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不是什麼“甩鍋”“甩人”都可以偽裝在疫情之下的

很多人都知道,這17年間我們遭遇公共衛生領域的兩隻“黑天鵝”,2003年的非典,以及當下的新冠肺炎。


據說,每次絕處逢生,海航都會規模上臺階。在2003年的非典期間,海航就發過一個公告,說由於疫情,公司鉅虧14億。但後來證監會調查認定,海航這筆虧損存在多處財務錯誤,還隱藏了4.4億元的關聯交易。


爛賬確實有,是不是非典造成的則另說。


據說陳峰後來談起非典有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搞不好的事,都放在非典裡面。壞事有時會變好事。


這樣的中國傳統式“智慧”,企業家裡並非只有陳峰才懂;疫情也並不是只能用來甩壞賬,還可以用來甩鍋,甩人。


根據鈦媒體的報道,58同城近日就強制安排了一批員工停薪留職,時間2個月,會正常為員工繳納社保和公積金,但工資只按所在地最低工資標準的80%發,即1760元。


另有員工爆料,此次裁員比例為20%,降薪比例各部門不同,有些部門是隻發放全部工資的60%,在家辦公時間要按事假變相扣工資。因此,58同城被輿論認為是以變相裁員逼迫員工自行辭職,逃避N+1的補償。


新冠疫情肯定是一次實打實的壓力測試,全社會都在承壓,很多中小微企業、創業企業甚至行走在生死邊緣。不過,沒想到的是,“濃眉大眼的帶頭叛變了革命”。


58同城在最近一次季報(2019Q3)中說,三季度淨利潤為7.92億元,同比增長9.01%,營業收入也同比增長17.4%。而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中稱,實現淨利潤41.787億人民幣(含股權投資收益),同比上漲509.7%,運營利潤為11.45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8.9%。


陷入迄今房產、網絡領域最大裁員風波的,就是這樣一個不差錢的“大廠”。


讓各行業短期停擺,疫情肯定影響所有企業的業績、財報,是不是受衝擊最重,真到了不卸載就有沉船危險的關口?58同城自己給了答案。


我原本以為,可能承受不住要裁員的話,也是那些季節不等人的農林花卉,衝擊第一線的交通運輸、餐飲旅遊,或者重資產的工廠製造


沒想到,在裁能領先陣營的,是不差錢、線上化、輕資產運營並宣稱“艱難的時刻更要兌現使命”的。


看來,裁人兇猛,可能和有沒有錢沒關係。有的裁員是缺錢,有的裁員,是缺同情心。


有時候,一場意外,會揭開一些遮蓋著問題的幕布,比如,一次洪水驗證了某些豆腐渣工程。一次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就像一面透鏡,截止目前,至少已照射出兩種典型的情形:


一種是把疫情當藉口,趁機甩鍋裁人,甚至挑基層員工、年輕員工先下手,或者貓膩花樣百出,逼迫員工“被辭職”;


一種是趁疫情順坡下驢,把裁員當救心丸,掩蓋無法成立的商業模式、經營管理中的各種跑冒滴漏、團隊能力的虛力孱弱。


前者也許不夠善良,後者一定是傻,或者兩樣兼具。


比如這家原本少有人知,最近卻因宣佈了一次最大裁員規模而刷屏的OYO。彭博社日前報道說,OYO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5000人。其中,中國區裁員幅度最大,3000人。“在中國,冠狀病毒已經襲擊了我們……這是一個艱難的時期。”OYO創始人稱。


2017年12月開始,OYO進入中國市場以後一路狂飆,不到兩年,OYO的合作酒店超過1萬家。然而,短短的合作之後,大量的酒店紛紛解約,還在黃金週期間導致其大量訂房客人“露宿街頭”。


導致OYO中國無法維持的真正問題是什麼?業內專家透露,大量獨立酒店選擇預定平臺,希望藉助平臺的品牌和運營,提升訂單和業績。“而OYO的問題在於過度強調發展速度,跑馬圈地,卻忽略了合作酒店的管理和經營。”OYO酒店集團在生態建設、會員體系上顯然是一個短板。《商學院》記者調查,OYO酒店的部分城市的留存率低於50%。


而OYO的品牌影響力也極為孱弱,大多數消費者根本不知道OYO,OYO平臺很難給合作酒店導流。比如我就不知道OYO這玩意兒,要不是這次一把就裁掉3000人的大news。


醫學專家說,新冠肺炎死亡的大部分患者,都有嚴重的基礎性疾病。就像非典過後更肆意狂飆的海航,在2017年末爆發的流動性風險和這一次疫情疊加中,終究進入被聯合工作組接管的新階段。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種基礎性疾病會隨著疫情過去而自愈。

--------------------------

聚焦房地產、互聯網,理解商業,無關立場,只講道理。

已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新浪微博、雪球、藍鯨、鳳凰大風號、網易有態度。搜“地產真經”( dichanzhenjing)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