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遵義新蒲人孫林: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現在,我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了,我還開了兩間店。”看著店裡來來往往的顧客,新蒲新區松源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孫林有些難以壓抑心中的那份激動和喜悅。

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過程中,2017年12月31日,孫林一家從永樂鎮工農村搬遷到了新中街道松源社區,從此便開啟了孫林一家的幸福新生活。

孫林有四個孩子,剛搬遷到松源社區那年,大女兒剛上大學,小兒子正在讀小學5年級。“為了供孩子上學,那一年我和妻子還是外出打工了,把老人和孩子留在了新家裡。”孫林說,當時看到松源社區裡漂亮的樓房,一家人總算有了個溫暖的家,也就安心地出去打工了。

易地扶貧搬遷不是簡單的“挪窮窩”,而是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激發搬遷群眾自身發展動力和發展需求,實現搬遷“換窮業”“去窮根”的目的。

遵義新蒲人孫林: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從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新蒲新區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後續保障服務工作中持續發力。“一對一”幫扶促安居、“一戶一就業”扶持保穩定、醫療保障安民心、子女就學有保障、社區服務聚民心的“五大舉措”得到全面實施,“就業、就學、就醫、購物、辦事、文娛、學習、健身、存取款”的“九個不出院”政策相繼出臺,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九個不出院”政策在實施之前,社區工作人員到搬遷群眾家裡去做摸底和動員工作,告訴他們如果有想要創業的群眾,也可以在社區開店鋪,還有相關政策補助。得知消息後,孫林向社區提出了想要開設店鋪的申請。“對於我來說,能在這裡開個店,是在新家發展的一個機會。”孫林告訴記者,由於有政策的扶持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他的店很快就開起來了。

遵義新蒲人孫林: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開始的時候基本上是沒有生意的,我就開始思考,我們小區缺什麼?需要什麼?後來我就慢慢地改成了做副食。”凡事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此前,孫林還做過手工畫、賣過螺螄粉,但都失敗了。

“政府給了我們這麼好的一個平臺,這麼努力地幫助我們搬遷群眾,我就應該更加努力地工作,實現自己的價值。”功夫不負有心人,現在,孫林已經有了兩個店鋪,每個店每月的收入都在5000—6000元錢左右,一家人的生計問題得到了解決。“一家人能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事做,我的夢想也就實現了。”

遵義新蒲人孫林: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相對於孫林的生意路,孫林孩子們的求學路就容易多了。在松源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和當地群眾子女一樣,享有“就近入學”的“特權”。按照“就近入學”原則,松源社區2019年解決226名適學兒童的入學問題,其中,幼兒園30名、小學125名、初中71名。

“孩子們上學方便了,他們學習起來就更加安心了。” 孫林說,現在小的兩個孩子都在遵義市第四十二中上學,離家只有幾分鐘的車程,走路也不到半個小時,孩子們對新學校喜歡得不得了。

遵義新蒲人孫林: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今天社區醫院的醫生打來電話,叫我抽空去測量一下血壓。”看見兒子孫林和兒媳婦回來了,剛忙活完的孫登全老人就朝店鋪隔壁的社區衛生院走去。“我有點高血壓,每個月都要到社區醫院測量血壓。有時候我忘記了,醫生就會準時給我打電話叫我去。有時候還到我家裡來為我看病呢!”說起現在的醫療條件和醫生的服務態度,孫登全老人連連點贊。

現在,孫林一家人已經完全融入了新生活,他們在新的生活環境裡繼續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微新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