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始皇為何要選擇在泰山封禪?

點聚人生


我是尚武先生,我來回答!

在古人的信仰與觀念裡,天地之間、宇宙萬物,包括人間朝代為 政權的興亡更迭,冥冥之中是有一個主宰的,這個主宰就是“昊天上方 帝”。所以,從西周、春秋以來就有一種祭祀叫做“渧”。人們認為祖先去世後,也會升天到這個“上帝”的旁邊,與“上帝”一起默默注視著人間,所以“諦”字左邊是“示”字旁,像一個祭臺的形狀,右邊便是“帝”字(西方宗教中的“God”與中國的“上帝”不是一個概念,是在早年翻譯過來時勉強借用了中國已有的這個詞而已)。古人還認為,如果能夠到最接近蒼天的地方去祭祀禱告,會更有利於與萬 上帝進行溝通,而當時文化最發達的齊、魯兩國境內,最高的山峰便是泰山了。在《孟子》中,就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名句。


當然,當時的人遊歷不廣,足跡所到的地方有限,他們所謂的天下,範圍相對侷促,而且各國都有屬於自己的名山。但在齊魯之人心中,泰山無疑是最神聖的,據說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以後,就想到泰山行“封禪”之禮一一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主峰上建個土臺子祭天,“禪”則是到泰山下面的小山上祭地—管仲卻反對說,自從上古以來帝王到泰山封禪的有七十二位,我能說出來的有十二位(注意這兩個數字,與孔門“七十二賢人”和史記有“十二本紀”一樣,都是戰國以後配合五行學說的吉祥數字),他們都毫無例外是得到了天命”才能去封禪的。桓公說,我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匡扶王室平定天下,諸侯唯命是從,這還不算得到天命嗎?管仲說,真正得天命者,五穀豐登,有各種珍禽異獸自動前來,共有十五種祥瑞的徵兆這些您都有嗎?桓公聽後便打消了封禪的念頭。


實際上管仲所說的那些上古帝王的事蹟基本上是出於虛構,真正第一次將封禪之禮付諸實行的是秦始皇。即使在當時混一海內、全國版圖一統的情況下,泰山在四方名山之中的地位依然是最突出的,因為它位於中國大陸的東方盡頭,面朝大海,是最先沐浴到陽光的地方,所以若行封禪,泰山必是不二之選。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的第三年,便巡行到了泰山腳下,他之前早就聽過古史傳說中有封禪這回事,並且隨行所帶的儒生顧問團“博士七十人”(與孔門嫡派入室弟子數量相同)正是來自這一傳說的源頭齊、魯兩地。於是始皇就問他們關於封禪典禮的具體流程。可歷史上根本還沒有人這樣做過,儒生們又哪裡知道呢?眾人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最後說只需要掃掃地,簡單地辦一下就行了。秦始皇一看這個架勢,乾脆把這幫不中用的儒生甩開,自己上山按照秦國原有的祭祀神靈的方式祭了天,又下到一個叫“梁父”的小山上祭了地。也許因為此行沒讓儒生跟隨,所以當時到底是怎樣做的也沒有留下記載。


秦始皇封禪之後從山上下來,遇到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便棵大樹下躲避;事後,他封這棵樹為“五大夫”(秦朝的一種爵等級,並不是後世所誤解的有五棵松樹)不久後秦朝滅亡,儒生們因怨恨秦始皇不讓他們參加封禪之禮,加上記恨他“焚書”、“坑儒”,便造謠說他上泰山時遭暴風雨所擊,根本沒有封禪成功,因為他不具備德行,所以上帝不眷顧他,讓他很快身死國亡。秦始皇之後,直到漢王朝建立六七十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又一次舉行帝王的封禪之禮。


尚武菌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脫穎而出一統天下。完成統一大業後的秦始皇決定效法古代帝王,來個泰山封禪大典,以彰顯他的豐功偉績。

為何要到泰山封禪?因為神話傳說中東嶽泰山是盤古開天闢地以後頭顱所化,所以泰山被認為是五嶽之首。歷代帝王封禪祭天必到泰山,秦始皇也不例外。

秦始皇封禪祭天大典之後卻為何不辭辛苦的去了嶗山呢?泰山和嶗山雖然都在山東省內,但是一個在泰安,一個在青島,兩者之間的距離有三百多公里。

這個距離放在今天基本上不算什麼問題,開車的話跑高速3個多小時就能到,但是放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卻是個問題,那時候比較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馬或者馬車了。

不是說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嗎?那是千里馬的速度,一般的馬不可能跑那麼快,如果那個跑法直接跑死。古時候的路不是那麼好,作為帝王乘坐馬車的話肯定不能太顛簸,速度也快不了,另外肯定不能太勞累,中間還得休息。

如果按最20公里每小時計算的話,從泰山到嶗山理論上約15個小時,但是考慮到各種因素估計最少得三天左右的時間才能到達。

嶗山最初的名字不是這個,這個名字是據說就是因為秦始皇的這次到來而得。 當時,那裡的官員得到秦始皇要去嶗山的消息以後,就開始徵集當地人修路架橋,搞的大家很勞累,後來就叫起來這個名字。

嶗山位於青島的海邊,海拔1100多米,在山東省內它的高度也只能排第三位,不算太高

但它卻有“海上第一名山”的美稱,因為它是中國海岸線上最高的山,而且這裡風景秀美、溫度適中、氣候宜人。

它還是道教名山,古時候有非常多的道士在這裡修行,嶗山上面各種道士修行的宮殿、道觀到處都是,最出名的是太清宮,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對《射鵰英雄傳》比較熟悉的都知道,全真教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就是在這裡廣受門徒,發揚全真道教。

秦始皇到了嶗山急忙去見了一位修行的道士 --- 安期生,兩個人聊了三天三夜,捨不得走。走的時候給了安期生很多金銀財寶,還約了時間再聚。

安期生有什麼魔力,讓雄霸天下、意氣風發的秦始皇能降低身段,如此暢聊?一切皆因秦始皇此時已經想長生不老了,在秦始皇看來安期生卻是有可能達成他的願望的人,因為這個人很牛。安期生的師父,黃老道的開山祖師河上公,在琅琊 (日照) 天台山得道成仙。

秦始皇后來又來琅琊找安期生卻找不到了。傳說他已經修成正果,也有說他隱居起來了。秦始皇卻相信安期生是得道了,每天到海邊眺望,望穿秋水結果還是沒有等到安期生回來。後來,大家就知道了,派了徐福出海去找,結果徐福跑日本島去了。

若干年後,找尋無望的秦始皇就命人在天台山修了安期祠,或許是寄希望於得道的安期生能保佑他也長生不老吧。

當然追求長生不老的也不止秦始皇一個,漢武帝比他還狂熱,不但把女兒嫁給了修行的道士,還總共前前後後七八次到天台山附近尋找安期生,當然也是尋而無果。


地圖帝


“封禪”,是告天告地,是向天地邀功,是藉助神靈的自我肯定。

“最高處”自然是與“天”最接近的地方,意味著最便於和上天溝通。
在古人眼中,“泰山”



是天下最高的山。

“封”則要“登上泰山頂峰告於上天”。

“地與天對應,天高於地,地又大於萬物”!

“禪”則是“在泰山下的小山上告於大地”。

合起來,“封禪”是“封泰山、禪梁父或云云(山)”,實則“祭天祭地”。

誰可以“封禪”呢?

《史記·封禪書》言:“自古受命親王,曷嘗不封禪? 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翻譯下:自古上承天命的帝王,何嘗不封禪?未有看到祥瑞出現卻不到泰山封禪的人。每逢盛世,就封禪答謝天地,到了衰敗時就不舉行了。

看得出,“封禪”要滿足“兩個條件”:

1、身為帝王。

2、有祥瑞或者盛世出現。

名相“管仲”有言:

古時候,舉行封禪大典的有72人,而我只記得12人!

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帝嚳、堯、舜、禹、商湯、周成王”。




秦始皇呢?千古一帝也!

自詡功勞蓋過“三皇五帝”,故而取名“皇帝”。

這樣性格的人,若不去泰山封禪,耀武揚威一番,恐怕是“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內求安己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到泰山封禪,成為春秋戰國以來建構封禪儀式的第一人。

至於為什麼要封禪,而且選擇了泰山而不是別的地方,我認為主要是如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身份認同的需要。

秦統一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帝國出現了, 此時的嬴政也由一個諸侯國的國君,成為一統天下的霸主,完成了一次身份的巨大蛻變。

此刻的他,自信滿滿,當臣子勸他使用古時最貴重的稱呼“泰皇”時,他說:“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的功績已經高過了三皇五帝,而且他希望自己的功業,可以二世三世至於萬世,無窮地傳下去。

這種自尊與驕傲的心理下,就產生了一種迫切需要認同的感覺,對作為當之無愧的天子的認同,對作為“朕”一人的天下的認同,對作為“傳之無窮”的千秋霸業的認同等等。

封禪作為王權象徵的重要祭祀儀式,既表達了順天受命的觀念, 又包含了與天地共存,功績永世不朽的神聖意義, 從而給了始皇帝以身份認同感。

其次,是尋根究源的需要。

生長於山東的學者徐北文先生認為:“秦國王族與齊地的宗教神祇和神話系統同源於上古飛鳥圖騰的氏族部落。據古文獻和近代學者考證, 秦始皇的遠祖就是嬴姓氏族。”

嬴姓是古帝少昊的後人。

而這,可能正是始皇要尋根的原因—-名留史冊的古帝后人,多麼高大上。

戰國時期,齊魯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山東周邊,仍有大量的嬴姓夷人,保存了大量的夷族傳統文化, 其中包括少昊的傳說。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始皇選擇了泰山封禪。




沂溪風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第二次巡遊途中,於泰山封禪。秦始皇為何要進行泰山封禪,我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歌功頌德,證明自己成為天地君主乃是受命於天;二是為了促進秦文化與山東六國文化的交融。至於泰山封禪始於何時,目前沒有明確記載,似可追溯至七千年前。

秦始皇為何要到泰山封禪

對於秦始皇為何要泰山封禪,我認為除了歌功頌德,表明自己成為天地君主乃是受命於天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促進秦文化與山東六國文化的交融,從而進一步穩固秦國的統治。

秦國在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統治其實並不穩固,尤其是秦文化與山東六國文化的巨大差異和衝突,對秦國的統治造成了極大危害。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齊人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從,聽奸人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可見齊人是極為痛恨齊王的投降之舉,並對故國懷有深厚的思念之情,這應當是六國舊地共同存在的問題,畢竟政權的穩定和國家認同感是長期形成的,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從之後的張良刺秦等事件也能看出。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在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開始逐步接受他國文化,意圖促進秦文化與他國文化的交融。例如設立博士制度,接受“五德始終說”,咸陽規劃中體現出的黃老道家、陰陽家設計等等。

然而,事與願違,根據《史記·封禪》的記載,秦始皇原本打算按照齊魯文化來進行泰山封禪,並邀請了70餘名儒生博士前來觀禮,但由於秦文化與齊魯文化的差異,秦始皇最終沒有采用傳統的封禪方式,而使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封禪儀式,不過卻遭到了齊魯儒生的譏笑。

由此可見,秦始皇泰山封禪的目的並未達到,甚至可以說是失敗了。對於此,我曾發表文章進行討論,感興趣的可以看看,文章標題:《華夏兩千年》第三期:泰山封禪與焚書坑儒的關係

泰山封禪源於何時

根據目前的史料來看,最早提到泰山封禪的應當是《管子》一書中的《封禪篇》,不過此篇早已遺失,現存的乃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

在《史記·封禪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根據這段記載來看,昔日“無懷氏”曾進行過泰山封禪,之後的堯舜禹等君王也都舉行過泰山封禪。而根據史料記載,無懷氏的在位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241至前5209年,如果記錄為真,那麼泰山封禪足可以追述到公元前5000前左右,也就是距今7000年前。


香茗史館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一般在泰山舉行。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元代劉壎在《隱居通議•禮樂》解釋說:“……封禪取高厚之義,封土于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也。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厚以報地。”

據《史記·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秦始皇向東巡行郡縣,上鄒蠌山。立石碑,他與魯地的儒生們商議,刻石歌頌秦朝的盛德,商議封禪祭祀天地山川的事情。

於是登上了泰山,立石碑,築壇,祭天。下山時,突然颳風下雨,秦始皇在一棵樹下避雨,便封這棵樹為“五大夫”。隨後又在在梁父祭地,將盛德功勳事蹟刻碑。

秦始皇為何要到泰山封禪?主要有4方面原因:

1、昭告天下,宣佈皇帝地位的合法性。祭天就是要告訴上天,已經改朝換代了,皇帝是受命於天,代天來統治群民的,群民要接受皇帝的統治。

2、為自己歌功頌德,樹碑立傳。結束了各國戰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秦朝,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社會進入了太平盛世,作為一個德政顯赫的皇帝,有資格更有必要來封禪。所以,封禪後,立碑刻字,把秦始皇的功績都刻在石碑上,流芳萬世。

3、炫耀國威,震懾四方。封禪需要耗費很多錢財,沒有一定的實力是承擔不起的,同時,各方面參與封禪的人眾多,浩浩蕩蕩,很有陣勢和氣派,顯示的是國家的實力。

4、滿足得道成仙的願望。古代傳說,黃帝因封禪而成“仙”了,秦始皇也有成仙的強烈願望,他派方士徐市等人入海求神藥,終不可得,耗費了很多錢財。

所以,他自己要達到封禪而成仙的目的,即使不能成仙,也可以使秦朝“穩如泰山”,“國泰民安”,因為“泰山安,四海皆安”。

泰山封禪始於何時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裡記載,封禪產生於伏羲氏以前的無懷氏。他在記述齊桓公稱霸諸侯後欲封禪這件事時,大段引述了管仲勸阻的話。

管仲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知名的有無懷氏、伏羲、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就是說這些人的封禪是受命於天的。經管仲勸說,齊桓公才停止封禪。

而宋元之際的馬端臨則認為“七十二家”的說法,詩書上沒有記載,不是事實,屬“陋儒之見”,他認為封禪是從秦始皇開始的。

鳴久君傾向於在秦始皇之前已有封禪之說。《管子》中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孟子》中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史記》中更明確地記載說:“昔黃帝東至於海,登岱宗。” 泰山具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地位,作為象徵政權的一座神聖的山,封禪始於秦始皇的說法也不足信。


鄭國柱


秦始皇是第一個舉行大型封禪活動的皇帝,之前也有帝王前往泰山舉行封禪,但史料均無記載。始皇帝登臨泰山史書卻有祥記。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千里迢迢登臨泰嶽,為什麼不到咸陽附近的華山,驪山封禪呢?


遇見如下:

一,秦始皇為什麼要封禪

封禪,是一項與天神接觸的活動,不是一般常人可以做的。即使是君主帝王,也不是隨便就能與天父對話,即使對話天神也不會認你。搞不好,天神還會處罰你。

一般帝王需具備三個條件方可舉行封禪活動:一是平定天下,祥和四方。二是功績卓著,萬民敬仰。三是天降祥瑞,地升紫氣。顯然,秦始皇三個條件一應俱全,並且也有與天父交流的自信。借封禪之機向天父,地母做一次“素質報告”,以得到天神,地母的認可,天下萬民的順從。

二,秦始皇為什麼要捨近求遠

1,神州大地,由三龍組成,其祖龍脈是崑崙山,黃河以北燕山山脈至山東境內泰山,屬三龍脈之北龍。在古代堪輿學中,北龍最活躍,祥氣則處在黃河入海口附近。以泰山的位置,氣勢,高度。正是天地合一之地(古代沒有測量工具,遠古中原人都認定泰山為天下第一峰)。


2,泰山被確立為封禪祥地,並不是秦始皇的創造。早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先祖就已經選定泰山作為封禪之所。始皇帝是遵循祖制而行,即使秦始皇再有改革魄力,也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隨便更改祖先確定的封禪場所……

3,泰山位於北龍餘脈,黃河與其相應不離,是遠古華夏文化的發源地。遠古的黃河流域,氣候溫和,林草豐腴,是祖先繁衍生息的始發地。也是古華夏人群,遠古部落的發祥地,同時也是古帝王的頻繁活動的地帶。這就使得泰山成為遠古政治文化之中心。

人氣最旺的地方,也是最具備天地人高度合一的地方。秦始皇一統中華,首都定於西北,但他卻清楚中華土地上,人脈最旺的地方在中原腹地,在黃河泰山。

4,秦始皇借封禪大典,還可以東巡各郡縣,以便掌握大統後原東部國家的各種動向。原東部列國是否還有“遺老遺少”在蠢蠢欲動,妄圖顛覆大秦。通過東巡各郡縣,把握基層現狀,統一思想,統一認識,共同致力於大秦的江山社稷。

這樣,即完成封禪大典,又考察了基層工作,可謂一舉兩得。



三,後來人怎樣評價秦始皇的這次封禪大典

秦朝以後的人,對始皇帝的這次活動貶多褒少,特別是被中原儒生大肆嘲諷。原因是:秦始皇不聽儒生之言,自作主張開路上山,驚動山神。大典期間遭遇雷雨大風。此次封禪後一十二年,秦國大廈人亡政息……同時又風傳出“隕石墜落”,‘’螢火繞心‘’等不祥預兆……

不管秦始皇封禪大典成功與否,因為畢竟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是,秦始皇的這次封禪泰山,也包括始皇帝的六次東巡,有利於西部秦地文化與中原文化的有機融合,這才是最有價值的歷史……


利劍擱


封禪之禮,最初的記載在《管子·封禪篇》,現在這篇文章失傳了。

據《史記·封禪書》記載管仲的論封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有72代。《管子》一書出自戰國齊稷下學派手筆,因此或許代表了這批陰陽家們對封禪的看法。這種儀式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齊、魯的文化人沒出過遠門,他們認為泰山就是天下最高的山,所以人間的至高統治者應當到這這座至高山祭拜上天,報告自己的工作情況。後來這種儀式被秦始皇採用,並最終定名為“封禪”。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採取的一系列的措施說明了他對於疆域和思想的共同的統一的重視性,泰山封禪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百姓認可這個皇帝,希望能實現思想上的統一!然而封禪那一天,出現了個小意外,搞得秦始皇有些狼狽,這不僅僅沒讓隨行的各國的學士轉變對他的看法,反而更是變本加厲的諷刺譏諷秦始皇,這件事可以說給秦始皇的打擊很大,也影響了秦始皇后面的施政措施。



清泉遺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