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闖王李自成棄西安走漢中,退入茫茫大巴山隱居“鹽場鎮”後,帶領隨從在 這巴山腹地厲兵秣馬,積草屯糧,整日操練士卒,準備隨時出巴山,北上關中,再爭衡中原,短短几月,走散的部分大順將士得到闖王在巴山腹地的消息後,紛紛前來投奔,一時軍心大振,。正當闖王準備北上取漢中,平定陝南繼而奪取陳倉,再取關中時,前來投奔李自成的張獻忠大西軍潰兵傳來消息,這是清軍已攻入蜀地,四川陷落,張獻忠已亡,闖王聽聞噩耗,不經仰天長嘆。漢室江山...............。

此時大清入主中原天下震動,張獻忠亡故,闖王敗退至茫茫大巴山,隱跡藏形,一時滿清偽政權東征西討,進四川入貴州,討雲南,永曆帝退入緬甸,吳三桂親率十萬之眾,屯兵陝南“漢中”卻不知李自成就在不遠處的巴山群中,吳三桂久駐“漢中”確沒有一點李自成的消息,外界多有傳言李自成..........吳三桂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尋找李自成餘部上,決定南下四川,過“鎮巴”走“萬源”進達縣,入南充,一路所到之處皆無李闖音信,這時的吳三桂決定揮師雲南,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陳兵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

當吳三桂陳兵“漢中”時李自成早已得到消息,在這通往“鹽場鎮的險關要隘”鹽場關“上做好了迎戰的準備,闖王決定帶領大順政權最後的力量與吳三桂在這巴山腹地決一死戰。”鹽場關”地處鹽場鎮東北方向,沿途百餘里的高山峽谷,兩側大山高聳入雲,道路狹窄,李自成決定伏兵於“鹽場關”內的鹽場大峽谷內布好口袋以逸待勞,等待吳三桂的大軍到來,確得到消息吳三桂已進入四川,大順軍與吳三桂決戰巴山腹地的計劃就此落空。

時值滿清入主中原,天下大定,漢人多有反抗,然而明運已衰,各路農民起義軍也只是替滿清做嫁衣而已,身處巴山腹地的李自成,整日帶領大順餘部在“鹽場鎮”營盤嶺上操練,不經感慨當年百萬雄師爭衡天下時的場景,不經黯然淚下,心灰意冷,過眼雲煙,什麼帝王將相夢,到頭來也只是一場空。就這樣在闖王的影響下漸漸的大順軍大部分將領也已心生退意,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大巴山裡,沒有往日的顛沛流離,沒有那金戈鐵馬的廝殺,安逸的田園生活逐漸消磨著眾人的意志,看到此種局面,大順軍的主戰派也明白闖王已無心爭衡天下了,眾人也不再勸阻,各自開始在這大山深處興建田園住所,娶妻生子,過著歸隱田園的生活。

“鹽場鎮”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大順軍餘部在此避難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天然屏障,此處遠離中原,背靠巴蜀,群山環繞,茫茫大巴山原始野林,道路險阻難行,猶如世外桃源般隱秘,清軍很難發現追查到這裡,雖然眾人皆已無心爭奪天下,但是簡單的防衛還是少不了的,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於是闖王李自成帶領眾人開始營建“鹽場鎮”以備在此安居樂業,防備自守,閒暇的李自成在這大巴山深處過著深居簡出逍遙快樂似神仙般的日子,往日的戰場廝殺,金戈鐵馬,刀頭舔血的日子漸漸的也被眾人放下心頭,營建好的“鹽場鎮”李自成親率跟隨自己的李氏族人及部分親隨坐鎮“鹽場壩”北山腳下安營立寨取名“李家營”大將劉宗敏率所部安營立寨於“李家營”隔河對岸的西腳下山下取名劉家寨,其餘眾將各率所部或族人分佈於鹽場鎮各個要道關隘,相互策應,平時為農,戰士為兵,繁衍於此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李自成自幼天生神力,天賦異稟,少時南征北戰練就了一身超凡的本領和過人的武藝,閒暇之時大順餘部的後代們就聚集在一起李自成則親傳武藝於眾人,眾人在這巴山蜀水之間習文練武,耕種農桑,自給自足,也落得個逍遙快樂 ,清康熙二十一年李自成因病亡故子李必祥嗣,眾人起陵於“營盤嶺山腳下隱匿其陵,不為外界知曉。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鹽場鎮將軍廟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鹽場鎮尖山子

隱居大巴山腹地“鹽場鎮”的闖王李自成最後的 結局

鹽場鎮將軍廟,三國張飛曾率兵於此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