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年漸漸失去年味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什麼?

菲菜阮六


在哈爾濱農村過了18個年 那時候的年就是房頂上的凍梨 剛炒熟的瓜子 一套新衣服或者一雙新棉鞋 以及各種小洋鞭(懂的不解釋)但是那時候壓歲錢都是幾毛 拜年的時候遇到長輩就是各種磕頭 大冬天的腦門子上都是雪 成年了在山東煙臺過了幾次年 煙臺這邊初幾去拜誰是有規定的 初一大多拜長輩 初二拜姑姑 初三拜丈人 有點針對性 比較人性化 北京過了幾次年 因為不是北京人 所有沒有歸屬感 也沒有年的感覺 最多就是幾個朋友聚一起喝酒侃大山 成都過了一次年 印象最深的就是年三十吃完早飯我就準備好包餃子了 後來才知道原來成都過年不吃餃子吃湯圓(原諒我孤陋寡吃)廣州過了幾次年 個人認為最有特色的就是廣州的年 所有做家長的每人跨一個包 裡面幾十幾百個紅包 看見親友家的小孩子每人派兩個 裡面錢不多 五塊十塊 直系親屬的就會多一點 所有人都是流通那千八百塊錢的紅包 年三十一大家人團聚 初一吃齋 初二女兒回門 最重要的是過年宵 誰家請到的人越多誰家就會越旺 這個有意思 總的來說南方過年比較務實 紅包就是個意思而已 北方比較重人情 紅包很大 一喝酒就是一天 而且北方人喜歡串門 到誰家都能喝一天 南方人喜歡各過各的 你別來我家 我也不去你家的這種 以上言論只代表個人觀點 沒有地域攻擊 也不代表全部地區 歡迎全國的朋友互相交流


李朝陽59681492


因為現在過年最開心的那個人不是你了,所以覺得沒有年味了!當然這也是其中之一!歸根結底我總結了一下:

現在的物價上漲,其實我們大家的收入根本都沒有跟上節奏,回一趟家過年真的很費錢,不是說錢比親人重要,這是事實吧、那我來說吧,從河南迴重慶一趟下來,我家5口,開車回家路費,油費,生活,住宿,還有孝敬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人情往來,最少也要2萬起步了,這都是省吃簡用下來的,這是其中之一!

其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再是小時候一起生活的狀態了,無憂無慮的,現在大部分人都要考慮自己的生活質量,還有各種行業的不同,造成每個人回家的時間段也會不同,你回來了他走了,總是聚不到一起,沒有人群哪有年味,

其三,攀比,大家都很忙的,都在為了自己的前途奔波,再說了過年回家都成了攀比大會了,各自都在炫耀自己的經歷,而且目前城市都是小區為主,關上門誰不認識誰,老家都是些老人兒童們,老人根本沒有這些精力!

綜上所述,不是沒有年味了、是我們沒有人情味兒了!



莽撞人622


沒有了二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73年出生的我,生活在農村。小時候一個三千人的村子,在外面工作的人員,不到十個。

我們一家五口人單過,爺爺奶奶和叔叔生活。一年土裡刨食,年底也剩不下幾個點。只有過年,我和哥哥姐才買上一件新衣服。過年自己家殺豬,宰雞,年貨買的極少,鎮上唱大戲,村裡有秧歌隊!高敲隊。小子們放鞭,姑娘們頭上帶著🌸,滿世界跑!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村民們開始有少數人員外出掙錢謀生。(那時候還沒有‘’打工‘’一詞)

人員外出的越來越多,思想變了,農村人都跑進了大城市,就有了打工仔,農民工這個稱呼。

農村人,把過年看的不再重要。一心向錢看。

過年了,有的在外面,不再回家和父母團聚過大年,有的在城市安了家。年味一步步在農村和城市淡化!

就拿我來說吧,自己的一家人生活在市裡,母親和哥哥生活在農村。年前回去看望了母親,給了母親錢,吃完了中午吃飯,就回市裡了。沒有了兒時過年的想法。

現在過年只是一種例行公事,走個過場,沒有了年味。

現在天天吃好食品,和過年一個樣。

結果,過年就是一個節日,一個新年度的開始,再也沒有了兒時的盼望!


一杯仙


過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應該說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無論在哪座城市打拼,到了過年,絕大多數的人總會搶上一張回家的車票。

近幾年我們可以聽到越來越多的人說,年味沒有以前濃了,過年沒有氣氛了,越來越沒意思了。從我的實際體會來看,的確如此。

小時候很喜歡過年的一大原因是因為可以放鞭炮和煙花。臨近過年,爸爸帶著去買兩袋子煙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已經記不清從哪一年開始,我們家不放鞭炮了,不是因為環保,也不是因為安全,而是因為“感覺沒啥意思了”。

我覺得一句“感覺沒啥意思了”,基本概括了現在,尤其是年輕人,對過年的感覺。這也是漸漸失去年味的重要原因。

那為什麼“感覺沒啥意思了”呢?因為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只有過年可以吃到的東西,享受的快樂,現在在平時就唾手可得。

以前只有過年才吃餃子,現在想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吃;以前只有過年可以穿新衣服,現在幾個月不買衣服,很多小姐姐就覺得沒衣服穿了。我仔細思考了一下,很難再想到有什麼事情是隻可以在過年時候才能擁有而平時不可以擁有的(小孩可以拿到壓歲錢不算,因為我現在是屬於要發出壓歲錢的那一撥了)。所以,過年不再那麼稀有,既然不再稀有,也就沒有那麼重要,既然沒有那麼重要,那原來在過年時要做的各項準備工作就會逐漸被“嫌棄”為繁瑣,也正是因為太繁瑣,所以不由自主地被簡化,年味也就逐漸變淡。這麼看來年味的失去與人們怕煩有關,而這又顯然是人之天性。因此,在生活日漸向好的今天,傳統年味變淡,看似令人嘆息,實則必然。

這裡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既然過年對中國人是重要的,但現在年味又逐漸失去。那是不是要盡力挽回傳統年味,保留過去那一份對年味的繁瑣呢?我看不必!就好像元曲在中國文化史上那麼燦爛,在它轟然倒下之後,我們沒有必要為元曲的消亡扼腕嘆息,因為在元曲之後,新的戲曲和藝術形式會生長出來,其取代元曲的地位而絲毫不影響元曲的歷史地位一樣。每個時代有屬於這個時代的文化記憶,沒有一種文化記憶能夠經久不衰。中華文明能屹立數千年而不滅的原因不是因為先秦文化一以貫之,而是多次新文化和新思想的融入。餘秋雨對文化的定義是“文化是一種形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我深以為然。不同時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各不相同,年味淡正說明我們生活在時代的快速變遷中,所以,需要的不是嘆息,而是積極的去融入。既然覺得一如既往的過年方式越來越沒意思了,那就去嘗試新的方式。出國旅行過年可以,用完成一項對自己的挑戰來過年也可以,“過年”對中國的意義是辭舊迎新,是一種對自己的激勵,只要你覺得有意思,就都可以。

當然啦,對於一直在外打拼,很少回家的年輕人,還是要考慮父母的感受,在團圓的基礎上過出新年。雖然現在才十二月份,但是相信大家已經在規劃即將到來的新年該怎麼過了吧?希望每個人,每個家庭,都能過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新年。這其實是對過年文化的創造,而不是對過年傳統的遺忘。





沫之雨兒


中國年是以陰曆計算,從古至今延續下來的。隨著國家的不斷改革開放富強,過年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究其原因我大致總結這些:

五十、六十年代的人都有記憶,那時國民總產值低物質匱乏,人們生活條件差,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憑各種票證供應。

每個家庭上有老下有幾個小,家家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平時的飯桌上主食是玉米麵、高粱米,副食幾乎沒有肉,油都很少,只有過春節能供給多點。

春節是全家大人孩子歡天喜地最高興的日子,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如花生、毛嗑、大白饅頭、炸丸子、炸油條、殺雞宰魚、再包二頓肉餡餃子。家庭條件好點還可以給孩子做身新衣服,買雙新襪子。不只是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單調,過年期間能看場電影。

俗話講‘有錢沒錢娶媳婦過年’,老百姓一年365天,苦辛扒作大人孩子盼望的就是這個年。根據家裡老人講究的傳統和規矩,每家都使出洪荒之力要把年過得隆重、熱鬧、有排場。這樣才能喻似一年的日子能紅紅火火,順順利利!

隨著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日子不愁吃不愁穿,錢袋子鼓了物質更是極大豐富。只有想不到沒有買不到和買不起的,老百姓生活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每天的日子都像過年。

新生的事物不斷湧現,老的傳統東西越來越少,有的已慢慢消失。所以再也沒有了往日慾望和祈盼,人們已漸漸對過年失去了興趣,年味也變得越來越淡!


秋葉之靜美49


1.經濟方面。

從前物質極度缺少,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幾天好的,穿一次漂亮衣服。因此,對“年”特別重視。這些年,隨著經濟的進步,物質逐漸豐富,人們再也不會為吃肉穿衣服發愁了,和過去相比,現在天天是過年,小孩子對年的期盼沒有以前那麼強烈了。

二.家庭方面。

現在,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不多了。以前,農村之所以年味很濃,因為人多,老人小孩都有,大家一起過新年慶團圓!聚在一起打年糕、放鞭炮、鬧花燈、發紅包、穿新衣,是多麼的有年味啊!可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那種三代、四代代同堂在一起的家庭越來越少了。這也影響和淡化了現在的年味。

三.社會方面。

現在外岀打工的越來越多了,導致家裡人越來越少。很多人外出工作,年輕人不在家就沒人去搞,造成春節期間“冷冷清清”。

四.環境方面:現在很多地方規定不讓放鞭炮,不讓放煙花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年味。

五:科技方面:以前過年,人們都要到實體店去買一兩套新衣服穿著。趕集就是趕“年味”,就感受人氣。如今在網上什麼都能買到,就沒有這些春節的年味體驗了。過去年初一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都是挨家挨戶登門拜訪,很是熱鬧。而現在拜年就一個微信視頻就解決了。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完春節,都會隨父母親到外婆家去看望,那種感覺真是具有濃濃的春節味道。

(PS:希望春節的假期能長點)


娛不熱


不是吃的太多了!是狗頭磚家太多了!這幫狗磚家一切向西方學!禁這禁那!想從文化上滅掉我中華幾千年的,精神![發怒]


用戶7399423529524


以前條件差,一年忙到頭都沒什麼收入,生活只能求著每天有三頓吃的,還不能保證吃好,不餓肚子就不錯了,那就巴望著過年了,大家都一樣,過年弄點好吃的,其實也就是多吃點肉什麼的。然後燃放鞭炮,驅除上一年的不順心,張貼對聯祈禱下一年有好的收成。 現在好了,天天過年😄😄😄😄就沒有那個激情了。


用戶9509435734753


現在也不愁吃了,過年基本上都不用買年貨,過年街上也能買到菜,生活上差別不大

另外就是交通便捷了,回趟家方便,不像以前很長時間見不到親人

還有現在因為環境原因,不讓放鞭炮煙花,缺了點意思

工作方面很多人春節期間的假期不長,基本上過完年就得工作了,春節就是簡單的幾天假,過完了還得工作

最重要的大概是春晚吧,現在的小品實在太尬了,看今年肖戰謝娜演的那是啥,沒有以前的味道了。而且現在網絡發達,各種app各種搶紅包,大部分時間浪費在手機上,而不是好好過年


想你就寫信123


本來春節也就是一個正常的節日。因為生活物質豐富了,不會再貪吃。對於文華,大家找不到理由去完成。打掃衛生常事,去砍柴聚財的也等不到錢,而且還累。前幾年,最多也就小孩子想過年,一是壓歲錢,二是煙花玩。現在都改了。大家全家人一人一部手機足以,連麻將都不銷了。過兩年5G普及,門都不想出了。其實上班的我看也只求多休息幾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