”的,因為“常規語言性文字”是建立在“共同經驗”基礎上的,沒有“共同經驗”,看的人根本無法理解文字背後的內涵,這也是《莊子》中運用大量寓言故事的原因,莊子在盡最大的努力,在人們的“共同經驗”中,啟發人們去認識“重疊結構世界”。


心智玩家


大家好!我是明德易道,我來談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作為那個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莊子和老子都比較崇尚自然,都重視人與自然的關係。《老子》、《莊子》並稱“老莊”,可見他們的思想是密切相連的。當然,他們的觀點上也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

對天道的看法:

1、莊子的《齊物論》將人和天合二為一,世界即我,我即世界,充分展現了“宇宙全息論”的觀點。

有一天,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在花叢中自由自在的飛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暢,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是莊子了。莊子夢醒之後,驚惶不定之間依然沒有明白:到底是莊子夢中變成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子?這則寓言充分體現出莊子自然與我同在的思想。

2、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天道是一個次第修行的過程,人需要效法自然,敬畏自然,以自然為師,才能迴歸自然天性。

對人生的看法:

1、莊子喜歡淡泊自然的生活。天地之間任何事物都不應該成為人生的束縛,人更應該重視心靈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有一次,莊子身穿破爛衣服,腳踩破鞋,前去拜訪魏王。魏王看到莊子的穿著,對他說:“先生怎麼如此潦倒啊?”莊子糾正道:“是貧窮,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體現,才是潦倒”。由此可見,莊子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豐盈。

2、老子講究“無為而無不為”。任何事情不做而做,其實就是以出世的思想來做入世的事情。“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的思想更注重如何更好地“為”。

其實,老子的內心依然隱藏著一份家國情懷。

簡單總結:

從莊子和老子對天人的理解上,莊子更傾向於自我的自在修行;而老子則更有天地人心的整體思考,其思想格局要更高一籌。

當然,莊子的逍遙灑脫與超凡脫俗更貼近於生活、更接地氣,在我的心中反而更喜歡莊子一些。

個人陋見,還請方家海涵,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明德易道


老子與莊子同屬道家人物,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著根本的區別。五個方面:

(1)老子講入世,莊子講出世。老子主張無為而無不為,所有的退讓都是為了更好的進攻;而莊子主張有為而無以為,所有的做事如即生即死一樣都出於無心,他是真正的逍遙者。

(2)老子講以靜制動,莊子講以動守靜。老子喜好水之天性,“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又言:“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爭。”可見在老子的思想中“靜”是手段,“動”是目的。莊子則不同,莊子的一生一直處於飢寒交迫、顛沛流離之中,但他不願做官,只希望像老龜一樣拖著短短的尾巴在泥裡打滾兒。

(3)老子修心,莊子修身。老子曾是周王朝的典藏史,他親眼見證了周家王朝的興盛與衰敗,所以用致虛極,守靜篤來尋求救世的方法;而莊子是明白了萬物齊一,莊周夢蝶,蝶夢莊周,生即是死,死亦是生。所以莊子不被世俗困擾,是真正的身體解脫者;更是天地不言,四時更替,萬物自化的實踐者。

(4)老子是冷眼看世界,莊子是活出我精彩。在老子的世界裡,他就如螳螂捕蟬裡的黃雀,更是黃雀身後的獵人,他用敏銳的洞察力來探測人性的弱點,來尋求刺中人們要害的利劍。或使之滅亡,或使之重生,把一切玩弄於股掌之間。而莊子與其相比,則顯得單純的多,在莊子的世界裡,人來到世間是個偶然,能活出人生精彩才不妄然。惠子把權勢當寶貝,在莊子看來那隻不過貓頭鷹口中的死老鼠罷了。

(5)老子教給了人們面對複雜人心的能力,莊子教給了我們保養生命、延持衰老的養生方法。老子講:以靜制動、以弱勝強、柔能持久、剛必毀亡;莊子教給我們要看淡一切,不要過度追求外物來損害自己的身體,身體與外物相比是最珍貴的。


歐陽大拙


  

  老子宣揚無為,但無為的目的,是無不為。

  老子本心是希望能夠得到君王賞識,讓君王推行他的主張。只是,在百般嘗試不成功後,方才退走關外。

  因此,《道德經》中五千言,說了許多,歸根到底說得還是治國之道。

  比如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在老子看來,治理國家千萬不要頻繁騷擾百姓,就如燒魚一般,經常翻騰就爛了。因此老子推行無為而治,講究道法自然,強調貴柔守雌。

  莊子與老子不同,莊子是真心不關心治國,一心想得是個人,追求個人的自由,追求人生的快樂。他與後來的道教思想更為接近。佛家講究渡人入世,道教講究出世,講究渡己。

  故此,在莊子心目中,人生最為重要的是逍遙,是無拘無束,是看破生死,是任性自然。正因為莊子看破了世界種種束縛,方才會鼓盆而歌,放才會寧肯做曳尾塗中的老龜也不去當楚國的宰相……

  正因為老莊之間有許多不同,在漢初,人們都是把老子與黃帝並稱黃老,黃老之學,就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

一直到魏晉後,人們才將老莊並列,尊為道家兩位大宗師。畢竟,黃帝年代過於久遠,並沒有典籍流傳。


葉之秋


莊子和老子都是道家學派的,著名的兩個代表人物,後人經常會說老莊思想,就是因為兩者的思想一脈相承,在根本意義上沒什麼區別,只是在表述方法上略有差別。

老子是小大中見小,莊子是小中見大。都是推崇天人合一,清靜無為。



後人誤以為老子的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這實在是大大的錯誤。老子發現的道的規律,這個總法則無處不在,老子以天道的大,來詮釋人道的小,當然可以用在人世間的方方面面,那麼也就包括了國家的管理層。

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天道是至公至平的,不會因為人為賦予的身份而發生偏移,只與人性的本真相關,那就是人性合於道性的至善。

莊子說:“道在屎溺”,道並不尊貴,也不低賤,低賤和尊貴,都是人為賦予的名詞表述,道普普通通,它無處不在,它是一種客觀的自然存在。脫離人唸的束縛,便可以自在逍遙,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達成天人合一。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不刻意,是順勢而為,而達成的大有為,是本真人性的最大釋放,才活得更像一個人,所以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漢字在人間


老子、莊子思想的共同點於:他們都超越人生倫理價值層次,不重視 買人生善惡的區別。 他們探討的是人生最根本的存在價值問題,也就是生死價值的問題。他們憑著自己真實的人生體驗,描述了人生存在客觀而永恆的依據:道。 所以,人們稱他門為道家。

不同之處在於:

一、社會背景不同

1.老子處於“禮樂崩壞”的春秋時期,這一時期奴隸經濟基礎發生動搖,以家庭單位的封建經濟開始萌芽。

2.而莊子則處於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取得政治上的勝利之後,在不同程度下進行了社會改革,從而使地主階級的專政得到鞏固。

二、哲學觀點不同\r

1.二者代表的階級所處狀況不同\r

老子處於奴隸社會的衰落時期,而莊子見證了奴隸社會的滅亡。 由此導致也們在哲學觀上有相當大的區別。\r

2.哲學觀不同\r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 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 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 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伏牛山牧羊人


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兩個著名的人物,老子言道之理,莊子言事之道,老子與莊子之間互為表理。老子是道家思想哲學的理論者,莊子是道家思想哲學的具體化。老子與莊子觀點並無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對“道”表述,讀《莊子》我們發現,莊子的思想是通過一個個故事體現出來的,這些故事中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因素,他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在老子核心學說的“道”上認識是一脈相承的,老子言萬物之道,莊子寓事於道,所以,後世人將其二人並稱為“老莊”。



莊子,有別於老子揚揚灑灑道德五千言,它上承《老子》下啟《淮南子》是道家學說重要組成部份,《史記》裡說,“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莊子》成書於先秦時期,漢代的《莊子》52篇,現今流傳的《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共33篇。



寓言是《莊子》最重要的表現手法,莊子的寓言不是用來加強自己的論證的,而是通過“無事實”的寓言,輔以細緻生動的描寫,不僅有情節,還有情感,來體現體事之道,讓人感覺天馬行空。《莊子》全書大小寓言200多個,短的20餘字,長的千餘字,篇目全部由寓言編排比而成,有些篇目乾脆通篇就一個寓言。



莊子書中的寓言是一種不表達自己成見的敘述方,只將自己體驗所得的道理寄託在一個虛設的故事之中,至於道理剛由讀者去體會。莊子的寓言不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其主旨在於體現“大道合乎自然”的道家思想精神。

老子為道家思想之裡;莊子為道家思想之表。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深入;莊子是道家思想的淺出。故後人將道家思想以“老莊”並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