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影視盤點、混剪、解說,如何避免版權問題?各平臺是如何認定疑似侵權的?

讀魂者


你好,我們是班車電影,剛剛開始弄得一個自媒體,在開始做影視領域之前,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版權問題也是重中之重,到目前為止僅有一次版權問題,下面我會介紹。

關於版權問題,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使用的每段素材都要控制時間

我們不管是在做盤點還是混剪,素材儘量都控制時間,比如,我們在學西瓜影視課程的時候,會了解到,盤點類視頻,每段視頻不超過整個視頻的1/2,而且不少於3個片段,且要註明素材來源。而混剪類視頻,要求會更嚴格一點,每段視頻不超過20秒,不少於10個片段。解說類視頻,由於是整部電影,所以官方並無要求,不過我們給自己的要求是,每段視頻不超過15秒,每部影片解說不少於50個片段,這是我們給自己的要求,由於我們本身語速較快,所以給自己的要求會相對嚴格一點,這樣肯定能夠達到平臺的要求。

2.加入配音和字幕

如果只是簡單的把一整部電影或者電視劇的片段剪輯出來也是可以的,不過有可能會存在風險,如果加入自己的解說,以及對這部電影的理解,再配上字幕,這就叫做影視作品二次加工。是一定沒問題的。

當你上傳每個作品時,平臺方會給出版權審核,如果涉及版權,會無法發佈。我們在做《死亡筆記》時就遇到了這個問題,當時看到這部隱世許久的電影竟然沒人做,覺得是個機會,但當我們做好上傳後,平臺回覆版權問題無法上架。

我個人認為,所有平臺對於版權侵權認定標準都相似,今日頭條系就很嚴格,如果你是搬運來的,你會發現很難獲得推廣,所以,當你有個好作品,不妨先在頭條首發,只要能過審,其他平臺就都可以上了。


以上是我們在做視頻時對於版權問題規避的方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班車電影


美好的一天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其實說到版權問題我最有發言權,因為我親身經歷過,一開始我玩的抖音,差不多半年了吧,一直也沒有粉絲,後來我看別人發電影挺好的,我也就跟風剪輯發佈了一段時間。無意間我想起電視劇《征服》,我尋思發肯定會火🔥,結果是真的,我剪輯了征服發佈,短短一晚上時間,粉絲蹭蹭的往上漲,兩天時間粉絲漲到1.1萬,第四天有人私信我,說我征服版權問題,要求我刪除,一開始我也沒當回事,我尋思電視劇既然都上映了,也就沒問題了,誰想到,第五天,官方就警告我,全部給我刪除了,還給我賬號降權了,現在抖音發作品也不行了,哎。有些人就是壞,見不得別人好。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皮皮偵探劇場


影視版權這一塊對影視領域創作者確實是個頭疼的問題,好不容易選擇個素材,費時費力的辛苦剪輯合成,一發布,不通過,這心情。

從法律上說影視只要拿來剪輯,沒經過影視發行方的同意都是侵權的,不過對個人來講不會引起原作者的注意,除非你從剪輯的作品中獲得很大很大的收益。平臺的智能機器人可不是吃素的,當你發佈的視頻是剛上映的,或者別的發佈者視頻一樣,肯定會是版權不過審,另外標題中出現原電影名字也可能不過,這個你可以起看看新出的標題規則有介紹。

怎麼來避免,我們的素材一般來自電影,各個平臺別人發佈的剪輯視頻等等,素材拿過來後首先要去掉別人的水印,這個很多剪輯軟件都有這功能,覆蓋一下就行。另一個就是修改參數MD5,修改後審核通過的幾率很高,具體怎麼修改我也不太瞭解,去網上學習學習吧。還有一個就是修改視頻的幀數,抖音上經常看到別人發佈的60幀畫面,那是真舒服。另外再嘗試加點片頭片尾。

新電影如果是電影院沒下架的就別嘗試,肯定不過。剛下架的應該可以截取一小段,做做修改還可以,另外國外電影剪輯比國內的好通過。




幸福來自生活


“5分鐘帶你看完電影XXX”、“爆笑解說XX電影”、“XX說電影”……據統計,網絡上“電影解說”類自媒體賬號有2000多個,遍佈A站、B站、抖音、快手、優酷等網站,深受影迷歡迎。

一批自媒體博主們通過對影視劇素材的重組和詮釋,吸引大批的粉絲,甚至進行商業化運作。

然而隨著近些年全社會版權意識越來越強烈,這些博主網紅、平臺以往賴以生存的剪輯視頻、截圖的做法也面臨侵權的風險。

早在2018年6月,迪士尼、又水整合、KKTV、得利、車庫娛樂5家公司以涉嫌侵犯著作權集體起訴谷阿莫,涉案的包括《釜山行》、《瘋狂動物城》和韓劇《W-兩個世界》等共十三部影視作品。

在谷阿莫在臺北跟五大公司開庭調解的時候,大陸地區“圖解電影”第一案已經宣判。

以“十分鐘品味一部好電影”為口號的一款在線圖文電影解說軟件,因使用了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裡面的382張截圖,陷入了著作權侵權糾紛。

近日,這起全國首例“圖解電影”案由北京互聯網法院作出一審宣判:原告優酷勝訴,獲賠3萬元。

“圖解電影”案作為此類案件全國判決首例,該案審判結果明確表示了影視市場商業化開發和影視合理使用的邊界,同時將會對圖片或短視頻解說影視劇行業造成重要的影響。

那麼,從法律角度看如何認定將影視劇拆分成圖片或短視頻解說是否構成侵權呢?

不可否認的是,此類電影剪輯行為本身往往是有獨創性的,因此,此類作品大多也可以構成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但是,獨創性只是一種成果構成作品的條件之一,並非認定該成果是否為侵權作品的標準。

一、圖解電影或短視頻解說是否構成侵權?

判斷被訴侵權行為是否屬於適當引用的合理使用,一般要從如下幾個因素考慮:

1、使用目的:

從使用者引用目的是否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來進行判斷,是否超出以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為目的適當引用必要性的限度。

是否以商業盈利為目的並非判定侵權或成立合理使用的標準。

從這個維度看,如果引用目的僅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引用適當沒有超出必要性的話,無論是否用於商業盈利,均不構成侵權。

如果引用的目的不是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引用超出必要性的話,即使是非商業性用途,也涉嫌構成侵權。

2、內容比例:

合理引用的判斷標準並非取決於引用比例。一般來講,引用比例大的,涉嫌構成侵權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引用比例小的,需要結合其他方面再做判斷。

引用比例小不意味著必然構成合理使用,其最終落腳點仍然是是否對作品的正常使用造成了實質不利影響,是否實質損害了該作品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內容比例大小僅為形式上的因素,法院在認定是否侵權時更注重實質性的影響,如是否引用了關鍵畫面、主要情節。

至於侵權的具體表現形式可能多樣化,比如原有作品的視頻、截圖、片段、素材、劇照,或者改變了表現形式(文字、漫畫等),核心要看具體表達內容是否發生了實質性變化。

3、影響後果:

如果起到了實質性替代作用、實質性地再現作品的完整表達方式,影響了作品的正常使用,對作品的發行傳播構成威脅,對著作權人的利益構成實質損害,一般會被認定為侵權。

特別是電影沒有上映之前,對版權方造成的損害會更大些,對此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也會比較大。

二、相關問題的國家法律與政策導向

其實,早在2018年3月,廣電總局就已經下發特急文件《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明確要求:堅決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編視聽節目的行為。不得擅自對經典文藝作品、廣播影視節目、網絡原創視聽節目作重新剪輯、重新配音、重配字幕,不得截取若干節目片段拼接成新節目播出。

2019年1月9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的官網上發佈了《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和《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進一步規範短視頻傳播秩序。

文中提到:網絡短視頻平臺應當履行版權保護責任,不得未經授權自行剪切、改編電影、電視劇、網絡電影、網絡劇等各類廣播電視視聽作品。

因此,從國家法律和政策層面上看,對於未經版權授權、擅自剪拼改編影視劇的行為,國家一直是持否定的態度的,近幾年還可能會是重點整治態勢。

三、對於視頻類自媒體來說,如何才能避免侵權?

自媒體應當加強版權意識、法律意識,使用視頻素材前應儘可能取得版權方的相應授權,如果沒有取得版權授權的,也應注意合理使用,而非為了吸引流量或商業目的肆意侵權。

2、與片方進行電影宣傳發行合作

從商業角度講,可以考慮與影視劇的宣傳發行結合起來,例如可以考慮在項目宣傳發行期與版權方合作,在取得版權授權後再製作發佈相應的解說視頻,獲得一定的影片宣傳經費也是可能的。

一般僅僅是出於宣傳目的的“電影解說”,且引用比例適當,沒有影響到原作品影片的正常上映播出的,大多數情況下,版權方都將不予追究。

引用目的是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不超出必要的限度;

引用內容不得大比例,內容方面儘可能不要引用關鍵畫面、主要情節,特別是不能基本表達展現整體故事。

4、關於影片項目的選擇上,應予以慎重。

特別是對於熱門影片、未在影院上映、剛上映的影片,如未取得版權授權,儘可能不要碰這些影片。

而對於影視公司已經正式放出的關於電影的各類宣傳片和預告片,個人一般是可以用於剪輯再創作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儘量不要進行負面評價,以免侵犯名譽權或影響到影視公司的正當利益。

另外,從影視公司一方來講,電影解說類也確實是對影視劇素材進行了再加工,具備一定的原創性,迎合了廣大市場的需求,只要自媒體方不進行負面評價,不影響影視公司的商業利益,對於已經下線的電影、電視劇是完全可以考慮授權給此類自媒體的,既可以獲取一定的商業收益,也會對影視劇有個再次宣傳。

目前形勢下,那種將電影的完整情節通過圖片、短視頻等方式傳遞給受眾的“劇透型解說”,如果版權方追究,就會涉及到侵權賠償,未來這種不規範的“影視解說”或許將在法律追責、平臺嚴管下銷聲匿跡


斌鍋撩電影


在自媒體時代,像電影解說類自媒體越來越多,並且深受大眾歡迎,為大家帶來了全新的娛樂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社會創造力。但在鼓勵創造、繁榮文學藝術和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益之間還是要保持相對平衡。此類自媒體在利用他人作品進行創作的同時,也不能肆無忌憚踏入著作權人的領地。

  1. 首先,自媒體應當加強版權自律,對於熱門影片的解讀甚至是戲說,其實可以積極探索與版權方合作,在取得授權後製作發佈相應的解說視頻,實現雙贏。


  2. 其次,在未取得著作權人授權的情況下,此類自媒體應當注意在製作相關解說視頻時儘量避免大量引用影視劇內容、避免引用影視劇的核心、實質內容和關鍵情節,只有為了介紹、評論和說明目的和需要所作的適當引用,才屬於合理使用,超出這一範圍的引用即會存在侵權風險。

作為依附於主流影視生態系統而生存的衍生作品,混剪通過對母本的二次創作並借勢粉絲傳播而產生可觀的流量,但這並非其正本清源的生存之道。“借”的救贖之道在於“還”,而“還”的奧義在於混剪短視頻所創造的藝術價值與社會文化價值。混剪短視頻突破著作權侵權困境的關鍵在於,通過其獨樹一幟的創意形式與獨立的意義生產系統參與社會價值建構,這種轉型趨向不僅有利於形構類型豐富的混剪創意空間,對建構良性循環、和諧共生的互聯網視頻生態亦大有裨益。


撩了個電影


題主你好,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個問題那就是電影電視劇本身版權的問題,一直令創作者頭疼,明明花費好幾個小時,甚至一天時間剪輯出來的影片,發佈確碰到侵權,發佈不了,很是令人煩悶。如何規避這個問題,那一般的像電影剛上映電影院,電視劇剛在網上平臺發佈,發這些視頻剪輯,是很難過審的。

那如果是上映很久了,不知道這版權到底能不能發佈,還是有個小技巧的。把你要剪輯的電影名,先到西瓜視頻上面搜索,點篩選項,最新發布,從這裡來看的話,如果有人在最近發佈過該電影片段,那麼恭喜你,這部電影是可以進行二次創作,進行發佈的。原因也不用多說,因為別人已經發布了。那如果在最近時間段,從來沒人發佈過該電影片段,那麼你就得斟酌一下,到底能不能在做該電影了。一般的,像充滿暴力橋段、血腥十足、恐怖的電影,是比較難過審核的。頭條用戶是大眾群體,發佈這些,本身是會存在一定問題的。

第二個疑似侵權,那就說明這部電影本身是可以在平臺上發佈的,但因為你所剪輯的橋段跟別人吻合,橋段過多,那麼系統會判定你的視頻剪輯是抄襲別人的,別人二次創作了,是受原創保護的,這樣你也發佈不了。

那如何規避這個問題,就得看你自己的剪輯思路了。一般情況下,像剪輯過程中,多多加入自己的元素,是可以保證不會被侵權的。包括做字幕啊,加BGM啊,做解說,加自己的水印,改變幀速率,多多加入自己的東西,系統就很難判定侵權了。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希望能給題主點建議吧。


小路播放廳


1、從成因說起在互聯網視頻的草根創作尚未爆發的時代,出於著作權法規的壓力,混剪短視頻在傳播時有嚴格限制,呈現出流通範圍小、非商業化、作品匿名化三個特徵。以早期的電視劇同人混剪視頻為例,它以錄像帶或鐳射光碟為載體,通過翻錄的形式在粉絲圈同人展會內小規模流通,“一般來說,人們都必須從藝術家那裡親手獲得視頻,以此為前提的是消費者必須首先提供一盤空白的錄像帶以便翻錄”,“有一些比較受歡迎的藝術家需要朋友幫助作為地區性的翻錄中心,以便廣泛傳播他們的作品”。另外,由於技術上的侷限,創作者無法在作品上留下個人標籤,隨著視頻的流傳,創作者的身份也會隨之消失,即使發生侵權問題也無法追溯。在此情境中,混剪的著作權侵權問題隱而未發。

2、在我國法律框架之下,混剪創作原則上應取得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二條,改編、翻譯、註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註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只要作品不傳達歧視性信息或與不與原文本形成競爭關係即合法,如果它違反上述原則,法官可決定該視頻是否足夠搞笑以將其歸為“戲仿”。由於現實中少有創作者能夠獲取原作品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在大多數情況下,混剪的合法性亦被限定在合理使用原則之內。由於《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十二種合理使用情形之前提均不適用於商業,混剪因此與盈利無緣,其常見的適用範疇是《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中的 “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且作品“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寒冷晴天day


本文作者: 張玲玲, 楊吉 ,原文《混剪短視頻著作權侵權困境與破解策略淺析》刊發於《中國發明與專利》2018年第12期。歡迎各位混剪大佬勘誤,並提出寶貴意見。

0序言

作為一種以剪輯形式命名的視頻類型,混剪短視頻(常簡化為“混剪”)在互聯網上深受年輕人喜愛,但其風靡態勢尚未引起國內主流學界關注,相關研究亦較為缺失。與其他互聯網視頻類型不同,著作權侵權是混剪的原生性問題,隨著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產業的蓬勃發展,混剪成為互聯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觀,隱身其後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就像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可能掣肘其未來創意空間的發展。在互聯網語境中,著作權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擁有權問題,而是一個充滿複雜關係的網絡,本文系統梳理混剪的源起、特徵與發展路徑,探討混剪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著作權保護與使用生態中實現轉型,參與建構和諧共生的互聯網視頻創意體系。

1 什麼是混剪?

1.1混剪的定義與特徵

混剪短視頻英文名稱為“mushup video”(也稱“video mash-up”),是一種基於剪輯功能的二次創作短視頻類型,最早來自於著名的YouTube視頻網站。維基百科將“mushup video”定義為“將多個預先存在的視頻文本根據並不明顯的關係(no discernible relation)組合成完整視頻的類型。”[1]混剪短視頻的流行與互聯網的碎片式觀看文化一脈相承,在表現形式上,它常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首先,混剪短視頻往往主題鮮明,創作者根據某個預設的主題組接鏡頭與素材;其次,混剪短視頻結構比較簡單,由具備並列或遞進關係若干小段落構成;再次,混剪短視頻具有獨特的美學風格,例如極高的剪輯率、簡潔的臺詞、動感的音樂、快速的轉場;最後,混剪短視頻往往具有高度建構性,創作者廣泛挪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影視文本中的鏡頭,創建屬於自己的作品。

從形式上看,混剪的創意思想並非無源之水,主要源自愛森斯坦的“雜耍蒙太奇”,其奧義在於使用離開現實的、脫離敘事情節的畫面元素和組接方法,創造具有視覺衝擊力和表意明確的電影文本,以此來表現作者的思想觀念。[2]“雜耍”是一個特殊的時刻, 其間一切元素都是為了促使把導演打算傳達給觀眾的思想灌輸到他們的意識中,使觀眾進人引起這一思想的精神狀況或心理狀態中。[3]在傳播效果上,混剪短視頻往往並不注重講述某個故事,而是更偏愛挑動觀眾的情感,致力於“在觀眾思想中不斷產生割裂效果,使得觀眾在理性上失去平衡”[4]。

1.2混剪的生產與傳播

混剪並不是互聯網媒介的原生內容類型,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混剪藝術就流行於電視劇粉絲圈。例如,電視劇《星際迷航》粉絲製作的同人視頻將原素材的聲音與圖像進行創造性並置剪輯,或插入歌曲重置新的語境,甚至將完全不可能在同一個世界、時間和設定中的人物剪輯在一起講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亨利·詹金斯稱其為“起居室視頻”,一種基於粉絲對影視作品的“共享的理解、共同的興趣、集體的幻想”的社群藝術形態。[5]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短視頻的傳播媒介從最初的私人生活場景轉移到作為“電子起居室”的互聯網,混剪逐漸成為一道豐茂的互聯網文化景觀。在YouTube網站,混剪短視頻創作呈現出多元形態,大致包含電影預告片混剪(movie trailer remixes)、同人混剪(vids)、戲仿混剪(YouTube Poop, YTP)、人物反應類混剪(Wishfie Reaction Videos)和超級剪輯(Supercuts)等子類型。相比較而言,國內混剪短視頻有較強的業餘化屬性與粉絲創作色彩,美學風格更接近於日本ACG(Animation Comic Game)傳統,最常見主題為明星混剪、電影混剪和遊戲混剪,鬼畜也常被認為是混剪的特殊類型。視頻網站愛奇藝、新片場、嗶哩嗶哩等均有混剪相關專欄,較有名氣的自媒體賬戶有“混剪隊長”(電影混剪)、“混剪曉佳”(遊戲混剪)等。從播放量來看,混剪也不乏現象級短視頻,例如“混剪隊長”所創作的六分鐘《2015年度華語電影混剪》曾在網上爆紅,獲得了近七萬次轉發量。縱觀國內現狀,混剪短視頻整體創意水平並不高,創作者之間相互模仿,類型較為同質化,且缺乏具有鮮明作者風格的作品以及多元化創意空間。

著作權侵權問題是混剪的“原罪”。在互聯網視頻的草根創作尚未爆發的時代,出於著作權法規的壓力,混剪短視頻在傳播時有嚴格限制,呈現出流通範圍小、非商業化、作品匿名化三個特徵。以早期的電視劇同人混剪視頻為例,它以錄像帶或鐳射光碟為載體,通過翻錄的形式在粉絲圈同人展會內小規模流通,“一般來說,人們都必須從藝術家那裡親手獲得視頻,以此為前提的是消費者必須首先提供一盤空白的錄像帶以便翻錄”,“有一些比較受歡迎的藝術家需要朋友幫助作為地區性的翻錄中心,以便廣泛傳播他們的作品”,亨利·詹金斯認為,這一藝術形式與它源頭的商業文化形成了鮮明對照,因為它拒絕從中牟利,並希望與其他看中這種藝術形式的人共享。[6]另外,由於技術上的侷限,創作者無法在作品上留下個人標籤,隨著視頻的流傳,創作者的身份也會隨之消失,即使發生侵權問題也無法追溯。在此情境中,混剪的著作權侵權問題隱而未發。

隨著互聯網視頻分享網站的出現,著作權侵權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在新媒體技術推動之下,UGC內容產業與粉絲經濟開始勃興,混剪的生存環境與往昔大不相同:剪輯軟件的普及允許眾多非專業人士製作短視頻並上傳分享,商業化的UGC視頻產業鏈使播放轉發流量迅速變現,自媒體賬戶給短視頻貼上鮮明的作者標籤。在現實情境中,大量基於二次創意的作品並未取得原作品著作權持有者許可,動則數以百萬計的播放量與轉發量將侵權問題顯性化。例如,風靡一時的“X分鐘帶你看X電影”飽受侵權詬病,知名自媒體賬戶“谷阿莫”因此長期身陷侵權糾紛。在互聯網視頻內容生態體系中,二次創意類視頻長期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如果無法釐清混剪的著作權使用規則問題,創作者將深陷法律訴訟、視頻下架、創意萎靡的困境。

2.2合理使用原則內的混剪短視頻

根據《美國著作權法》第17條第101款,混剪被界定為基於一個或多個已有作品的衍生作品(derivative works)。[7]衍生作品受合理使用原則(fair use doctrine)保護,該原則允許有限使用受著作權保護材料而不必獲得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在英國,根據2014年10月生效的歐盟法(EU law),創作者可在不經著作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在網絡視頻中使用“有限數量”的版權材料用於“仿擬、漫畫或仿製品”,只要作品不傳達歧視性信息或與不與原文本形成競爭關係即合法,如果它違反上述原則,法官可決定該視頻是否足夠搞笑以將其歸為“戲仿”(parody)。[8]有趣的是,這項利好對YouTube網站是無效的,著名混剪視頻賬戶“磁帶男孩”(cassetteboy)的作品在英國合法,但卻常因版權問題被YouTube下架。在我國法律框架之下,混剪創作原則上應取得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二條,改編、翻譯、註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註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9]由於現實中少有創作者能夠獲取原作品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在大多數情況下,混剪的合法性亦被限定在合理使用原則之內。由於《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十二種合理使用情形之前提均不適用於商業,混剪因此與盈利無緣,其常見的適用範疇是《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中的 “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且作品“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10]

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內,混剪成為一種帶著鐐銬起舞的創意形式,其邊界往往被合理使用原則所形構。美國學者指出,合理使用原則是靈活有彈性的,法官根據“理性原則”(rule of reason)來判定未經允許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材料是否屬於合理使用,所有的事實和情境均被用來衡量該作品是否產生足夠大的社會或文化效益,以抵消其使用著作權的成本。基於“理性原則”的考量,混剪的合法性常常涉及兩個關鍵問題:1.未經許可的使用具備和原材料完全不同的主旨(a different purpose),還是僅僅重複原材料的意圖與價值?2. 在考量原作品的內核與用途之後,被抽取的材料類型與數量是否合適?[11]這意味著混剪的原創性、社會文化價值及其與原作品之間的良性關係成為判定其屬於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縱觀世界互聯網價值理念趨向,混剪的生存環境與創意空間將在平衡精神之下發生重構。

2.3平衡精神之下的混剪生存空間

從一味重視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到尋找創意分享與著作權保護之間平衡,這種微妙的轉變從側面反映互聯網技術發展對於既定社會規則的衝擊,在這個過程中,原創性的概念發生了改變。正如Paul J. Booth 所指出的,在現今的混合式文化之下,原創性更多地來源於使用(to use)的能力,而非創造(to create)的能力。[12]與之相呼應的是,互聯網視頻平臺運營方試圖在鼓勵二次創意與原作品著作權保護兩端達到某種平衡。例如,YouTube網站使用智能化的視頻識別工具處理侵權問題,系統以著作權持有者提供的視頻作為母本,將創作者上傳的副本與母本進行匹配度比對,如果副本所使用的素材被系統判定為與母本匹配,對於副本的處理權限則被提交給著作權持有者,由著作權持有者來決定該的副本命運。[13]有趣的是,大部分的著作權持有者並沒有選擇禁止副本流通,反而允許其發行,這樣他們可以從視頻廣告和鏈接營銷中獲利,如果選擇禁止,那麼他們將失去新的觀眾、新的流量與利潤來源。著作權持有者有時也會主動尋求與混剪創作者的友好合作。例如,澳大利亞創作者Nick Bertke(Youtube賬戶“Pogo”)擅長混剪迪士尼動畫音樂作品,迪士尼公司發現後,邀請他使用一系列新的迪士尼電影進行創作,其中就包含《飛屋環遊記》(“Up”)[14]。無獨有偶,一位以色列粉絲(Youtube賬戶“Radiohead”)混剪了一首非授權的樂隊歌曲“Paranoid Android”[15],隨後該樂隊在自己的網頁上推廣了該視頻。隨著利益方與草根創作者之間的博弈與協商、著作權使用規則的調適,文化資源的謀和與共享逐漸成為主流。在現實情境中,一些美國電影公司開始逐漸調整版權開發戰略,以適應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混剪藝術浪潮;而在國內,規模化混剪短視頻內容生產尚未嶄露頭角,但隨著個體創作者在網絡空間中積累可觀的粉絲量,掌握話語權的混剪短視頻行業也將在複雜的博弈關係中面臨價值轉型。

3混剪的轉型

3.1政策驅動之下的轉型契機

主導國內混剪短視頻轉型的動力首先來自於政府的強力規制,這是助力混剪突破著作權侵權困境的契機。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於2018年3月16日發佈的《關於進一步規範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指出,“堅決禁止非法抓取、剪拼改編視聽節目的行為”,“不給存在導向問題、版權問題、內容問題的剪拼改編視聽節目提供傳播渠道。” [16]《通知》的精神實質並非如坊間揣測的“禁止改編視聽節目”,而是規範市場亂象並鼓勵和支持合法合規的創新,政策規制信號有利於建立優勝劣汰的短視頻內容生產與傳播生態體系,從更為廣泛意義上推動混剪短視頻拓展創意空間,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

混剪創意的核心在於“混”字,將何素材以何方式“混”在一起,創造何種藝術效果,傳遞何種價值觀念,創作者的意圖在其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決定著混剪在互聯網語境中具有極其鮮明的作者色彩。要製作出兼具藝術價值、思想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混剪短視頻,創作者需要完成從“粉絲”到“作者”的角色轉變,樹立以作者為中心的創作思想,在不斷變化的著作權使用規則中重新拓展混剪藝術的邊界,創作出更具獨創性的優質作品。這也意味著創作者需要突破目前常見的以單一影視作品為母本的低層次創作,超越以粉絲圈為核心的符號系統,在更為廣闊的主流文化體系內進行內容製作。

3.2國內混剪創意空間重構路徑

基於以上,本文在具體實踐層面提出三條轉型路徑:

3.2.1非盈利是基本前提

混剪是一種“借”的藝術,是互聯網視頻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創作者必須在不妨害母本著作權的前提下進行二次創作。在國內現有的著作權制度之下,未經著作權持有者許可的二次創意普遍存在,這意味著混剪必須在合理使用原則之下尋求生存空間,非盈利是其製作與傳播的基本前提。在實際操作中,創作者需把握素材使用的數量與比例、註明素材出處、不得依靠短視頻製作與傳播獲取收益。另外,創作者需尊重《著作權法》保護原創的精神,尊重原作品的創作主旨與文化內涵,不得隨意篡改原意、娛樂至死。

3.2.2專業化是主導方向

專業化意味著混剪短視頻將告別低水平的鏡頭拼接、低層次的粉絲創作,在專業級視聽品質與多元創作手段之下提升創意空間。專業化既有利於推動混剪朝向職業化或半職業化發展,也有利於創作者贏得與著作權持有者的對話空間,以意義互文、流量共贏、利益共享的方式對影視IP進行二次創意開發;另外,專業化可進一步倒推影視公司與著作權持有者轉變觀念、創新版權開發模式,建構多贏的影視內容生態。

3.2.3多元化價值表達是根本路徑

混剪是互聯網視頻創意類型中最具活力的一種類型,隨著互聯網虛擬空間向現實空間的延伸,混剪將作為情感傳播與群體動員的視覺媒介參與社會價值秩序建構,多元價值表達將成為混剪髮揮社會效益的根本路徑。在從小眾走向大眾、從亞文化圈層向公共空間拓展的過程中,混剪創作者需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價值表達方面進行自我審查,不能為追求播放量和轉發量而犧牲作品的思想價值,力求創作出經得起觀眾審視與時代檢驗,且具有社會影響力的精品。

4.結語

作為依附於主流影視生態系統而生存的衍生作品,混剪通過對母本的二次創作並借勢粉絲傳播而產生可觀的流量,但這並非其正本清源的生存之道。“借”的救贖之道在於“還”,而“還”的奧義在於混剪短視頻所創造的藝術價值與社會文化價值。混剪短視頻突破著作權侵權困境的關鍵在於,通過其獨樹一幟的創意形式與獨立的意義生產系統參與社會價值建構,這種轉型趨向不僅有利於形構類型豐富的混剪創意空間,對建構良性循環、和諧共生的互聯網視頻生態亦大有裨益。


東易說電影


自媒體應當加強版權意識、法律意識,使用視頻素材前應儘可能取得版權方的相應授權,如果沒有取得版權授權的,也應注意合理使用,而非為了吸引流量或商業目的肆意侵權。

2、與片方進行電影宣傳發行合作

從商業角度講,可以考慮與影視劇的宣傳發行結合起來,例如可以考慮在項目宣傳發行期與版權方合作,在取得版權授權後再製作發佈相應的解說視頻,獲得一定的影片宣傳經費也是可能的。

一般僅僅是出於宣傳目的的“電影解說”,且引用比例適當,沒有影響到原作品影片的正常上映播出的,大多數情況下,版權方都將不予追究。

引用目的是為介紹、評論作品或者說明問題,不超出必要的限度;

引用內容不得大比例,內容方面儘可能不要引用關鍵畫面、主要情節,特別是不能基本表達展現整體故事。

4、關於影片項目的選擇上,應予以慎重。

特別是對於熱門影片、未在影院上映、剛上映的影片,如未取得版權授權,儘可能不要碰這些影片。

而對於影視公司已經正式放出的關於電影的各類宣傳片和預告片,個人一般是可以用於剪輯再創作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儘量不要進行負面評價,以免侵犯名譽權或影響到影視公司的正當利益。

另外,從影視公司一方來講,電影解說類也確實是對影視劇素材進行了再加工,具備一定的原創性,迎合了廣大市場的需求,只要自媒體方不進行負面評價,不影響影視公司的商業利益,對於已經下線的電影、電視劇是完全可以考慮授權給此類自媒體的,既可以獲取一定的商業收益,也會對影視劇有個再次宣傳。

目前形勢下,那種將電影的完整情節通過圖片、短視頻等方式傳遞給受眾的“劇透型解說”,如果版權方追究,就會涉及到侵權賠償,未來這種不規範的“影視解說”或許將在法律追責、平臺嚴管下銷聲匿跡。


週週有劇


作為一種以剪輯形式命名的視頻類型,混剪短視頻(常簡化為“混剪”)在互聯網上深受年輕人喜愛,但其風靡態勢尚未引起國內主流學界關注,相關研究亦較為缺失。與其他互聯網視頻類型不同,著作權侵權是混剪的原生性問題,隨著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內容產業的蓬勃發展,混剪成為互聯網上一道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觀,隱身其後的著作權侵權問題就像達摩克里斯之劍,隨時可能掣肘其未來創意空間的發展。在互聯網語境中,著作權問題不再是簡單的擁有權問題,而是一個充滿複雜關係的網絡,本文系統梳理混剪的源起、特徵與發展路徑,探討混剪如何在不斷變化的著作權保護與使用生態中實現轉型,參與建構和諧共生的互聯網視頻創意體系。

1 什麼是混剪?

1.1混剪的定義與特徵

混剪短視頻英文名稱為“mushup video”(也稱“video mash-up”),是一種基於剪輯功能的二次創作短視頻類型,最早來自於著名的YouTube視頻網站。維基百科將“mushup video”定義為“將多個預先存在的視頻文本根據並不明顯的關係(no discernible relation)組合成完整視頻的類型。”[1]混剪短視頻的流行與互聯網的碎片式觀看文化一脈相承,在表現形式上,它常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首先,混剪短視頻往往主題鮮明,創作者根據某個預設的主題組接鏡頭與素材;其次,混剪短視頻結構比較簡單,由具備並列或遞進關係若干小段落構成;再次,混剪短視頻具有獨特的美學風格,例如極高的剪輯率、簡潔的臺詞、動感的音樂、快速的轉場;最後,混剪短視頻往往具有高度建構性,創作者廣泛挪用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影視文本中的鏡頭,創建屬於自己的作品。

從形式上看,混剪的創意思想並非無源之水,主要源自愛森斯坦的“雜耍蒙太奇”,其奧義在於使用離開現實的、脫離敘事情節的畫面元素和組接方法,創造具有視覺衝擊力和表意明確的電影文本,以此來表現作者的思想觀念。[2]“雜耍”是一個特殊的時刻, 其間一切元素都是為了促使把導演打算傳達給觀眾的思想灌輸到他們的意識中,使觀眾進人引起這一思想的精神狀況或心理狀態中。[3]在傳播效果上,混剪短視頻往往並不注重講述某個故事,而是更偏愛挑動觀眾的情感,致力於“在觀眾思想中不斷產生割裂效果,使得觀眾在理性上失去平衡”[4]。

1.2混剪的生產與傳播

混剪並不是互聯網媒介的原生內容類型,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混剪藝術就流行於電視劇粉絲圈。例如,電視劇《星際迷航》粉絲製作的同人視頻將原素材的聲音與圖像進行創造性並置剪輯,或插入歌曲重置新的語境,甚至將完全不可能在同一個世界、時間和設定中的人物剪輯在一起講述完全不同的故事,亨利·詹金斯稱其為“起居室視頻”,一種基於粉絲對影視作品的“共享的理解、共同的興趣、集體的幻想”的社群藝術形態。[5]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短視頻的傳播媒介從最初的私人生活場景轉移到作為“電子起居室”的互聯網,混剪逐漸成為一道豐茂的互聯網文化景觀。在YouTube網站,混剪短視頻創作呈現出多元形態,大致包含電影預告片混剪(movie trailer remixes)、同人混剪(vids)、戲仿混剪(YouTube Poop, YTP)、人物反應類混剪(Wishfie Reaction Videos)和超級剪輯(Supercuts)等子類型。相比較而言,國內混剪短視頻有較強的業餘化屬性與粉絲創作色彩,美學風格更接近於日本ACG(Animation Comic Game)傳統,最常見主題為明星混剪、電影混剪和遊戲混剪,鬼畜也常被認為是混剪的特殊類型。視頻網站愛奇藝、新片場、嗶哩嗶哩等均有混剪相關專欄,較有名氣的自媒體賬戶有“混剪隊長”(電影混剪)、“混剪曉佳”(遊戲混剪)等。從播放量來看,混剪也不乏現象級短視頻,例如“混剪隊長”所創作的六分鐘《2015年度華語電影混剪》曾在網上爆紅,獲得了近七萬次轉發量。縱觀國內現狀,混剪短視頻整體創意水平並不高,創作者之間相互模仿,類型較為同質化,且缺乏具有鮮明作者風格的作品以及多元化創意空間。

著作權侵權問題是混剪的“原罪”。在互聯網視頻的草根創作尚未爆發的時代,出於著作權法規的壓力,混剪短視頻在傳播時有嚴格限制,呈現出流通範圍小、非商業化、作品匿名化三個特徵。以早期的電視劇同人混剪視頻為例,它以錄像帶或鐳射光碟為載體,通過翻錄的形式在粉絲圈同人展會內小規模流通,“一般來說,人們都必須從藝術家那裡親手獲得視頻,以此為前提的是消費者必須首先提供一盤空白的錄像帶以便翻錄”,“有一些比較受歡迎的藝術家需要朋友幫助作為地區性的翻錄中心,以便廣泛傳播他們的作品”,亨利·詹金斯認為,這一藝術形式與它源頭的商業文化形成了鮮明對照,因為它拒絕從中牟利,並希望與其他看中這種藝術形式的人共享。[6]另外,由於技術上的侷限,創作者無法在作品上留下個人標籤,隨著視頻的流傳,創作者的身份也會隨之消失,即使發生侵權問題也無法追溯。在此情境中,混剪的著作權侵權問題隱而未發。

隨著互聯網視頻分享網站的出現,著作權侵權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在新媒體技術推動之下,UGC內容產業與粉絲經濟開始勃興,混剪的生存環境與往昔大不相同:剪輯軟件的普及允許眾多非專業人士製作短視頻並上傳分享,商業化的UGC視頻產業鏈使播放轉發流量迅速變現,自媒體賬戶給短視頻貼上鮮明的作者標籤。在現實情境中,大量基於二次創意的作品並未取得原作品著作權持有者許可,動則數以百萬計的播放量與轉發量將侵權問題顯性化。例如,風靡一時的“X分鐘帶你看X電影”飽受侵權詬病,知名自媒體賬戶“谷阿莫”因此長期身陷侵權糾紛。在互聯網視頻內容生態體系中,二次創意類視頻長期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如果無法釐清混剪的著作權使用規則問題,創作者將深陷法律訴訟、視頻下架、創意萎靡的困境。

2.2合理使用原則內的混剪短視頻

根據《美國著作權法》第17條第101款,混剪被界定為基於一個或多個已有作品的衍生作品(derivative works)。[7]衍生作品受合理使用原則(fair use doctrine)保護,該原則允許有限使用受著作權保護材料而不必獲得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在英國,根據2014年10月生效的歐盟法(EU law),創作者可在不經著作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在網絡視頻中使用“有限數量”的版權材料用於“仿擬、漫畫或仿製品”,只要作品不傳達歧視性信息或與不與原文本形成競爭關係即合法,如果它違反上述原則,法官可決定該視頻是否足夠搞笑以將其歸為“戲仿”(parody)。[8]有趣的是,這項利好對YouTube網站是無效的,著名混剪視頻賬戶“磁帶男孩”(cassetteboy)的作品在英國合法,但卻常因版權問題被YouTube下架。在我國法律框架之下,混剪創作原則上應取得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據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二條,改編、翻譯、註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註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9]由於現實中少有創作者能夠獲取原作品著作權持有者的許可,在大多數情況下,混剪的合法性亦被限定在合理使用原則之內。由於《著作權法》所規定的十二種合理使用情形之前提均不適用於商業,混剪因此與盈利無緣,其常見的適用範疇是《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中的 “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且作品“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10]

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內,混剪成為一種帶著鐐銬起舞的創意形式,其邊界往往被合理使用原則所形構。美國學者指出,合理使用原則是靈活有彈性的,法官根據“理性原則”(rule of reason)來判定未經允許使用受著作權保護的材料是否屬於合理使用,所有的事實和情境均被用來衡量該作品是否產生足夠大的社會或文化效益,以抵消其使用著作權的成本。基於“理性原則”的考量,混剪的合法性常常涉及兩個關鍵問題:1.未經許可的使用具備和原材料完全不同的主旨(a different purpose),還是僅僅重複原材料的意圖與價值?2. 在考量原作品的內核與用途之後,被抽取的材料類型與數量是否合適?[11]這意味著混剪的原創性、社會文化價值及其與原作品之間的良性關係成為判定其屬於合理使用的重要因素。縱觀世界互聯網價值理念趨向,混剪的生存環境與創意空間將在平衡精神之下發生重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