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中,或許仍然保留著在夏夜裡搖著扇子納涼的情景。然而,隨著空調等現代化設備進入千家萬戶,各地曾經風靡一時的名扇正漸漸被人們遺忘。所幸的是,產自杭州西湖畔的雅扇,因為它獨特的製作工藝,讓無數人愛不釋手,成為一張象徵江南風情的、歷久不衰的名片。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選編於《中華遺產》 撰文、攝影/陳旭

在杭州西湖岸邊的步行街上,有一家專門經營杭扇的百年老店,據說每天顧客盈門,生意相當地好。在夏日的一個傍晚,到杭州出差的我慕名來到華燈初上、熱鬧非凡的步行街,一眼就看見了那家有著碩大的門面招牌的扇店。我發現,不論是中國遊客還是外國遊客,走到這裡,都要進去看看那些精緻可人的扇子。

杭扇是江南風情的象徵,即使在今天,當其他曾經與杭扇齊名的扇子正漸漸消逝在歷史的風煙中的時候,杭扇卻風采依舊,得到了萬千人家的喜愛。那麼,杭扇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和特質而讓人們對它情有獨鍾呢?

江南精緻生活的象徵

在杭州市內的興忠巷,曾有一座全國唯一的扇業會館,會館中建有一座扇業祖師殿,殿內供奉著扇業祖師齊紈,此外還供奉著琢、砂磨、糊楷等462位先輩藝人的牌位。根據碑文,人們知道這座殿堂重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9)。這正是杭州扇業十分發達的時期。

齊紈是什麼人?為何受到杭州扇業工匠的頂禮膜拜,並被尊崇為扇業祖師呢?我來到杭州街坊裡尋求答案,一些老者告訴我,傳說齊紈是周代的一個諸侯,就是他創造了扇子。我在史籍中查找,卻找不到齊紈這個人的任何記載。坊間另有一種說法,周代有一種細絹叫“齊紈”,曾是制扇的原料,後人附會或誤認為是人物,進而奉齊紈為扇業祖師。這種解釋大概行得通,因為中國曆來有把事物神話後變為人神的傳統,比如古代把一種驅鬼的棒槌—終葵變為驅鬼的人神鍾馗。

“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這是漢代詩人班婕妤寫的《怨歌行》,由此詩可知,山東盛產的潔白如霜雪的白細絹,在漢代就被用來做扇子了。其實在更早的戰國時期,齊紈與魯縞還並稱“魯縞齊紈”。這魯縞,就是魯國出產的一種白色生絹。在《漢書·韓安國》中還有這樣的記載:“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顏師古註解說:“縞,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為輕細。”杜甫《憶昔》中說:“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有了這魯縞齊紈,聰慧的制扇工匠,便將細絹製成扇子,大概後來在扇業發展中,齊紈所起的作用壓過了魯縞,所以後世人們把扇子稱為“紈扇”,齊紈後來也逐漸變成了扇子的代名詞。比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有詩說:“水亭處處齊紈動,簾卷朱樓罷晚妝。”清代的江南,人們已經普遍把齊紈和扇子等同視之了。有這種淵源,杭州扇業工匠將齊紈附會為周代諸侯和扇子的創始者,進而奉為扇業祖師,也就不足為奇了。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中國文人有處處留墨的雅好,扇子一經文人和畫家之手,便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這幅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繪一鳥立於枇杷樹上,構圖飽滿,筆法極具表現力,是古代杭扇扇面書畫中的精品。

被譽為人間天堂的杭州,夏季漫長炎熱。悶熱的天氣,讓生活在杭州的人離不開扇子。而杭州周邊地區豐富的制扇原材料,也給扇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裕的條件,富陽、臨安一帶(均為杭州屬縣)出產的純桑紙,安吉的竹材,紹興、吳興的鵝毛,均是上好的製作扇子的原料。

有不少杭州人驕傲地對我說,杭扇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不管齊紈是人還是物,它都說明杭州制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在歷史上,杭扇有兩個鼎盛時期:一是南宋初年,宋室南渡後,北方的能工巧匠聚集杭州,他們帶來的制扇技術和本地工匠的技藝相融合,讓杭扇的品種和樣式大量增加。杭扇因為要作為皇室貢品使用,所以製作精美,用料考究,杭扇從此成為中國扇子的代表。南宋名人趙彥衛在其著作《雲麓漫鈔》中說:“宋人用摺疊扇,以蒸竹為骨,夾以綾羅,貴家或以象牙為骨,飾以金銀。”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扇子有“細畫絹扇、細色紙扇、漏塵扇柄、異色影花扇”和“梅竹扇面兒,張人畫山水扇”等多種。

到了元代,杭扇扇面上出現了大量的繪畫和題詞。明代時期,杭扇將摺扇工藝發揚光大。永樂年間,日本、朝鮮的摺扇大量流入國內,杭扇取其精華,結合本地盛產竹和紙的優勢,將書畫、雕刻、鑲嵌、剪貼等藝術手段用於扇面的裝飾中,使杭扇成為實用與鑑賞兼具的工藝品。這種融合在多年後催生了杭扇的第二個鼎盛時期,這就是杭扇在清康熙中葉後出現的繁榮局面。

那時的杭州,扇莊與作坊之多,空前絕後。民國初年,實業部國際貿易局編寫的《中國實業志》中說:“杭城營紙扇者總計約有五十餘家,工人之數達四五千人。”在清代,杭扇大量出口,成為杭州貿易的大宗商品。清河坊至中山中路一帶,是人們採購扇子的中心商區。清代中期,杭州城內最大的扇子莊—舒蓮記扇莊最為著名。它幾乎壟斷了當時官府所需扇子的生產,在其全盛時期,它的營業額佔到杭州扇業總額的三分之二。到辛亥革命之前,舒蓮記扇莊還有僱工三百多人。今日杭州慶賀坊東鄰的集慶巷,當年是制扇作坊的集中地,當地人稱這裡是“扇子巷”。清代的杭扇,分為紈扇與摺扇兩大類,它和前代的杭扇相比,用材更廣,製作更精,藝術品位更高,它已經成為江南精緻生活的象徵,人們給它冠名為“雅扇”。從那時起,杭扇與絲綢、龍井茶齊名,號稱“杭州三絕”。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早在宋朝時,杭州扇子巷即是制扇作坊集中之地。明、清以來,杭州扇子行業更加興旺,規模化生產的作坊初巨規模,已經成為全國的制扇中心。圖為清代加工製作杭扇時的情景。

一把扇子半把傘

清朝光緒元年(1875),扇子巷內的制扇名匠王星齋創辦了“王星記扇莊”。在他創辦扇莊的時候,杭州扇業的競爭已經趨於白熱化,很多人並不看好他的扇莊。然而,出乎當時的人們意料的是,杭扇技藝,卻在王星記的品牌下保存至今,仍舊煥發著迷人的光彩。

王星齋出身於三代制扇世家,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製作杭扇的高手,他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制扇技能,到二十多歲時,已成為一名砂磨能手。砂磨是杭扇製作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工序,掌握了砂磨技術,就熟悉了制扇的整個過程。王星齋的妻子陳英,從小跟隨父親學習製作泥金扇,對扇面的貼花灑金技藝,也是掌握嫻熟。於是,這兩位制扇能手,終於在1875年自己創辦了扇莊,開闢了杭扇的新天地。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杭扇往往採用名貴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紙扇、檀香扇、象牙扇(上圖)都是中國扇子中的精品。其中的象牙扇更是以材美工巧,玲瓏透剔,精細奇特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蜚聲中外。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杭扇中的絹扇用細潔的紗、羅、綾等製成,以繪畫、刺繡、緙絲、抽紗、燙花、通草貼花等做扇面裝飾;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鹿竹、楠木、紅木等,顯得秀麗典雅,高潔精美,備受年輕婦女朋友們的喜愛。攝影/張治平

今日王星記扇廠的掌門人孫亞青對我說:“當時扇業競爭激烈,王星記能夠生存下來,靠的就是精湛的制扇工藝和獨特的黑紙扇。”

孫亞青所說的黑紙扇,看起來很普通,黑色的扇面,棕色帶花紋的竹子扇骨,我拿在手中,覺得和普通的扇子別無二致,湊近鼻子聞一聞,還能聞到一股輕微的臭味。可是孫亞青一直跟我強調說:“黑紙扇是揚名四海的傳統名扇,是杭扇的代表作之一,素有‘一把扇子半把傘’的美譽。”

黑紙扇真的這樣神奇嗎?孫亞青說,黑紙扇是杭扇中久負盛名的名扇,其中以“毛全本”和“全棕”做扇骨的最為名貴,它的選料十分講究。所謂“全毛本”的扇骨採用的是三年生以上、冬季採伐的韌性強、透氣清涼、紋理通直和堅硬光滑的毛竹為原料,這樣的毛竹做出來的扇骨烏黑透亮;而“全棕”的扇骨必須用雲南、貴州等地高山生長的棕竹,這種扇骨竹筋細勻,厚薄一致,富於彈性,搖動時骨柔風輕,清涼適意。其花紋也分外別緻。黑紙扇的扇面,則選用浙南山區純手工生產的純桑皮紙和會稽山區的優質柿漆原料製作而成。這種桑皮紙生產始於漢末,因此又稱漢皮紙,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它的特點是:柔嫩、拉力強、不斷裂、不褪色、防蟲、無毒性、吸水力強。

黑紙扇的製作,需要經過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砂磨、塗漆、修飾等86道工序。這個加工製作的過程不僅費時、費力,還有相當複雜的技術含量。一般而言,桑皮紙扇面綿韌細密,用特殊的柿漆(一種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屬植物的未成熟果實,經加工製成的膠狀液。從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膽鹼及乙酰膽鹼,還有某種與膽鹼結構類似、性質不明的氨基酸樣物質)塗染之後,還要把黑紙扇面用水浸24小時、煮沸50餘小時,然後再暴曬10小時,經過這些工序,黑紙扇不僅堅韌完好如初,光澤依舊,還具有雨淋不透、日曬不翹的特點,在生活中十分耐用,可謂名副其實的“一把扇子半把傘”。買到這種扇子的人,可以放心地把黑紙扇在水中浸泡幾個晝夜,扇面依舊不變形不酥爛。於是,這種黑紙扇一問世,便轟動了杭州城。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黑紙扇的製作,需經過糊面、折面、上色、整殂、砂磨、整理等86道工序。圖為切段。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制骨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打磨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鑽孔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粘接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糊面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修飾

如果僅僅創造了黑紙扇,而沒有發揚和繼承杭扇的傳統技藝,王星記就不可能作為杭扇的代表。杭扇幸運地找到了王星齋這樣的傳承人。

王星齋夫婦留下的店訓是“精工出細活,料好奪天工。”他們對質量的苛求全面體現在黑紙扇上,但是他們並不就此滿足。王星齋做出黑紙扇,他的妻子陳英把獨特的貼花、灑金、鏟貼(用金銀箔鏤雕成圖案貼於紙面的一種工藝)技術運用在黑紙扇上,在扇面上精心繪製人物山水,鑲嵌金銀貼片,把扇子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扇子錦上添花,顯得古樸而典雅。這樣的一把黑紙扇拿出來,既實用,又美觀,受到達官貴人和普通百姓的一致歡迎。裝飾精美的黑紙扇是進貢朝廷的“貢品”,簡單裝飾的黑紙扇則是杭州百姓的最愛,成為當時人們追捧的隨身飾物。王星記的黑紙扇,後來又在意大利米蘭、巴拿馬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屢屢得獎,美名遠揚。杭扇的新局面,從王星齋的手中開啟了。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黑紙扇扇面花色有名人字畫、京劇臉譜、真金、泥金和貼花圖案等;扇骨有嵌銀絲、象牙、燙花、鏤刻等;規格從一尺二寸到五寸的大小都有。經過這一系列精湛的工藝創作,使黑紙扇具有雨淋不透、日曬不翹、經久耐用的特點。

清宣統元年(1909),王星齋因勞累過度而病亡。其子王子清在母親陳英的輔佐下,子承父業,繼續製作精美絕倫的杭扇。民國之初,王子清在生產傳統黑紙扇的同時,吸收日本、法國女式扇的優點,在檀香木扇骨上施以“拉花”、“燙花”、“繪花”工藝,創造出造型別致、美侖美奐的檀香木絹面扇來。不久之後,他們又擴展了一些扇子的種類,從過去主營的黑紙扇、檀香扇,再延伸到象牙扇和曲藝舞蹈扇等等。從此,杭扇成為杭州走向世界的一張金質名片。

在王星記的廠房中,我看到了白紙扇、檀香扇、絹扇等扇子的生產全過程,黑紙扇卻只看到它的最後生產工序。我問王星記的掌門人孫亞青:“為什麼看不到黑紙扇的整個工藝流程呢?”她說:“當年王星記的老闆王星齋,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都開設著門市部,專門負責紙扇銷售,他的嫡傳高徒章金木則在紹興柯橋開設制扇作坊,專門負責黑紙扇的原料加工和前期工序製作。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王星記簡陋的扇子作坊已發展成生產五百餘種花色、規格的專業制扇廠,但是依然保持著王星齋時的傳統—黑紙扇的前期生產,仍留在紹興柯橋,拿到杭州來的黑紙扇,都是隻進行後期加工修飾的半成品。

王星記的黑紙扇生產之所以一直放在紹興,是和紹興興盛的制扇業分不開的。清代,紹興的制扇業主要集中在紹興城內的嘉會、興浦、周家橋、州山、梅山、小觀等地,其中以周家橋一帶最為集中,素有“扇窩”之稱。那裡的居民,絕大多數以制扇為業,興盛時期那兒的扇子作坊不下四五百家。於是,這種現實造成了杭州雅扇在《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登記的產地為兩個—即杭州和紹興的奇特現象。

聽完介紹,我趕赴水鄉紹興。頂著炙熱的陽光,來到紹興柯橋的一戶農家院落中。那是一個有些年頭的老房子,院裡放著一口巨大的水缸,裡面浸泡著捆成束的竹子,這些竹子的顏色和花紋與常見的竹子迥然不同,再看每根竹子的長度,就知道這些都是製作黑紙扇扇骨的原料。旁邊還有一些小水缸,都浸泡著竹子,沒錯,這應該就是我要找的黑紙扇傳統藝人的家。經過一個乘涼的過廳,我站在狹小的天井裡,看到一位婦人正在埋頭削制扇骨。她用一把特製的鋒利無比的長刀,把竹子剖成片,一截尺餘的竹子,削製成的扇骨也就是兩三根而已。她的丈夫在一邊用銼打磨每一片扇骨,然後用鑽在每一片扇骨上打孔,再用水牛角製成的細絲把扇骨串成一把扇子,他把扇骨一次次合上再打開,比較長短和厚度,讓扇骨達到完美的統一。棕竹扇骨的上端,還要再粘結毛竹片,細細打磨接口和邊緣之後,把桑皮紙扇面粘結上去,自然風乾後,再放到蒸鍋中蒸煮浸泡,反覆多次,達到黑紙扇穩定的壽命期,一把黑紙扇的半成品才算完成。

黑紙扇有86道工序,我看了幾道工序就眼花繚亂了,不過我還是有些疑問。我禁不住問制扇藝人潘宗寶:“為什麼要在棕竹扇骨上粘結毛竹片呢?這樣做出的扇子是否會在結實程度上打折扣呢?”

沒想到,這一下我問到制扇藝人的痛處了,她們指指滿屋子堆放的竹子對我說:“以前的全棕黑紙扇都是用貴州雲南的棕竹做扇骨,可是現在原料已經嚴重短缺,一些地方的棕竹被砍伐完了,一些出產棕竹的地方成了自然保護區,棕竹已被禁止砍伐,我們屋子裡堆放的這些棕竹,都是從貴州採購的,用完這些竹子,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買來棕竹呢。所以,一把黑紙扇的扇骨,只能是一半用棕竹,一半用毛竹了,棕竹用在下方漏空處,可以看到棕竹獨特的花色,毛竹裹藏在桑皮紙扇面裡面,對於使用沒有太大的影響。”這真是個難以解決的矛盾,原料的匱竭和追求質量的完美,無法統一。難道全棕黑紙扇就此走到盡頭嗎?“心有不甘呀!” 潘宗寶說。

其實不僅是黑紙扇的命運令人擔憂,杭州雅扇就沒有危機嗎?記得我曾問過孫亞清,“隨著現代化消暑設備的普及,杭州雅扇的未來發展空間肯定會受到一些擠壓,你擔心雅扇的未來嗎?”對於今後扇子的生存空間,孫亞青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說:“以前扇子是生活必需品,我們‘用’扇子;現在我們得‘玩’扇子:高檔扇子玩品質;價廉物美的扇子玩時尚。只有這樣,扇子才有繼續存在的價值,扇子的生存空間也不會因其實用功能的弱化而受到致命的影響。”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時光流逝,歷史上杭州扇子巷制扇的繁盛景象已蕩然無存,如今在整條扇子巷也找不到一家扇子店。幸運的是,人們還可以在西湖畔的這家扇子店裡欣賞到孕育著江南風情的各式杭扇。

確實,在西湖岸邊,我看到許多年輕女子喜歡手執扇子、閒庭信步的樣子,讓人不由想起“暖風燻得遊人醉”的古詩來,她們儼然成為西湖邊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中華五大名扇

中國素有“扇子王國”之稱。被視為風雅之物的扇子,種類繁多,有熠熠發光的孔雀毛扇、潔白輕軟的雁鵝毛扇,典雅名貴的象牙扇,芳香馥郁的檀香扇,溫文爾雅的絹扇,古色古香的宮扇,清新輕巧的紙扇,精美絕倫的黑紙扇,還有旅行扇、麥稈扇、竹編扇等等。其中,較著名的除了杭州的黑紙扇外,還有蘇州的檀香扇、四川自貢的竹絲扇、廣東新會的葵扇、肇慶的牛骨扇,它們並稱為“五大名扇”。

蘇州的檀香扇

檀香扇由摺扇演化而來,扇骨採用檀香木製成。這一扇種小巧玲瓏,華美精緻,加上檀香木氣味芬芳,一扇在手,香溢四座,盛夏酷暑頗有清心醒腦之效,蘇州諺語說:“六月裡扇仔檀香扇,再熱也勿會打噁心。”夏令過後,藏入箱中,兼具防止蟲蛀衣服的功用。檀香扇主要適合於婦女,作為美化等裝飾之用,因而它的形式與結構富有裝飾趣味。

四川自貢的竹絲扇

自貢竹絲扇的扇面是用細如絹絲的竹絲精心編織而成的。它顏色嫩黃,薄而透光,綿軟而細膩,恍若織錦;圖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鳥蟲魚,無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絲質扇墜,簡直玲瓏剔透,精美絕倫,被譽為巧奪天工的國寶。它的材料也很考究,要用陰山上葉小節長的“一年青”黃竹,黃竹砍下來以後,要經常用清水灌養,再用特製的工具勻花、刮青、起薄、清刮,最後成纖細如髮絲、薄透為蟬翼、柔韌如絹綢的竹絲,一把竹扇往往要用一千多根竹絲。

廣東新會的葵扇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期,新會就大規模加工葵扇。這種扇子以形狀特別端正見稱,它是從樹上砍下葵葉後,經修剪、烘乾或曬乾、壓平,再燙上各種字畫圖案,最後用布等納邊加固而成,有的還配上扇墜等裝飾品。 其中以玻璃葵扇、烙畫葵扇、雙面繡花織扇最為著名。在19世紀末就遠銷歐美24個國家和地區。

肇慶的牛骨扇

牛骨扇多為牛肋骨切片製成,製作精細,先將牛肋骨切成薄片,慢曬去味後,再鏤空,拋光、組裝、墜絲穗而成。扇面多以花鳥人物為主,色彩優雅,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特殊裝飾效果。

本文選編於《中華遺產》2009年第04期,撰文 / 陳旭 攝影/陳旭 責任編輯 / 楊飛龍 圖片編輯 / 餘榮培。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請轉發到朋友圈吧!

杭扇,江南風情一扇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