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國不是遠交近攻?為什麼不執行齊秦分趙,反而搞五國伐齊?

光輝十萬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俗話講“沒有永遠的朋友,亦沒永遠的敵人只有利益是才永恆”,在亂世大爭的戰國時代,更好的詮釋了這一定律。

秦昭襄王與齊湣王時段,戰國間爭鬥,其實就是秦齊之爭。其它各國在其中,只是扮演著一個配角角色。

各種的縱橫合縱都是為本國爭取到更大的主動權,互相的合作抵制,各種的牽制交錯,各方好不鬧熱。

而秦齊之爭,最後又以齊國失敗而告終,從此,由一個大國淪為小國,也只能偏隅在海濱之土,再也沒有逐鹿中原的能力。

齊湣王時的政治格局更利於稱霸群雄:

三晉與秦歷來有世仇,秦國為了實現東西願望,魏,韓,趙三國與之抵禦反擊!大小陣戰不計其數,只為把秦扼制在函谷關內。而齊國在經歷了大變革之後,慢慢成為了諸候大國。

楚國在與齊國垂沙一戰,大敗後,元氣也大傷,只能依附齊國,與其結盟。燕國身處苦寒之地,也翻不起太大的風浪。三晉大地在面對虎視耽耽的秦國,更願與齊國合作結盟。

如此形勢下,齊國是一片大好局面,贏得各國信任,進退自如,縱橫捭闔隨心所欲。可好景不長,齊湣王一步步斷送大好前程。

齊湣王一步步給自己挖坑,盟友變敵人:

曾經,齊韓趙三國合縱伐秦,逼的秦國割地求和,同時作為北方的燕國為從中漁利,進攻齊國,惹得齊大怒,出兵大敗弱燕,燒殺搶掠,惡跡累累。燕只能忍氣吞氣,伺機復仇。這是把燕徹底得罪。後來燕用蘇秦為間諜,行使在各國之間,只為到處挑撥離間齊與眾國的關係,瓦解盟友,孤立齊國。

為擴大齊版圖,齊王攻打土地肥沃的宋國,相邀趙,韓輔助。齊王貪心不足,竟想獨自吞併宋,為齊所有。這一舉動,直接引來了趙韓的不滿,又算是得罪了。在列國的干預下停止了對宋的攻擊。但沒過多久,傾一國兵力獨自滅了宋國。這引來列國的忿慨惱怒。作為三晉各國,眼看著宋國領邦這片肥肉,落入齊一國之手,是恨的咬牙切齒。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為蘇秦,原因很簡單,只為報燕國對他的知遇之恩。想當年蘇秦窮困潦倒,遊說名國博功名,只有弱燕收留了他,他要報恩,要憑自己的能力讓北燕強大起來。

不光這樣,還攛掇齊王攻打列國。而這一切的一切,齊王還被矇在鼓裡。等到發現他為間諜時,己悔之晚矣。六國合縱,共同討伐齊國。

秦國率先發兵,緊接著合縱大軍出兵,一路勢如破竹,浩浩蕩蕩。而在面對氣勢如虹的聯軍,本應固守應變的齊,確選擇正面對決,接二連三的敗下陣來。土地,珍寶就在短短的時間被滅。真是可惜了大好局面,倉惶而逃的齊王,這時還想著捲土重來,真是可笑愚蠢!

齊的滅亡,對秦的意義:

齊國在,對秦的牽制最大。曾經各國以齊馬首是瞻。如今齊退出大國的行列,少了一個最大的敵人。列國都要看秦的眼色行事。

而秦在經過多年的休養髮展,厲兵秣馬,早以是蠢蠢欲動,試圖東出。縱橫合縱是遊刃有餘,起碼不用擔心強齊的作梗。

強齊的衰退,其實是幫了秦國的大忙。秦可以早一步實現東出計劃,謀劃全局;強齊的衰敗,也使秦一躍成為第一大國。雖然後面又有冉冉新興的趙國起來了,但與強大的秦國也是不能抗衡。加劇了秦統一的步伐。

本篇結束!


銘豪談史


首先在齊國沒有吞併宋國之前,秦王有拉攏過齊王,他打造了兩個皇冠,送給齊王一個,自己一個。稱自己西帝,齊王東帝。秦王是想通過強強聯合,瓜分其他國家的,但是齊王受到燕國間諜挑撥離間,拒絕了秦王。所以我覺得秦王只能選擇找機會幹掉齊王了。

而齊國滅了宋國就給了滅掉齊國的機會。至於為什麼招來聯軍的討伐,我覺得有3個原因。

⑴宋國的土地肥沃,經濟發達。齊國吞併宋國以後,國力會迅速發展,成為一家獨大的局面,平衡就會打破,這是其他國家不願意看到的。

⑵燕國的精心謀劃。燕國和齊國有不可化解的矛盾,兩國必有一戰,燕國為了自身的安危,就積極謀劃聯絡各國,共同對付齊國。

⑶秦國的推波助瀾。齊國是秦國爭霸天下的最強對手,自然不會放過打擊對手的機會。於是暫時擱淺了遠交近功的策略,加入了聯軍。為了達到滅齊的目的,更是聲明滅齊以後不佔齊國一寸土地,這樣就等於告訴各國,你們放心進攻,我不會像齊國一樣擴大地盤,增強國力。


獨孤飛壺


在戰國曆史上,齊國和魏國一樣,都有屬於自己的輝煌時期。不過,眾所周知,笑到最後的是秦國。其中,就秦國和齊國來說,二者都曾到了五國的討伐。一方面,齊國在五國討伐,尤其是樂毅的燕軍連續攻佔七十多座城池後,自此之後都沒有恢復元氣。另一方面,秦國在歷史上遭受了不止一次的五國聯合討伐,最慘的一次匡章率齊、魏、韓三國聯軍 (後加入趙、宋兩國)攻破秦國函谷關,但對於秦國的國力並沒有造成致命打擊。那麼,秦國被多次五國討伐都沒有大礙,齊國怎麼一次就差點滅國呢?

首先,一個直接的原因就是秦國和齊國的地理不一樣。就秦國來說,函谷關易守難攻,而齊國則是平原地區為主,一馬平川,幾乎無險可守。並且,相對於秦國的戰略縱深,齊國背靠大海,缺乏戰略縱深。進一步來說,五國乃至六國攻打秦國,一是獲得的土地以山地居多,且齊國和燕國很難直接獲得接壤的土地。而五國攻打齊國,獲得的土地較為肥沃,而且不僅秦國獲得了一塊飛地,其他幾個國家都能獲得直接接壤的土地。由此,因為攻打難度和動機上的區別,直接影響到秦國和齊國的結局。

其次,就軍事傳統上來說,秦國自開國以來,長期和西戎等少數民族搏鬥,民風彪悍。特別是在商鞅變法之後,全民皆兵,軍事動員和戰鬥力極強。而齊國呢,雖然說國家自齊桓公和管仲之後變得特別富有,但是在民風上顯然沒有秦國強悍,其軍事動員和戰鬥力更沒有秦國強大。此外,就齊國來說,齊閔王窮兵黷武,吞併宋國等戰爭造成國內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也是齊國沒有抵擋住五國進攻的重要原因。

再者,就政治外交上,秦國明顯超出齊國一頭。面對五國乃至六國的多次圍攻,秦國除了依賴地理和軍事上的防守,政治外交上的分化瓦解和長期奉行的遠交近攻策略,也是其數次化險為夷的關鍵。即便函谷關被攻破了一次,但秦國立即割地求和,讓韓國和魏國得了一點小便宜。不過,與之相對應的秦國,不僅在內部不穩定前提下盲目擴張,而且面對宋國這塊肥肉,沒有考慮到周邊趙國、魏國虎視眈眈的態度。當然,齊國遭此大難,跟蘇秦這位縱橫家也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

最後,總的來說,除了晏嬰外,齊國缺乏一流的外交乃至政治人才。雖然戰國中期的齊國擊敗了霸主魏國,但是以一國之力敵五大強國,不敗都難。至於秦國,不僅在商鞅變法後逐漸走向強盛,而且擁有張儀等優秀的外交人才,從而對五國以各種方法分化瓦解。由此,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從齊國手中接過了霸主地位,而彼時的趙國和楚國雖然也很強大,但霸主和統一天下的,最終只能是連續數代沒有昏君的大秦帝國。


惪州元良1978


戰國七雄時代是一個跨度很長的時代,要不要也不會有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這麼一說了


五國伐齊,是當時齊國勢大已經威脅到周邊國家的安全,秦國雖然離得遠,但並不介意落井下石踹齊國一腳


就跟後來春申君合縱圍了函谷關一樣,齊國本來也是答應出兵攻打秦國,秦國的說客蔡澤以一己之力斡旋於齊國政壇,讓秦國避免面對六個國家的圍攻,秦齊兩位國主並稱東西二帝,可以理解為已經達成了同盟


至於為什麼齊國不與秦國瓜分趙國,一是因為齊國被搞了一次以後只剩半條命,差點被滅國。二是周邊燕國是不會輕易讓齊國動用這麼大的兵力去瓜分趙國。三是誰都不能保證兩國合力能滅了趙國,嬴政走上政治舞臺之前,戰國七雄裡邊最勢大的仍然是趙國,憑藉著北方遊民的戰鬥力,讓趙國一直保持在第一梯隊,雖然巔峰的齊國秦國確實比趙國兵力強大,但趙國從來沒掉下二流國家。


當然,後來有了白起,有了王翦,趙國就沒了


遠交近攻是策略,而不是主要目的,嬴政時期,秦國的主要目的就是滅六國,統一華夏。我能打你們六個的時候,也就不存在交近還是交遠了,你們都是我的菜


晨影漫客


其實秦國並非不想聯合齊國進行遠交近攻,而是齊國自己作死孤立了自己,而秦國也不想錯過這個搞垮這個最強對手的機會,所以聯合燕、趙、魏、韓進行了五國伐齊。

戰國中期齊國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取代了魏國霸主地位,秦國也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大增強,奪取了被魏國佔領的河西之地走向強盛。到戰國中後期戰國局勢變為秦齊之間進行爭霸,趙國、燕國開始慢慢崛起,這時候的秦昭襄王想要籠絡齊國,於是稱齊國齊閔王為東帝自己為西帝,想要兩國聯手瓜分其他國家,但齊國齊閔王卻被燕國間諜蘇秦挑撥拒絕了秦國,並且在蘇秦挑撥下攻滅宋國,因此惹惱了其他國家。各國在燕國的慫恿下五國伐齊,秦國雖然在此之前曾有連和齊國的想法,但不過是為了穩住齊國而進攻其他國家的權宜之計,這時有機會擊垮這個最大的勁敵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了。


小傷聊史


1.五國伐齊在公元前284年,當時秦昭襄王還是傀儡;遠交近攻由範睢在公元前266年提出,五國伐齊在前、遠交近攻在後。

2.齊秦分趙太不現實,當時秦國太強大,主流是合縱抗秦。五國伐齊是因為齊滅宋,加上世仇燕國的遊說,導致大家都看齊不爽。


木木大神0111


首先一點,戰國時期從未出現過齊秦能夠分趙的時機,從未有過,就算是在齊國邀請秦國一起稱帝的時候也沒有。作為戰國第一梯隊,趙國實力絕不容小覷。

第二,秦國有點類似今天的米國,搞的是均衡。在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之前,它玩的是強大出頭鳥。誰發展勢頭好,它收拾誰。惠文王和昭襄王時期收拾楚國、齊國就是明證。

第三,趙國一旦滅亡,齊國疆土大增,直接和秦國(分趙)之後接壤,中間沒有緩衝地帶。而且,趙國是戰國中不可多得的牽制性力量,無論合縱還是連橫,它都是一個重要的棋子,秦國才不會傻到要以肉資敵的地步。

第四,秦趙同源,鯨吞可以,瓜分則欠妥。畢竟,三大夫分晉是三家。


史鑑人生


首先,遠交近攻的國策是範睢提出來的,五國伐齊發生在範睢之前,當時秦國尚未把遠交近攻定為國策。我們都知道,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迅速崛起。而齊國作為老牌的諸侯強國,早有稱帝的野心,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秦國當然恨之。更何況五國伐奇,勝算很大,輸了也無關痛癢。贏了即能分一杯羹,又能削弱齊國,何樂而不為


恨無常


戰國這個紛亂的時代,哪有那麼鐵桿的朋友,如果秦國齊國聯手攻擊趙國,東西對進,趙國肯定不是對手。戰場上的爾虞我詐,也不得不讓秦國提防,齊國真的死心塌地的與自己一條心,趙國也會傻到同時跟兩國開戰,存亡之際各種招數都會發揮到登峰造極,而各種意想不到的局面也會頻道發生。趙國與齊國有解不開的仇疙瘩嘛?秦國會不會擔心,趙國與齊國私下裡合夥收拾了自己,而齊國會不會也會想這是秦國的陰謀,等我一出兵,秦國跟趙國合夥收拾了自己。這種套路趙國運用的最嫻熟,當年智氏不就是這麼玩完的。

用兵畢竟是國之大事,如果一味地將希望寄託到朋友身上,下場絕對是悲慘的,更何況哪裡來的朋友。你死我活的吞併時代,相信的應該是自身的實力,在打誰的時候可以搞好周邊的關係,保證對方中立就萬福金安了。


從來去留


齊國自己作的,受到燕國挑唆,秦國沒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