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或许仍然保留着在夏夜里摇着扇子纳凉的情景。然而,随着空调等现代化设备进入千家万户,各地曾经风靡一时的名扇正渐渐被人们遗忘。所幸的是,产自杭州西湖畔的雅扇,因为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让无数人爱不释手,成为一张象征江南风情的、历久不衰的名片。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选编于《中华遗产》 撰文、摄影/陈旭

在杭州西湖岸边的步行街上,有一家专门经营杭扇的百年老店,据说每天顾客盈门,生意相当地好。在夏日的一个傍晚,到杭州出差的我慕名来到华灯初上、热闹非凡的步行街,一眼就看见了那家有着硕大的门面招牌的扇店。我发现,不论是中国游客还是外国游客,走到这里,都要进去看看那些精致可人的扇子。

杭扇是江南风情的象征,即使在今天,当其他曾经与杭扇齐名的扇子正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中的时候,杭扇却风采依旧,得到了万千人家的喜爱。那么,杭扇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特质而让人们对它情有独钟呢?

江南精致生活的象征

在杭州市内的兴忠巷,曾有一座全国唯一的扇业会馆,会馆中建有一座扇业祖师殿,殿内供奉着扇业祖师齐纨,此外还供奉着琢、砂磨、糊楷等462位先辈艺人的牌位。根据碑文,人们知道这座殿堂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9)。这正是杭州扇业十分发达的时期。

齐纨是什么人?为何受到杭州扇业工匠的顶礼膜拜,并被尊崇为扇业祖师呢?我来到杭州街坊里寻求答案,一些老者告诉我,传说齐纨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就是他创造了扇子。我在史籍中查找,却找不到齐纨这个人的任何记载。坊间另有一种说法,周代有一种细绢叫“齐纨”,曾是制扇的原料,后人附会或误认为是人物,进而奉齐纨为扇业祖师。这种解释大概行得通,因为中国历来有把事物神话后变为人神的传统,比如古代把一种驱鬼的棒槌—终葵变为驱鬼的人神钟馗。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这是汉代诗人班婕妤写的《怨歌行》,由此诗可知,山东盛产的洁白如霜雪的白细绢,在汉代就被用来做扇子了。其实在更早的战国时期,齐纨与鲁缟还并称“鲁缟齐纨”。这鲁缟,就是鲁国出产的一种白色生绢。在《汉书·韩安国》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强弩之末,力不能入鲁缟。”颜师古注解说:“缟,素也。曲阜之地,俗善作之,尤为轻细。”杜甫《忆昔》中说:“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有了这鲁缟齐纨,聪慧的制扇工匠,便将细绢制成扇子,大概后来在扇业发展中,齐纨所起的作用压过了鲁缟,所以后世人们把扇子称为“纨扇”,齐纨后来也逐渐变成了扇子的代名词。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有诗说:“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清代的江南,人们已经普遍把齐纨和扇子等同视之了。有这种渊源,杭州扇业工匠将齐纨附会为周代诸侯和扇子的创始者,进而奉为扇业祖师,也就不足为奇了。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中国文人有处处留墨的雅好,扇子一经文人和画家之手,便与书画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幅宋徽宗的《枇杷山鸟图》绘一鸟立于枇杷树上,构图饱满,笔法极具表现力,是古代杭扇扇面书画中的精品。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夏季漫长炎热。闷热的天气,让生活在杭州的人离不开扇子。而杭州周边地区丰富的制扇原材料,也给扇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裕的条件,富阳、临安一带(均为杭州属县)出产的纯桑纸,安吉的竹材,绍兴、吴兴的鹅毛,均是上好的制作扇子的原料。

有不少杭州人骄傲地对我说,杭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不管齐纨是人还是物,它都说明杭州制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在历史上,杭扇有两个鼎盛时期:一是南宋初年,宋室南渡后,北方的能工巧匠聚集杭州,他们带来的制扇技术和本地工匠的技艺相融合,让杭扇的品种和样式大量增加。杭扇因为要作为皇室贡品使用,所以制作精美,用料考究,杭扇从此成为中国扇子的代表。南宋名人赵彦卫在其著作《云麓漫钞》中说:“宋人用折叠扇,以蒸竹为骨,夹以绫罗,贵家或以象牙为骨,饰以金银。”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扇子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漏尘扇柄、异色影花扇”和“梅竹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等多种。

到了元代,杭扇扇面上出现了大量的绘画和题词。明代时期,杭扇将折扇工艺发扬光大。永乐年间,日本、朝鲜的折扇大量流入国内,杭扇取其精华,结合本地盛产竹和纸的优势,将书画、雕刻、镶嵌、剪贴等艺术手段用于扇面的装饰中,使杭扇成为实用与鉴赏兼具的工艺品。这种融合在多年后催生了杭扇的第二个鼎盛时期,这就是杭扇在清康熙中叶后出现的繁荣局面。

那时的杭州,扇庄与作坊之多,空前绝后。民国初年,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写的《中国实业志》中说:“杭城营纸扇者总计约有五十余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在清代,杭扇大量出口,成为杭州贸易的大宗商品。清河坊至中山中路一带,是人们采购扇子的中心商区。清代中期,杭州城内最大的扇子庄—舒莲记扇庄最为著名。它几乎垄断了当时官府所需扇子的生产,在其全盛时期,它的营业额占到杭州扇业总额的三分之二。到辛亥革命之前,舒莲记扇庄还有雇工三百多人。今日杭州庆贺坊东邻的集庆巷,当年是制扇作坊的集中地,当地人称这里是“扇子巷”。清代的杭扇,分为纨扇与折扇两大类,它和前代的杭扇相比,用材更广,制作更精,艺术品位更高,它已经成为江南精致生活的象征,人们给它冠名为“雅扇”。从那时起,杭扇与丝绸、龙井茶齐名,号称“杭州三绝”。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早在宋朝时,杭州扇子巷即是制扇作坊集中之地。明、清以来,杭州扇子行业更加兴旺,规模化生产的作坊初巨规模,已经成为全国的制扇中心。图为清代加工制作杭扇时的情景。

一把扇子半把伞

清朝光绪元年(1875),扇子巷内的制扇名匠王星斋创办了“王星记扇庄”。在他创办扇庄的时候,杭州扇业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很多人并不看好他的扇庄。然而,出乎当时的人们意料的是,杭扇技艺,却在王星记的品牌下保存至今,仍旧焕发着迷人的光彩。

王星斋出身于三代制扇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制作杭扇的高手,他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扇技能,到二十多岁时,已成为一名砂磨能手。砂磨是杭扇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掌握了砂磨技术,就熟悉了制扇的整个过程。王星斋的妻子陈英,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泥金扇,对扇面的贴花洒金技艺,也是掌握娴熟。于是,这两位制扇能手,终于在1875年自己创办了扇庄,开辟了杭扇的新天地。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杭扇往往采用名贵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纸扇、檀香扇、象牙扇(上图)都是中国扇子中的精品。其中的象牙扇更是以材美工巧,玲珑透剔,精细奇特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蜚声中外。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杭扇中的绢扇用细洁的纱、罗、绫等制成,以绘画、刺绣、缂丝、抽纱、烫花、通草贴花等做扇面装饰;扇柄用材有湘妃竹、棕竹、梅鹿竹、楠木、红木等,显得秀丽典雅,高洁精美,备受年轻妇女朋友们的喜爱。摄影/张治平

今日王星记扇厂的掌门人孙亚青对我说:“当时扇业竞争激烈,王星记能够生存下来,靠的就是精湛的制扇工艺和独特的黑纸扇。”

孙亚青所说的黑纸扇,看起来很普通,黑色的扇面,棕色带花纹的竹子扇骨,我拿在手中,觉得和普通的扇子别无二致,凑近鼻子闻一闻,还能闻到一股轻微的臭味。可是孙亚青一直跟我强调说:“黑纸扇是扬名四海的传统名扇,是杭扇的代表作之一,素有‘一把扇子半把伞’的美誉。”

黑纸扇真的这样神奇吗?孙亚青说,黑纸扇是杭扇中久负盛名的名扇,其中以“毛全本”和“全棕”做扇骨的最为名贵,它的选料十分讲究。所谓“全毛本”的扇骨采用的是三年生以上、冬季采伐的韧性强、透气清凉、纹理通直和坚硬光滑的毛竹为原料,这样的毛竹做出来的扇骨乌黑透亮;而“全棕”的扇骨必须用云南、贵州等地高山生长的棕竹,这种扇骨竹筋细匀,厚薄一致,富于弹性,摇动时骨柔风轻,清凉适意。其花纹也分外别致。黑纸扇的扇面,则选用浙南山区纯手工生产的纯桑皮纸和会稽山区的优质柿漆原料制作而成。这种桑皮纸生产始于汉末,因此又称汉皮纸,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它的特点是:柔嫩、拉力强、不断裂、不褪色、防虫、无毒性、吸水力强。

黑纸扇的制作,需要经过糊面、折面、上色、整形、砂磨、涂漆、修饰等86道工序。这个加工制作的过程不仅费时、费力,还有相当复杂的技术含量。一般而言,桑皮纸扇面绵韧细密,用特殊的柿漆(一种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从柿漆的提取物中,可得到胆碱及乙酰胆碱,还有某种与胆碱结构类似、性质不明的氨基酸样物质)涂染之后,还要把黑纸扇面用水浸24小时、煮沸50余小时,然后再暴晒10小时,经过这些工序,黑纸扇不仅坚韧完好如初,光泽依旧,还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的特点,在生活中十分耐用,可谓名副其实的“一把扇子半把伞”。买到这种扇子的人,可以放心地把黑纸扇在水中浸泡几个昼夜,扇面依旧不变形不酥烂。于是,这种黑纸扇一问世,便轰动了杭州城。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黑纸扇的制作,需经过糊面、折面、上色、整殂、砂磨、整理等86道工序。图为切段。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制骨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打磨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钻孔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粘接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糊面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修饰

如果仅仅创造了黑纸扇,而没有发扬和继承杭扇的传统技艺,王星记就不可能作为杭扇的代表。杭扇幸运地找到了王星斋这样的传承人。

王星斋夫妇留下的店训是“精工出细活,料好夺天工。”他们对质量的苛求全面体现在黑纸扇上,但是他们并不就此满足。王星斋做出黑纸扇,他的妻子陈英把独特的贴花、洒金、铲贴(用金银箔镂雕成图案贴于纸面的一种工艺)技术运用在黑纸扇上,在扇面上精心绘制人物山水,镶嵌金银贴片,把扇子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扇子锦上添花,显得古朴而典雅。这样的一把黑纸扇拿出来,既实用,又美观,受到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一致欢迎。装饰精美的黑纸扇是进贡朝廷的“贡品”,简单装饰的黑纸扇则是杭州百姓的最爱,成为当时人们追捧的随身饰物。王星记的黑纸扇,后来又在意大利米兰、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屡屡得奖,美名远扬。杭扇的新局面,从王星斋的手中开启了。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黑纸扇扇面花色有名人字画、京剧脸谱、真金、泥金和贴花图案等;扇骨有嵌银丝、象牙、烫花、镂刻等;规格从一尺二寸到五寸的大小都有。经过这一系列精湛的工艺创作,使黑纸扇具有雨淋不透、日晒不翘、经久耐用的特点。

清宣统元年(1909),王星斋因劳累过度而病亡。其子王子清在母亲陈英的辅佐下,子承父业,继续制作精美绝伦的杭扇。民国之初,王子清在生产传统黑纸扇的同时,吸收日本、法国女式扇的优点,在檀香木扇骨上施以“拉花”、“烫花”、“绘花”工艺,创造出造型别致、美仑美奂的檀香木绢面扇来。不久之后,他们又扩展了一些扇子的种类,从过去主营的黑纸扇、檀香扇,再延伸到象牙扇和曲艺舞蹈扇等等。从此,杭扇成为杭州走向世界的一张金质名片。

在王星记的厂房中,我看到了白纸扇、檀香扇、绢扇等扇子的生产全过程,黑纸扇却只看到它的最后生产工序。我问王星记的掌门人孙亚青:“为什么看不到黑纸扇的整个工艺流程呢?”她说:“当年王星记的老板王星斋,在杭州、上海、香港等地都开设着门市部,专门负责纸扇销售,他的嫡传高徒章金木则在绍兴柯桥开设制扇作坊,专门负责黑纸扇的原料加工和前期工序制作。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王星记简陋的扇子作坊已发展成生产五百余种花色、规格的专业制扇厂,但是依然保持着王星斋时的传统—黑纸扇的前期生产,仍留在绍兴柯桥,拿到杭州来的黑纸扇,都是只进行后期加工修饰的半成品。

王星记的黑纸扇生产之所以一直放在绍兴,是和绍兴兴盛的制扇业分不开的。清代,绍兴的制扇业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的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梅山、小观等地,其中以周家桥一带最为集中,素有“扇窝”之称。那里的居民,绝大多数以制扇为业,兴盛时期那儿的扇子作坊不下四五百家。于是,这种现实造成了杭州雅扇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登记的产地为两个—即杭州和绍兴的奇特现象。

听完介绍,我赶赴水乡绍兴。顶着炙热的阳光,来到绍兴柯桥的一户农家院落中。那是一个有些年头的老房子,院里放着一口巨大的水缸,里面浸泡着捆成束的竹子,这些竹子的颜色和花纹与常见的竹子迥然不同,再看每根竹子的长度,就知道这些都是制作黑纸扇扇骨的原料。旁边还有一些小水缸,都浸泡着竹子,没错,这应该就是我要找的黑纸扇传统艺人的家。经过一个乘凉的过厅,我站在狭小的天井里,看到一位妇人正在埋头削制扇骨。她用一把特制的锋利无比的长刀,把竹子剖成片,一截尺余的竹子,削制成的扇骨也就是两三根而已。她的丈夫在一边用锉打磨每一片扇骨,然后用钻在每一片扇骨上打孔,再用水牛角制成的细丝把扇骨串成一把扇子,他把扇骨一次次合上再打开,比较长短和厚度,让扇骨达到完美的统一。棕竹扇骨的上端,还要再粘结毛竹片,细细打磨接口和边缘之后,把桑皮纸扇面粘结上去,自然风干后,再放到蒸锅中蒸煮浸泡,反复多次,达到黑纸扇稳定的寿命期,一把黑纸扇的半成品才算完成。

黑纸扇有86道工序,我看了几道工序就眼花缭乱了,不过我还是有些疑问。我禁不住问制扇艺人潘宗宝:“为什么要在棕竹扇骨上粘结毛竹片呢?这样做出的扇子是否会在结实程度上打折扣呢?”

没想到,这一下我问到制扇艺人的痛处了,她们指指满屋子堆放的竹子对我说:“以前的全棕黑纸扇都是用贵州云南的棕竹做扇骨,可是现在原料已经严重短缺,一些地方的棕竹被砍伐完了,一些出产棕竹的地方成了自然保护区,棕竹已被禁止砍伐,我们屋子里堆放的这些棕竹,都是从贵州采购的,用完这些竹子,不知道还能不能再买来棕竹呢。所以,一把黑纸扇的扇骨,只能是一半用棕竹,一半用毛竹了,棕竹用在下方漏空处,可以看到棕竹独特的花色,毛竹裹藏在桑皮纸扇面里面,对于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这真是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原料的匮竭和追求质量的完美,无法统一。难道全棕黑纸扇就此走到尽头吗?“心有不甘呀!” 潘宗宝说。

其实不仅是黑纸扇的命运令人担忧,杭州雅扇就没有危机吗?记得我曾问过孙亚清,“随着现代化消暑设备的普及,杭州雅扇的未来发展空间肯定会受到一些挤压,你担心雅扇的未来吗?”对于今后扇子的生存空间,孙亚青却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以前扇子是生活必需品,我们‘用’扇子;现在我们得‘玩’扇子:高档扇子玩品质;价廉物美的扇子玩时尚。只有这样,扇子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扇子的生存空间也不会因其实用功能的弱化而受到致命的影响。”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时光流逝,历史上杭州扇子巷制扇的繁盛景象已荡然无存,如今在整条扇子巷也找不到一家扇子店。幸运的是,人们还可以在西湖畔的这家扇子店里欣赏到孕育着江南风情的各式杭扇。

确实,在西湖岸边,我看到许多年轻女子喜欢手执扇子、闲庭信步的样子,让人不由想起“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古诗来,她们俨然成为西湖边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华五大名扇

中国素有“扇子王国”之称。被视为风雅之物的扇子,种类繁多,有熠熠发光的孔雀毛扇、洁白轻软的雁鹅毛扇,典雅名贵的象牙扇,芳香馥郁的檀香扇,温文尔雅的绢扇,古色古香的宫扇,清新轻巧的纸扇,精美绝伦的黑纸扇,还有旅行扇、麦秆扇、竹编扇等等。其中,较著名的除了杭州的黑纸扇外,还有苏州的檀香扇、四川自贡的竹丝扇、广东新会的葵扇、肇庆的牛骨扇,它们并称为“五大名扇”。

苏州的檀香扇

檀香扇由摺扇演化而来,扇骨采用檀香木制成。这一扇种小巧玲珑,华美精致,加上檀香木气味芬芳,一扇在手,香溢四座,盛夏酷暑颇有清心醒脑之效,苏州谚语说:“六月里扇仔檀香扇,再热也勿会打恶心。”夏令过后,藏入箱中,兼具防止虫蛀衣服的功用。檀香扇主要适合于妇女,作为美化等装饰之用,因而它的形式与结构富有装饰趣味。

四川自贡的竹丝扇

自贡竹丝扇的扇面是用细如绢丝的竹丝精心编织而成的。它颜色嫩黄,薄而透光,绵软而细腻,恍若织锦;图案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虫鱼,无不惟妙惟肖,加上象牙或者牛骨做的扇柄,丝质扇坠,简直玲珑剔透,精美绝伦,被誉为巧夺天工的国宝。它的材料也很考究,要用阴山上叶小节长的“一年青”黄竹,黄竹砍下来以后,要经常用清水灌养,再用特制的工具匀花、刮青、起薄、清刮,最后成纤细如发丝、薄透为蝉翼、柔韧如绢绸的竹丝,一把竹扇往往要用一千多根竹丝。

广东新会的葵扇

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的东晋时期,新会就大规模加工葵扇。这种扇子以形状特别端正见称,它是从树上砍下葵叶后,经修剪、烘干或晒干、压平,再烫上各种字画图案,最后用布等纳边加固而成,有的还配上扇坠等装饰品。 其中以玻璃葵扇、烙画葵扇、双面绣花织扇最为著名。在19世纪末就远销欧美24个国家和地区。

肇庆的牛骨扇

牛骨扇多为牛肋骨切片制成,制作精细,先将牛肋骨切成薄片,慢晒去味后,再镂空,抛光、组装、坠丝穗而成。扇面多以花鸟人物为主,色彩优雅,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特殊装饰效果。

本文选编于《中华遗产》2009年第04期,撰文 / 陈旭 摄影/陈旭 责任编辑 / 杨飞龙 图片编辑 / 余荣培。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请转发到朋友圈吧!

杭扇,江南风情一扇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