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漢高祖劉邦在作《大風歌》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騎蝸牛走高速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更是安不下心,主要不放心分封的那些異姓王,劉邦也明白他們各懷心思;劉邦當初論功行賞,不得不封那些功臣門,但心裡恐怕也是不情願。所以在分封之後,為了政權的長治久安,再想辦法削弱並收拾這些諸侯們。

劉邦以以草根農民的身份,提三尺劍起事,竟然成功,推翻強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確實不簡單。劉邦自己也覺得自己厲害。

但是,天下不能太平。戰國割地封建的思想意識,還是深深存在於六國諸侯後裔和那些有勢力的人內心,他們總覺得,分封制最合理,所以,儘管被劉邦分了王,可是畢竟是臣子,異姓諸侯,大一統不自在啊。

當時有七個異姓王國,是楚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以及燕王、趙王、韓王。七個王國佔了大半個中國,基本上是半封建的狀態。劉邦定都於長安。

首先是燕王臧荼造反,劉邦帶兵親征,捉拿了燕王,之後,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誘捕了韓信,降為淮陰侯,之後是韓王信造反,與匈奴勾結,劉邦平叛,被匈奴圍困白登山,七天七夜才解圍。趙王也謀反,因為是劉邦的女婿,沒有處以死刑。緊接著,是將領陳豨造反,與淮陰侯韓信勾結,呂后殺了韓信。

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害怕而又接連叛變等等。從漢高祖五年到十一年,劉邦年年評叛,御駕親征,舒坦日子不多,好在終於把六個叛亂的異姓王除掉了。

劉邦平定英布時,已經62歲,受了箭傷。他勝利歸來,走過故鄉豐沛故土,和父老鄉親會面,飲酒宴會,劉邦也是老淚縱橫:

他作詩唱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詩歌非常大氣磅礴,豪闊,有帝王氣象,且有傷感意味。但有人以為顯示了劉邦的得意洋洋的心態,其實劉邦在連續七年的平定異姓王的叛亂中,非常辛苦,也有很多的感慨,出生入死,治理天下不易,沒有猛士固守四方,天下哪裡會太平!

劉邦認為,七個異姓王六個造反,是因為他們與自己不同姓,人心隔肚皮,不可靠。他把這些異姓王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同姓子弟,以為沒事了。

劉邦唱完《大風歌》幾個月之後,因病死了。十年後,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


青霞人文


這種心態人皆有之,包括劉邦的老對頭--項羽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項羽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後數日,羽乃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其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寶貨,略婦女而東。秦民失望。於是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又懷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韓生曰:“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聞之。斬韓生。

過了幾天,項羽領兵洗劫咸陽,殺了秦朝降王子嬰,燒了秦朝宮室,大火三個月不滅;他奪取秦朝的財寶和美女往東而去,秦民大失所望。這時韓生勸說項王道:“關中依恃山河險阻,四面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稱霸。”項王看到秦朝宮室都已焚燒殘破,又思戀家鄉要回東方,說: “富貴不回家鄉,就如穿著錦繡衣服在夜間行走。”韓生說: “人家說楚國人家是猴子戴人帽,果真如此。”項王聽到後,殺掉韓生。

不排除項羽的兩種心態

一種是確實需東歸建都,在父老鄉親前顯擺一下,當年帶江東子弟闖世界,如今有出息了。

另一種則是,破壞了當地的建築,不好意思在當地呆下去,所以藉口“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偏偏韓生不解風情,一句:“人謂楚人沐猴而冠,果然。”丟了小命,實在不值。

劉邦也是如此,但略有區別


而打敗他的劉邦,已經衣錦還鄉,,得意之情無法掩飾,所以,酒勁上來了,弄一曲《大風歌》。當年你們都把我當無賴,今天你們都成了我的子民。完全沒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也完全可以理解,劉邦已經人生已經達到了巔峰。就如同現在的歌詞:


好嗨喲 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高潮 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他的前半生平淡無奇。當秦始皇死後,天下大亂,劉邦迎來了他的時代。在波瀾壯闊的秦末戰亂中,他與項羽曾經並肩作戰,而先於項羽入咸陽滅秦。


在隨後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中,他屢戰屢敗,多次命懸一線,死裡逃生,但最終笑到了最後。“

大風起兮雲飛揚”,更多地讓我們體會到的是那個波譎雲詭的動盪時代,群雄逐鹿,豪傑蜂起,而只有劉邦做到了“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用現在的話講,那簡直是一個奇蹟。

這首詩的前兩句,充滿了英雄的豪情與自負。然而接下來的一句,卻是情緒的一種陡轉,不是勝利者的志得意滿,而竟是充滿了憂慮。


寫《大風歌》當時背景


寫這首《大風歌》,正是他剛剛擊敗反叛的淮南王英布,回軍途經故鄉,與故鄉父老置酒高會時所唱。


此時距劉邦登基稱帝已有八年,這八年之中,劉邦先後著手處置了他分封的諸多異姓王,包括在楚漢戰爭中功勞最大的韓信、彭越和英布。剷除異姓王的確穩固了漢王朝,但同時也失去了這幾員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現在劉邦還能親自帶兵出征,未來漢王朝再有內憂外患,還有誰能維護王朝的安定呢?所以,劉邦的心裡又很矛盾。


最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正是劉邦作為一代英主內心深處的憂慮。唱過《大風歌》,回到長安不久,劉邦就歸西了。


國內ERP專題


孤獨?興奮?彷徨?小人得志? 疲憊不堪?衣錦還鄉?志得意滿?躊躇滿志? 慷慨傷懷?

讓我們來從大風歌中的三句話,來窺探下劉邦的金戈鐵馬,來窺探下他的心情。窺探下他笑過,哭過,彷徨過,贏過,輸過,拼搏過的人生路。

大風起兮雲飛揚

01站在風口上的劉邦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語自史記·陳涉世家“漢五年,天下大定。高祖都雒陽,諸侯皆臣屬。”語自史記·高祖本紀

曾經的混混,不再迷茫。曾經的泗水亭長——劉邦,經過風起雲湧的秦末起義,經過歷時五年、艱苦卓絕的楚漢戰爭,終於擊敗了最強勁的對手,曾經的反秦聯軍戰力擔當、分封天下的諸侯盟主、令人顫怖的魔王,西楚霸王——項羽,建立第二個大一統帝國——大漢。此時劉邦無疑是榮耀的,是志得意滿的,是躊躇滿志的。

02初創帝國的隱憂

如同創業公司排盡千辛萬苦,終於上市,元老手中的股權終於可以兌換成白花花的銀子一樣。

“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都下邳。立建成侯彭越為梁王,都定陶。故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徙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都臨湘。番君之將梅鋗有功,從入武關,故德番君。淮南王布、燕王臧荼、趙王敖皆如故。”語自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為計功封賞、安定人心,酬勞一起打天下的戰友,那些通過合縱、連橫、拉攏、許願等諸多外交手段的戰友,那些綁上自己滅楚戰車上的隊友,分封七大異性諸侯王。

03綿延不絕的叛亂

漢帝國建立之後,漢高祖劉邦終於以為可以歇息歇息了,但是綿延不斷的叛亂始終在各地爆發。叛亂打擊著新生王朝的威信,一統天下的局勢撲朔迷離,使天下隱隱處於分裂之中。劉邦一刻不得歇息,馬不停蹄,為了天下的安定,幾乎次次御駕親征,統帥長安城裡的南軍北軍,一次又一次地勞師遠征。

“漢五年,故臨江王驩為項羽叛漢,令盧綰、劉賈圍之,不下。數月而降,殺之雒陽。“漢五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自將擊之,得燕王臧荼。”“其秋,利幾反,高祖自將兵擊之,利幾走。”“漢五年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後十餘日,封韓信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國。”“徙韓王信太原。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漢九年,廢趙王敖為宣平侯。”

“漢“九年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漢十一年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中,夷三族。”“漢十一年夏,梁王彭越謀反,遂夷三族。”“漢十一年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高祖自往擊之。”

在權利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劉邦,周圍不再有信任,親情,友情,兄弟情,橫亙在他周圍的就是冰冷刺骨的孤獨,懷疑,背叛。

曾經得利功臣——韓信,親朋摯友——張敖、盧綰,滅楚盟友——臨江王驩、臧荼、韓王信、彭越、黥布,部下——利幾、陳豨,一一和劉邦形同陌路。

04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漢十一年,高祖還歸,過沛,留。”

曾經顛沛流離,帶領沛縣兒郎血戰沙場的劉邦;
有過首入關中的榮耀,有過分封巴蜀的絕望,有過彭城大敗的恥辱,有過逃亡之中踹下兒女的狼狽,有過成皋疲憊不堪的對峙的劉邦;
有過單車棄軍逃亡的劉邦;
現在的大漢帝國皇帝劉邦,平定綿延不絕叛亂的劉邦,
終於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沛縣。

“項王見秦宮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語自項羽本紀

回家——就連劉邦的老對頭項羽都說過,人嘛,取得成就,就要回家。不回家,怎麼才能讓曾經的小夥伴看到自己今天取得的成績,怎麼給予曾經嘲笑過自己,鄙視過自己,傷害過自己的人有力的回擊呢?讓當年曾追求過的女神如今後悔不已?富貴不回家就跟在深夜裡穿一身名牌,別人根本不知啊。

高祖擊布時,為流矢所中,行道病。

劉邦在遠征中受到箭傷,生病了。疲憊不堪,孤獨,彷徨。
回到故鄉之後,他卸下了所有的防備,這裡沒有勾心鬥角,這裡沒有爾虞我詐,這裡沒有刀光劍影,這裡沒有驚心動魄的刺殺,這裡沒有狼狽不堪的逃亡。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裡只有熟悉的家鄉父老,熟悉的鄉音,熟悉的景色,熟悉的城郭街道,熟悉的曾流離往返的瓦舍勾欄。只有縱情高歌,只有置酒高會,只有慷慨傷懷,只有歡歌笑語

漢十二年冬,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十餘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請留高祖。高祖復留止,張飲三日。語自高祖本紀

吟唱大風歌的劉邦,此時無疑是,孤獨彷徨又意氣風發,疲憊不堪又志得意滿,依依惜別又對父老鄉親留戀難捨。這是劉邦,最後時刻的。

05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旺周八百年之太公姜子牙,興漢四百年之留侯張良。

征戰多年的劉邦身體徹底老邁了,傷病恢復的速度明顯不如年輕的時候,中了英布那小子一箭,真夠傷的,精力也不夠了,身體也很疲憊,估計也騎不動馬了,提不動三尺劍了,但是孤還是要展示帝國皇帝文治武功卓著的形象,否則將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霸。孤的帝國還需要合格的繼承人掌舵,內部還有外戚的隱患,孤的猛將,漢家的頂樑柱,你在哪裡?

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後陳平,周勃力挫諸呂,保住漢家天下。

06漢十三年,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


水坎火離


司馬遷在評價劉邦時說道:“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平民身份登上皇帝寶座的人,其中因緣,劉邦在自我總結時說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班固在總結劉邦的成功原因時也說的比較精闢:“初,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知人善用”、“好謀”、“能聽”、“順民心”是劉邦奪取天下的最重要條件。

然而,班固同時也提到:“高祖不修文學。”

的確,這首詩如果僅僅從字面瞭解,沒有太大的藝術價值。作者無非看著天氣,趕著路程,稍稍發了下感慨而已。但是,如果,如果把這首詩和其創作背景聯繫起來,立刻就上升了一個高度。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建立漢朝。在即位初期,漢高祖劉邦出於安定人心等目的不得不分封很多異姓諸侯王,淮南王英布正是這些異姓諸侯王之一。而等劉邦坐穩江山後,開始著手鏟除這些異性王。淮南王英布眼見韓信、彭越等一個個異姓王被劉邦一一誅殺,心中非常不安,終於於公元前196年七月起兵造反。劉邦聞訊,親自帶兵平叛,並很快擊敗英布平定了這場叛亂。公元前195年,做了八年皇帝的劉邦已經是62歲高齡,也是這年他在平定了英布的叛亂,途徑家鄉時,邀請家鄉父老飲酒。在席間,劉邦擊築高歌,做了這首《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學者李善在解釋這句詩時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同的是,相對於那些秦末群雄的逐鹿,此時,再大的風也不足以捲走漢王朝的錦繡江山。當初在酒肆拖欠酒錢的小混混劉季也已經威加海內,無限尊貴。帶著這份榮耀,也帶著剛剛凱旋的愉悅,擊築而舞,這是多麼豪邁的一種情懷?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然而,有誰知道,在這“威加海內”的尊貴之中有著怎樣的艱澀與複雜?想當年,斬白蛇而起沛縣的無奈、加入懷王陣營時的卑微、初進咸陽時的喜悅、鴻門宴上的恐懼、垓下爭生死中的決絕,這都是常人難以理解的。經過重重磨難,這個起於阡陌的“匹夫”,用七年時間完成從平民到皇帝的角色轉換,不僅如此,沒人能冒犯乃至觸碰他的尊貴,哪怕是他自己分封的諸侯!現在他帶著這份不可冒犯和著大風回到了家鄉,“匹夫還鄉已為貴胄”,此時,英布的反叛已經成為一個註腳而已。在這個時候,劉邦應該高興才對,可是,他在這首歌中,唱罷故鄉的榮耀後,突然話鋒一轉,發出一句疑問:“哪兒去找勇士幫我守衛這無盡的邊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時,我們才真正理解這位看似豪邁,處事隨意“罵詈諸侯髃臣如罵奴耳,非有上下禮節”的“流氓皇帝”的真正內心。這位“性格粗糙”的皇帝在興奮、躊躇滿志的外表下,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想當年,有“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英布等人為他出生入死,奪取江山,可如今正是他自己親手一個個的將這些開國重臣一一剪滅。人都說,“守業更比創業難”,創業時期有這麼多的將軍,守業時的人才從何而來?想到這兒,這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不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因此,說《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劉邦矛盾的心情,是恰當的。但更準確的說,這首《大風歌》是對“狡兔死,走狗烹”歷史定律的無奈。對開國重臣“用之有疑,殺之可悲”,劉邦沒走出這條死衚衕,後之來者,也沒有“有感於斯文”,走出一條可行的出路,這才是這首詩的真正悲哀之處。儘管如此,不得不說,在中國古代所有的開國之君中,劉邦的這首《大風歌》的恢宏氣勢是獨一無二的。


王張三


"劉邦"是皇帝,是老頭,是地痞,也是頑童——"炫耀"無論身份、地位和年齡.....


"大漢"開國之英豪如劉邦、項羽、蕭何、韓信、張良等,皆起於"九州"之地——徐州,其所處"中華"之中——黃河、長江之間。

民風古樸、雅正:既有江南之靈驄,又有北國之勇猛,是古來征戰之中心。民眾"一副天不怕地不怕"、"老子天下第一"的綜合體!

古來奉有"富貴要還鄉"的習俗,徐州自不能外——劉、項更甚:會師長安,"項羽"大肆分封諸侯,此後項羽捨棄"秦地",一意還都"徐州",都是"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之作祟。



"項羽"最後"飲恨烏江",和定都的"選址"——徐州不無關係!

"劉邦"雖然最後沒有如"項羽"一般定都於徐州,可是這個"想法"一直都有,不曾泯滅,也不過是被"蕭何、張良"等極力相勸而不能罷了!


開國之初大肆分封諸侯,造成各地動盪、反叛不斷。在"劉邦"以九五至尊親征平叛"英布"歸途中,路過老家——徐州沛縣!想來離家時是"一草莽",再見時乃是"無上至尊"。雖貴為天子、年已老邁,可是"臭顯擺"之心不能自已!

於是在家鄉大擺"狗肉宴",周圍十里八村男女老少一個都不拉下,說是與民同樂,其實就是"衣錦還鄉"之張揚——當然,也值得相慶、相賀、張揚!!!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劉邦微醺,回想往事,不盡感慨萬千: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秦末,嬴政殘暴,各地動亂風起雲湧——其風夠大;在此背景下,劉邦"斬蛇起義",僅僅七年就成就霸業——此乃天威;建國了,可是由於剷除"異姓王",各地騷亂不息,雖年邁仍要奔撲戰場,想來也是悲涼——誰可守邊防?.....


歷史!限定了人的心態、格局、思想.....

劉邦是皇帝,是老頭,是地痞,也是頑童——炫耀無論身份、地位和年齡.....


花城看花


《大風歌》創作的背景是:平叛淮南王英布後有感而發的。楚漢爭霸時,劉邦的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部隊的協同作戰。這些部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項羽失敗後,劉邦擔心這些部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部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這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親自出徵,很快擊敗了英布。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主要表達兩重意思:其一是戰勝項羽之後氣魄沖天,表達了自己開疆拓土的豪邁和衣錦還鄉的榮耀,其二是剛經歷英布之亂,表達了對以後如何治理好天下的憂慮和對治國安邦之才的渴望。反映出他既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生動地刻畫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汘越甲besos


大風歌也就是三句話: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創作背景

這首歌,寫於劉邦平定淮南王英布之後。

他回到沛縣,叫了些以前的朋友和當地的長輩們,喝了幾杯之後,就寫下了這首《大風歌》。

注意兩個點:

  1. 平叛歸來

  2. 故鄉邀宴

創作情感

短短三句話,卻總結了劉邦從泗水亭長打拼到一統天下的創業之功,又抒發了對未來功業難保的憂患。

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關於“創業與守成”的思考。

這首歌,充滿了豪氣,劉邦他當然自豪,從這個小地方走了出去,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戰鬥之後,一步步走上了人生巔峰,成為得天下的開國之君後,又回到了自己曾經的故鄉,他怎能不自豪?

但他也感慨。

在打下江山之後,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卻相繼叛亂,如今英布造反剛被平定,國內不知還有多少曾經的戰友會突然轉變為敵人,而在國土之外,又不知有多少敵人在虎視眈眈?

辛辛苦苦走到今天,卻無法保留住這一切,自己也是垂垂老矣,手底下卻沒有可信、可用之人,他為此煩惱、為之憂慮。

以後該如何,他找不到答案。


餘逸遙


大風歌這首作品,說內心話,文辭淺白,文意直露,語言平庸,不算是什麼文學優良品種。


但是它能夠流傳兩千多年,按照存在合理論來說,必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怎麼樣?看上去像不像劉邦意氣風發,騎著一輛破單車,喝的醉醺醺的,突然豪氣陡長,引吭嚎叫,憋出來的三句煙燻嗓?

感覺真特麼的像。

劉邦原本就不是科班出身,沒有造反之前,就流竄於鄉里鄰間,偷東家的狗,揩西家小媳婦的油,整日裡狐群狗黨,呼嘯去來。

即便當上了漢王,也對儒生那套子曰詩云,楚辭詩經沒有半分興趣。他所求的不過饕餮大餐、醇酒佳人與威風凜凜。然後在文人雅士們的薰陶下才想起了給別人立規矩,成就王霸之大業,最後才是經略天下,奠定歷史地位、萬世基業。

他在寫(或許是唱)大風歌的時候,正是志得意滿、功成業就、躊躇滿志的時候。回想往昔,注目今朝,大丈夫在世,理當如此。不由地豪氣沖天,隨口開吟,什麼文辭優美,什麼對仗排比,什麼工整押韻等等,去他孃的,我是劉邦我怕誰?規矩都是老子定的。

所以,大風歌誕生了。雖三句平庸古風,倒也是豪氣飛揚,由心而發、真情實感。返璞歸真,往往就是最美的至理。


謝金澎


很複雜。

有人說是歡歌,也有人說是悲歌。

我說是一個天縱大聖的慷慨之歌。

平定英布的叛亂後,劉邦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鄉,宴請鄉親,賜湯沐邑。酒酣之際,高歌一曲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深遠蒼黃,起勢足,收勢壯,感嘆秦末地風雲變幻,自己乘世而起,艱苦奮鬥,終成人主,為了劉姓子孫的大漢江山,為了天下黎民,不再遭受壓迫戰亂之苦,讓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希望有要求,也有幾分成就感,關鍵是沒多久,高祖就掛了,貌似有點悲涼。

千古人主第一詞,有些人可能理解不了,就有謾罵,這就莫有意思了。

畢竟,劉邦是我大漢族開山鼻祖,作為炎黃子孫,尤其是漢人,要口下留德,。


惠水濟善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白話譯文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

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詩歌第一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發了作者內心表現出對國家尚不安定的濃郁的惆悵。全詩渾然一體、語言質樸、大氣磅礴,包含了雙重的思想感情,別具一格。

《大風歌》一詩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

在這首詩創作的前幾年,新建的漢帝國相繼經歷了燕王臧荼、韓王信、陳豨的叛亂,如今英布造反被平定,但北面的匈奴虎視眈眈,國內反叛實力伺機而動,整個國家搖搖欲墜。劉邦在這時返回到了故鄉,想起了前半生的坎坷換來了如今的榮華,而各方勢力又正欲把這個他親手打造的帝國推向深淵,想必劉邦在吟唱這首詩歌時必是懷著一股被悲涼掩蓋的豪氣。

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但詩篇的著重點乃是後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後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後一句,劉邦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峰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這一句既是希冀,又是疑問。它顯露了劉邦的無奈不禁叩問天下,有誰能為他守住這片江山之感慨,昔日的功臣一個個謀反,獨留他這個老朽在此老淚縱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