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每天認識一箇中國主要城市10:“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

太原,山西省省會,簡稱“並”,別稱幷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環山,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經,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是中國北方軍事、文化重鎮,世界晉商都會,中國能源、重工業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誠信、卓越。

太原市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市政府駐杏花嶺區新建路。太原市位於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東連陽泉市,西交呂梁市,南鄰晉中市,地理座標東經111°30′~113°09′,北緯37°27′~38°25′之間,市中心位於北緯37°54′,東經112°33′。

太原市境總面積6988平方千米,總人口434萬(2016年)。其中太原市區總面積1460平方公里,2012年底太原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40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常住人口367萬人,流動人口100萬人。

2018年2月24日國務院批覆太原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的建設。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將在太原舉辦。

每天認識一箇中國主要城市10:“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

太原

太原主要旅遊景點:

1、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其中難老泉、侍女像、聖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 。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佈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遊景區。

2、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位於山西太原西南20千米的龍山山頂,主窟開鑿於元代太宗六年至十一年(公元1234~1239年)。共8窟,分別為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

龍山石窟內有道教石雕像66尊、浮雕雲龍8條以及雙鳳藻井、仙鶴等諸多石雕。雕像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有的龕內的兩側及前壁還留有元代的題記。造像組合多襲取佛教造像形式,無明顯特徵。如三清洞,正壁雕刻道教的最高神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兩旁分別圍攏著坐立相間的值日神,西壁刻有李志全祝文。正面主尊(元始天尊)高1.7米,其左右太上道君、太上老君各高1.65米;兩旁之值日神高1.6、1.5、1.4米不等 。雕像多已殘破 ,完好者僅1/3 。臥如洞(或曰昇仙洞)正中為呂祖昇仙 ,呂洞賓著道士服裝,枕右脅而臥,如佛涅盤,二道童恭立左右。三大法師龕、七真龕中頂部鳳紋、龍紋藻井,頗為精緻,堪稱佳品。整個龍山造像雕刻樸實,形象敦厚,但缺少變化,較呆板。

3、晉陽古城遺址

晉陽古城遺址是中國一處重要的都城遺址。是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重點關注的大型城市遺址保護展示項目。遺址面積大約20平方公里。遺址內以自然耕地為主,西高東低,是一處春秋至五代時期的遺址。

遺址分為古城遺址和寺觀墓葬遺址兩部分。以晉陽古城遺址為中心,周圍依山勢分佈眾多的寺觀建築,同時在西山腳下緩坡地帶,廣泛分佈著墓葬遺址,總面積達200平方公里。

每天認識一箇中國主要城市10:“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

晉陽古城遺址

4、竇大夫祠

竇大夫祠又稱英濟祠、烈石神祠,位於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蘭村,在汾河峽谷左側;北靠二龍山,左傍烈石寒泉,右臨趙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時晉國大夫竇犨(chōu)的祠廟。竇犨,字鳴犢,封地在今太原,曾於狼孟(今陽曲黃寨)開渠興利,因而得到後人的紀念;宋代元豐八年(1085)神宗封之為英濟侯.故祠廟又名英濟祠。

5、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山西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天龍山腰。天龍山亦名方山,海拔高1700米。這裡風光秀麗,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四周山巒起伏,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盪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由於北齊時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後人就習慣地稱之為天龍山了。天龍寺,宋代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燬。一九八一年,搬遷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現已修葺一新。

天龍山石窟分佈在天龍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共存石窟造像1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郁;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煉、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漫山閣”中的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立像,高約11米,形體豐滿,瓔珞富麗,紗羅透體,而普賢雕像,面帶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

6、王家峰墓群

王家峰北齊墓群位於郝莊鄉王家峰村東“王墓坡”,據調查,目前共有三座北齊時期墓葬,徐顯秀墓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該墓有夯築封土堆,墓葬為穹隆頂磚券單室結構,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隨葬品大部分發現於墓室,該墓墓室壁畫保存完整,為研究北朝晚期的葬俗、葬制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此外,東山一帶多次發現北朝晚期的墓葬,且都有一定級別。反映了太原地區在東魏北齊時期的重要地位,折射出西域文化的影響和民族文化的交融。

每天認識一箇中國主要城市10:“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

王家峰北齊墓群壁畫

7、狐突廟

狐突廟位於清徐縣城西南八華里的西馬峪村北。始建於宋宣和五年(1123),金明昌元年(1190)、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作過修葺,並彩飾武士侍女及狐突夫妻坐像。明代又擴建了獻殿,明正德年間的石柱及木構件至今還保存得十分完好。清代又擴建了山門、樂臺以及鍾、鼓二樓,遂構成了現在東西寬30米 ,南北深75米 ,佔地約2200平方米的重院建築。

8、淨因寺

淨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在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於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

9、清源文廟

廟坐北朝南,三進院落。大成殿為金泰和三年遺物。中軸線依次為欞星門、狀元橋、泮池、戟門、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間,廂房各五間。大成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簷歇山頂,斗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樑架為徹上露明造,結構規整,殿頂琉璃剪邊,前有月臺。明倫堂及東西廂房不存。文廟大成殿是珍貴的早期建築遺構,在金代建築遺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每天認識一箇中國主要城市10:“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

清源文廟

10、不二寺

不二寺,原位於陽曲縣北留鄉小直峪村,由於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1989年將大雄寶殿遷至縣城首邑西路74號。不二寺大雄寶殿,始建於北漢乾祐九年(956年),現為金明昌六年(1195年)建築。坐北朝南,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建築面積147.6平方米。單簷懸山頂,出簷有廊,殿前簷置五鋪作斗拱。

殿內釋迦牟尼、弟子、菩薩等明代泥塑9尊,保存完好,其下佛臺磚雕精美;兩側山牆存壁畫80平方米。現存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敕賜不二禪院碑一通。院內存塔兩座,一為六角六面三層十一節石雕塔,高3.8米;另為八角五級磚塔,高6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