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網絡造出來的“年貨節”是網上促銷活動的春節前最後一波熱。剁手族們又把那些喜歡卻不知道用得著用不著的東西以年貨的名義掃了一輪,有點兒心滿意足的等待著長假的到來。


在沒有網絡的時候,人們也同樣置辦年貨,從臘月開始,就已經是進入了“過節”的節奏了。倒是和今天一樣的買買買,不過與刷手機等快遞上門不同的是,各種活動,年味、儀式感都是滿滿的。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01

趕集必須去


“閨女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緊忙就到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滿街走,見面發財全都有。”這首北方自古就流傳的兒歌中,就描述了春節前要備的那些年貨。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一年到頭就盼著這個春節,忙了一整年,也就這幾天可以停下來歇歇,享受家庭的溫暖,所以這幾天的東西就一定要備齊了。當我們“年貨節”熬夜零點刷機瘋搶的時候,古人們,從臘月開始,就有條不紊的悠悠然依照習俗置辦著一年裡最重要節日的年貨了。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現在除了網上虛擬的年貨節,各地都會組織的的年貨大賣場更有古風。


唐宋時期出現的趕集與趕會是民間貿易的主要形式。選定一個日子,大夥集中到一個地點買賣東西。趕集有一定的日期,叫集期,有一月一集、半月一集、十二日一集、十日一集、三五日一集。到了春節前,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趕年集”。這一天比以往任何的集都要熱鬧,一般在舊曆新年前臘月二十五前後,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裡,這一個集就會趕上三四天都還有人。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02

忙年大采購


春節的籌備階段稱作“忙年”。春節時吃吃喝喝,玩玩樂樂,準備過節時的忙活是跑不了的。


打掃衛生,是必須的,要乾乾淨淨的過節。

準備各種吃食,更是必須的。所有的溫暖和快樂,都要從吃開始。依習俗,從除夕到正月裡,一般不大動煙火,基本上是吃年前準備好的食物,表示生活富足,連年有餘。敲黑板:還要買各種過節的年貨。這些年貨可不是以年貨的名義買的那些可有可無,都是過節必備。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紅紙、神馬、香燭、點心、糖果、皇曆、灶王爺、玩具等等,還要給小孩兒買新衣、鞭炮等等等等。總之,神明需要的,凡人需要的,都要周到的準備妥當。宋代《東京夢華錄·十二月》中就記載了汴京人民辦年貨的場景:


“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及財門鈍驢、回頭鹿馬、天行帖子。賣幹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


這些過節必備,估計一次性是賣不完的,所以,過節的籌備期需要相當的時間長度。


過了臘八,人們爭先到香燭鋪訂購祭天用的“香斗”和“子午香”,敬神用的“大雙包”“小雙包”,祭祖用的藏香、檀香和芸香。除夕夜祭祀所用的“蜜供”、五色乾果、門神、年畫、桃符、蠟燭、金銀紙及其他各種器用。每年一入臘月,街頭巷尾年貨堆積如山。同時,賣年畫、剪紙的小販也在大街小巷出現。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03

年貨樣樣有


《清嘉錄》專門記載了蘇州臘月的街市:“年夜以來,市肆置南北雜貨,備居民歲晚人事之需,俗稱‘六十日頭店’。熟食鋪、豚蹄雞鴨,較常貨買有加,紙馬香燭鋪預印路頭財馬、紙糊元寶緞匹、多澆巨蠟、束名香。街坊吟賣篝鐙鐙草、掛錠灶牌灶簾,及簞瓢箕帚竹筐、磁器缶器、鮮魚果蔬諸品不絕。鍛磨磨刀殺雞諸色之人,亦應時而出,喧於城市。酒肆藥鋪,各以酒糟、蒼朮、闢瘟丹之屬,饋於主顧家,總謂之‘年市’”。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像這樣熱熱鬧鬧的辦年貨場景,在文獻中的記載還有很多。例如清朝《京都風俗志》裡記載:


“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星羅棋佈,如桌几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畫幅者。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買麻秸、栢枝、米麵、菜蔬,果品、酒肉,雞魚,凡食用之物,置辦一新,以預過年……”


除常規的食物、祭祀用品等,一些書香大戶裡還會買些高雅的東西,在清朝沈太俟的《春明採風志》中就記載:


“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鞬毛、口琴、紙牌、拈圓棋、升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買辦一切,謂之忙年。”


04

乾隆爺趕集


要想知道這古代辦年貨有多火,乾隆爺來告訴你!

皇帝常年住在紫禁城,要真正出個門著實不容易。所謂的微服私訪,那只是小說中的橋段。對於民間“忙年”,當皇帝的非常向往。出不了門,那反向思維,把民間的集市搬回來。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清代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中,為我們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圓明園為討皇室喜歡專門建出來的年貨大街。


“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每歲賜諸臣觀劇於此。高廟時,每新歲園中設有買賣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


古玩店、估衣鋪、茶坊、飯館等,一切宮外日常生活應用之物,應有盡有。有些可能根本沒有鋪面,只是沿街設攤或在街上流動叫賣,甚至提籃賣瓜子的小販都有,可謂五花八門,熱鬧喧騰,估計跟今天的商業中心也是不相上下。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清 王致誠 《萬樹園賜宴圖》


在這裡,太監充任店員,各種貨物由崇文門監督在外城各店肆中採辦進來,造冊記價,賣出去的貨物,照值還價給原店主;未賣掉的存貨,則物歸原主。春節開園,皇帝下諭,準滿漢各大臣進園遊戲。這裡的購物者多為皇親國戚,買賣街中人來人往,生意熱鬧,有時甚至競相搶購。這做戲的也做得夠專業了。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05

土豪有進貢


對於豪門大戶或者說皇宮來說,年貨除了買,基本上都是進貢。而且皇宮裡或者說有錢人家要買的年貨,肯定都要專門產出某物的地方來進貢或者採辦,像布匹、幹散雜貨等,節慶專用品有時還會通過水陸驛道運到皇宮。


除夕 | 忙忙忙,買買買,瞧瞧古人的“年貨節”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


“寧國府除夕祭宗祠,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寫道:臨年已近,黑山村烏莊頭來了,他送上來的稟貼和賬目中,就有大鹿三十隻,獐子五十隻,狍子三十隻,野豬二十個,野羊二十個,青羊二十個,特別鱘鰉魚二百個,野雞野貓各二百對,熊掌二十對,鹿筋二十斤,海參五十斤,鹿舌五十條;孝敬哥兒玩意兒:活鹿兩對,白兔四對,黑兔四對。”


這麼多山珍野味,平常人家恐怕是買不起。但是不管家裡富裕還是貧窮,都要在過年這幾天吃點好的,弄點新的,因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辭舊迎新”所代表的含義是十分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