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一些搞笑節目或者小品中非要添加煽情元素呢?感覺很不好啊?

長空憂歌


您好咱倆想一塊了近幾年發現純搞笑的小品越來越少了,到底為什麼呢?

第一我覺得創作團隊如此設計,表面上是想贏得觀眾共鳴,同時表達自己作品的“家庭或人文”主題,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想用觀眾情緒上的昇華來使作品在結構上變得完整,以顯示我們這個作品“完成”了,本質上還是創作靈感及能力的匱乏。

但從實際效果來說,絕大部分適得其反,有些作品前面主要部分極盡搞笑,已贏得觀眾認可,但最後強行添加的煽情結尾反而讓人生厭,這種現象尤其在春晚和歡樂喜劇人最為常見。

第二觀眾看小品的目的是“笑”,不是“哭”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最想看到的小品往往是那種沒有任何思想、情感包袱的舞臺小故事,就如同陳佩斯、朱時茂表演的《主角與配角》,本山大叔表演的《牛大叔提幹》、《不差錢》等,因為本質上小品是一門表達幽默的語言藝術,觀眾想要的也很簡單,能讓我笑就行,但如果強行灌輸“正能量”、“情感教育”,這就與觀眾看小品的原始需求背道而馳。

最後想說演員還是要靜下心創造優質作品才是王道,不忘初心,像老一輩一樣奉獻經典


少年變大叔


為什麼一些搞笑的節目或者是小品,非要添加一些煽情的元素呢?,感覺很不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2020年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中,小品演員中百分之六七十是這個舞臺的新人,語言類節目數量上再破紀錄。而且,謝娜等人在《直通春晚》中獲得了楊東昇頒發的直通卡,將在春晚舞臺上表演小品。

但是,語言類節目數量的增多並不會掩蓋楊東昇執導下的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的糟糕,實話說小品越來做沒有意思了,一方面,楊東昇熱衷的流量演員舞臺表現力差,像馮鞏之類的專業小品演員也越來越缺少創作能力,甘於現狀,習慣從網絡中尋找包袱。加上央視春晚小品題材受限,導致內容枯燥無味,包袱少得可憐,最討厭的是最後的強行煽情。

像是東方衛視《歡樂喜劇人》這樣的節目中關於“生老病死”“子欲養父之過”等煽情元素還是情有可原的,畢竟觀眾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但是在大年三十的春晚中煽情則有些不合時宜……

全家人在除夕夜歡聚一堂,有說有笑的看個春晚,結果電視上一會兒來一句“這人老了就是不行了”,要麼就是“天天在家想你小時候的樣子”,又或者“每天什麼都不幹就盼著孩子回來”。本來一家人團聚開開心心的氛圍一下兒就傷感了,子女在外闖蕩,每逢佳節倍思親,只有春節才能回家團聚,卻在春晚小品中出現了各種傷感橋段,比如馮鞏、張小斐表演的《小棉襖》,高曉攀、尤憲超表演的《姥說》等等。

說實話春晚的受眾群仍然是中老年觀眾,而春晚小品中煽情煽得最多的就是生老病死,老年人本來就想得多,大多數春節檔小品還都要強行搞這種與他們息息相關的淚點。比如蔡明、潘長江的小品《學車》中,竟然用上了死亡梗,蔡明對賈冰說“我家老頭頭只剩下三個月時間了”,其實她想表達的是“還有3個月就70歲了,沒法考取駕照了”,前面都在哈哈笑,後面突然就告訴觀眾生命無幾,晚年悲涼,這樣的表達實在讓人討厭。

相聲得有底,小品得有結尾,但是寫一個短促有力又呼應全篇的結尾、讓觀眾笑著在小品結尾時笑聲最燦爛確實很難,但是煽情很容易啊。乾脆,直接來段催人淚下的結尾,這樣多省事啊。

趙本山、陳佩斯以前的作品好像從來就沒有煽情這麼一說,趙本山的《拜年》《馬大叔提幹》《紅高粱模特隊》,把諷刺演繹到極致了,後來的《賣柺》系列小品也都是純正的諷刺加搞笑,不玩情懷不煽情;陳佩斯的作品更無需多言,搞笑中透出陣陣諷刺。

所以,作為春晚舞臺上的小品,首先要搞笑,其次煽情可以,但是多考慮一下觀眾的感受。








花樣年華673


  • 就這個問題我說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我來告訴大家。這也是中國小品一貫的作風。前面讓你笑哈哈的,後面讓你哭的稀里嘩啦。這也是為了節目效果。哭,你為什麼會哭,因為煽情的片段,符合你自己的內心。讓你深有感觸,能讓你更好的記住這個作品,也是為了緊扣主題
  • 有些煽情的片段,說的就是符合人情世故,貼近生活,而且說的非常有道理,讓你看到了,非常有感觸,有共鳴。 這樣他這個作品一下就得到了昇華

如影隨形j


“回去改一副擔架,來年還賣他”。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結尾,賣柺三部曲第二部,沒見到任何煽情。

第一部的結尾是這樣的:

趙本山:瞅啥呀?你咋的心疼了咋的?走,換個地方!

高秀敏:還幹啥去呀?

趙本山:找個腿腳不好的把自行車賣他!

第三部是一個對聯:

拐一年搖一年緣分

吃一塹長一智謝謝啊!

橫批:自學成才。

喜劇就是讓人笑的,喜劇都不搞笑了,那就真搞笑了。

作為一個結尾來說,煽情也不是不可以。但現在很多演員演技差,或者劇本爛,煽情戲出的太刻意。這就讓人很難受了,彷彿把觀眾都當成毫無鑑賞能力的小學生。

刻意煽情可能是編劇的功底不行,寫一個煽情的結尾很容易,但寫一個短促有力又呼應全篇的結尾就難了很多。

另外可能是上面的大人們喜歡,這種劇本更容易過審吧。


科比就是曼巴


搞笑節目或小品的定位和內涵就是讓觀眾感受到笑點,不斷抖出讓人捧腹的“包袱”,添加煽情元素,可以使笑點放大,更加容易觸動觀眾的情感深處,如觀眾熟知的賈冰,在小品中類似元素較多,取得精彩的效果。煽情要煽得恰到好處,過分拉大觀眾對正常認知與語言藝術的差距,增強喜劇性,最終達到藝術昇華的境界。




潘文軍律師頻道


搞笑就是搞笑,又想把小品搞成情感節目,往往效果不好,我不喜歡。

現在小品創作越來越難,無非是拿夫妻關係,朋友關係等之間的誤會等做噱頭搞笑,但搞來搞去就不那麼搞笑了,情節不夠煽情來湊。

現在精品越來越少了,技巧和方法也越來越少,這只是試圖突破想出來的,可以理解,但反響不好。


碗裡無姜


可能是因為當下的市場決定的吧,就好比《歡樂喜劇人》,你會發現好多都是喜劇加著煽情,也出現了一些好的作品,觀眾們也認可。

其實,沒有人規定喜劇一定要煽情,當然,也沒有人規定,喜劇一定不能煽情。

煽情無好壞,可以有,也可以沒有。

只是現在的喜劇人和喜劇作品,好多都是搞笑不夠、煽情來湊。

那麼這樣強加的煽情就顯得特別彆扭了。

所以呢,喜劇如果要煽情,一定要切合實際,不能說煽就煽,你可以煽情,但一定要引起大眾的共鳴,不然就是為了煽情而煽情了,破壞了作品的整體思想,得不償失了。


閒人張老三


搞笑節目或者小品又稱為喜劇,個人認為喜劇作品應該有兩方面作用,一方面是讓觀眾開心,消解日常生活中的憂愁,消磨閒暇時間。另一方面是教育世人,映射部分社會現實,弘揚積極的社會價值觀,宣揚主旋律。

而創作者添加煽情元素一是為了迎合相關的節目標準要求,單純的為了搞笑而搞笑很可能過不了關。二是體現了創作者創作者靈感和能力的匱乏,通過最後煽情部分,帶動觀眾的情感,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也就是讓觀眾在此情節鼓掌。想用觀眾情緒上的昇華來使作品在結構上變得完整,其本質上部分體現了創作者的搞笑靈感潰泛。

但是,適當的恰當的煽情元素不是不行,但不能太生硬,比如賈玲表演的《你好,李煥英》也是典型的煽情作品,但卻一夜間收穫了無數觀眾的眼淚,並被稱為賈玲迄今最好的小品。作品表達了賈玲對自己去世母親的懷念,客觀來說這是一個很套路、結構化的劇本,臺詞直接不遮掩,情緒傾瀉而出,但因為源於表演者真實經歷,再結合場景搭配、配樂歌曲、演員表演的加成,使得作品直接擊中觀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也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所以喜劇作品不是不可以添加煽情元素,只不過不能太生硬,要合乎情理,恰到好處,講究方式方法。


楓love哈


搞笑的段子和小品創作起來其實相當不容易,人們隨著時代的變遷,對搞笑的作品要求越來越高了,單純的幾個包袱拼湊的段子已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而搞笑節目想讓人笑難免需要一些接地氣,通俗的話題,大眾的口味不同,認知的人群也不同,逼迫創作者在創作的時候必須添加些感人的元素以此來提升作品的高度,這也正是創作者的無奈之舉!


阿吉2046


煽情有的是劇情需要,為了觀眾共鳴,還有的是為了烘托主題,為了教育觀眾,宣傳正能量的,一個喜劇作品不能一路狂笑下去,主題都沒有了還有什麼意義,這就是個不完整的作品,如果是那樣的話把所有小品的笑點堆到一起不是可以使勁笑了,但是小品失去了前後的鋪墊,單獨的一個笑點拿出來,說不定並不好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