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中國的水構想——人工天河紅旗渠

在距安陽70公里外的林州,有一條掛在懸崖陡壁上的水渠,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中國幾乎家喻戶曉。它從山西太行山麓蜿蜒盤旋而來,然後如血管一般分成總長1500公里的大小支脈深入林州全境,從而徹底改變了這個縣級區劃噩夢般的缺水歷史。這條水渠就是紅旗渠。紅旗渠是在原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依靠農民力量創造的天下奇蹟。紅旗渠峰迴路轉之間纏繞於太行山腰際,猶如飄蕩在懸崖峭壁上的藍色絲帶,彰顯的是不朽的紅旗渠精神。這條冠以“紅旗”之名的水渠不僅是一個屬於紅色年代的神話,而且是一段關於民族自強的記憶、一個人類改造自然的傳奇。《八十年來家國》的作者趙浩生說:中國有一條萬里長城,紅旗渠是一條水的長城。

中國的水構想——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至今仍是河南林州最大的一張名片。幾乎所有關於林州的宣傳材料,都不會遺漏這座城市和紅旗渠的關係。走在林州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種“紅旗渠”字樣的招牌,當地人喝的酒是“紅旗渠”,抽的煙是“紅旗渠”,就連手機鈴聲,很多人也下載的是那首老歌:“劈開太行山,引來漳河水……”一座城市和一條水渠的關係,一座城市對一條水渠的感情,就是這麼直接地表達出來並大書特書。

除此之外,要發現這座城市和水的特殊關係,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和很多地區一樣,水在今天林州老百姓的生活中不過是尋常之物,尋常到擰開水龍頭,水就嘩嘩直淌,在農村打一眼機井,水就奔湧而出—而在40年以前,現在的景象對當地人來說還是天方夜譚。

林縣地處河南西北部,山嶺丘陵佔到了全縣總面積的70%,一年中主要的降水都集中在七八月份,其餘十個月的降水加起來還不到全年降水量的一半,是典型的山區乾旱氣候。林縣境內有五條大河,其中四條都是喜怒無常的季節性河流,不是斷流就是漲水;還有一條濁漳河雖然水量穩定,但進入林縣境內河床海拔已經很低,只有地勢低窪的幾個村可以利用。這樣的地理條件,註定了林縣人向天要水、靠天吃飯的命運。

千百年來,水對林縣人來說一直是個急需破解的命題,修建水渠的歷史也沒有斷過,但都規模有限。建國後十年間,林縣陸續修建了英雄渠、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石門水庫等水利工程,為攻克千百年來頑固的水荒發起了衝鋒,而1958年的大豐收似乎也在告訴人們:林縣人在破解水命題上的努力,已經獲得了圓滿答案。誰能想到,1959年的大旱,讓林縣幾乎所有的引蓄水工程都成了擺設。

被毛澤東稱“治水有一套”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此時醒悟:解決林縣缺水的關鍵是找到穩定的水源。於是,當時的縣委負責人兵分三路,分赴山西平順、陵川、壺關,為千年水困尋找治本之源。尋找的結果,就是發現了在枯水期仍然水量穩定的濁漳河。濁漳河本流經林縣,但要讓它達到一定海拔的落差,只能捨近求遠修一條水渠,從太行山背後的山西把它引過來。

中國的水構想——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總乾渠默默地矗立在太行山的山腰之上,通過三條幹渠和長達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大小支渠、斗渠,如血管一般在林州的肌體裡延伸,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營養和生機。劈山炸石的炮聲早已遠去,丁丁當當的打釺鑿石聲也已停歇,當年宏偉的“引漳入林”工程,已經化作紅旗渠蜿蜒盤繞的渠牆,與大山融為一體,成為一條靜靜流淌的人工天河。

中國的水構想——人工天河紅旗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