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如果沒有前置條件,“窮不過三代”就是一句不靠譜的“麻醉藥”

“窮不過三代”是有前置條件的,否則貧窮的代際傳遞無法抗拒

民間有句俗語:“富不過三代”,是說一個家庭很難將富貴保持三代。與之相對應,就有了“窮不過三代”的說法,意思是貧困也不會長久保持。兩句話聯繫起來,是在說明一種世事無常、變動不息的哲學狀態。

“富不過三代”是警惕性的,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很多類似的訓誡,警戒富貴人家如何在上位而不驕,如何持盈保泰。“窮不過三代”則非常勵志,鼓勵著無數貧困人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起”,不斷地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和際遇。

但事實上,我們常常看到的現實是,富貴人家的確很難將高貴的社會地位、富足的財富資源長久地保持下去。由於生活優渥,很多富貴人家的子弟會在聲色犬馬裡喪失警惕和謙遜,變得貪圖享樂、不思進取、持“財”傲物、目空一切。當自身的能力和品德不足以承載先人遺留的財富的時候,原有的富貴榮華很快就會如同《紅樓夢》裡《好了歌》所唱的那樣,“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如果沒有前置條件,“窮不過三代”就是一句不靠譜的“麻醉藥”

而且,更令人悲觀的是,“富不過三代”的俗語頻頻應驗,而“窮不過三代”的說法卻不見得那麼靈驗。常見的情形是貧窮幾乎像一種遺傳病一樣,在代際層層傳遞。現實生活裡,絕大多數的貧困家庭的生活狀態是至少是傳承了三代以上的。特別是在社會階層固化的大背景下,一個窮苦家庭要想翻身是非常困難的,“窮不過三代”的說法直接就是一個不靠譜的“麻醉藥”。

因為窮困,窮困人家首先不能保障高質量的生存物質供應,在營養、保健、衣物等方面的欠缺,就會逐漸體現在所有家庭成員的身體健康水平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一切的根源,所謂的“輸在起跑線上”,健康保障才是真正意義的“第一起跑線”。

因為窮困,很多窮困人家在思想上會根深蒂固地存在“窮慣了”、“窮怕了”的慣性思維,經營能力、創業思維、致富勇氣嚴重欠缺。與之相應的,窮困人家在子弟的教育投資上勢必就會大幅度縮水,造成後代的教育水平、文化素養、從業技能、技術特長欠缺,進而導致綜合競爭力明顯下降。教育是“第二起跑線”,窮困家庭是很容易失利的。“寒門出貴子”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而且即便是窮困家庭在教育上“魚躍龍門”式地勝出了,但在面對求職、創業這“第三起跑線”的時候,又會因為創業資本、人脈資源的欠缺而舉步維艱。

如果沒有前置條件,“窮不過三代”就是一句不靠譜的“麻醉藥”

婚姻是人的第二次新生,因為婚姻關係獲得資源和際遇,改變自身命運也是一個重要的渠道。建立婚姻關係也可以看做是窮人改變自身命運或者與富人競賽的“第四起跑線”。所謂“貧不擇妻”,因為窮困,一個窮困家庭很難娶到一個自身素質和家庭背景相對優秀的媳婦;婚姻建立講求“門當戶對”,貧困家庭的女性也很難嫁入條件優越的婆家。基於這兩種原因,窮人通過婚姻與社會優質資源發生關聯的幾率非常小。

種種因素疊加起來,窮困就會無法抗拒地形成在代際傳遞的強勁勢頭。“富不過三代”,而貧困並不會“三代而終”,反而會代代相續。如果將富人和窮人的這種變化趨勢貫通起來思考,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如果放任自然,所有人最終的趨勢都是變成窮人。這種說法似乎驚世駭俗、匪夷所思了一些,但這確實是一條鋼鐵一般的規律。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坐吃”就會“山空”。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一個系統中的“熵”總會不斷地累加,直到量變引發質變,導致系統的坍塌和重建。一座房子,如果沒有持續的維護和修復,最終會變成一堆腐土和朽木。“所有人最終的趨勢都是變成窮人”與血統論毫無關係。

如果沒有前置條件,“窮不過三代”就是一句不靠譜的“麻醉藥”

在社會學領域,人性就是天理。不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儘管在生活狀態、教育水平、思維方式、整體素質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在基本人性上卻是基本相同的。人性是兩面的,既有積極向上、善良美好的一面,也有消極頑固、冷酷陰暗的一面。富人之所以“不過三代”,窮人之所以代代相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駐紮在人性深處的不勞而獲、一本萬利;懶惰懈怠、一勞永逸;貪圖享樂、自私自利等種種“惡”不斷作祟的結果。

因為所有人的最終趨勢都是要“變窮”的,所以一個窮人要變富幾乎就是一個“逆天而行”的過程。所有的富人,都會經歷一個“起家如針挑土”過程,所有大大小小的財富的累積過程,就像用一枚繡花針來挑土那麼艱難和漫長。而“敗家如水推沙”,財富的散逸和失去,卻是一個異乎尋常輕鬆自在、迅速便捷的事情。世界上最舒服的事情莫過於順其自然或者放任自然。財富“聚”的過程艱難和漫長,財富“散”的過程的輕鬆和迅疾,也反證了“變窮”是基本趨勢、致富是逆天而行的規律。

揭示出這條鐵律,並不是要宣揚一種頹廢的世界觀,最終的目的是要尋找富人如何長久保持富貴、窮人如何最終改變命運的秘訣。因為儘管“若放任自然,所有人最終的趨勢都是變成窮人”的規律不可貿然否認,但現實中還是有很多家庭或者家族“逆天”地表現出富者持盈保泰、窮者翻天覆地的狀態的。而這些鮮活的例證,也就說明即使是所謂的“鐵律”也並不是無法突破的。

如果沒有前置條件,“窮不過三代”就是一句不靠譜的“麻醉藥”

富要超過三代,窮要三代而終,似乎是兩件事,其實實質上是一件事。富貴實現代代相續,貧窮要截然而止,所需要的前置條件是一致的。前置條件主要有兩個,首先的一條就是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倘若外部環境動盪,個人和家庭均處在一種禍福難測、變幻不定的情形下,求生存就會變成第一需求,財富的積累或散逸就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第二個前置條件也就是最核心的前置條件就是家風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是倫理的,中國人也是世界上最重視家庭的,所以一個家庭代代相續的風氣、美德、習慣,不但是家庭與家庭、家族與家族之間的區分依據,也是影響個人成長與前途命運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家風的核心只有八個字:忠孝傳家、勤儉持家。這樣的字眼在一些傳統風格的建築物門楣上經常見到,但可惜的是人們見慣不怪、熟視無睹、習以為常了。

最深刻的哲理往往會表現最樸素的形式,“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往往隱藏著極大的秘密。而“忠孝傳家”、“勤儉持家”這八個字,恰好就揭示著富貴人家避免頹廢、貧窮人家努力進取的秘密。這八個字並不是什麼技術性措施,而注重強調道德培育和習慣養成。說到道德,很多人都會不以為然,以為道德乃至家風都是虛幻的東西。其實不然,人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基本規律,在家風建設領域的效果是最為明顯而且可以快速見效的。

如果沒有前置條件,“窮不過三代”就是一句不靠譜的“麻醉藥”

“勤儉持家”,勤是為了儘可能地獲取財富,儉是為了儘可能地控制財富耗散,開源節流,保持或者加速財富積累,這是極為淺顯易懂的道理,不必贅述。“忠孝傳家”的家風雖說“忠”字在前,但“孝”才是根本,因為家庭倫理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一個人倘若能踐行孝道,必然是勤奮上進的,因為他擔心無法奉養親人;他也必然是遵紀守法,有著良好的社會行為的,因為他擔心親人會為他的不當行為而蒙羞;孝的精神延伸到社會範圍乃至職場領域,這個人也必然是忠誠於事業、忠誠於信仰、忠誠於道德規範的,因為他會努力通過自己的言行光耀門庭,讓親人獲得成就感。子弟孝順的家庭都是和睦的,孝道暢行的家庭,必然是一團和氣,充滿著積極向上的正能量的。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子弟,在社會上也容易被人認可和尊重。

不惹禍、不造作、能上進、會持家,這就是“忠孝傳家”、“勤儉持家”的基本家風所能產生的直接效應。這個效應對於富貴人家而言,就相當於在財富趨於耗散的過程中,不斷地查缺補漏、降低速度、緩解趨勢,而讓財富的“下墜”變得緩慢;這個效應對於貧困家庭來說,這就是一種努力向上、積極進取的力量,也是實現“窮不過三代”最根本的前置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