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東德併入西德後,西德人歧視過東德人嗎?對此你怎麼看?

昔圭讀史


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以五個州的身份正式加入聯邦德國,組成了新的聯邦德國。闊別45年的東德,終於和西德破鏡重圓了。可因為歷史、思想、窮富、習慣等因素,導致了相愛簡單相處太難的尷尬。至今西德人,仍打心底裡歧視東德。




儘管號稱歐洲女王,來自東德的默克爾擔任總理十四年,但她的內閣十五位部長都是來自西德,就連德國總統也是來自西德。你也許也沒說德國民眾曾喊著默克爾回家吧!儘管德國首都和最大的城市都是柏林,地處東德,但東德和西德相比就是城鄉之別。

傲慢與偏見:西德付出太多心痛,東德得到太多不滿



一道柏林牆,一邊是天堂,一邊是僻壤。兩德合併以後,東西柏林融合的不錯,西柏林人幾乎不歧視東柏林人,因為柏林就在東德境內。但西德至今毅然歧視東德人,當然這種歧視是表現在心裡的。他們叫東德人Ossi,大抵跟我們古代稱呼的東夷差不多。東德人稱西德人為Wessi,可以理解為我們古代的西戎。



正是德國東西兩極分化,兩地成為一家後,西德就對東德大力扶貧。為此,西德付出很大代價,不僅國家源源不斷向東德輸血,而且西德人還要為東德經濟重建的放血——繳納“互助稅”。稅率高達7.8%,竟然持續了八年後才降低到5.5%。東德人瞬間進入了小康,幾乎達到了十倍的增長,就這西德人的平均工資差不多相當於東德的二倍。



西德人覺的東德人虧欠他們,而東德人認為西德人有些傲慢。西德人倒不是因為窮而歧視他們,而是因為感覺東德人有些“鄉巴佬”心態。他們觀念落後,思想陳舊,而且在西德的幫助下,也變得懶和依賴了。而西德則是認為救急不救窮,東德人羨慕嫉妒恨,覺得西德帶自己脫貧不給力。東德人最不能容忍的是,他們連聯姻也很少。

西德姑娘不嫁東德小夥,西德小夥不娶東德姑娘。
這就意味著東德西德並沒有實現融合,這裡的不嫁不娶是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儘管也有東德人和西德人聯姻的情況,但基本來說,西德人對東德人從心理上是不接受的,東德人對西德人也有一種羨慕嫉妒恨的心理。


福垊


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清楚答案是怎樣,不過類似的事情,比如在我們的鄰居身上就發生過,在我們的南方也發生過,下面簡單說說我所知道的。

第一,咱們東北的鄰國

眾所周知,咱們東北的臨國戰後分裂成兩個國家,分裂後的北方一直是獨裁政權,分裂後的南方剛開始也是獨裁政權,後來逐漸走上民主化道路,並在西方的扶持和自身的努力下,走向了繁榮!我看過一些紀錄片,說是一些北方人逃跑,最終成功到達南方!他們本以為到了南方後會過上幸福生活,結果發現卻遭受南方人的歧視,反正這種生活並非他們所想要的!

第二,咱們的南方地區

咱們祖國最南端有一塊地,以前曾被西方列強佔領,後來終於迴歸。可你看看他們的某些人,居然把大陸人稱為支那人!這分明是歧視大陸人!

至於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沒必要馬上發怒!我們不妨可以聽聽對方的言論,尤其是對方的論證過程。結論可以不接受,但論證過程還是要聽聽的,既然他得出一個我們認為是不正確的結論,那他的論證過程或者論據就絕對是有問題的!我有信心,我一定能找到他論證過程或者論據的毛病!

總之我不像某些人那樣,聽都不聽就直接一棍子打壓下去!暴力手段是很低級的,我更願意動腦!我更願意文鬥智鬥!當然,如果對方要武鬥,我也願意奉陪到底!


明17890714


就我經歷而言,在柏林看到有許多海報是取消東德人的,戲稱他們為"Ossi"(德語Ost是東邊的意思)。比如下面這張非常有名的海報“Zonen-Gaby”,是諷刺東德人沒有香蕉吃,拿黃瓜當香蕉了,在柏林的一家餐廳Tiergarten-Quelle見到過。

我交流期間住在東柏林,那裡有些老人思想比較保守,對外國人不太友好。但是不能以偏概全,我也見過非常熱情的阿姨,給我講述她在之前東德上小學,一天吃五頓飯,而且非常便宜,她很想念那時候的生活,還說很想來中國玩,最後非常激動地在衛生紙上互留了聯繫方式。

所以總的來說,取笑東德人的情況確實存在,但是人家東德人也取笑西德人(Wessi)啊。個人在德國時間只有半年,沒有體會到太強烈的歧視情況,期待經歷更多的人回答~


吃肥肉大王


地域黑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不好的社會現象。因為地域黑這種現象不好,所以我們需要批判它,但這的確是一種現實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現象。既然地域黑作為一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那麼就必然有其產生的根源。我想先和大家講一個我曾親身經歷過的故事:我是在重慶上的大學。大學裡面同學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大家彼此之間的生活習慣都各有不同。位於西南地區的重慶、四川、貴州一帶的口味都比較偏辣,所以有時同學聚餐的時候來自東南沿海一帶的同學就吃不慣這種口味。有一次有個同學就抱怨了一句“不知道菜裡放這麼多辣椒幹嘛?真是傻X的做法”。結果另一位同樣是來自東南沿海一帶的同學就提醒他:“你該說我吃不慣太辣的東西,而不是說別人的做法傻”。大家覺得那個抱怨的同學是地域黑嗎?顯然不是,他只是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而平時又是一個大大咧咧慣了的人,於是才會口無遮攔。相比之下提醒他的這位同學就顯得比較高情商了——儘管他自己可能也吃不慣這種口味,可他首先強調這是自己的習慣問題,並不是說人家的做法有問題。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有自己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我們應當尊重大家各自不同的生活習慣。這些習慣本身並無優劣之分,誰也不能以和自己行為習慣不符就認為別人不正常,但必須承認行為習慣趨同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所以才會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說。我們設想兩個小年輕談戀愛是不是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容易走到一塊兒呢?那麼因為脾氣性格不合而拒絕對方都理解為是一種歧視嗎?所以我們需要對地域黑有一個正確的定義:各地彼此生活習俗上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應當承認並尊重這些差異。我們可能不理解別人的生活方式,但我們應當對其保持足夠的尊重。現在我們設想如果一個南方人無理取鬧肆意攻擊北方人的生活習慣,那麼這就是一種地域黑的行為;可如果這個南方人只是表示不希望去北方就業、成家,那麼有可能僅僅只是不適應當地的氣候而已,請問這能被定義為地域黑嗎?

在德國有一項關於擇偶標準的調查結果顯示:33%的西德人表示絕不會找東德人。然而這能被理解為是一種歧視嗎?在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環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各種脾氣秉性都存在差異。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那個南方人就是不願找北方人,那麼你能說這是歧視嗎?畢竟要一個人放棄自己之前早已習慣的生活環境去重新開始是很難的。這完全就是一個生活習慣的問題。如果您非要上綱上線把這理解為地域黑,那麼我也沒辦法。如今兩德統一已近30年,然而在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後德國東西部居民之間心理上的統一之路依然任重道遠。兩德統一後的頭兩年德國經歷了一個發展高峰期:兩德統一前東德儘管是社會主義陣營中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然而和西德比起來仍存在明顯的差距。兩德統一採取的是由東德併入西德的模式,我們可以就將形象比喻為西德像迎娶新媳婦進門一樣把東德拉入了懷抱。新媳婦過門總得打扮打扮吧,於是統一後的德國掀起了一輪對原東德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高潮,由此推動德國經濟迎來了一次突飛猛進的發展。然而1992年後德國經濟逐漸陷入衰退狀態。當德國統一十年後很多記者去採訪德國的普通公民關於他們的日常生活,然而他們得到的答案中有些卻認為兩德統一併沒使他們的生活狀態變得更好。

1990年7月1日德國貨幣聯盟生效。這個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完成德國的貨幣統一問題。統一前西德的經濟水平高於東德,而西德馬克在國際上的價值也高於東德馬克。當時西德馬克和東德馬克的兌換比率是5:1,東德方面希望西德能在貨幣統一的問題上高抬貴手讓到4:1,然而令東德方面出乎意料的是西德方面竟承諾按1:1的比率進行兌換。消息傳開後東德老百姓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因為這相當於他們手中的錢比自己原先預先的增加了4倍,這才真是什麼都不做就能躺著賺錢的好事啊。東德的老百姓只看到自己手裡的錢升值了,然而他們作為在世界哲學史具有獨特地位的日耳曼民族的成員卻忘了重要的辯證思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本來西德馬克和東德馬克的合力兌換比率是5:1,如今按1:1的比率進行兌換無形中相當於迫使東德企業在一夜之間為員工提薪500%。絕大多數老百姓只看到自己直接收入的增加,可他們意識不到這對國家宏觀經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最終是必然會波及到他們的日常生活的。一夜之間揹負上沉重包袱的東德企業一家接一家倒閉,於是東德的老百姓很快發現自己正面臨嚴峻的失業危機。統一前夕西德總理科爾曾承諾:“在統一後3~5年內讓東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一樣”。現在東德企業一家接一家倒閉,東德老百姓連找工作養家餬口都成問題,哪還敢奢望達到西德人的生活水平?

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應對這種狀況的解決之道就是讓西部為發展相對滯後的東部輸血:1990年~2000年十年間德國西部對東部的援助資金高達1.5億馬克,為此原西德地區的人民是需要繳納團結稅的。對這筆錢原西德地區的人民其實是頗為糾結的:儘管誰也不願平白無故多交一筆稅,但他們出於維護國家團結的目標仍接受了這筆新開徵的稅。一開始原西德地區的人民也並不覺得這事難以接受,可日子久了就有了變數。我們不妨設想:如果你有一個兄弟很窮,於是你出於好意資助他。一開始你也不覺得這有何不妥,可如果你這個兄弟一直需要你資助,那麼你還願意完全放棄自己的生活去幫助他嗎?西德人看東德人就是這樣:一開始他們視對方為手足同胞,因此他們發自內心願意幫助這些東部同胞,然而當他們發現這些同胞需要自己持續不斷資助時各種怨言就出現了。如果說生活在原西德地區的人因為需要出錢資助東部同胞而不滿,那麼生活在原東部地區的人享受著西部的持續資助該很高興吧?事實並非如此。統一前東德的社會福利其實還是相對不錯的(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但東德人在心理上是將自己和西德人對比的,這麼一比較就使差距暴露無遺。既然統一時總理承諾讓東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看齊,那麼大家就對此有所指望了。可如果這個目標不能按當時科爾總理承諾的那樣順利達成,那麼東德人的失望之情就可想而知了。

統一後的德國政府對原東德地區的人們這種心理期望是心知肚明的。當時德國政府也的確有心改善東部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就像在對待東德馬克的問題上一樣:德國政府的政策立足於給東部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直接好處,但卻忽視東部經濟的長遠發展。1990年~2000年期間德國西部投入東部的1.5億馬克絕大部分被直接用於各種社會福利補貼,而原東德地區的產業幾乎沒得到什麼發展。這樣一來東德老百姓儘管從政府拿到了一些補貼,可他們很快就把這些補貼消費掉了,完了還是發現自己找不到工作,家庭生計還是需要依靠救濟。好在柏林牆已不存在了,那麼在家鄉找不工作的東德人按說是可以去西部找工作的。要說現在東德人去西部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可去了能不能找到工作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一堵柏林牆把本是同根生的一個民族強行分成兩部分,40年的隔絕狀態使兩邊的人在職業經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出現了差異。也許在有些人看來:東德人在西部找不到工作就是西德人歧視東德人的證明。然而這事讓西德人也感覺冤枉:西德的企業很多都是玩高科技的,在管理上也是出名的高效,東德的教育水平以及過去東德國企那種人浮於事的管理氛圍下培養出來的人怎麼適應呢?所以你能說這是歧視,只能說由於兩邊的生活習慣上的巨大差異使東德人很難融入西德社會。事實上不只是德國,在任何國家外來務工者都存在如何融入當地社會的問題。

統一後有些德國經濟學家認為德國經濟的低迷是因為德國有其他主要經濟大國所沒有的沉重包袱。很顯然這個所謂的包袱指的就是東德。1.5萬億馬克的投入終於使東德的生活水平在21世紀達到了西德的90%。對此西德人肯定會想:如果這筆錢直接用於西德將會如何呢?西德人對東德人的態度與其說是一種歧視,不如說是在幾十年的隔絕狀態生活習慣差異所帶來的一種分歧。即使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在被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收養成長後也會生分,那麼國家其實同樣如此。柏林牆倒塌了,然而德國人民心中的那堵牆還需要全體德國人努力去推倒。事實上如今無論西德人或是東德人首先對自己的定位是德國人,統一是不可抗拒的發展趨勢。1992年後德國經濟的低迷狀態更多是東西部之間兩種不同經濟體系的彼此磨合所致,同樣東西部人民之間也需要心理上的磨合。即使是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即使是親密無間的戀人也會存在一些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只有承認並尊重這些差異並設法調和才能把日子過好。西德人儘管會抱怨為支援東德建設而需要多負擔一筆稅收,可他們還是義無反顧接受了,因為祖國的統一是第一位。在這個大原則之下因為差異導致的摩擦糾紛是客觀存在的,一個國家就像一個家庭一樣會吵架、會爭執,但首先大家應該將家庭的發展作為共同的奮鬥目標。隨著兩德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已使德國內部的地域分歧變得模糊。日耳曼人作為一個整體正在重新走向同舟共濟。西德人接受了來自東德地區的默克爾成為總理。統一為德國帶來更加廣闊的國內市場,也令德國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明顯提升,在度過那段艱難的磨合轉型時期後如今的德國儼然成為歐洲經濟的發動機。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西德人對東德人的歧視,其實今天都有。

薩沙前幾天剛看了一個報道,將德國人擇偶的。

今天德國人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有大量的剩男剩女。

然而,調查表明,33%的西德人表示絕不會找東德人。不少西德民眾直到現在都會嘲笑東德人是“東德佬”。

其實西德和東德人都是德國人,本來沒有什麼不同。

但柏林牆到了以後,東西德卻有較大的區別。

西德人對東德人的歧視,大體這幾方面:

第一,窮。

嫌貧愛富是世界通病,這個毋須諱言。

東西德合併的時候,西德的生活水平遠遠高於東德。

同樣都是工人,做同樣的工作,他們生活水平能夠差五六倍之多。

試問,今天月薪5000的中國人,看到月薪1000的非洲人,你對他多少會有鄙視。

大家還記得《國產凌凌漆》的100元救民錢嗎?

當時香港人平均月薪都在5000港幣以上,100元人民算得了什麼,買賣衛生紙而已。

但當時我國普通人月收入不過二三百,這100元已經很不少了。

所以香港人當作笑話,我們則不同。

道理也是一樣的,東西德也是這樣。


直到今天,東西德經濟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東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雖然翻了兩番,但仍比西部低30%。東部的平均工資比西部低19%!

第二,懶。

西德人普遍認為東德人懶。這種懶不是天生的,而是吃了半個世紀大鍋飯形成的。

早起西德人來到東德工作,發現社會節奏完全不同。

在西德裝個電話,上午申請,明天就來安裝,快的話就是下午。

因為電話公司太多,大家都在搶生意。

而在東德申請以後,少則一二週,多則一二個月才來安裝。

1949年-1961年間,約260萬東德人成功逃到西德,其中高達50%來自知識階層。而東德當時的人口總數只有1600萬,等於逃走了五分之一的人。

西德人認為,東德的社會精英和比較勤奮的人,都已經逃走,留下的都是些懶漢。

第三,不知足。

為了扶持東德,西德人確實付出很多。

據柏林自由大學教授施羅德的計算,在1990年至2014年間,建設東部花費了納稅人大約兩萬億歐元。這近乎是個天文數字。因為政府原有的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撐東部建設,所以,德國政府在統一之後違背了科爾總理當初不加稅的承諾,開始額外徵收一種“團結稅”(最初佔個人收入所得的7.5%,後改為5.5%),並計劃一直徵收到2019年。雖說團結稅是面向全國徵收的,但是,因為西德人口占多數,所以基本是西德人在建設東德。

德國政府計劃到2019年將東部的養老金提高到西部水平,為此每年需增加45億歐元的投入。“西德人”覺得,政府這樣做不公平,是在拿他們的錢補貼“東德人”,因為“東德人”繳納的養老金遠比“西德人”少,最終拿到的養老金卻和他們一樣多。

然而,東德人卻並不感激。

67%的“東德人”認為“西德人”傲慢,51%的“西德人”認為“東德人”不知足。

西德人反感東德人很正常。

薩沙想起一件事。有個中國的市民捐助希望工程,10年捐助了十幾個貧困學生,許諾給錢到他們大學畢業。

結果不幸的是,這個市民患上了癌症,全家積蓄用來看病還有缺口,被迫停止了援助。

誰知道,這十幾個學生沒有人說來看她一下(其中七八個人已經大學畢業找到工作),或者送點禮金,反而有幾個人打電話來罵他,說他“不講信義”“騙子”還說他“說假話害人”。

就這種白眼狼,試問誰能對他們有好感?


薩沙


1990年10月3月,柏林牆被推倒。東德高高興興地併入西德,分裂的德國最終實現了統一。

合併之前,西德的經濟發展水平,要遠遠高於東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西德是東德的四倍;進出口貿易,西德達到了東德的10倍之多;西德的人均月收入,也比東德人高出三倍。

(被推倒的柏林牆)

那麼,對於統一後經濟落後的東德人,西德人有沒有表示出歧視的眼光呢?

二戰後,分裂的西德和東德,分別跟著美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成為美蘇冷戰的最前線。由於有美國先進模式的影響,再加上德國原本雄厚的工業技術積累,西德的經濟飛速增長,領跑歐洲。汽車等重工業水平,更是世界聞名。而東德卻只能配合蘇聯本土的重工業,發展粗放加工及零售等輕工業。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逐漸拉大。

經濟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導致大量東德人進入西德地區謀生。當時東德人口不過2000萬,但外逃西德的就超過300萬人。這些青壯勞力和技術人才的流失,對東德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生活在優越環境中的西德人,對這些逃入的東德人,自然是滿眼的輕視和不滿,認為他們像蝗蟲一樣,搶奪了原本屬於西德人的勞動資源和福利。

德國統一後,由於東西部的經濟水平差距較大,德國對東部的建設投入了大約1.9萬億歐元,這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無異是天文數字。為了籌措這筆資金,德國政府一改合併之初科爾總理不加稅的承諾,實施《團結公約》。

(被蘇聯領導的東德圖景)

從1995年至2019年,德國政府向所有勞動者和企業徵收支持東德建設的“團結稅”,稅率從最初的7.5%改為5.5%,徵收總額2500億歐元。每年光從西部向東部的轉移支付資金,就佔德國整個GDP的5%。

雖然“團結稅”面向德國全國徵收,但按收入情況,設了起徵標準。東德的民眾由於收入較低,大多數達不到起徵收入標準。而西德地區不僅人口為東德的五倍多,經濟和收入水平也遠遠高於東德。因此,這項稅收主要的徵收群體集中在西德地區,實際上就等於富有的西德人,出錢為東德搞建設。

還有,東西地區的養老金差距,原本和當地的經濟收入水平掛鉤,領取標準不相同。但是德國政府卻表示,將把全國範圍的養老金髮放金額,提高到相同標準。僅此一項,每年增加的社保基金支出就多達45億歐元。

西德人自然覺得吃虧,認為政府偏袒東德地區。自己以高收入所繳納的較高社保費基金,卻和繳著低社保的東德人,在養老金領取上,被平均化了,這是不公平的。於是,西德人常會憤憤地指責東德人為吃救濟的“鄉巴佬”。

對於政府在東德地區大把花錢的行為,感覺被東德人佔了便宜的西德人,自然怨言不斷,談起東德人總是一臉嫌棄。

(湧向西德的東德人)

對西德人的歧視行為,東德人也難以接受,從而大加抱怨。

再加上兩德統一後,原東德軍隊軍官和政府公務員,被以西德為主體的政府視為蘇聯餘孽,遭到大面積解職失業,在政治上飽受歧視。這不禁讓東德人,開始懷念當初簡單而平等的生活。

東德人這種“不知感恩”的表現,讓以施捨金主自居的西德人愈加生氣。於是在現實或網絡中,常常用“佔便宜發牢騷的東德佬”嘲諷東德人。而東德民眾則以“自以為是的西德佬”回擊。

經過近三十年的融合,雖然攔在德國民眾間的柏林牆早已拆除,但東西部地區民眾心中的牆,還依然橫亙在他們之間。

兩個地區民眾的相互排斥,甚至影響到雙方的聯姻。到目前為止,西德人和東德人之間通婚率不足竟然10%。而且,主要是東德女性嫁給條件較好的西德男性。有超過30%的西德家庭明確表示,不會和東德人結婚。

好在於,在德國政府不懈努力下,如今德國東西部地區差異正不斷縮小。當然了,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如何徹底解開東西部雙方的心結,真正做得國家的和諧與融合,從而實現德國全民族的團結振興,德國的任務還很艱鉅。

(參考資料:《兩德統一之後的融合之路仍前途漫漫》)


張生全精彩歷史




哪裡都有鄙視鏈,中國有,美國有,德國也有。

德國統一後,確實存在歧視,但這種其實並不是單向的,而是互相的。

德國統一後,西德人鄙視東德貧窮,東德人看不上西德的傲慢



《傲慢與偏見》這本小說為什麼暢銷幾百年?因為它寫出了人類社會長期呈現出來的現象:鄙視。

德國統一時,西德人經濟很發達,東德人很貧窮,於是,歧視就有了。放眼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富人,在窮人面前都有著說不出的優越感,有著從高俯視下來的上帝視角。德國人,自然是不例外的。

西德的富人們,大多受過良好的教育,在他們看來,東德貧窮產生的根源有兩個:一是社會制度,二是懶。這兩樣正是西德詬病東德的主要方向。試問,一群勤奮的人,會和一群懶人做朋友嗎?答案是“不會”,至少,短期內不會。



(西德)

西德對東德有歧視,東德難道對西德人沒偏見?有的。東德人最看不慣的是西德的傲慢,在他們看來,西德人不就有兩個臭錢嗎?一個個把自己整得和二五八萬似的,都快忘了自己祖宗是誰。

就這樣,九十年代的德國雖然統一了,但東德西德涇渭分明,歧視比比存在,偏見滿地都是。

那,如今這種情況如何了呢?

目前的德國,東西德差距減小了很多,歧視也少了很多



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互相影響,不斷互相融合的過程。

三十年前,西德人富裕,東德人貧窮。三十年後,西德和東德的差距大幅縮小,一切都是因為國家政策的改變。中國為了縮小東西方的差距,實行了“西部大開發”,而德國,近三十年為了發展東部,也是戰略東移,讓曾經的東德發展像做了火箭似的。

曾經,剛統一時,西德人的平均收入比東德人高好幾倍,但目前,西德片區的人均收入比東德區域只高15-25%,這比我國東西部收入差距都小,東德也是出了很多的富人,更是出了很多的政治明星,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就是來自東德。

柏林牆剛推倒時,西德人口口聲聲喊著“東德佬”,而且對子女和東德人談情說愛都是反對的,至於結婚,更是拒絕得厲害。三十年後,這種情況已經好了很多。




(東德)

西德人是富裕,但問起曾經的東德老人,都無比懷念東德那段日子,當時,大家的精神比較純粹,壓力沒有那麼大,福利特別好。而西德老人,對於東德人的評價就是“東德佬當時窮得要死,還喜歡自我陶醉。”

三十年後的今天,德國的年輕人早已少了那種地域偏見,東西德青年男女談情說愛,也早都不是事了。



歧視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是一直存在的現象,日子好壞有差別,就有歧視;長相有美醜,也會出現歧視;擁有資源數量不同,也會產生歧視;人種不同,也會有歧視。

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和人的各種差距會逐漸縮小,歧視就會變得越來越少,最後趨近消亡。

德國統一前,西德確實富裕,而東德相對貧窮,但三十年的發展,那種“歧視”已經變得少之又少,這就是德國的進步,也是人類的進步。


藍風破曉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後,蘇聯憑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世界範圍內擴大社會主義陣營,許多國家趁機在戰後經濟恢復中崛起,就連南斯拉夫這種原本的歐洲三流國家都一躍成為經濟強國,經濟實力一度媲英法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那麼在冷戰期間,最發達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哪個呢?也許有人會說是蘇聯或者南斯拉夫,答案並非如此,社會主義國家中最發達也是唯一的發達國家其實是東德。然而蘇聯還未解體時,東德就和鄰國西德合併了。

▲東德首都柏林(東)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二戰結束後,美英蘇法四國瓜分德國,蘇聯於佔領區扶持成立了東德,其建國日是1949年10月7號,比我國僅晚了六天。由於蘇聯在二戰時期抵擋住了德軍主力部隊,殲滅的納粹軍隊最多,所以蘇聯佔領的德國領土是四國中最多的,東德成立時國土面積達到10.8萬平方公里,與韓國差不多大,約有原德國的三分之一面積,人口也有1600多萬。

▲盟國對德分區佔領示意圖

二戰爆發之前,德國東部地區的工業基礎非常好,擁有完善的工業體系,經濟也比較發達,即使經過一番大戰,東部地區仍然保留了許多完整工廠與先進機械設備。德國投降後,蘇聯為防止納粹死灰復燃,對蘇佔區(即東德前身)的工廠進行了為其三年的大拆遷,幾乎將東德所有工業設備悉數搬空。從這一角度來說,蘇聯能夠在戰後快速恢復過來與美國相抗衡,東德這批工業設備發揮了重大作用。不過對於東德來說,這卻使其建國時一貧如洗,全國經濟滿目瘡痍。

▲建國初期的東德

憑藉著德國人特有的嚴謹與勤勞,再加上東德政府大力投資發展工業並扶持科技發展,東德沒用多久就逐漸恢復元氣,短短20年間,工業生產總值就增長13倍,重新建立起先進的工業體系。到1989年,東德人均GDP達到11873美元,超過了文萊、科威特、西班牙、新加坡、希臘、葡萄牙等國,蘇聯這個社會主義老大哥更是被其遠遠甩在身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東德街頭

按照當時的標準,東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達國家,也是當時社會主義陣營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國民非常富裕。不過東德的發展也存在問題,那就是過度依賴重工業與高科技工業,使得輕工業發展緩慢,尤其是原材料類產業短缺,最典型的就是東德商店長期缺乏糖、咖啡等基本生活物資,大大影響了民眾的生活水平。其次,東德雖然經濟發達,但也面臨著激烈的內部矛盾,派系林立、紛爭不斷。更重要的是,東德長期受到蘇聯控制,不僅在東德駐軍15萬,還將軍費開銷算到東德頭上,每年還要從東德無償拿走大量錢財與工業產品。

▲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

因此東德雖然名為發達國家,但實際日子過得並不怎麼好,與西德相比更是相差太多。到了後期,東德民眾不斷越過柏林牆逃往西德,很多人的原始動機其實就是為了生活物資能夠得到保障。另一方面,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逐步放鬆蘇聯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控制,並主張政治自由化、民主化,東歐劇變發生。在此背景下,東西兩德迅速抓住時機,及時搞定美、英、法等國,並花費高昂代價讓戈爾巴喬夫同意撤軍,東德隨即併入西德,昔日的社會主義第一富國壽終正寢。

參考文獻:

《列國志:德國》《民主德國德國政策的演變》


趣觀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澄清關鍵概念,問題問的應該是偏見,西德人對東德人是否有偏見,而不是歧視。

偏見是一種態度,是預先加諸他人的負面態度;而歧視是指不公正的行為,特別是公共政策。

原西德是建立在自由民主基礎上的現代民主國家,從公共政策層面並沒有針對某些群體的不公正對待,所以並不存在歧視。

但是,偏見不同,是人們對某一群體預先的負面評價,這是難免的,也是人性的自然反應。

東德與西德是由二戰戰敗的德國第三帝國分裂成的兩個國家,戰爭結束時由美國為首的盟軍佔領了德國西部,蘇軍佔領了德國東部,以美蘇各自佔領的區域為界成立了以西方自由民主為基礎的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以及以社會主義為基礎的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戰後美蘇以及各自領導的國家集團北約和華約掀起了冷戰,東德和西德就是冷戰的最前沿,而圍繞西柏林的柏林牆就是整個冷戰鐵幕時代的象徵。



40多年的冷戰鐵幕隨著1989年末柏林牆的倒塌而宣告結束,兩年後東德解散,整體加入西德,也就是說現時代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就是延續當年西德的衣缽。東德加入西德時,東德的經濟遠遠落後於西德,而且東德的秘密警察監視著幾乎每一個東德人,缺乏自由,也缺乏現代文明的規訓。這就與西德人存在著明顯的懸殊差距。

不過,在東德解散加入西德之初,西德人普遍是充滿善意地接納東德人,即使有偏見也被隱藏了起來。但是隨著兩德的統一,西德人對東德人的偏見也難免會表現流露出來,只是德國秉持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使寬容、尊重、善待他人成為主流,而且德國也是整個歐洲政治正確的領導者,因此即使西德人難免有對東德人的偏見,也不會明顯地表現出來。

別說是西德人對東德人沒有明顯的偏見,整個德國地移民,無論是東歐斯拉夫移民,還是土耳其突厥移民,都能做到一視同仁。近年,德國也是對中東難民最為友善的國家之一,能比德國更友善的估計只有北歐的瑞典有一比。



偏見尚且不明顯,歧視就更談不上。就以現時代德國的“鐵娘子”總理默克爾為例,她生在民主德國,受民主德國的教育,卻絲毫也不妨礙她成為德國領導人,而且是可以與美國總統川普硬懟的歐洲國家領導人,由此也看得出西德人不可能對東德人有歧視。


唐映紅


歧視本身在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有,德國也不例外,二戰結束以後,隨著美蘇冷戰開始,作為戰敗國德國也被一分為二,這一分就分了40年。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


我認為,40年的時間,兩邊德國人經歷著兩種不同的人生,他們受過的教育,以及環境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生活改變了他們的方方面面,統一後西德人對東德人產生不適應乃至歧視,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兩個德國彼此隔絕40年,雙方在各個方面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東德相對比較封閉,西德比較開放,相互認同需要時間過程。但是總體而言,德國這個民族還是很好的化解了一些矛盾。

東德人很多去了西德生活,但是他們學習非常優異,他們在兩德統一後對生活上的巨大轉變也有不適應,東德雖然得到西德的大量經濟援助,也導致了東德居民的外流,工廠的解散,從而在一個時期內東德工業面臨一些問題,很多老人留在東德,年輕人卻定居西德,所以,西德也不是完全排斥東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