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是如何理解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的?

詩詞歌賦匯


懂得了老子的”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就懂得了蘇東坡的超然臺作!


蘇東坡被稱為坡仙,很顯然是說,在蘇東坡的身上,有道家的超脫曠達的氣質,有道家超越俗世的追求。蘇東坡是宋代詞人中思想最複雜、經歷起伏最為波瀾壯闊的詞人,正是如此,造就了蘇東坡一生雖然艱難但也活的有趣的人生。

蘇東坡能在越貶越遠的歷程中,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始終秉承不喜不悲超然於世的狀態,與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有關。蘇東坡是老子的粉絲,是莊子的粉絲,他甚至想象自己可以寬袍大袖坐地飛昇的仙人。可以說,沒有道家精神的滋養,蘇東坡可能就是窮困潦倒悲悲慼慼的杜甫,就是郊寒島瘦,就是一生孤獨的柳宗元,然而,蘇東坡就是蘇東坡,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標杆的人物,這個標杆,其實不僅僅是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更多的是說他兼容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成為中國思想史上的標誌。

儒家的積極進取,讓蘇東坡即使跌倒谷底也要爬起來繼續前行,道家的超越解脫,讓蘇東坡即使跌到谷底滿身泥濘,也會覺得這是自然之事,無論遇到什麼事,那也是也無風雨也無晴。佛家的圓融,讓蘇東坡即使跌掉谷底,蘇東坡也會認為人生如夢,所有的事情都是虛空,何必執著於虛幻的煩惱。所以,有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護體,蘇東坡成了無常世界中最堅強最幽默最風趣的人。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蘇東坡的道家思想,同時還有些及時行樂的小頹廢的意識。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豔,迷迷濛濛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

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這首詞的背景是這樣的。當時王安石變法正在如日中天的時候,蘇東坡批評王安石變法就是瞎搞,結果王安石很不高興,蘇東坡在朝廷裡過的也很憋屈,乾脆自請外放到杭州去做官,過了一年又被派到山東的密州做官。到了密州之後,他在城外建了個土臺子,請弟弟蘇轍給起名字。蘇轍畢竟是最懂大哥的人,為這個臺子起了個超然臺的名字。這個名字取自於老子的道德經。老子說: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大致的意思是說,厚重是輕率的根本,靜定是躁動的主宰。因此君子終日行走,不離開載裝行李的車輛,雖然有美食勝景吸引著他,卻能安然處之。為什麼大國的君主,還要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蘇轍的意思很清楚,他暗示老哥蘇軾,對待一切的事情都要淡然處之,有了這個可以欣賞美景的臺,也不要嘚瑟,反之,要是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情,也不必掛懷,這世界就是這樣,它不會因為你的開心而開心,不會因為你的煩惱而煩惱,你的悲與喜只是在你的心裡,和自然無關,和世界無關,自然就是按照他的原則運行而已。

所以,蘇東坡在這首詞中,很明顯地體現了老子的這一段特別睿智的話。

上片寫景,不同於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有一些空靈,有一些婉轉,這也體現了蘇東坡的文藝之處。

這首詞的最精華之處是下片。下片寫寒食清明期間,蘇東坡的思鄉之情。本來在煙雨綿綿的時節,蘇東坡的心情是陰暗的,但是蘇東坡轉念一想,悲悲慼慼又沒啥意思,為了緩解思鄉之苦,乾脆泡一壺新茶,享受異鄉的春天吧。這種思想,其實一直是蘇東坡心底的真實想法,心情好,哪裡都是故鄉。這與他後來寫的“此心安處是吾鄉”是高度一致的。

最後,蘇東坡像明顯換了一個人一樣,生活中本來就是陰晴不定,就像月亮本來就有陰晴月缺一樣,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自然而然而已,所以,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是詩酒趁年華,趁著大好年華,還是好好享受生活吧。

我想提請讀者諸君注意的是,蘇東坡的詩酒趁年華,固然反映了及時行樂的想法,但蘇東坡與魏晉時代特別是古詩十九首中那種普遍的及時行樂的想法還是有所不同。古詩十九首中說:“生年不滿百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這是一種在大悲哀之後的大放縱!


好玩的國學


問題:你是如何理解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的?

說說你的想法?

前言

這首詞寫於熙寧九年暮春,蘇軾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在密州(今天的山東諸城)任上。

《望江南 ·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一、超然臺的名稱來源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蘇軾對於這次變法並不認可,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 ,蘇軾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37歲的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著名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也是寫於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 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燕處:退而閒居,超然: 不依賴外物、不受世間功名利祿等外物的影響。

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

二、簡析

上闋是寫的是眼中所見,填詞時可以注意到,分上下闕的詞上片常常寫景,下片開始抒情或言志。蘇軾這一首也是如此: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斜、花、家3個字是韻腳。煙雨中詩人登臺遠眺,微風細柳、春水新花。

下闋觸景而生情: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點明時間:寒食節,酒後嗟嘆,嘆息什麼呢?“休對”是正話反說,忍不住對於故地與故人的思念。寒食禁火,因此要重新生火,用“新火”煮新茶,不妨學學老子,超然世外,以詩酒自娛自樂,不要辜負大好年華。

結束語

古代讀書人都有齊家治國的理想,蘇軾受到排擠申請外任,政治理想不能夠實現,自然是有些失落,因此會:“酒醒卻諮嗟“,並寬慰自己”休對故人思故國”,不妨“詩酒趁年華”。

可惜詩酒也會招來禍患。第二年,熙寧十年(1077年) 蘇軾調到了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又調為湖州知州。就在這一年發生了“烏臺詩案”。 監察御史舒亶( dǎn)等人從蘇軾的詩中找到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差點要了蘇軾的性命。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說起蘇軾,故事太多,包括超然臺。超然臺由蘇東坡主持修建,並被列為古密州(今山東諸城)八景之首。據載,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東坡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8月命人修葺城北一處的“廢臺”,並由其弟蘇子由題名曰“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東坡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而東坡先生另外一首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是在此臺作成。

且年這首《望江南》: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大意是:春天還沒有過去,細細的微風吹起斜斜的柳枝。我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只有半滿的春水流動,城內仍是百花競放。遠處的千家萬戶都在煙雨籠罩之中。寒食剛過,酒醒了卻嘆息不已:還是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火來烹煮一杯明前茶,喝酒吟詩都要趁著大好年華。

這是一首思鄉詞,總體上屬於婉約範疇,但從結句看,又有曠達之情,可以說是二者相兼之詞。

  • 詞的上片,主要寫詞人登臺所見暮春之景,細風、斜柳、春水、春花、煙雨,詞人居高臨下,由近及遠,依次鋪開。

  • 詞的下片,詞人觸景生情,並點明登臺的具體時間——寒食後,即清明時節。此時乃傳統的返鄉掃墓時間,詞人卻欲歸歸不得,故而引發鄉思;但詞人並非矯情作態之人,而是心胸闊達,故而也來一翻自我安慰:“且將新火試新茶”,借煮茶來自我排遣,苦中作樂;結句“詩酒趁年華”是一句境界提升語,暗合了詞題的“超然”,又表明了詞人此時的心境。


豫齋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到密州(今山東諸城)任職。他命人將城北的舊城臺修善,完工後,蘇軾之弟蘇撤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熙寧九年春季,蘇東坡登超然臺觀景,香風微動,綠野綴紅,好一派煙雨春景,郊外暮色。一時詩興突起,寫下了這首《望江南.超然臺作》。





這首詞上片寫景,或為寫實。先點明時節,雖晚春但春未老,眼前風細柳斜,春意盎然,由近而遠。近處護城河壕,半溝春水,城內城外春花猶放,呈現出“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景象。再遠處,千家萬戶在煙雨中半隱半現,一種春景中的朦朧盡收眼底。

下片抒情,或為寫虛。承上片的時節、地點和景色,觸景生情。"寒食後,酒醒卻諮嗟"。清明前的寒食節,起源於紀念介子推。人們將食物先一天預備,這一天禁止用火只能吃先天的寒食,故而稱之為寒食節。寒食節過後重新起火稱為新火。詩人酒醒後明白寒食節過後即清明節,但他不能回故土對故人,只能借點燃新火煮這春季的新茶,來排譴內心的憂傷。最終詩人放下了所有的糾節,以超然於外的態度,將苦悶揮灑於詩酒之中,用賦詩飲酒來回報這大好春光和美好年華。


這首詞豪邁與婉約相兼,情和景交融,透過寒食節、清明節,靈活運用新火、新茶、詩酒,通過春日的細風斜雨、春水城花等景象,結合著作者情感的複雜變化,用一種超然手法來表達遊子的內心活動和思鄉之情,以一種樂觀而豁達的人生態度對待心中的鬱悶,以一種脫俗觀點平息內心的糾節,跨越不如人意的現實。讀後讓人感概不已,極富餘味。


湘水微波


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暮春,在密州任上,八月底動工修葺園北臺,其弟蘇轍命名:超然:作者登超然臺,眺望滿城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這首詞。詞為雙調,比原:望江南:增加一疊。上片寫景,分三個層次,:風細柳斜斜,點明季節,試上:直說登臨遠眺,以: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春水.春花,將春景鋪開,:煙雨暗千家:作結。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千家萬戶,滿城風光,盡收眼底。

下片寫情,與上片寫景,關係緊密,融景生情。:寒食後,酒醒卻諮嗟:點明登臨時間,寒食過後,應當返鄉掃墓,作者公務在身,希望實現其:致君堯舜:的志願。眼前之景,觸動思歸之情,又無法滿足,只好自我安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休對:且將:雖勉強何,但畢竟使思想上的矛盾得到了暫時解決。於是:詩酒趁年華:超然物外,忘卻塵世,借詩酒以自娛,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的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此詞為小調,情與景已融為體,兩組對句,作得天衣無縫,實屬難得。佛青石謹言。


用戶97909352152大器


謝悟空邀請!

《望江南·超然臺作》是宋朝大文豪蘇軾,在當時的山東密州所作的一首詞。內容如下:

春未老,風細雨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詞的大意是說:春天還沒過去,徐風吹得雨絲斜斜的落下。登上超然臺向城中看去,護城河水只有城壕的一半,城裡滿城花繁葉茂百花爭豔的景象。綿綿陰雨攏罩著千家萬戶。

過了寒食節,酒醒了卻忍不住對親人的思念徒增嘆息。不要對著老朋友去想家鄉的事了,還是在剛生的火爐上燒壺水品嚐今年的新茶。趁著剩餘的年華喝酒吟詩吧。

這首詞是蘇軾從杭州移調到密州後在清明時節所作。全詩充滿了對宋朝時政的不滿,正如"煙雨暗千家",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但卻無可奈何的心情。所以只能用喝酒吟詩這種頹廢的態度,來度過剩餘的年華。


8232354703122老三屆


蘇軾一生歷經無數挫折,鬱悶之後總是能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所以蘇軾的詩詞給人一種豪放的感覺,在豪放之中還能有著細膩的感情體現,這首詞就是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

北宋熙寧八年(1075)蘇軾任密州太守,當時城牆西北角有一“廢臺”,蘇軾就把它重新修葺了一番,然後他的弟弟蘇轍根據《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文意,幫他取名曰“超然”,意思就是超脫塵世、樂天知命的意思。因此才有了後面蘇軾的《超然臺記》橫空出世,成就千古名篇。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後來還有人詩評曰:

若無子由明兄意,神州那得超然臺。優遊物外迪心智,諸城至今尋舊臺。

蘇軾辦公之餘,就與身邊的人登臺或遠眺城外美景,或抒發內心情懷,他的那篇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是在此“超然臺”上,望著明月睹景思人,一氣呵成的。

時間、地點、環境

時間:上片“春未老”和下片“寒食後”點明瞭創作的時間,是清明節前後。古代“寒食節”可以說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普遍比較重視。寒食之後,春已暮而未老。寒食節原來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日子,因此這一天起有個傳統要禁火三天,寒食節過了之後再重新點火,因此稱之為“新火”。

地點:密州(今山東諸城)城牆西北角“超然臺”,蘇軾任密州太守之後修葺的,登臺可眺望全城。

環境:清明節前後,時有小雨,風力1-2級,微風細雨。美景:“風細柳斜斜”、“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詩人登臺眺望,由近景的柳樹,到中景的春水,再到遠處的“一城花”,千家萬戶全被煙雨所籠罩,滿城風光盡收眼底。

借景抒情

寒食之後是清明,清明是給先人掃墓的時候,而詩人卻不能歸去。因此這裡也有詩人對故人、故國的思念之情。心中的情緒難以揮發,所以用“新火”來煮些“明前茶”,邊喝茶邊看景,以此來排遣心中的苦悶。

“詩酒趁年華”,最後詩人進一步申明,人生苦短,必須超然物外,抓緊時間,以詩酒自娛。這裡的“年華”與開頭的“春未老”又相應合,在詞的最後時刻,進入“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也是當時詩人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

詩人將異鄉之景與自身的思鄉之情結合得天衣無縫,上片寫景,下片抒情,以“樂景”來襯托詩人的“哀情”,形成對比和反差。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翰墨今香


“詩酒趁年華”: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莫負韶華。

《望江南·超然臺作》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暮春。公元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面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自請出京任職,公元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公元1074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並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詞。

這首詞豪邁與婉約相兼,情由景發,情景交融。詞中渾然一體的斜柳、樓臺、春水、城花、煙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燒新火、試新茶的細節,細膩、生動的表現了作者細微而複雜的內心活動,表達了遊子熾烈的思鄉之情,體現了作者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同時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胸襟。


詞的上片寫登上超然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前兩句寫出季節特徵,春雖已到,但尚未老,楊柳在和煦的春風中飄蕩。三四兩句直敘登臺遠眺所見,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燦爛。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最後一句以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作結。居高臨下,滿城風光盡收眼底。這五句全是寫景,描寫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通過色彩的強烈對比,把春日裡不同時空的色彩變幻,用明暗相襯的手法傳神地傳達出來,樂景襯哀情。

下片寫情,春雖未老,人卻在無奈之中的思鄉之情。寒食節過後,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這兩句點明瞭作者登超然臺的具體時間,作者從登超然臺望見的景色引發了思鄉之愁,尤其是在寒食節前後這樣的日子。但他無法歸鄉,只能在酒醒之後,諮嗟嘆息一番。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採的新茶。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休對且將,這是無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實際的一種解脫辦法。最後詩人寫詩酒趁年華,認為還是抓緊時間,借詩酒來自娛,度過這美好的時光。這裡年華與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應。作者政治上屢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驁不馴,所以只好用曠達超然的態度來對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悶。

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首先描寫超然臺上看到的景色,再抒發登上超然臺後產生的愁思,最後表達了作者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慨。這首詞上片寫超然臺下春未老之景,下片因景生情,抒發思鄉之情,情景交融為一體。全詩體現的是一種作者始終無法排遣的鬱郁不得志的苦悶,又極力想把這種苦悶暫時排遣的心情。煙雨暗千家隱含了淡淡的鬱郁之情;濛濛煙雨又觸動了作者的思鄉之情;酒醒卻諮嗟,這裡的嘆息正表現了作者的思想處於極度的矛盾之中,思歸卻又不能滿足,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因此他只好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來自我安慰和解脫,於是用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一切,珍惜年華,借詩酒來自娛,以擺脫苦悶的心情。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一往文學


不能辜負了最好的年華,不能缺了詩與酒。

《望江南 超然臺作》(宋)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超然臺:築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臺可眺望全城。

諮嗟:哀聲嘆氣。

新火:寒食,禁火三日。節後取榆柳之火稱“新火”

新茶:指清明節前採摘的“雨前茶”。


1071年,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請出京,被授為杭州通判。 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此詞創作於此。

這首詞清新淡雅,大有婉約之風。

上片,一“老”字意濃。

何為未老?正值晚春還盛的時候,擬人手法。

“雨細,柳斜,春水,百花”短短几句,已將春的景,春的氣象,勾勒於人眼前,煙雨濛濛而天色暗,春風徐徐而柳枝斜,春水漲膩而花香溢。

可見,詞人心情不錯。

“春未老”,正值晚春,春景還盛,恐怕詞人也壯年不餒,壯心不已!

雖離京遠調,詞人是不服輸不服老的!

比“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勵志多了!下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名句,享受人生最好的詮解。

“寒食”是個特殊的節日,憶苦思甜,不忘初衷。

詩人卻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不說,是不忍說,不能說,強壓思鄉的心絃,惟恐一觸而不可收拾,在這春景還盛的美好時光,被鄉愁籠罩,自憐自艾,是不合時宜的。

越為理性的剋制恰是感情的不得已與無奈何。

兩個“新”字蓬勃有朝氣。

寒食過後,“另起新火”,這是習俗。

清明節前,“新茶正好”,這是時節。

新火烹新茶,有酒亦有詩,這才是年華正盛時應該做的事,才不辜負這無限春光,大好青春。

“新”有從頭開始之意,而“酒”又有借酒消愁之苦悶,詞人是糾結的,畢竟仕途失意,遠離家鄉使詞人如鯁在喉,但又不失希望,懷抱理想,唯有詩酒能忘卻一時不痛快,超然於物外。

“新”不是一味沉淪,揮霍人生,而是懷抱希望,從新出發,是詞人從苦悶中悟出的新的人生態度。

沉悶於失意而能自我開解,壯志不移,這便是蘇軾,灑脫而不放蕩,超然而不失志。

最後兩句將人生的詩意都歸納其間了,成為現代人最嚮往的方式,“我有一所房,詩酒趁年華。”


一綠浮芳


蘇軾一生大致可以“烏臺詩案”劃分。烏臺詩案之前的東坡是政治明星,文壇領袖。處於人生最拉風的階段。密州任職的蘇軾,正是處於這一時期。蘇軾的文風以浪漫豪放著稱,與南宋另一詞壇大家辛稼軒,並稱“蘇,辛。”但蘇詞更加朗朗上口,文淺意深為歷代詞家所推崇。超然臺是蘇軾為密州太守時派人修葺 ,蘇子由題寫“超然臺”三字。此時的蘇軾正處於人生的上昇期,正是意氣風發超然物外之時。臺超然詞亦超然,可以想見當時蘇軾的心情。如果說蘇軾詩詞豪放雄奇,此詞卻是清麗可人,詞中透出的溫情與快意同另一首在密州作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情調迥異。“密州出獵”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為蘇軾豪放派詞作的兩大代表。完全是蘇軾的另一面貌。如果說“密州出獵”是怒目金剛“望江南.超然臺作”便是小清新。茲將兩詞權錄於後,請蘇粉們自己鑑賞。

望江南.超然臺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謝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並為雙又何妨,誓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