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後來去哪了?最終結局如何?

來不及說再見


王平沒有活到蜀漢後期,他在蜀漢中期就因病去世了。不過王平在諸葛亮病死後的十多年時間裡面,表現的非常優秀。他頂替被殺的魏延鎮守漢中,穩如磐石,期間還打退了魏國的一次戰略性進攻,保住了漢中,被後主封為安漢侯。

有後人將他和鄧芝、馬忠,並稱為蜀漢中後期的“平安三侯”。


王平原本是曹魏將領(但他是益州人)。漢中之戰時,他以代理校尉的身份跟隨曹操增援漢中。但是由於劉備聲勢浩大,曹操也按不住劉備,最後十幾萬曹軍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丟盔棄甲的撤出了漢中。當時的王平由於撤退不及時,便直接投降了劉備。被劉備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注:據一些學者的研究,認為王平是一位五斗米道信徒。他當時沒有隨曹操走,而是留在漢中向劉備投降,主要是因為他想留在漢中,保護三巴地區的五斗米道信徒。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麾下將領按照資歷依次排列是:魏延、吳壹、高翔、吳班、趙雲、鄧芝。王平由於是降將,資歷淺,因而排不上號,不太受重用。

不過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街亭之戰,諸葛亮派王平為先鋒,助馬謖鎮守街亭,抵禦張郃的攻擊。然而馬謖卻不顧諸葛亮囑託,一意要捨棄水源,上山紮營,導致軍令繁亂無章。王平多次勸諫,馬謖就是不聽。

之後,馬謖被張郃擊敗。當時駐守街亭的軍隊都四散奔走,只有王平所率領的一千多人在他的率領下,大鳴軍鼓,堅持防守。張郃懷疑王平有有埋伏,故而沒有追擊王平的部隊。於是淡定的王平慢慢收集聚合散兵,優哉遊哉地率軍返回。

事後,諸葛亮將馬謖等人誅殺。王平因為表現突出,被諸葛亮提拔為參軍,封亭侯,統領蜀漢的頭號精銳無當飛軍。(王平是蜀漢一次北伐後,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將領)



值得一提的是,王平與張郃的較量不僅僅存在於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戰績最為輝煌的第四次北伐中,王平又和張郃相遇了。

這次與上次一樣,依然是王平憑堅據守,張郃率部攻打。不過這一次王平沒有馬謖給他扯後腿,他打的臨危不亂。張郃屢次發動攻勢都沒有得逞。最後王平抗住了張郃,協助諸葛亮大破司馬懿。當然,攻守異勢,這並不丟人。冷兵器時代,防守一方本來就有很多優勢。

只不過,令當時的張郃和王平都萬萬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後,張郃在木門道中埋伏,膝蓋中了一箭,當場嚥氣了。張郃之死,王平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諸葛亮死後,蜀漢頭號大將魏延因與與長史楊儀不合,于軍中作亂。王平聽聞,率所部進攻魏延,魏延引兵來戰,手下士兵被王平的嘴遁哄住,當場四散逃離遣散。魏延兵敗後,於回漢中的路上被馬岱所斬。(楊儀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由於魏延被殺,漢中太守一職空缺,王平由於表現出色,軍事技能過硬,因而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以後典軍、安漢將軍的身份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鎮守漢中。

公元237年,吳懿病故。王平接替吳懿繼續鎮守漢中,並進封為安漢侯。這是王平第一次獨當一面。這表明,王平已經晉升為蜀漢的一線將領了。

公元243年,因蜀漢大將軍蔣琬病重,移居涪縣,因而駐紮在漢中的漢軍主力,也一同遷移至涪縣。蔣琬臨走前,任命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領三萬漢軍繼續鎮守漢中。

第二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率軍十餘萬魏軍攻漢中。上面說了,因為前一年蔣琬把漢中的漢軍主力移屯至了涪縣。所以當曹爽大軍逼近漢中時,王平只能靠三萬人迎戰十幾萬曹軍。



當時有人勸王平,說咱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憑城固守,等涪城的援軍一到,咱們再將陽平關搶回來。

但王平認為,漢中去涪城有一千餘里,魏軍若是進入漢中,佔了陽平關,到時候涪縣的主力即便趕到了,也很難再奪回陽平關。如果那樣的話,漢中就危險了。(後來姜維時期,漢中就是這麼丟的)

在王平的堅持下,漢中守軍堅守,並等到了涪縣與成都的援軍,最終大敗曹爽,是為興勢大捷。

這一戰後,王平繼續鎮守漢中。四年後,也就是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其子王訓繼承了他的安漢侯爵位。

王平的一生,可以用二十五個字來概括:漢中降劉備、街亭諫馬謖,滷城戰張郃,南谷平魏延,興勢敗曹爽。

其中,諸葛亮死後,王平大放異彩的事件有兩個。一是打敗魏延,穩定了漢中形勢;二是打敗曹爽,給蜀漢續了19年的命。

他作為一個行伍出身粗人,認識的字估計還不超過十個。而且,還是個從曹魏陣營跳槽到蜀漢的降將。卻最終能躋身於蜀漢的一線將領之列,也算是很有本事了。


Mer86


作為蜀漢後期傑出的武將,王平鎮守漢中,和南中馬忠,永安鄧芝三人並稱為“平安三侯”。身為五子良將的張郃戎馬一生,所向無前,偏偏就在王平這裡吃了好幾次鱉。魏延叛亂,“一戰而敗,平之功也”,王平的軍事才能由此可見。

據史書記載,王平最後在後主延熙十一年,大概就是公元248年這一年去世的,死因不明。


按照計算,王平死時年僅五十歲

照我個人計算,以古人二十歲弱冠成人的算法。在跟隨曹操217年徵漢中,王平二十歲算起,到他在公元248年死亡,王平大概是五十歲左右時去世的。

五十歲的年紀在三國平均壽命不超過四十歲來說也還算是高齡了,但王平並不是戰死的,而是“壽終正寢”,從這一點來看,王平又確實短命了一點。

王平的身份尷尬,蜀漢將領也都排擠他

王平本來是益州宕渠小縣城的平民,沒念過什麼書,家庭條件也不好,從小就寄養在同鄉何家。投奔曹操之後,得到的待遇都還算不錯,做到代理校尉一職。曹操徵漢中失敗,個人傾向於王平這時是被劉備俘獲並且投降了,在蜀漢之中則是一名無黨派的降將。這就導致了蜀漢各個集團裡面,除了諸葛亮大力提拔之外,基本沒有人待見他。

有人會說同樣是降將,姜維,夏侯霸不是活得有滋有味的嗎?不對,他們兩個是主動來投靠,而王平是戰敗被俘再投降的,性質能一樣嗎?于禁只是被俘還沒投降呢就被罵得狗血淋頭,更別說王平這樣不止投降還倒打一耙的了。


王平的“嚴謹”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王平的“汙點”,所以他不得不“嚴謹,少言”,不敢隨便和人開玩笑,一直壓抑著自己。

可即使這樣也還是受了不少冤枉氣,馬謖就很看不起他,尤其是在曹爽率十萬大軍攻漢川的危急關頭,這時候王平已經領漢中太守,手握重權,可命令一下除了劉敏之外沒有一個人聽從,這樣沒有威勢的漢中太守實屬罕見。即便之後證明王平的命令是對的,可蜀漢朝廷也沒對他的那些部下做出什麼處理,連朝廷都不管,王平就算有多少冤枉氣也只能往肚子裡吞了。


王平是正常死亡,並沒有什麼政治陰謀

前面也說過,王平屬於無黨派人士,也沒有過多地參與到蜀漢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之中。因為自己的克己謹言,最後五十歲而終也算是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參考文獻:《三國志》等


一貳一橙


《三國演義》中的王平,起初時曹操手下的將領,因受到徐晃的排擠而投降了趙雲。後經趙雲推薦,為劉備所用。

之後,王平跟隨諸葛亮四處征戰,打過孟獲,守過街亭,參加過北伐,是蜀國後期的活躍人物。

歷史上的王平,與演義中的描寫大致相似,但也有細微不同。

王平,巴西郡宕渠人,從小寄養在外祖父何氏家,又叫做何平,後才改回本姓。

建安二十年(215年),巴西郡七姓夷王歸附曹操,王平也跟隨遷往洛陽,被任命為代理校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之戰時期,王平跟隨曹操與劉備作戰,曹操戰敗後,王平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北伐,王平跟隨出征。

當時,馬謖奉命駐守街亭,王平為馬謖軍先鋒。期間,王平對馬謖舍水上山的行為進行過規勸,馬謖剛愎自負從而導致大敗,損失極為慘重。

這期間,王平率領千餘人兵士鳴鼓自持,擺出疑兵計,讓張郃誤以為後面有伏兵而不敢追擊。王平順利將敗軍引導統一起來,得以順利迴歸。

街亭之敗,導致諸葛亮這次北伐的大好形勢全面崩盤,事後,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等人被誅殺,將軍黃襲等人的兵權被奪。唯獨王平因為臨危不亂,將部隊帶回,諸葛亮拜他為參軍,統領蜀國的王牌軍隊無當飛軍,之後,又將他提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再次出祁山北伐,派遣王平駐守南圍。司馬懿派了張郃進攻王平,王平能夠堅守陣地,讓張郃難以前進。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同年8月,諸葛亮病死,大軍退還時,魏延因與長史楊儀矛盾,致使軍中不穩定。王平奉命進攻魏延,魏延手下兵士被王平遣散,兵敗後被馬岱所殺。

同年,王平升任為後典軍、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同時又兼任了漢中太守。

建興十五年(237年),王平代替吳懿駐守漢中,進封為安漢侯。

延熙元年(238年),王平被召回大司馬府,出任了大將軍蔣琬的前護軍。

延熙六年(243年),王平又被任命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仍然駐守在漢中。

延熙七年(244年),曹爽帶領十多萬人馬進攻漢中,王平當時手中兵力只有三萬,手下將領們建議放棄關隘,等待涪城的援軍到來。王平卻是認為,不能放棄關隘,否則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應該據守,等待援軍到來。

按照王平的部署,結果,正如他所料,魏軍難以前行,援軍到來,魏軍被擊退。

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因病世,他的兒子子王訓繼承了爵位。

當時蜀國王平地位不低,聲望很高。

時人稱之為 :“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

王平在漢中,抵禦曹魏,馬忠在南中,抵禦南蠻,鄧芝在永安,抵禦東吳,三人成為蜀漢邊境平安的保障,因而有著“平安三侯”的稱呼。

王平因為從小在軍隊中長大,文化水平很低,認識的字很少,寫都不會寫,但是由他口述,他人代寫的書籍,還是很有條理的。而且他讓人讀史書,自己旁聽,基本上能夠明白其中大義,更能說出個一二。

王平為人較為端莊嚴肅,從不和人開玩笑,他遵守法度,極為嚴苛,但就是有一點不足,性情較為狹隘多疑,為人自輕。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王平是蜀漢後期功不可沒的一員大將,事實上也是諸葛亮第一軍事接班人,姜維還得排在他的後面。

街亭之戰顯身手,成為諸葛亮倚重的大將

王平是在漢中之戰時與徐晃不和而投降劉備的。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王平隨馬謖守衛街亭,阻擋魏軍的援軍。馬謖舍水上山,王平苦勸無果,只好請求帶著本部兵馬駐紮在山下。魏軍主帥張郃到街亭後,立即派兵切斷蜀軍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圍困于山上,然後縱火燒山。蜀軍飢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張郃命令乘勢進攻,結果蜀軍大敗,街亭失守。

面對漫山遍野的魏軍,王平鎮定自若,指揮著本部僅有的一千多人虛張聲勢斷後,竟然讓張郃這位魏國名將遲疑不決、不敢來攻。於是王平收拾敗軍徐徐而退,避免了全軍覆滅。而後王平將散落在街亭周邊的士卒收攏,將此戰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街亭失守導致蜀軍全盤皆輸,諸葛亮只得忍痛退兵,為正軍紀將馬謖斬首,又自貶三級。而王平因在街亭之戰中的不俗表現,被拜為參軍,統領王牌部隊無當飛軍,進位計寇將軍,封亭侯。

守南圍獨戰張郃而不敗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發動北伐戰爭,在擊敗郭淮、費耀後,諸葛亮趁機搶割了上邽的麥子,然後退守滷城。此時王平奉命駐守南圍,司馬懿派遣張郃進攻南圍。

王平與張郃再次在戰爭相遇,進行了你死我活的戰鬥。雖然張郃兵力佔有明顯的優勢,但王平跟上次街亭一樣十分鎮靜,指揮守城軍民打退了魏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張郃見南圍無法攻下,只得退兵。

武侯遺命重用王平,王平守護漢中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建興十二年(234年),蜀軍再次北伐。八月,諸葛亮因病,對楊儀吩咐道:"王平、廖化等皆為忠義之士,久經戰場,多負勤勞,堪可重用。"不久,諸葛亮病逝,蜀軍緩緩退兵。

魏延卻在軍中作亂,王平率部驅散了魏延手下的士兵,魏延見大勢已去只得逃走,後被殺死。

此後王平隨車騎將軍吳懿駐守漢中,吳懿死後督漢中直到去世(248年)。

駐守漢中期間,王平深得諸葛亮在世時的教誨,依法而治郡,將漢中管理的井然有序,商貿繁榮,男女布野,農谷棲畝。

蜀延熙七年(244年),魏帝命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從洛口進攻漢中,當時漢中守軍不滿三萬,蜀軍頓時亂作一團,將領將都不主張出戰,只有王平力排眾議,提出了防禦計劃,並主動出擊佔據興勢山,最終擊退了魏軍,讓漢中轉危為安。


實史求是


王平原是曹操帳下的一位代理校尉。也不知道為什麼王平這位日後位列蜀漢“平安三侯”之一的大將,居然被擅長識才用才的曹操給忽略掉了。所以在曹操麾下效命之時,王平並沒有受到重用,可謂是鬱郁不得志。也就是如此在219年曹劉漢中之戰的時候,渴望建功立業的王平眼見在曹操這裡已無出頭之日,就索性投降了劉備。



當然初到劉備的陣營,又乃是降臣,所以劉備斷然不會給他一個重要的位置,也就只給了他一個牙門將、裨將軍的職務。而且說實在的,此時的劉備完全就是兵強馬壯的主,麾下雲集了張飛、關羽、黃忠、馬超、趙雲等一批一流武將,重要位置無論如何也輪不到王平來坐。



也就是如此,在“街亭之戰”之前,王平並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官職也一直都是在裨將軍這個位置上。直到公元228年,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才真正受到重視。在這一年,王平因在馬謖遭遇街亭之敗的時候,憑藉著手中千名兵士故佈疑陣,讓進攻街亭的魏國大將張郃不敢再進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讓諸葛亮的大軍免遭受到更大的損失。



從這一戰之後,因王平在此戰表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於是開始被諸葛亮作為重點的培養對象。也就是在這一年,王平被拜為參軍,並負責統領無當飛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自此之後,王平成為蜀漢軍隊中最主要的一位將領,是為“中流砥柱”。



公元231年,諸葛亮兵圍祁山,王平奉命鎮守南圍。而在這裡王平成功阻止了魏國大將張郃對於南圍的覬覦之心,從而在側面保證了諸葛亮大軍的安全。公元234年,王平瓦解了魏延的叛亂,之後魏延兵敗被殺。同年,因功被升任為安漢將軍,並協助吳懿駐守漢中,兼任漢中太守。



公元237年,王平鎮守漢中頗有功績,被進封為安漢侯。再加上吳懿的病逝,王平被就地任命為漢中都督,負責漢中的一切事務。公元238年,因蜀國欲聯合吳國攻打魏國,漢中一應事務歸尚書令蔣琬管轄,王平被蔣琬召到大司馬府,任前護軍。



公元243年,因蔣琬病重,漢中的控制權重回王平的手中,同時王平被晉升為鎮北大將軍。而就是在重新掌控漢中的次年,一件大事讓王平得以名流青史。公元244年魏國曹爽專權,曹爽為了能讓眾人信服於他。於是就親率十餘萬步騎大軍進攻漢中,而此時蜀國在漢中的兵力只有不到3萬。



因此在漢中的蜀將都勸阻王平“今力不足以拒敵,聽當固守漢、樂二城,遇賊令入,比爾間,涪軍足得救關”,大意就是“我們的兵力不足以阻擋魏軍,應該放棄關隘,集中所有的兵力固守漢、樂二城,然後等待援軍的到來”。

但是王平並沒有聽他們的,因為他知道一旦放棄這些關隘,那數十萬曹軍就可長驅直入。到時候即使曹軍不進攻,圍也圍死他們了,而且即使能夠驅趕曹軍出漢中,但是那些關隘曹軍不見得為放棄,如果這樣必成大患。再加上援軍遠在離漢中一千餘里的涪城,等到他們來的時候,恐怕整個漢中都被佔了。



所以基於此,王平就與眾將說到“不然。漢中去涪垂千里。賊若得關,便為禍也。今宜先遣劉護軍、杜參軍據興勢,平為後拒;若賊分向黃金,平率千人下自臨之,比爾間,涪軍行至,此計之上也。”,意思就是“不應該固守待援,應該先由劉護、杜參守住魏軍必經之地興勢,然後我為後應。這樣如果魏軍分兵進攻黃金城我就可以親自率兵援救,而一旦興勢守不住,我也可從中策應。這樣就可以牽制住魏軍,然後涪城的援兵可以有足夠時間過來。”



最終也就是在王平這樣的安排下,漢中三萬不到的軍隊就硬生生頂住了曹爽十餘萬大軍數日的進攻。最後等到涪城的援軍趕來之後,王平就與涪城的援軍一起擊潰了曹爽對於漢中的入侵。此戰最終讓王平名震天下,被譽為“當世名將”,同時蜀漢也開始流傳著“平安三侯”的故事。

自此一戰,魏國再不敢侵入漢中。漢中也在王平的打造下,變得更加的牢固,正所謂“虎臥北境,鍵閉劍門。”,當時蜀漢君臣都認為只要有王平在漢中一天,漢中可保無憂。但是正當王平功成名,欲為蜀漢再立不世之功的時候,可惜天不遂人願,在“漢中之戰”後的第四年,也就是在公元248年,王平因病去世。



而後隨著王平的去世,漢中的事務並交由胡濟接任。但胡濟這位漢中都督卻遠遠比不上王平,當年姜維北伐曹魏的時候,就是因為胡濟的貪生怕死,才導致姜維大軍被鄧艾擊潰。再這之後,曾經王平所制定的漢中防禦策略,被姜維改變,由原來“各圍戍內留重兵抵抗、禦敵漢中之外”的策略,變成了“誘敵深入,退守漢、樂二城,然後採用游擊戰搞垮魏軍,最終一擊必殺”的策略。



而就是這樣的策略,最終讓魏國的鐘會輕取漢中,並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試想,如果此時的王平還在,或許漢中就不會改變防禦策略,而漢中不改變策略,再加上王平的存在,鍾會絕不會那麼輕鬆的取得漢中。而漢中不失蜀漢則無憂矣,也就是如此或許蜀漢就能多活幾年啊!


澳古說歷史


蜀漢後期大將王平後來去了漢中;最終結局是在248年去世。

王平是在軍隊中長大的,不會寫字,認識的字也不多,大概10個左右。

東漢後期,不像現在軍隊中十分注重軍官的文化素養;那時候,只要能打勝仗就可以提拔當軍官。

但是,王平很有思想,他自己會主動學習。

王平叫人朗讀歷史書給他聽,聽過後,能夠明白主要意思;

王平根據聽過的歷史書,發表自己的看法,都符合書中主旨。

王平寫總結的時候,都是自己口述,讓別人代寫。他的每一篇戰後總結都有深刻道理,對戰爭取勝很有幫助。

正因為識字不多,所以,王平很謹慎,與別人交流談話從來不開玩笑,他擔心玩笑不當造成誤會。

王平最大的缺陷是輕視自己、自信不足。

最大的缺陷,也正是最大的優點:王平自信不足,所以思考很多;猜疑別人,所以,一旦信任誰、誰就是他心中的英雄、心中的偶像、心中的聖人。

王平降蜀後,最佩服諸葛亮,所以,王平的後半生就是受諸葛亮靈魂指揮而行動的,可以用三句話概括王平在蜀漢中的來龍去脈。

聽諸葛亮命令,嶄露頭角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因為王平很聽話,諸葛亮便帶上王平。

馬謖主動要求去守衛街亭,諸葛亮想起來劉備曾經說過:馬謖言過其實。

諸葛亮對馬謖很不放心,希望做事穩重的大將做馬謖的副將,王平願意。

諸葛亮一再交代王平:遇水紮營、失利佈陣疑兵。

馬謖太任性,認為自己在兵書中學了很多知識,尤其有一條記得很牢固:置之於死地而後生,是快速取勝的法寶。

馬謖率領軍隊來到街亭,找了一處遠離水源的山頭高地,打算安營紮寨。

先鋒王平覺得馬謖的做法,與諸葛亮的交代恰好是背道而馳。

王平不斷地、反覆地規勸馬謖,千萬不要在山上駐紮。

可是馬謖堅決不聽,最後把軍隊駐紮到山頭。

曹魏大將張郃率領大軍來到街亭,觀看地形地勢後,將馬謖駐紮地山頭牢牢包圍,尤其是徹底切斷水源。

因為王平一直對馬謖的佈陣耿耿於懷,蜀軍離心離德,即使馬謖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讓蜀軍齊心協力,反而導致蜀軍不戰自亂。

張郃對馬謖軍隊發起進攻,勢如破竹;馬謖軍隊潰不成軍,四散潰逃。

唯獨王平牢記諸葛亮的密令:失利佈陣疑軍。

王平將自己率領的1000多士兵佔據一處有利的位置,命令士兵大力擂鼓造勢。

張郃懷疑蜀軍有大的埋伏,故意誘敵,所以,不敢繼續進攻。

王平抓住戰機,以自己的軍隊為核心,把四散潰逃的蜀軍聚攏起來,並且順利回到諸葛亮軍前。

諸葛亮聽取敗將們的彙報,根據功過進行獎懲。

馬謖、張休、李盛等大將不聽丞相安排,全部斬首。

王平牢記諸葛亮的密令、謹遵諸葛亮的部署,雖然沒有扭轉大局,但是,減少了損失,而且能把2000士兵安全帶回軍營,應該獎賞。

諸葛亮拜封王平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職位晉升為討寇將軍、封亭侯。

第一次北伐後,王平是唯一獲得升遷的將軍,根本原因是王平聽諸葛亮的話。

扛諸葛亮大旗,穩定局勢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魏延被任命為前鋒。

進軍途中,諸葛亮病情越發沉重,秘密與長史楊儀等人,安排退軍事宜,諸葛亮特別安排魏延在最後壓陣。

諸葛亮交代:如果魏延不聽指揮,隨他自便。

諸葛亮死了,蜀軍不敢發喪。

楊儀等人準備退兵,並且安排魏延斷後壓陣。

魏延十分生氣。他覺得丞相死了,應該繼續進軍,因為還有我魏延,魏延有能力取得勝利。

魏延要求繼續北伐。

楊儀堅持按照諸葛亮的部署,繼續退兵。

魏延與楊儀意見衝突,兩人在軍中大吵大鬧。

大部分將士都跟隨楊儀不慌不忙後撤。

魏延帶領少數親信,快速感到楊儀大軍前面的南谷口,準備用武力攔截楊儀。

楊儀命令王平上前抵禦魏延。

王平心想,這是內訌,無論誰勝誰敗,對蜀軍都是致命的損傷。

王平知道,憑自己的能力、憑自己的威望,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

但在陣前,不聽從楊儀的命令,將會導致更大的內亂。

王平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打仗而讓魏延退卻。

王平想到了諸葛亮,他要扛起諸葛亮的大旗,使得一觸即發的大戰、扼殺在萌芽狀態。

王平打馬來到魏延軍前,大聲呵斥道:諸葛丞相剛走不遠,你們就敢胡作非為!快快回到大軍之中。

將士們聽到“諸葛丞相”,便紛紛從魏延身後離開,迴歸楊儀大軍之中。

魏延看看只有自己兒子等少數幾個人跟在身後,知道大勢已去,便逃回漢中。

楊儀命令馬岱追殺魏延。

在生死關頭,王平扛起諸葛亮的大旗,不僅保住了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穩定了諸葛亮剛死、即將動亂的蜀漢局勢。

王平憑此功勞,再次獲得升遷。王平被任命為漢中太守,並以安漢將軍的身份輔助吳懿鎮守漢中,不久,晉封為安漢侯。

王平成為蜀漢後期獨當一面的重要大將,並且正是王平,有延續了蜀漢江山。

用諸葛亮計策,延續江山

蔣琬任命王平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統領三萬漢軍鎮守漢中。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

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16萬魏軍進攻漢中。

面對5倍於自己的強敵,大將們都很驚恐,有人建議暫時放棄重要的隘口,單獨守衛城池,等援軍到來,再一起去把關隘強奪回來。

王平不同意他們這種冒險做法。

王平分析:援軍趕到漢中,需要行軍1200裡;魏軍佔據關隘,漢中就保不住了;漢中失守,蜀漢政權就會很快被消滅。

王平繼續分析:派遣劉護軍、杜參軍把守興勢;我率軍作為後盾。我的軍隊機動靈活、根據形勢需要可攻可守。在這段時間中,魏軍進攻不會太順。

王平說:在我們抵擋不住的時候,援軍正好趕到,前後夾擊,可以打敗魏軍。

王平的這次作戰風格,完全繼承了諸葛亮的作風:佈陣疑兵、穩中求勝!

前軍在興勢守衛期間,王平的軍隊在後方運行,讓魏軍看到,蜀軍好像有大軍埋伏。

魏軍當然不敢急功冒進。

王平率領的蜀軍,終於贏得了寶貴的後援時間。

按照王平的計策,魏軍正在猶猶豫豫的時候,蜀軍的增援部隊接連不斷趕到興勢。

受到不同方向進攻的魏軍,很快被打敗,狼狽逃回。

後來還有反例,驗證了王平完全正確。

王平已經掌握了諸葛亮軍事思想的精髓,即使諸葛亮在世,也只能使用這樣的計策。

興勢大捷勝利後,蜀漢政權繼續存活19年。

王平用上了諸葛亮的計謀,延續了劉家的蜀漢江山。

248年,王平年老去世,他的兒子王訓繼承爵位。

王平一生平穩、謹慎、善學,獲得了圓滿的結局。


岳飛的飛


蜀漢前期人才濟濟,將星雲集,但隨著五虎上將的相繼去世,魏延的叛離,能夠獨擋一面的大將已經不多了,王平算是其中較為傑出的一位。


王平原屬曹操陣營,初時只是一個小小的代理校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來奪漢中,黃忠於定軍山斬殺曹操手下大將夏侯淵,王平隨曹操率大軍來爭漢中,被劉備擊敗,王平投降劉備,初任牙門將,裨將軍,此時正是蜀漢人才最盛的時候,因此王平尚沒有顯示出他的才能。



在《三國演義》裡面王平的出場可謂是一鳴驚人,在“失街亭”這一章節中,諸葛亮把守街亭這一重任交給馬謖,又以沉穩有度的王平為先鋒協助馬謖,馬謖不聽王平苦勸,舍水上山,結果被魏將張郃斷絕水源,蜀軍隨後遭到大敗,街亭落於魏軍之手,導致諸葛亮此次北伐功歸一簣。不過,王平在此役,卻依然帶著千餘士兵全身而退,使蜀軍減少了損失,由此可見王平並非匹夫之勇,而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將才。

此後諸葛亮數次北伐王平幾乎都隨軍在側聽候調遣,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途中病逝於五丈原,王平引兵進攻作亂的魏延,對協從叛亂的士兵曉以利害,順利瓦解了從亂的士兵,魏延大敗,最後被馬岱斬殺。



魏延死後,王平擔當起鎮守漢中的重任。蜀漢延熙六年(243年),被召回成都的王平被再一次委以重任,晉封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繼續統領漢中抵禦魏軍。

延熙七年(244年),魏明帝曹睿命宗室曹爽率領步騎十餘萬進攻漢中,當時漢中守軍不到三萬,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諸將都面有懼色,唯有王平沉著應對,積極佈防,派人據守陽平關,在涪城諸軍及成都援軍的合力抵禦下,魏軍被擊退,王平有勇有謀,雖大字不識,卻經常出奇策以絕魏軍。




蜀漢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病逝於成都,其子王訓繼承他的安漢侯爵位。當時馬忠在南中,防備南蠻;鄧芝駐守永安,防備東吳;王平在漢中,防備曹魏;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漢領土的平安,三人因此也被稱為“平安三侯”,是蜀漢中後期安漢興國的重要將領。


大國布衣


王平在前期表現一般,在後期才開始有存在感。而且王平最開始並不是蜀漢的大將,他是曹操麾下的一名大將,後來曹操被劉備打敗了之後,他作為曹操的一名手下,然後投降到劉備這邊。面對投降的士兵,人手本來就不足的劉備肯定不能無動於衷,所以還是很愉快的接納了他,給了他一個牙門將的職位,但是其實還是不受重視。

畢竟在劉備的麾下,還有關於關羽、張飛這兩枚猛將,即使除了這兩位以外,比上其他人,王平也不夠本事,所以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大家對王平都不是很重視。而當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始了北伐,王平才,迎來了重視,但是還是作為一名副將。在一次戰鬥中,馬稷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命令,結果犯下大錯,導致戰鬥失敗,被諸葛亮斬首,而王平則表現的比較突出,所以提拔被封為參軍,這時候王平的表演才開始。

這時候王平一起勢就越發不可收拾,屢次立下戰功,越發被諸葛亮重視,最後諸葛亮還封他為侯。可以看出來,王平是多麼的厲害,這時候關羽已經死了。不然的話,說不定還沒有王平的出頭之地,王平能夠取得成功,可以說是時勢造英雄。隨後,王平一直跟隨著諸葛亮,為蜀國印下了汗馬功勞,只是後來諸葛亮生病去世,不然後來說不定還能再立下一番功勞。

雖然諸葛亮去世了,但王平並沒有放棄抵抗,依然堅守在崗位上,只憑3萬大軍就曾經成功擊退了曹魏的10萬大軍。此後多年擔任防衛工作,一直到英雄遲暮,也一直將蜀國的防禦工作做得很好。後來他年齡大了,沒能熬得住疾病,去世了。但總體來說,他還是得到了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比其他戰死沙場的將士要強很多,死後他的職位也由他的兒子接替了。後來一直還幹得不錯。


侃談古今


馬謖在街亭之戰中,由於戰術安排失誤,蜀軍大敗,本人也因此變得聲名狼藉,最後落得個被斬的命運。不過,街亭之戰,蜀軍也並不是全無收穫。有一個人,卻在這場大戰中脫穎而出,揚名後世。這個人就是王平。

(王平劇照)

之所以說王平在街亭之戰中脫穎而出,是因為他這場大戰有兩個重要的亮點:

一是當馬謖佈陣在山上的時候,王平反覆提醒馬謖,這樣佈陣是不好的,萬一被魏軍斷了水源,蜀軍就不戰自潰了。但是馬謖不聽。結果正和王平預料到的一樣,魏國果然先斷蜀軍水源,在蜀軍中製造慌亂,最後蜀軍因此落敗。

二是蜀軍大敗,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可以稱得上全軍覆滅的時候,王平卻帶著他手下一千多人,毫髮無損地回到蜀軍大本營。他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在蜀軍慌亂潰敗的時候,他讓士兵鳴響戰鼓設疑兵。魏將張頜以為有埋伏,不敢貿然進攻,這給王平留下了機會,王平得以安全撤退。

王平遇事冷靜,同於精於謀略。說起來,這樣的人,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蜀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後期無大將。既然如此,為什麼諸葛亮不拜王平為大將,至少讓他當一個先鋒將領,在北伐戰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呢?

當然了,也不能說諸葛亮不重視王平。街亭之戰後,王平因為表現優秀,被諸葛亮拜為參軍,讓他統領無當飛軍。無當飛軍是由南方少數民族士兵組成的一支軍隊,彪悍無比,也算是蜀軍中的一支勁旅。不過在整個諸葛亮北伐期間,王平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沒有突出的表現,也說明王平並沒有被委以重任,沒有更多表現的機會。

(諸葛亮劇照)

諸葛亮去世後,王平先是被封為後典軍、安漢將軍,輔佐劉備大舅哥吳懿鎮守漢中。後來,吳懿去世後,王平終於得以獨自守護漢中。也就是說,王平並沒有被安排到前線去打仗,只是起到一個防守的作用。

當然了,在防守方面他還是比較稱職的。後來,魏國曹爽上臺,想要和司馬懿爭奪權力,率領十萬大軍前來進攻漢中。王平當時只有三萬人,不過他處置得當,守住了漢中,最後安全等到費禕帶著大軍前來救援,解除了漢中之圍。

此後,在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便這樣安然(當然也可以說“黯然”)地去世了。

總之,王平的一生,顯得有些平淡,似乎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大作用。那麼,王平為什麼沒能發揮這樣的作用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王平出生不夠正。

王平本來是魏軍將領,在跟隨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被劉備俘虜。這樣一來,他就成了蜀軍將領。他這樣一個出生,讓蜀國不敢給予他更大的信任。如果給予了更大的信任,萬一他和魏國發生眉來眼去的事情,對蜀國來說,是災難性的。

(曹操劇照)

二是王平文化素養差。

王平不識字,也沒讀過什麼兵書、歷史書之類。他在打仗上所使用的那些計謀,對戰場形勢的判斷,都是出於一種直覺。儘管王平的大都是對的。但是,光憑直覺打仗,那是很危險的。再說了,一個不識字的主帥,連軍書都讀不了,連奏章都不會寫,他怎麼指揮打仗呢。

三是王平性格有缺陷。

在《三國志》中,陳壽曾評價王平,說他“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說的是王平性格狹隘,不信任別人,同時又經常自輕自賤。

王平這樣的性格,確實不是一個大將的風度。事實上,雖然在街亭之戰中,王平一戰成名,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王平當時確實犯了“性狹侵疑”的毛病,就是他沒有嚴格執行馬謖的策略。馬謖在山上列陣的方式,確實有“不近水源”的毛病。但是,同時也說明,馬謖這是在搞“背水一戰”,是想置之死地而後生。這種情況下,執行力是非常重要的。作為副帥的王平缺乏執行力,可以說,也是馬謖最終沒能打勝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平不信任別人,但同時他又“為人自輕”,那就缺乏一種敢作敢為的作風了。這樣的一個人,確實也不太適合在更重要的崗位上工作。

總之,出生、學識、性格三樣缺陷,便限制了王平取得更大的成就。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王平在蜀漢後期是當之無愧的一員大將,筆者個人認為王平的能力是僅次於魏延的,魏延死後王平可以說是撐起了蜀漢軍事的大梁。大家對王平這個歷史人物的認知大多都來自於《三國演義》,演義中的情景是當時魏延造反,王平訓斥魏延並且和魏延交戰,之後魏延被馬岱所斬殺。之後就沒有王平出現過了,之後的王平去了哪裡?都做了什麼事情,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的疑問,在這裡筆者在參考了正史之後,把這個疑問為大家做出正確的解答。

┃先簡單瞭解一下王平的生平履歷

王平字子均,籍貫益州,巴西宕渠人,因為小時候養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後來姓回本來的王姓。在建安二十年的時候由於劉備進攻巴西,王平就跟著巴西的太守杜濩還有樸胡一起去了洛陽,被封為一個校尉。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曹操派出的大將夏侯淵被黃忠在定軍山這個地方打敗,夏侯淵也被斬首,王平就跟隨著曹操來到了漢中和劉備決戰,後來王平就投降了劉備(筆者認為王平投降劉備的原因是王平的老家在益州,跟隨劉備的好處多一點)。

┃武侯首次北伐,諸將皆罰唯王平受封

演義中的王平曾經跟隨諸葛亮南征孟獲,但是史料中並未記載,所以在這裡就不提南征孟獲的事情了,王平建立功勳是在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的時候,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馬謖失街亭的具體經過,在演義和正史中都是沒有太大的出入,王平在這個歷史事件當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就是諫言馬謖不要再山上紮營,應該聽從武侯的布軍計劃,但是馬謖根本不聽王平的建議,結果就是馬謖被張郃打敗。王平用了張飛曾經用過的疑兵之計,帶著自己的千餘人的部隊敲鑼打鼓製造聲勢,嚇得張郃以為有伏兵不敢貿然進攻,減少了街亭失利的後果。街亭的失敗,諸葛亮從上到下都處罰了一遍,包括諸葛亮自己都處罰了,趙雲沒有一點失誤也被處罰,其餘諸將就更不用說了。唯獨王平一個人受到了封賞,封王平為參軍,討寇將軍,封亭侯。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派遣王平守衛南圍,司馬懿派張郃進攻南圍,因為王平的堅守不出,張郃沒有取得任何的戰果。從這些可以看出王平是一個很沉穩的將領,在演義中扮演王平的形象,也給人一種很沉穩的感覺。

┃斥責魏延熄滅蜀漢內部的混亂

又要提到了魏延謀反案,魏延到底是否要謀反在我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在這裡就不再贅述就只說王平。在《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在諸葛亮死後,主要是因為魏延和楊儀兩人相互掐架,都給對方穿小鞋相互告狀,但是朝廷相信了楊儀懷疑了魏延,楊儀就命令王平抵擋魏延,王平在見到魏延之後馬上就斥責魏延,《三國志·魏延傳》中是這樣記載的:

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

現在的翻譯就是:諸葛亮這個明公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怎麼可以做出這樣事情呢?魏延的部下知道是魏延不佔理就都跑了,後來楊儀派馬岱斬殺了魏延。在《三國志·王平傳》的記載是魏延作亂,後來魏延失敗都是王平的功勞,其實王平也就是說了一句公道話。魏延也是真的不像話,諸葛亮剛死就在內部和楊儀搞事,不是想著內部團結一致對外,只能說魏延死的有點冤枉,但是事端是魏延先挑起來的。

┃官居封疆大吏鎮守漢中,承蜀漢平安三侯美譽

演義中的王平在魏延死後是沒有多少記載的,但在《三國志·王平傳》能找到很多王平之後的故事。234年王平輔助吳懿守衛漢中兼任漢中太守,237年又接替吳懿總督漢中,後來蔣琬病重索性就把漢中的事務統統的交給了王平處理,王平成了蜀漢北方漢中地區的封疆大吏。王平後來在漢中地方曹爽的進攻,沉穩冷靜的等待涪城費禕的援軍抵達,從而擊退了魏軍,整個戰鬥過程和王平之前的作戰計劃是一致的。當時馬忠在南中防備南蠻,鄧芝在永安防備東吳,王平在漢中防備曹魏,他們三個人保衛者蜀漢政權的安全,當時被世人稱為平安三侯被記述了下來。

┃王平的軼事和最後的結局

王平是少數民族的人,就是現在我們稱之為土家族的,對於漢字的認知和書寫王平是一竅不通的,認識的漢字不超過十個,他想寫什麼文章之類的都是他口述讓別人代筆,讓別人朗讀史記和漢書給他聽,他很能明白其中的含義所在,論述說的頭頭是道。王平有優點也有缺點,王平過於自律,從來不和別人開玩笑,端正的坐著能坐一天,但是他的性格上優點缺陷,就是極度的不自信,由於自己是一個降將沒有靠山,也不能讀書寫字可能被人鄙視,以至於王平謙虛到了妄自菲薄的地步,這樣對於自身來說有有損害的事情,在這裡筆者很為王平感到惋惜和遺憾。《三國志·王平傳》中記載:

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其所識不過十字,而口授作書,皆有意理。使人讀史、漢諸紀傳,聽之,備知其大義,往往論說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戲謔,從朝至夕,端坐徹日,懷無武將之體,然性狹侵疑,為人自輕,以此為損焉。

英雄莫問出處,韜略何須識丁。這是後人對王平一生的評價。

王平的結局是很平淡的,在延熙十一年(248年)王平去世了,他的兒子王訓繼承了他的爵位。王平墓在於現在的四川省南充市永安鄉境內(演義中在孔明去世以後,蔣琬推薦王平到永安防衛吳國),現在是國家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